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 |
申请号 | CN201210021174.7 | 申请日期 | 2012-01-3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8927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8B23/06 | IPC分类号 | B;2;8;B;2;3;/;0;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西省九江市长虹大道968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孙爱军;查小林;鲍俊捷 |
代理机构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何梅生 |
摘要
本发明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将预制梁施工按工序分段在沿生产线布置的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上完成,设置可沿生产线移动的底模台车,制梁底模固定设置在底模台车上,由底模台车在沿生产线上各工位之间的移动形成预制梁随底模台车在各工位上的流水线作业。本发明通过流水线的预制梁施工方法,实现工厂化操作、专业化施工和管理;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施工工效,减少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保证施工质量。
1.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将预制梁施工按工序分段在沿生产线布置的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上完成,设置可沿生产线移动的底模台车,制梁底模固定设置在底模台车上,由底模台车在沿生产线上各工位之间的移动形成预制梁随底模台车在各工位上的流水线作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沿生产线依次为:模板清理工位、钢筋安装工位、混凝土浇筑工位、混凝土养护工位和预应力施工工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生产线设置为矩形框,沿所述矩形框下框从右往左依次布置模板清理工位和钢筋安装工位;沿所述矩形框上框从左往右依次布置混凝土浇筑工位、混凝土养护工位和预应力施工工位;按矩形框设置底模台车运行轨道,包括:处在矩形框下框位置处的下行轨道(1)、处在矩形框上框所在位置处的上行轨道(2)、处在矩形框左框位置处的左端横移轨道(3)和处在矩形框右框所在位置处的右端横移轨道(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下行轨道(1)设置为一道,上行轨道(2)并列设置为两道,沿两道上行轨道(2)的生产线并行施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上行轨道(2)在预应力施工工位所在的一端延伸设置一段检修段轨道(5)。
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梁施工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在公路、铁路等建设项目中,预制梁施工均采用固定台座和底模,内膜和侧模为移动式,并周转使用。这种预制梁工艺存在以下几方面缺点:\n[0003] 1、临时用地采用混凝土硬化面积大,复耕难;\n[0004] 2、预制区域不能实现工厂化作业,自动化程度低,不利于专业化施工和管理;\n[0005] 3、不易采取保温和蒸汽养护措施,单片梁生产周期长;\n[0006] 4、底座和侧模投入大,且底座一次性投入过大,不经济、不环保。\n发明内容\n[0007]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通过流水线的预制梁施工方法,实现工厂化操作、专业化施工和管理;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施工工效,减少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保证施工质量。\n[0008]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n[0009] 本发明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的特点是:将预制梁施工按工序分段在沿生产线布置的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上完成,设置可沿生产线移动的底模台车,制梁底模固定设置在底模台车上,由底模台车在沿生产线上各工位之间的移动形成预制梁随底模台车在各工位上的流水线作业。\n[0010] 本发明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方法,其特征也在于:\n[0011] 所述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沿生产线依次为:模板清理工位、钢筋安装工位、混凝土浇筑工位、混凝土养护工位和预应力施工工位。