1、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通 过对道路车速分析、出行起讫点OD分析及车辆出行指标分析,利用了缓冲 区技术、关联校验技术、趋势夹角技术、主被动停车区分技术,数据飘移 过滤技术、进行参数设置的组合分析,结合出租车回报数据的具体情况, 统计出租车出行指标,计算出租车OD矩阵,形成专业化的交通分析系统, 其主要包括:
浮动车数据综合分析模块、出行起讫点OD分析模块及出租车出行综 合指标分析模块,其中:
浮动车数据综合分析模块是利用浮动车数据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相 结合,对道路车速状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该模块流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步骤1.浮动车原始数据(101)
浮动车原始数据(101)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分别与数据完整性校验 (102)、数据有效性校验(103)、标准化处理(104)模块的输出输入信号 相连接;
步骤2.数据处理
数据完整性校验(102)、数据有效性校验(103)、数据标准化(104) 模块的输出信号分别与预处理数据库(105)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浮动车原始数据(101)经过数据处理:完整性校验(102)、数据有 效性校验(103)、数据标准化(104)之后存入预处理数据库(105);
步骤3.预处理数据库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相结合
预处理数据库(105)模块的输出信号与地理信息匹配(106)模块 的输入信号相连接;具体为:
a)、预处理数据库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信息相结合,进行地理属性匹 配;
b)、用缓冲区法、关联校验技术、趋势夹角判别技术
先用缓冲区法,以道路中心线建立缓冲区;缓冲区取值为单向道路宽 度加上全球定位系统GPS精度范围,为5-10米;
再利用缓冲区判断浮动车回报点大致与哪些路段相关;
c)、判断
接着使用关联校验方法判断出同一车辆前后两回报点都与同一路段 相关的情况,利用趋势夹角判别方法对前后两点分属不同路段的情况进行 判别和分析;
d)、归并
当前后两回报点属于同一路段时,将其归并到该路段;当前后两点分 属不同路段时,分为两路段有交点和无交点两种情况,有交点的情况,将 全球定位系统GPS回报数据按权重分配到相关的两条路段上;无交点的, 找出其可能经过的路段,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回报数据赋予相关路段;
步骤4.中间处理数据库(107)
地理信息匹配(106)模块的输出信号与中间处理数据库(107)模块 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在进行路段匹配处理后,在数据库中添加路段的属性表,包括其所属 行政区、交通地带、交通分区、路段名称、起讫路名、道路等级、道路类 型、所属交通走廊信息,形成中间处理数据库(107);
步骤5.查询数据源选择(108)
中间处理数据库(107)模块的输出信号与查询数据源选择(108)模 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中间处理数据库进行最终统计查询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查询数据源 选择(108),数据源选择模块功能有以下几项:
a)、数据来源公司选择
可选择一家公司或几家公司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b)、日期选择
可选择查询日期范围;
c)、星期几选择
在日期选择的基础上,可按星期几进一步进行细分,可进行工作日 与休息日、周初和周末的比较分析,也可进行一周变化趋势的分析;
d)、时段选择
可选择查询数据的时间段;可进行昼夜、早晚高峰、特殊时段时间 区间的分析比较;
e)、空、重车选择
为有无载客的数据选择,可分析空车、重车不同的出行特征、规律;
f)、组合查询
以上5类选项为交叉组合查询;
步骤6.数据过滤(109)
选择了查询数据源后,将进行数据过滤(109),过滤模块包括以下五 项:
a)、时间间隔
指浮动车前后两点之间的时间差,当时间间隔过大时回报数据将无法 准确反映道路交通运行的实际状况,所以需要对可用的最大时间间隔进行 限制;
b)、距离间隔
指浮动车前后两点之间的距离差,当距离间隔过大时,前后两点跨越 路段过多,不能准确反映道路交通状况,所以可用最大距离间隔过滤;
c)、停车时间间隔
指车辆速度为0状态持续的时间;停车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被动停车,车辆遇到交叉口红灯、拥堵、事故情况发生的停车 行为,进行道路状况分析时需要包含这种停车行为;
第二种是主动停车,指驾驶员有目的的停车行为,进行道路状况分析时 需要排除这种停车行为;
所以就需要使用可调整的停车时间间隔来区分这两种停车行为,取值为 至少大于300秒;
d)、停车位移判别
民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存在精度误差为5-10米,在车辆静止时还 是会产生回报位置漂移的现象,也就是说没有绝对车速为0的状态;
浮动车最小的回报间隔是20秒,将车速小于1.8公里/小时的数据都 认为处于停车状态;则进一步判别是主/被动停车就可以参考停车时间间隔 范围内车辆移动的距离;
当车辆移动距离在全球定位系统GPS飘移范围之内,就可以判断基本 属于主动停车;
当车辆移动距离超出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飘移范围,就要谨慎的加 以判断,很可能是处于交通拥堵、交通事故所引起的被动停车状态;
