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及其设备 |
申请号 | CN94111927.0 | 申请日期 | 1994-10-08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1995-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875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茆晴生 | 申请人地址 | 重庆市江北龙溪镇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宿舍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茆晴生 | 当前权利人 | 茆晴生 |
发明人 | 茆晴生 |
代理机构 | 重庆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小红 |
摘要
1.一种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包括亲鱼饲养、繁殖、鱼苗的饲养 到成鱼产出,其间涉及到水的循环和水质的不断处理,包括建立水循环设施 和动力,进行控温、增氧、调PH值、去除沉渣及悬浮物、去氨氮等水质的处 理,其特征是将鱼苗置于环状养殖渠内的网箱(1)或活动隔网(4、8)内饲养, 按3~5天顺渠朝递推方向移动一次,留下的空位再增加新的鱼苗网箱,随着 鱼苗的不断长大,将鱼苗由网箱移入活动网隔内,并逐渐增加隔网所围的体 积,130~150天后活动隔网移至环渠的成鱼产出口;在此环渠状饲养池中,循 环水流的水平流向与网箱(1)或活动隔网(4、8)递推方向垂直,由泵水处理 池(F)将处理的水泵入进水环渠道(B)内进行平衡流动分配,再经养殖环渠的 孔墙进入饲养环渠内,一路带着渠内的饲料残渣及排泄物进入沉淀过滤池 (D),经网布过滤装置(15、16、17、18)后,过滤水经管道(20)返流回泵水处 理池(F)内,另一路经环状养殖渠(A1、A2)流进锥形沉淀池(G1、G2)内,再经 网布过滤装置(26)返回泵水处理池(F)内;所述的泵水处理池(F)内采用多功 能气泡泵(11)进行泵水、增氧、去除水中氨氮及悬浮物工作。
2.一种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的设备:其特征是由环状养殖渠(A1、A2、 C)、进水环渠道(B),沉淀过滤池(D、G1、G2)泵水处理池(F)、亲鱼池(H)、 鱼病治疗池(I)组成;其中环养殖渠(A1、A2、C)内放置有养殖网箱(1)或分 段安置的活动隔网(4、8),进水环渠道(B)位于环状养殖渠的外周或位于环 状养殖渠(C)与环状养殖渠(A1、A2)和泵水处理池(F)之间,环状养殖渠的双 侧或一侧一底部为有孔状;沉淀过滤池(D)位于环状养殖渠所围的中心部位, 通过孔墙(14)的通孔与环状养殖渠连通,沉淀过滤池(D)的中轴线上设置有 一过滤槽(16),槽口四周安装有旋转过滤网带(15、17、18),槽底安装有回 水管道(20),管道由环渠基底穿过并与泵水处理池(F)连通,沉淀过滤池具有 锥形池底(21),池底通过排污管道(22)与外界连通;泵水处理池(F)位于进水 渠道B的一侧,其内安置有多功能气泡泵(11),泵水处理池(F)通过开口墙(27) 又通过旋转过滤网盘(26)与环状养殖渠(A1、A2)底部下的锥形沉淀池(G1、 G2)连通;亲鱼池(H)设置在紧靠进水环渠道(B)与泵水处理池(F)的旁边;鱼 病治疗池(I)通过网道(28)与环状养殖池(A1、A2、C)连通;环状养殖池之 间通过网道(6)、闸门(5、7)及过鱼管道(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 