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管卡 |
申请号 | CN202123364027.3 | 申请日期 | 2021-12-28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16L3/10 | IPC分类号 | F;1;6;L;3;/;1;0;;;F;1;6;L;3;/;1;1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日丰路1号F1-F14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日丰企业(佛山)有限公司,日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日丰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易方振;林细勇;刁振彬 |
代理机构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颜希文;黄华莲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安装领域,公开了一种管卡,该管卡包括安装主体、扎带和连接座,安装主体两侧设有两个供扎带穿过的安装过孔,安装主体与扎带之间限定形成固定位,且安装主体上设有安装槽和安装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安装主体和扎带限定形成供管材穿过的固定位固定管材,安装主体可以通过安装槽和安装孔分别与连接座固定连接和供螺钉穿过直接固定在墙体上,从而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安装主体既可以通过连接座走顶安装,又可以通过螺钉直接固定安装在墙体上,安装方式灵活,适用场景丰富,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步骤和成本。
1.一种管卡,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主体、扎带和连接座,所述安装主体的两侧设有供所述扎带穿过的第一安装过孔和第二安装过孔,所述安装主体和所述扎带之间限定形成用于固定管材的固定位;
所述安装主体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与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的安装槽和用于将所述安装主体固定在墙体上的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过孔的侧边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安装主体之间限定形成用于卡接所述扎带的卡接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的一端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配合置于所述卡接位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的另一端设有引导段,所述引导段朝向所述扎带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逐渐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扎带上设有若干第一单向齿,所述第一单向齿配合卡接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内,用于限制所述扎带向所述安装主体的底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内设有第二单向齿,所述第一单向齿和所述第二单向齿配合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内设有弹片,所述弹片抵接于所述扎带的侧面,用于固定所述扎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设于所述扎带背离所述固定位的一侧,所述弹片向所述安装主体的顶部倾斜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螺纹孔和穿插孔,所述螺纹孔设于所述穿插孔的顶部,所述穿插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件,所述连接管件连接所述安装主体和所述连接座。
一种管卡\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安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卡。\n背景技术\n[0002] 在家装领域中,走顶的管线需要用到吊卡来固定,吊卡一般是由主体、扎带和连接座组成的,连接座固定安装在房顶,主体与连接座之间通过不同长度的管件连接以调节高度,最后通过扎带将管材固定在主体的固定槽中,完成安装。\n[0003] 然而,这种吊卡只能够通过管件将连接座和主体连接,在不需要调节高度的场合下增加了施工步骤;并且由于受力的问题,这种吊卡只能在走顶的场合使用,而无法用于竖直墙面,适用性差,如果买多就只好全部丢弃,非常浪费。因此,亟需一种新式的管卡,用于解决上述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卡,其能够提高管卡的适用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n[0005]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n[0006] 一种管卡,包括:安装主体、扎带和连接座,所述安装主体的两侧设有供所述扎带穿过的第一安装过孔和第二安装过孔,所述安装主体和所述扎带之间限定形成用于固定管材的固定位;\n[0007] 所述安装主体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和安装孔,所述安装槽用于与所述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孔用于供螺钉穿过并直接固定在墙体上。