e)、速度
所有的道路都有车速上限的限制,当出现浮动车速度远超过道路车速 上限的情况,就可能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回报出现大范围的漂移;
具体进行道路车速状况分析的时候,就需要过滤掉这样大范围漂移的 数据;
考虑到事实上可能出现的短暂超速现象,原则上速度过滤值取道路车 速上限再乘上一个浮动系数;
步骤7.统计查询目标的选择
数据过滤(109)模块的输出信号分别与道路类型选择(110)、区域 选择(111)及交通走廊选择(112)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数据过滤后,进行统计查询目标的选择:
道路类型选择(110)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桥梁隧道,可 选择不同等级和类型的道路进行组合查询;
区域选择(111)可按不同地带、交通分区的组合进行统计目标区域 选择,可进行区域交通状况的整体分析和不同区域之间交通状况的对 比分析;
交通走廊选择(112)可按不同交通走廊,交通通道,进行特殊交通走廊 的交通状况分析,可对重点路段进行更细致的统计分析;
步骤8.道路交通状况分析结果(4)
根据查询数据源选择、过滤条件选择、查询条件选择,系统计算出最 终的道路状况分析结果(4),其表达形式有电子地图、电子报表两种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分析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出行起讫点OD分析模块是将浮动车的预处理数据,转变成按 交通分区统计的出行起讫点信息,该模块流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步骤1.浮动车预处理数据库(21)
先从浮动车预处理数据库(21)中读取数据;
步骤2.判断是否同一车辆
浮动车预处理数据库(21)模块的输出信号与是否同一车辆(22)模 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判断数据是否同一车辆(22)?如果是同一车辆,则进入是否一次出 行(23)模块;如否,则返回浮动车预处理数据库(21),为进入原始数据 库重新读取;
步骤3.判断是否一次出行
是否同一车辆(22)模块的输出信号与是否一次出行(23)模块的输 入信号相连接;
车辆归类后,按车辆状况可判断数据是否同一次出行(23)?如果是 属于同一次出行,则进入生成出行起讫点信息(24)模块;如否,则返回 浮动车预处理数据库(21)模块;
步骤4.生成出行起讫点信息(24)
是否同一次出行(23)模块的输出信号与生成出行起讫点信息(24) 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在得到同一车辆同次出行的数据后,则可得到该车辆该次出行的出发 时间、起点位置、到达时间、终点位置生成出行起讫点信息(24);
步骤5.生成出行时耗/出行距离出行特征数据(25)
生成出行起讫点信息(24)模块的输出信号与生成出行时耗/出行距离 出行特征数据(25)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根据出行起讫点信息并对应浮动车原始数据库的回报记录,可生成出 行时耗/出行距离出行特征数据(25);
步骤6.出行起讫点OD矩阵分布图表(5)
生成出行时耗/出行距离出行特征数据(25)模块的输出信号与出行起 讫点OD矩阵分布图表(5)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将所有出行起讫点及特征数据汇总后,可生成出行起讫点OD矩阵分 布图表(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浮动车数据的交通分析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出租车出行综合指标分析模块建立在浮动车出行起讫点OD出 行分析模块基础上,在出行起讫点OD分析模块得到了浮动车OD数据库 (301)后,设置过滤条件(302)过滤掉可能出现的假空驶和假重驶现象, 再计算各类出行指标(303),该模块流程的具体工作步骤是:
步骤1.浮动车OD数据库(301)
先从浮动车OD数据库(301)中读取数据;
步骤2.设置过滤条件(302)
浮动车OD数据库(301)模块的输出信号与设置过滤条件(302) 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步骤3.计算各类出行指标(303)
设置过滤条件(302)模块的输出信号与计算各类出行指标(303)模 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
步骤4.出行原始指标
计算各类出行指标(303)模块的输出信号分别与出行原始指标界面的 各模块工作车辆总数(304)、总车次(305)、重车总车次(306)、空车总 车次(307)、总车公里数(308)、重车公里数(309)、空车公里数(310)、 总出行时间(311)、重车出行时间(312)及空车出行时间(313)模块的 输入信号相连接;
步骤5.出行衍生指标
原始指标界面的各模块工作车辆总数(304)、重车总车次(306)、总 车公里数(308)、重车公里数(309)、空车公里数(310)、总出行时间(311) 及重车出行时间(312)模块的输出信号分别与相应的出行衍生指标界面的 各模块里程利用率(323)、时间利用率(324)、平均每车的服务车次(325)、 平均每车行驶里程(326)、平均每车载客行驶里程(327)、平均乘距(328)、 平均每次载客出行时间(329)、平均每车工作时间(330)及平均每车载客 工作时间(331)模块的输入信号相连接;其界面设置及各模块流程的具体 工作步骤是:
a)、总车公里数(308)和重车公里数(309)模块的输出信号经由重车 公里数/总车公里数(314)组合模块后传输到里程利用率(323)模块;