在所述沉淀过滤池(D)中过滤槽(16)槽口四周的旋转过滤网带由环带状网布 (15),滚筒支架(17),动力滚筒支架(18),抽吸盘(19)组成,其中网布(15)绷 架在滚筒支架(17)和动力滚筒支架(18)上,抽吸盘(19)紧靠其一侧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安装 在泵水处理池(F)内的所述多功能气泡泵(11)由盛装生物滤料(11g)的斗箱 (11h)、安装在其一侧的泵管(11a)及集泡罩盖(11j)和网罩(11i)组成;其中 斗箱底部安装有底隔网板(11f),其上方空间内放置塑料扁丝编织球(11g), 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主气管(11c)由斗箱底部穿入并与主气石组(11b)连接, 与压缩空气源连接的副气管(11d)由斗箱底部穿入后与安置在底隔网板(11f) 上的副气石组(11e)连接,水由集泡罩盖(11j)的底缘涌入斗箱内,泵管(11a) 高出水位线,其出水口朝进水环渠道(B)。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 旋转过滤网盘(26)由活动过滤网盘(26a),动力传动部件(26d)及抽吸管(26g) 组成,其中网盘(26a)由安装在框板(26b)上的小滚轮(26f)及皮带(26c)支撑 并带动旋转,抽吸管(26g)通过支架(26e)安装在网盘(26a)的网面上的贴紧 位置上。
本发明涉及的是水产养殖技术,特别是一种采用封闭循环流水,高密高 养殖,促进水产品快速生长的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及其设备。\n目前,与本发明有关的专利如GK87104165、SU1671142-A3、US5038715 -A、US5081954-A等,这些养殖工艺或设施都停留在适合养高值鱼(如鳗鱼) 的状况,而养常规鱼(如鲤鱼等),经济效益就差,甚至还要出现亏本的局面, 其原因是: \n1、固定资产,即厂房设备的投资大,造成成本摊销大;\n2、生产的能源耗费高,运转费用大;\n3、生产效率低,设备的利用不充分。\n现有技术由于存在以下不足而造成上述原因:\n1、采用单池分级、分规格养殖技术,加大了建池投资及占地面积,且仍 不能对系统设备能力做到最合理的满负荷运转利用。\n2、现有的循环水处理的各种设备,例如水泵、生物过滤池或罐、增氧 池或罐等独立设置,功能单一,且多采用金属罐体,其工程造价高,能耗高,且 过水能力小,效率也差。\n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采用封闭 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快速出成品鱼的环渠式工厂化水产养殖工艺及其设 备。\n本发明的养殖工艺是这样的:即它包括亲鱼饲养、繁殖、鱼苗的饲养到 成鱼产出,其间涉及到水的循环和水质的不断处理,包括建立水循环设施或 动力,进行控温、增氧、调PH值、去除沉渣及悬浮物、去氨氮等水质的处理, 其特征是将鱼苗置于环状养殖渠内的网箱或活动隔网内饲养,按3-5天 顺渠朝递推方向移动一次,留下的空位再增加新的鱼苗网箱,随着鱼苗的不 断长大,将鱼苗由网箱移入活动网隔内,并逐渐增加隔网所围的体积,130 -150天后活动隔网移至环渠的成鱼产出口;在此环渠状饲养池中,循环水流 的水平流向与网箱或活动隔网递推方向垂直,由泵水处理池将处理的 水泵入进水环渠道内进行平衡流动分配,再经养殖环渠的孔墙进入饲养环 渠内,一路带着渠内的饲料残渣及排,泄物进入沉淀过滤池,经网布过滤装置 后,过滤水经管道 返流回泵水处理池内,另一路经环状养 殖渠流进锥形沉淀池内,再经网布过滤装置返回泵水处理池 内;所述的泵水处理池F内采用多功能气泡泵进行泵水、增氧、去除水中 氨氮及悬浮物工作。