\n[0008]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过孔的侧边设有挡块,所述挡块与所述安装主体之间限定形成用于卡接所述扎带的卡接位。\n[0009]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扎带的一端设有卡接块,所述卡接块配合置于所述卡接位中。\n[0010]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扎带的另一端设有引导段,所述引导段朝向所述扎带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逐渐变窄。\n[0011]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扎带上设有第一单向齿,所述第一单向齿配合卡接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内,用于限制所述扎带向所述安装主体的底部移动。\n[0012]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过孔内设有第二单向齿,所述第一单向齿和所述第二单向齿配合卡接。\n[0013]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过孔内设有弹片,所述弹片抵接于所述扎带的侧面,用于固定所述扎带。\n[001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片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的侧壁上并朝向相对的侧壁延伸,所述弹片向所述安装主体的顶部倾斜设置。\n[0015]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包括螺纹孔和穿插孔,所述螺纹孔设于所述穿插孔的顶部,所述螺纹孔用于供螺钉穿过并直接固定在墙体上,所述穿插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的直径。\n[0016]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管件,所述连接管件连接所述安装主体和所述连接座。\n[0017] 本申请的管卡,通过安装主体和扎带限定形成供管材穿过的固定位,从而固定管材,安装主体上开设安装槽和安装孔,分别用于与连接座固定连接和供螺钉穿过直接固定在墙体上,从而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安装主体既可以通过连接座走顶安装,又可以通过螺钉直接固定安装在墙体上,安装方式灵活,适用场景丰富,并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步骤和成本。\n附图说明\n[0018] 图1是本方案的管卡的结构示意图;\n[0019] 图2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n[0020] 图3是本方案的安装主体的结构示意图;\n[0021] 图4是图3的纵向剖视图;\n[0022] 图5是本方案的扎带的结构示意图;\n[0023] 图6是本方案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n[0024] 图7是本方案走顶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n[0025] 图中,1、安装主体;11、第一安装过孔;12、第二安装过孔;121、第二单向齿;122、弹片;13、固定位;14、安装槽;15、安装孔;151、螺纹孔;152、穿插孔;16、挡块;17、卡接位;2、扎带;21、卡接块;22、引导段;23、第一单向齿;3、连接座;4、连接管件。\n具体实施方式\n[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n[0027]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中采用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称的“顶”是指安装时朝向墙壁的一侧,与之对应的“底”是指安装时背离墙壁的一侧。\n[0028] 如图1‑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一种管卡,包括:安装主体1、扎带2和连接座3,所述安装主体1的两侧设有供所述扎带2穿过的第一安装过孔11和第二安装过孔12,所述安装主体1和所述扎带2之间限定形成用于固定管材的固定位13;\n[0029] 所述安装主体1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14和安装孔15,所述安装槽14用于与所述连接座3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孔15用于供螺钉穿过并直接固定在墙体上。\n[0030]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过孔11与第二安装过孔12的形状与扎带2相适配,能够固定扎带2的位置,防止扎带2窜动。安装主体1和扎带2之间限定形成供管材穿过的固定位13,可以通过扎带2上的齿与第二安装过孔12之间配合固定管材,优选地,扎带2上的齿设置在扎带2背离固定为的一侧,使得管材可以与固定位13良好地适配。