b)、空车公里数(310)、总出行时间(311)和重车出行时间(312)模 块的输出信号经由重车出行时间/总出行时间(315)组合模块后传输到时间 利用率(324)模块;
c)、工作车辆总数(304)和重车总车次(306)模块的输出信号经由载 重总车次/工作车辆总(316)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每车的服务车次(325) 模块;
d)、工作车辆总数(304)和总车公里数(308)模块的输出信号一路经 由重车时间/工作车辆总数(322)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每车载客工作时间 (331)模块,另一路经由总车公里数/工作车辆总(317)组合模块后传输 到平均每车的行驶里程(326)模块;
e)、工作车辆总数(304)和重车公里数(309)模块的输出信号一路经 由重车时间/工作车辆总数(322)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每车载客工作时间 (331)模块,另一路经由重车公里数/工作车辆总(318)组合模块后传输 到平均每车载客行驶里程(327)模块;
f)、重车总车次(306)和重车公里数(309)模块的输出信号经由重车 距离/重车次数(319)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乘距(328)模块;
g)、重车总车次(306)和重车出行时间(312)模块的输出信号一路经 由重车时间/工作车辆总数(322)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每车载客工作时间 (331)模块,另一路经由重车出行时间/重车次数(320)组合模块后传输 到平均每次载客出行时间(329)模块;
h)、工作车辆总数(304)和总出行时间(311)模块的输出信号经由总 出行时间/工作车辆总(321)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每车工作时间(330) 模块;
i)、工作车辆总数(304)和重车出行时间(312)模块的输出信号经由 重车时间/工作车辆总数(322)组合模块后传输到平均每车载客工作时间 (331)模块。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2-09-06 | 2012-09-06 | | |
2 | | 2012-10-16 | 2012-10-16 | | |
3 | | 2008-11-25 | 2008-11-25 | | |
4 | | 2011-10-12 | 2011-10-12 | | |
5 | | 2011-11-29 | 2011-11-29 | | |
6 | | 2015-12-31 | 2015-12-31 | | |
7 | | 2009-12-02 | 2009-12-02 | | |
8 | | 2013-12-13 | 2013-12-13 | | |
9 | | 2012-05-17 | 2012-05-17 | | |
10 | | 2011-12-22 | 2011-12-22 | | |
11 | | 2011-08-25 | 2011-08-25 | | |
12 | | 2010-03-23 | 2010-03-23 | | |
13 | | 2015-12-09 | 2015-12-09 | | |
14 | | 2014-12-11 | 2014-12-11 | | |
15 | | 2012-10-17 | 2012-10-17 | | |
16 | | 2012-09-07 | 2012-09-07 | | |
17 | | 2012-10-17 | 2012-10-17 | | |
18 | | 2016-08-23 | 2016-08-23 | | |
19 | | 2008-01-11 | 2008-01-11 | | |
20 | | 2010-06-17 | 2010-06-17 | | |
21 | | 2010-03-23 | 2010-03-23 | | |
22 | | 2012-09-06 | 2012-09-06 | | |
23 | | 2012-09-06 | 2012-09-06 | | |
24 | | 2011-12-22 | 2011-12-22 | | |
25 | | 2016-08-30 | 2016-08-30 | | |
26 | | 2012-03-06 | 2012-03-06 | | |
27 | | 2011-08-25 | 2011-08-25 | | |
28 | | 2008-10-28 | 2008-10-28 | | |
29 | | 2007-08-24 | 2007-08-24 | | |
30 | | 2012-09-07 | 2012-09-07 | | |
31 | | 2013-12-13 | 2013-12-13 | | |
32 | | 2012-09-06 | 2012-09-06 | | |
33 | | 2013-03-04 | 2013-03-04 | | |
34 | | 2016-08-23 | 2016-08-23 | | |
35 | | 2015-09-10 | 2015-09-10 | | |
36 | | 2012-03-06 | 2012-03-06 | | |
37 | | 2009-12-30 | 2009-12-30 | | |
38 | | 2010-06-17 | 2010-06-17 | | |
39 | | 2013-12-20 | 2013-12-20 | | |
40 | | 2013-12-20 | 2013-12-20 | | |
41 | | 2010-12-01 | 2010-12-01 | | |
42 | | 2010-12-03 | 2010-12-03 | | |
43 | | 2011-11-21 | 2011-11-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