\n与本发明上述养殖工艺配套的水产养殖设备,由环状养殖渠、进水环渠 道、沉淀过滤池、泵水处理池、亲鱼池、鱼病治疗池组成;其中环状养殖渠 内放置有养殖网箱或分段安置的活动隔网,进水环渠道位于环状养殖渠的外 周或位于环状养殖渠与环状养殖渠和泵水处理池之间,环状养殖渠的双侧或 一侧一底部为有孔状;沉淀过滤池位于环状养殖渠所围的中心部位,通过孔 墙的通孔与环状养殖渠连通,沉淀过滤池的中轴线上设置有一过滤槽,槽口 四周安装有旋转过滤网带,槽底安装有回水管道,管道由环渠基底穿过并与 泵水处理池连通,沉淀过滤池具有锥形池底,池底通过排污管道与外界连通; 泵水处理池位于进水渠道的一侧,其内安置有多功能气泡泵,泵水处理池通 过开口墙又通过旋转过滤网盘与环状养殖渠底部下的锥形沉淀池连通;亲鱼 池设置在紧靠进水环渠道与泵水处理池的旁边;鱼病治疗池通过网道与环状 养殖池连通;环状养殖池之间通过网道、闸门及过鱼管道连接。\n本发明由于采用上述工艺及设备效果如下:\n1、产量高、成本低:例如本发明的一个规范设计,有效养殖水体500M3, 水循环处理量为2.3M3/秒,养殖密度为140Kg/M3水体,可同时蓄养7万公斤 鲤鱼,可年产鲤鱼70万公斤左右。计算其综合生产成本已优于目前天然水域 中进行的网箱养鱼。\n2、能耗小,设备效率高:例如本发明生产每公斤鲤鱼耗电为1度电以内。 而目前现有技术中较省电的GK87104165专利系统,统计其耗电为生产公斤鱼 耗电1.75度(参考资料:″工业化养鱼工程设计浅淡″——《渔业机械仪器》 (1992年第5期)。\n3、本发明的装置易于维修、清理、更换,并且专门考虑了鱼病防治的 旁路系统,更便于连续、高效、安全的生产。\n本发明的上述工艺及设备可以通过附图给出一个非限定性的实施例进 一步说明:\n本发明有如下附图:\n附图1为本发明设备的结构俯视图;\n附图2为图1的P-P剖视结构图;\n附图3为图1的K-K剖面图;\n附图4为多功能气泡泵的结构剖视示意图;\n附图5为旋转过滤网带的结构示意图;\n附图6为旋转过滤网盘的结构示意图。\n养殖过程如下:参见附图1、图2。\n设备建筑安装在一厂房内。II是提供的补充水源。III是向池内提供的 蒸气热源。IV是向池内提供的石灰水源。这些设备用以保证养殖水体的水 位、水温及水质PH值的恒定。\n在水温恒定条件下,亲鱼池H中亲鱼强化培育,(例如鲤亲鱼)二个月时间 即可性成熟一次。养多对亲鱼,每对分次产卵孵化,则周年持续不断可获得 鱼苗种源I。\n将鱼苗3天一次转入苗种池A1内的开始端的网箱1内。每进一次,网箱1 按双箭头所指方向沿A1池递推一次。苗种池A1尾端网箱1内的鱼苗每次 递推则转入槽斗2,经过鱼管道3进入苗种池A2由隔网4组成的空间内。每次 递推,所有隔网4按双箭头所示方向沿A2池移动。隔网4所夹空间,随每 次递推,并随鱼种长大而扩大。A2池尾端的鱼种再递推就将最尾一隔网4抽 掉,把闸5、闸7打开,并把递推来的隔网4推放到先抽掉的隔网4位置,逼迫该 组鱼经横跨进水渠道B的网道6进入成鱼池C由活动隔网8相间的水体内。每 次递推、隔网8按双箭头所示方向沿环状成鱼池C移动。隔网8所夹空间,随 每次递推、并随成鱼的不断长大而增大。环推一圈饲养以后,成鱼已长大至 商品鱼,又回转到了网道6的左边。再后的递推操作又打开闸5、闸7、闸9, 将隔商品鱼的尾端隔网8从固定在网道6的左边移到右边,隔商品鱼的另一端 隔网8向网道6逼进,则鱼自动又经网道6和闸9而进入成鱼销售池10。\n当鱼满池后,每次递推操作总是从尾端商品鱼出池开始向首端传递,直 至开始的鱼苗网箱1移出空位,再进鱼苗为止。这就完成了每次的出鱼与进 鱼递推循回养殖工艺操作。\n在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措施如下:当鱼递推转到I池处,则将病鱼通过 网道28赶入鱼病治疗池I中进行药物治疗。I池中水可单独处理,其药物水 不污染全池水系。