安装主体1上开设安装槽14和安装孔15,分别用于与连接座3固定连接和供螺钉穿过直接固定在墙体上,从而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其中安装槽14优选地围绕安装孔15设置,安装孔15为通孔,并设于安装主体1的中间位置,使得安装主体1的结构美观实用,安装主体1既可以通过连接座3走顶安装,又可以通过螺钉直接固定安装在墙体上,安装方式灵活,适用场景丰富,并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步骤和成本。\n[0031]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所述第一安装过孔11的侧边设有挡块16,所述挡块16与所述安装主体1之间限定形成用于卡接所述扎带2的卡接位17。挡块16可以与安装主体1一体成型,使得挡块16更加稳固,挡块16的形状优选为倒“L”形,并且挡块16的顶部与安装主体1之间需要预留出供扎带2穿过的位置,当扎带2将管材固定时,扎带2与卡接位17配合卡接,避免扎带2意外脱落。\n[0032] 具体地,如图1、2、5所示,所述扎带2的一端设有卡接块21,所述卡接块21配合置于所述卡接位17中。卡接块21结构整体大于第一安装过孔11,使得卡接块21在置于卡接位17中时不会从第一安装过孔11中掉落,并且卡接块21的顶部与挡块16的下表面配合相抵,避免扎带2从第一安装过孔11的上方脱出。\n[0033] 更具体地,如图1、5所示,所述扎带2的另一端设有引导段22,所述引导段22朝向所述扎带2的另一端延伸的方向逐渐变窄。在使用时,首先将扎带2的引导段22穿过第一安装过孔11,由于引导段22前窄后宽,因此能够轻易地插入第一安装过孔11中,然后弯折扎带2,并将扎带2穿过第二安装过孔12,同样地,由于引导段22的特殊设计使得扎带2能够轻松穿过第二安装过孔12,从而达到容易安装的效果。\n[0034]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5所示,所述扎带2上设有第一单向齿23,所述第一单向齿23配合卡接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12内,用于限制所述扎带2向所述安装主体1的底部移动。第一单向齿23的头部朝向安装主体1的底部倾斜,在安装时,第一单向齿23在穿过第一安装过孔11和第二安装过孔12时不会被第一单向齿23卡住,并且在扎带2固定好管材后,第一单向齿23还能够卡在第二安装过孔12上,避免扎带2松动,同时固定好的管材又能够防止扎带2进一步向安装主体1顶部移动,从而固定扎带2的位置。\n[0035] 具体地,如图2‑4所示,所述第二安装过孔12内设有第二单向齿121,所述第一单向齿23和所述第二单向齿121配合卡接。第二单向齿121的头部朝向安装主体1的顶部倾斜,这样能够保证扎带2的第一单向齿23顶开第二单向齿121向安装主体1的顶部移动,并且在扎带2卡接到位后,第一单向齿23和第二单向齿121相对的齿部相互抵接,可以更好地防止扎带2松动。优选地,第一单向齿23和第二单向齿121均为具有一定弹性的齿,其在变形后能够因其弹性回到初始形态,使得第一单向齿23在顶开第二单向齿121并安装到位后能够更好地实现卡接。\n[0036]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第二安装过孔12内设有弹片122,所述弹片122抵接于所述扎带2的侧面,用于固定所述扎带2。扎带2在安装到位后,若仅通过扎带\n2与第二安装过孔12之间的配合,则很容易出现安装松动等问题,此时既可以利用第二安装过孔12内的弹片122压紧扎带2侧面,从而将扎带2固定压紧于第二安装过孔12内,固定效果更佳。弹片122是具有一定弹性的,扎带2在穿过第二安装过孔12时会将弹片122顶开,安装到位后,弹片122的弹性使得弹片122保持向扎带2侧面的压紧力,从而固定扎带2。\n[0037] 具体地,继续参阅图2‑4所示,所述弹片122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过孔12的侧壁上并朝向相对的侧壁延伸,所述弹片122向所述安装主体1的顶部倾斜设置。弹片122优选地设于第二安装过孔12的侧壁上,并且弹片122优选地朝向安装主体1的顶部倾斜,使得扎带2可以容易地顶开弹片122,不会造成弹片122断裂,失效风险小,安装方便。\n[0038]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所述安装孔15包括螺纹孔151和穿插孔\n152,所述螺纹孔151设于所述穿插孔152的顶部,所述螺纹孔151用于供螺钉穿过并直接固定在墙体上,所述穿插孔152的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151的直径。在安装主体1需要直接固定在墙体上时,螺钉就需要穿过安装孔15进行安装,而螺钉的尾部就会留在固定位13中,对管材的固定安装造成影响,并且弧形的固定位13也会导致螺钉的固定效果变差,因此可以从安装主体1的顶部至固定位13依次开设螺纹孔151和穿插孔152,螺纹孔151可以供螺钉穿过并固定在墙体上,而穿插孔152的直径要大于螺纹孔151,使螺钉可以穿过穿插孔152插入螺纹孔151中,并且穿插孔152与螺纹孔151底部平齐的位置优选地设置为平面,这样可以保证螺钉的固定效果,防止螺钉松动或破坏安装固定的位置,同时还可以减短螺钉长度的要求,在适用性和成本方面均有一定优势。\n[0039]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还包括连接管件4,所述连接管件4连接所述安装主体1和所述连接座3。连接管件4可以采用不同长度,进而可以改变安装主体1与连接座3之间的长度,在走顶安装时能够适应不同的高度变化,并且连接管件4可以直接从长的管材上截取,现用现插,无需其他的连接件,方便快捷。\n[0040] 综上,本申请的管卡,通过安装主体1和扎带2限定形成供管材穿过的固定位13,从而固定管材,安装主体1上开设安装槽14和安装孔15,分别用于与连接座3固定连接和供螺钉穿过直接固定在墙体上,从而形成不同的连接方式,安装主体1既可以通过连接座3走顶安装,又可以通过螺钉直接固定安装在墙体上,安装方式灵活,适用场景丰富,并能够有效节约施工步骤和成本。\n[0041]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