\n[0012] 所述生产线设置为矩形框,沿所述矩形框下框从右往左依次布置模板清理工位和钢筋安装工位;沿所述矩形框上框从左往右依次布置混凝土浇筑工位、混凝土养护工位和预应力施工工位;按矩形框设置底模台车运行轨道,包括:处在矩形框下框位置处的下行轨道、处在矩形框上框所在位置处的上行轨道、处在矩形框左框位置处的左端横移轨道和处在矩形框右框所在位置处的右端横移轨道。\n[0013] 所述下行轨道设置为一道,上行轨道并列设置为两道,沿两道上行轨道的生产线并行施工。\n[0014] 所述上行轨道在预应力施工工位所在的一端延伸设置一段检修段轨道。\n[0015]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n[0016] 1、本发明通过实行流水线的预制梁施工方法,可实现工厂化操作、专业化施工和管理;\n[0017] 2、本发明将生产线设置为矩形框,形成环行循环流水作用,布局合理,占地少,循环周转短。\n[0018] 3、本发明中底模台车一次投入之后可循环使用,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工效、减少外界不利因素干扰,施工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施工安全性也将更有保障;\n[0019] 4、本发明施工方法可简化场地的恢复程序,降低场地恢复成本,利于环境保护;\n[0020] 5、本发明方法可实现整场搬迁,减少二次投入。\n附图说明\n[0021] 图1为本发明环形生产线预制梁施工方法生产线布置示意图。\n[0022] 图中标号:1下行轨道;2上行轨道;3左端横移轨道;4右端横移轨道;5检修段轨道;6底模台车;11模板清理工位;12钢筋安装工位;21混凝土浇筑工位;22混凝土养护工位;23预应力施工工位;24检修工位。\n具体实施方式\n[0023]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流水线预制梁施工是将预制梁施工按工序分段在沿生产线布置的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上完成,设置可沿生产线移动的底模台车,制梁底模固定设置在底模台车上,由底模台车在沿生产线上各工位之间的移动形成预制梁随底模台车在各工位上的流水线作业。\n[0024] 如图1所示,处在不同区域中的各工位沿生产线依次为:模板清理工位、钢筋安装工位、混凝土浇筑工位、混凝土养护工位和预应力施工工位。\n[0025] 本实施例中的生产线设置为矩形框,沿矩形框下框从右往左依次布置模板清理工位11和钢筋安装工位12;沿矩形框上框从左往右依次布置混凝土浇筑工位21、混凝土养护工位22和预应力施工工位23;按矩形框相应设置底模台车运行轨道,包括:处在矩形框下框位置处的下行轨道1、处在矩形框上框所在位置处的上行轨道2、处在矩形框左框位置处的左端横移轨道3和处在矩形框右框所在位置处的右端横移轨道4,形成一封闭的环形区域。\n[0026] 具体实施中,由于沿矩形框上框布置的混凝土浇筑工位21、混凝土养护工位22和预应力施工工位23工艺过程时用较长,因此,可以按如图1所述将下行轨道1设置为一道,上行轨道2并列设置为两道,沿两道上行轨道2的生产线为并行施工。\n[0027] 具体实施中,各工位施工工艺设置为:\n[0028] 模板清理工位11:设置脱模剂喷涂设备,对底模台车上的底模进行清理并喷涂脱模剂。\n[0029] 钢筋安装工位12:设置封闭式厂房,接收来自模板清理工位11的底模台车6,利用桁吊和吊装架将预先在厂房内钢筋加工胎具上加工好的钢筋骨架整体吊装在底模台车6上,对钢筋骨架进行固定,安装并固定预应力管道。\n[0030] 混凝土浇筑工位21:设置封闭式厂房,来自钢筋安装工位12的底模台车经过左端横移轨道3运行到混凝土浇筑工位21,在混凝土浇筑工位上,首先在底模台车上安装侧模、端模和内膜并加固,再对模板进行升温,利用布料机浇筑梁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梁体混凝土进行保温,待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要求后拆除侧模、端模和内膜,并对侧模、端模和内膜进行清理及涂脱模剂,以备下次使用。由于侧模直接布置在该工位上,因此拆装侧模只需对侧模做简单的横移即可。\n[0031] 混凝土养护工位22:设置封闭式养护棚,底模台车将在混凝土浇筑工位21上已经具备一定强度的梁运输到混凝土养护工位,在混凝土养护工位22的养护棚内对梁体混凝土按设定的工艺要求进行蒸汽养护,直至梁体混凝土强度满足张拉要求。\n[0032] 预应力施工工位23:设置张拉设备和轮胎式可转向门吊,来自混凝土养护工位22的底模台车将梁运输到预应力施工工位23后,首先对梁体按照设计要求施加预应力。预应力施加完成后,利用轮胎式可转向门吊将梁吊出预应力施工工位,移至存放台座后对梁体孔道进行压浆,并对锚头进行封锚,完成预制梁的施工。\n[0033] 检修工位24:为了实施检修,可以将上行轨道2在预应力施工工位所在的一端延伸设置一检修段轨道5,底模台车空车运行至检修段轨道5上进行检修;完成检修后的底模台车返回在上行轨道2,并通过右端横移轨道4转移下行轨道1,重新进入模板清理工位11,投入循环施工。
法律信息
- 2014-03-26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28B 23/06
专利申请号: 201210021174.7
申请日: 2012.01.30
- 2012-07-0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