\n配套的水循环处理过程如下:\n图2中的VI为压缩空气源,向安装在四个泵水处理池F内的四组多功能气 泡泵11提供压缩空气。则四组多功能气泡泵同时泵水翻越F池段的不透水墙 12而进入进水环渠道B内。泵出的水同时经多功能气泡泵的处理,其水质的 溶氧、氨氮、二氧化碳等指标得到改善,且水中的悬浮物物和胶体等物质也 得到清除。进水环道B内水经平衡流动分配,大部分穿过环状孔墙(孔墙隔鱼 不隔水)13而进入成鱼养殖池C内;小部分经过渠道B两头穿越孔墙23分别流 入苗种池A1及A2。\n新鲜水流在成鱼池C提供鱼类生长条件,并继续流动从四面八方穿越环 状孔墙14,把养鱼的排泄废物随水带向沉淀过滤池D汇集。在D池大颗粒污物 得到沉淀,聚于锥形池底21,并由排污管22排出池外。沉淀过滤池D上层的水 经过旋转过滤网带的环带状网布15的过滤,流入由过滤槽16围成的回水槽道 E内。然后水流继续向下从槽道E底部两边的回水管道20,经池基底部回流到 泵水处理池F。此即完成了水的第一循环处理回路。\n第二循环处理回路参见图3:水由进水环渠道B穿越孔墙23进入苗种池A1 或A2后,再向下穿越A1或A2池底部的孔底板24,到达设在A1或A2池下部的锥 形沉淀池G1或G2。随水带来的养鱼废物中大颗粒污物沉淀在G1或G2锥底,并 由排污管25排出池外。水流再沿G1或G2向两头流动,经过分别设在两头的旋 转过滤网盘26过滤,从上部开口墙27流回到泵水处理池F内。\n参见图5:积在旋转过滤网带,环带状网布15上的沉积污物,通过安装在 过滤槽16上的滚筒支架17、18及动力滚筒支架18a的转动带动,传动到抽吸 盘19处,便被抽吸泵V抽吸出池外。\n参见图6:积在旋转过滤网盘的过滤网盘26a上的沉积物,则在安装在框 板26b上的皮带26c,减速动力装置26d小滚轮26f的带动下作慢速转动。当转 动到由支架26e支撑的抽吸管26g的位置时,则由抽吸泵V抽吸出池外。\n在泵水处理池F内,水流通过多功能气泡泵被泵至B池,并同时进行增 氧、除氨氮(除二氧化碳等废气)及悬浮物的过程如下:\n参见图4,多功能气泡泵结构及泵水工作是这样的:压缩空气源通过主气 管11c副气管11d向安装在底部的主气石组11b及副气石组11e注气。主气管 之气大于副气管之气,使泵管11a内气液比重小于斗箱11h内气液比重,则在 两连压力差作用下,水流从斗箱11h上部与集泡罩盖11j之间的空隙(如箭头 →所示)穿过网罩11i流入斗箱内。在斗箱内水流穿过生物滤料塑料扁丝编 织球11g再穿过底隔网板11f然后从泵管11a出口喷出翻过墙道12而泵入进水 渠道B中。\n在以上泵水过程中,水流与气泡充分接触,起到了曝气增氧作用,使水中 溶氧增加多余二氧化碳等废气被排除。水流通过生物滤料塑料扁丝编织球, 在富氧环境下水中氨被生物滤料载体上的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氧化清除 掉。同时斗箱内副气石组释放的微气泡又起到浮选作用,将水中悬浮和一些 溶解等杂质清除掉。
法律信息
- 2012-12-05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A01K 61/00
专利号: ZL 94111927.0
申请日: 1994.10.08
授权公告日: 1998.07.15
- 1998-07-15
- 1995-09-27
- 1995-09-0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89-12-23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1-07-29 | 2011-07-29 | | |
2 | | 2005-09-13 | 2005-09-13 | | |
3 | | 2011-07-29 | 2011-07-2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