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该药物由有效成份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有效成份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药制成:
桂枝25~50%、羌活15~30%、香附10~25%、威灵仙10~25%和玄参10~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的有效成份的配比为:桂枝30~40%、羌活20~25%、香附10~20%、威灵仙10~20%和玄参
10~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的有效成份的配比为:桂枝30%、羌活20%、香附15%、威灵仙15%和玄参20%。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的药物为颗粒剂、胶囊剂或片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按配比称取原料药,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煮沸后武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煮沸后武火煎1小时,第三次煮沸后武火煎1.5小时;
(2)合并煎液,过滤后在80℃下将滤液浓缩至清膏,置烘箱内于75℃烘成干膏,粉碎成细粉;
(3)加入适量的医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按常规方法制成颗粒剂、胶囊剂或片剂。
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材原料药制成的中药组合物。\n背景技术\n[0002]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致残致死率较高,存活者中70~\n80%的病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是指脑梗死病人急性期经治疗缓解后遗留的偏瘫、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具有病程长、低治愈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尚缺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良效药物,相对而言,中药效果一般比优于西药,且具有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成本低的优点。目前治疗该病的中药(含有效成份、单方、复方等),多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药物为主,如丹参、田七、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蜈蚣、水蛭等,以及以具有活血化瘀,祛痰通络功效的药物为主组成的复方及其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补阳还五汤,华佗再造丸等。这些中药以及中药组合物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虽有一定疗效,但却存在着疗程较长,疗效低等问题。因此,发掘中医药宝库,创新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治疗理论,寻找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更为有效的中药制剂,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必将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该药物具有改善症状快、疗程短的优点。\n[0004]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n[0005] 一种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药物,该药物由有效成份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组成,其中所述的有效成份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药制成:\n[0006] 桂枝25~50%、羌活15~30%、香附10~25%、威灵仙10~25%和玄参10~\n25%。\n[0007] 本发明药物,其中所述的有效成份的优选配比是:\n[0008] 桂枝30~40%、羌活20~25%、香附10~20%、威灵仙10~20%和玄参10~\n20%。\n[0009] 本发明药物,其中所述的有效成份的最佳配比为:\n[0010] 桂枝30%、羌活20%、香附15%、威灵仙15%和玄参20%。\n[0011] 本发明药物为口服剂,如颗粒剂、胶囊剂或片剂。\n[0012]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可以采用各种常见的制备方法获得,其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n[0013] (1)按配比称取原料药,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煮沸后武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煮沸后武火煎1小时,第三次煮沸后武火煎1.5小时;\n[0014] (2)合并煎液,过滤后在80℃下将滤液浓缩至清膏,置烘箱内于75℃烘成干膏,粉碎成细粉;\n[0015] (3)加入适量的医学可接受的赋形剂,按常规方法制成常用的固体口服剂。\n[0016]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以桂枝和羌活为主药,配以香附、威灵仙、玄参制成。其中,桂枝、羌活辛散通络,行气散结,利微达末为君,香附、威灵仙均味辛以助桂枝、羌活辛散通络,加强行气散结之力为臣,玄参滋阴生水,一方面濡润络脉以利通畅,另一方面制约君臣药物的燥烈之性为佐使。全方辛散通络,阴阳调和,祛邪而不伤正。\n[0017] 本发明药物能有效地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肌力、肌电图等客观指标,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经过2年多对46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6.96%。\n[0018] 本发明药物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可通过下述临床病例观察得到进一步证实。\n[0019] 1病人概况:选择2003~2006年符合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共92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37例;病程1年~3年,平均2年;年龄51~75岁,平均61岁;\n全部患者在接受本发明药物治疗前均有服用中西药治疗史,且服药治疗时间均在10个月以上,中药多为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祛痰通络药物组成的汤剂,以及中成药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华佗再造丸等;西药多为维脑路通、脑复新、维生素E等。其中接受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理疗方法治疗的患者25例。在接受本发明药物治疗前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疼痛或麻木等中风后遗症主要症状。\n[0020] 2病人来源:全部病例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门诊与住院病人。\n[0021] 3病例选择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n[0022] ②中医诊断标准:中风诊断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闹病急症协作组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n[0023] ③纳入标准:全部病例均经CT/MRI确诊,同时符合上述中、西医两个诊断标准;急性期发病后3个月至1年的病例,急性期均曾住院治疗,并且在接受本治疗前病情稳定,知情同意。\n[0024] ④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疾患及原有其他脑病,急、慢性感染,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危、重疾病患者;以及不合作与中断治疗者,不列入本治疗范围。\n[0025] 4治疗方法\n[0026] ①分组资料: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病人,按照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分为2组。\n[0027] 治疗组: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病程6月~3年,平均2.1年;年龄51~75岁,平均61.2岁。\n[0028] 对照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病程1年~3年,平均1.9年;年龄51~75岁,平均60岁。\n[0029] 上述2组病例在性别、病程、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n0.05),具有可比性。\n[0030] ②服药方法:治疗组给予按照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的颗粒剂,每次1包,每天3次;\n[0031] 对照组给予华佗再造丸(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批号:5200),每次10粒,每天3次。\n[0032] 2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1疗程后评定疗效。\n[0033] 5、观察指标\n[0034] ①安全性观察:包括一般生命指标(血压、心率、呼吸)、血常规、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及不良反应检测。一般生命指标一天两次,门诊病人告诉其方法,叮嘱其及家人作详细记录;其他指标于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n[0035] ②疗效性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疼痛、麻木),体征(神经反射、肌力),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液流变学、脑血流图、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率)的改善情况。\n[0036] ③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n[0037] 6、疗效评定标准:\n[0038] ①临床治愈:偏瘫、失语等症状基本消失,可以独立行走,生活能够自理,上肢及下肢肌力恢复至4-5级。\n[0039] ②显效:偏瘫,失语等症状明显改善,能徒步行走,上肢及下肢肌力恢复2级以上。\n[0040] ③有效:偏瘫、失语等症状改善,上肢及下肢肌力恢复到1级以上。\n[0041] ④无效:治疗前后偏瘫,失语等症状无改善。\n[0042] 7、疗效分析:\n[0043]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0044] 组别 病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n[0045] 治疗组 46 3 17 20 6 ※86.96[0046] 对照组 46 1 14 16 15 67.39[0047] 与对照组比较,※P<0.05\n[0048] 以临床治愈、显效与有效的和作为总有效率计算的数据基础,二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为67.39%,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n[0049] 表2 2组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比较\n[0050] 组别 病例数 肢体不遂 语言不利 口眼歪斜 疼痛 麻木\n[0051] 治疗组 46 30 28 12 42 \n40\n[0052] 改善例数/治疗 66.7% 61% 27.2% 93.3% \n91%\n[0053] 前例数(%)\n[0054] 对照组 46 18 14 10 29 \n27\n[0055] 改善例数/治疗 41% 41.1% 21.9% 65.8%
法律信息
- 2018-05-1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A61K 36/8905
专利号: ZL 200810027642.5
申请日: 2008.04.24
授权公告日: 2010.08.25
- 2010-08-25
- 2008-11-05
- 2008-09-1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6-11-08
|
2006-04-11
| | |
2
| |
1995-08-16
|
1994-10-13
| | |
3
| |
2007-10-10
|
2007-05-1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