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 |
申请号 | CN200910100445.6 | 申请日期 | 2009-06-30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9104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1R1/02 | IPC分类号 | G;0;1;R;1;/;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朱晓明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长兴县虹星桥镇周村村将军桥长兴县中建耐火材料厂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朱晓明 | 当前权利人 | 朱晓明 |
发明人 | 张玉华 |
代理机构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根良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负载区及控制室,与负载区对应的箱体侧面或底端面设有通风门,与负载区对应的箱体顶端面设有自动启闭门机构。该自动其闭门机构与设在箱体侧面或箱体底端面的通风门在开启时形成对流通风结构,即负载箱采用侧向进风或垂直进风,而热风则从负载箱的顶部排出,不仅通风散热效果好,而且安全可靠。
1.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有负载区(4)与控制室(2),与负载区(4)对应的箱体(1)侧面或底端面设有通风门(11),与负载区(4)对应的箱体(1)顶端面设有自动启闭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启闭门机构包括顶门(31),该顶门(31)设置在一滑道(3)内,在滑道(3)对应顶门(31)滑动的一个方向上设置关门限位(32),在滑道(3)对应顶门(31)滑动的另一个方向上设置开门限位(33),所述顶门(31)的启闭由设在控制室(2)内的操作面板(21)控制,关门限位(32)与开门限位(33)分别与负载箱内的控制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室(2)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负载区(4),控制室(2)内采用封闭结构与负载区(4)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顶门(31)与开门限位(33)对应的一端与开门限位(3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负载区(4)的横向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风门(11)的门缝处嵌设有密封胶条(5)。
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电源设备的测试装置,具体说是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n背景技术\n[0002] 超大功率负载箱在大型发电机、大功率UPS、逆变电源、大型蓄电池系统中作为模拟负载,可完成系统参数及功能的检测。超大功率负载箱中的大功率负载元件是负载箱的重要器件,是使设备能够实现小型化,多功能化,机动灵活等功能的重大关键所在。负载元件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尤其是超大功率负载箱其热量更为集中,若不及时排出,极易产生烧毁甚至爆炸等严重安全事故,因此负载箱的通风散热结构对于负载箱能否安全运行极为重要,但目前涉及该方面的研究较少,且设计的结构均存在不少缺点,如负载箱采用横向通风结构,虽然较易实现,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首先,超大功率负载箱的负载电阻上的温度较高,若采用横向通风结构,风从负载箱的一侧进风口进入,在负载箱另一侧的出风口吹出的则是高温热风,若此时有工作人员在场,就会被吹出的热风所烫伤,引发安全事故,即使无人员在场,热风吹到其他设备也会对该设备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横向通风结构的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满足设备的通风散热要求;其次,在现有技术中有顶门出风的结构,即在负载箱的顶端面设置通风口,使热风从顶部吹出,但该通风口的开闭是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的,这对操作人员来说是极不安全的,而且操作相当不方便,降低了工作效率。\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采用全新的通风结构,并采用自动化控制通风口的启闭,且负载箱内部采用人机隔离结构,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n[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负载区及控制室,与负载区对应的箱体侧面或底端面设有通风门,与负载区对应的箱体顶端面设有自动启闭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启闭门机构包括顶门,该顶门设置在一滑道内,在滑道对应顶门滑动的一个方向上设置关门限位,在滑道对应顶门滑动的另一个方向上设置开门限位,所述顶门的启闭由设在控制室内的操作面板控制,关门限位与开门限位分别与负载箱内的控制系统连接。该自动其闭门机构与设在箱体侧面或箱体底端面的通风门在开启时形成对流通风结构,即负载箱采用侧向进风或垂直进风,而热风则从负载箱的顶部排出,不仅通风散热效果好,而且安全可靠。\n[0005] 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室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负载区,控制室内采用封闭结构与负载区隔离,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n[0006] 作为优选的,在顶门与开门限位对应的一端与开门限位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负载区的横向宽度,保证在顶门开启时,负载区的上方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n[0007]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门的门缝处嵌设有密封胶条,保证设备在不工作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防止雨水侵入。\n[0008]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改变传统的通风方式,负载箱采用侧向进风或垂直进风,而热风则从负载箱的顶部排出,不仅通风散热效果好,而且安全可靠;负载箱顶部采用由系统控制的自动启闭门机构代替原有的人工操作,不仅工作效率提高,并且操作人员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控制室内采用封闭结构与负载区隔离,更好的保障了操作人员的安全。\n附图说明\n[000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n[0010]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n[0011] 图2为本发明外部结构的正面示意图;\n[0012] 图3为本发明外部结构的背面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3] 结合图1、图2及图3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载箱的改进结构,包括箱体1,箱体1中部设有控制室2,控制室2两侧分别设有一个负载区4,控制室2内采用封闭结构与负载区4隔离,保障操作人员的安全。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与负载区4对应的箱体1前、后侧面设有通风门11,与负载区4对应的箱体1顶端面设有自动启闭门机构。自动启闭门机构包括顶门31,该顶门31设置在一滑道3内并可左右滑动,在滑道3对应顶门31滑动的一个方向上设置关门限位32,在滑道3对应顶门31滑动的另一个方向上设置与开门限位33,顶门31的启闭由设在控制室2内的操作面板控制,而关门限位\n32与开门限位33分别与负载箱内的控制系统连接;且在顶门31与开门限位33对应的一端与开门限位33之间的距离不小于负载区4的横向宽度,保证在顶门31开启时,负载区4的上方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同时,在通风门11的门缝处嵌设有密封胶条5,保证设备在不工作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防止雨水侵入。箱体1前、后两个侧面的通风门11与箱体\n1的顶端面的自动启闭门机构在开启时形成对流通风结构,即负载箱采用侧向进风,而热风则从负载箱的顶部排出,不仅通风散热效果好,而且安全可靠。\n[0014] 如图1所示,以左端负载区4的自动启闭门机构为例,在负载箱工作前,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21上的启动按钮启动顶门31,顶门31向右侧的开门限位33方向移动,若此时顶门31被卡住,系统发出警报,负载箱也处于锁定状态不能被启动,只有当故障被排除,顶门31继续移动直至顶门31一端与开门限位33接触,此时开门限位33发送信号至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随即启动负载箱运行;当负载箱停止工作要关闭顶门31时,同样由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21上的关闭按钮关闭顶门31,顶门31向左侧的关门限位32方向移动,若顶门31在未接触关门限位32时被卡住,系统同样会发出警报,待故障排除后,顶门31继续移动直至接触到关门限位32,顶门31自动停下。右端负载区4的自动启闭门机构与上述结构及原理相同,因此不再描述。\n[0015] 本发明的通风门11也可设置在与负载区4对应的箱体1底端面,采用垂直进风结构,但其效果与上述实施例并无差异,且上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案,对本发明所作的一些非实质性改变,均属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法律信息
- 2015-08-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G01R 1/02
专利号: ZL 200910100445.6
申请日: 2009.06.30
授权公告日: 2011.08.24
- 2011-08-24
- 2010-02-17
- 2009-12-2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9-06-30
| | |
2
| | 暂无 |
2008-05-29
| | |
3
| | 暂无 |
2007-04-02
| | |
4
| | 暂无 |
1997-12-12
| | |
5
| | 暂无 |
2007-08-3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