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n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保密资料的方法,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保密并回收资料的方法。\n背景技术\n在信息与科技进步的年代中,移动通讯装置(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与笔记型计算机等)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种随身携带的信息设备。而这些移动通讯装置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习惯,很多人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计算器、记事本、电话簿,将这些数据储存于平时所携带的移动通讯装置中。\n然而,许多使用者亦会将重要的数据存放在移动通讯装置内,不过因为这种移动通讯装置的体积通常不大,所以很容易遗失,因而造成数据遗失,甚至可能造成重要的商业数据被窃取。因此若将数据存放于移动通讯装置内,似乎是十分地不保险。然而,虽然已经知道有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但目前移动通讯装置的设计者却未想出如何在遗失时,仍可回收移动通讯装置内的数据。\n发明内容\n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此方法能够隐藏使用者数据,并当移动通讯装置遗失时,找回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数据。\n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此方法接收一识别码,当此识别码错误时,则隐藏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使用者数据,并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且当识别码错误时,判断一数据回收完成指针是否设置;若数据回收完成指针设置时,强制关闭移动通讯装置;若数据回收完成指针没有设置时,隐藏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使用者数据,并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当此识别码错误时,将可选择重新设定识别码,则接收用户密码,并只有当用户密码正确时,才能重新设定识别码。若取消重新设定识别码,则隐藏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使用者数据,并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当使用者数据发送完成时,将删除使用者数据,并设置数据回收完成指针,之后强制关闭移动通讯装置。\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包括将使用者数据设为一短信息,并发送此短信息至接收端。\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识别码包括用户识别模块卡号码或使用者所输入的密码。\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使用者数据包括通讯簿数据或行程数据.\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移动通讯装置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翻译机或笔记型计算机。\n依照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所述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上述接收端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翻译机、计算机或服务器。\n本发明透过隐藏使用者数据,使得其它的使用者无法得到使用者数据。又透过发送使用者数据至另一接收端,使得当移动通讯装置遗失时,使用者仍能够找回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数据。\n附图说明\n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图1是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其中,S110~S140: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的各步骤。\n图2是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其中,S210~S296: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的各步骤。\n图3是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设定识别码步骤的详细流程图。\n具体实施方式\n为了使本发明的内容更为明了,以下特举实施例作为本发明确实能够据以实施的范例。\n图1是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本实施例的移动通讯装置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翻译机或笔记型计算机。而本实施例将介绍此移动通讯装置进行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的步骤流程。\n请参照图1,首先,移动通讯装置读取一识别码(步骤S110)。而此识别码可例如为一用户识别模块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简称SIM卡)内储存的号码或是由使用者输入的密码。\n接下来,移动通讯装置将判断所读取的识别码是否正确(步骤S120)。在本实施例中,若移动通讯装置例如为手机时,此手机内配置有一SIM卡,而在步骤S120中移动通讯装置将判断所读取出的SIM卡号码是否正确。\n若移动通讯装置判断出此识别码正确时,则移动通讯装置进入正常的操作(步骤S130),也就是说,当移动通讯装置进入正常的操作时,使用者可以读取移动通讯装置内的数据(例如通讯簿、记事簿或短信息等)。\n反之,若移动通讯装置判断出此识别码错误时,则移动通讯装置隐藏内部所储存的使用者数据,并发送使用者数据至一接收端(步骤S140).在本实施例中,若移动通讯装置读取其内部配置的SIM卡号码与内部设定的号码不同时,手机将判断此SIM卡号码错误,并隐藏所有使用者数据,再将使用者数据以短信息的方式,发送至另一接收端.而使用者数据包括通讯簿数据、行程数据、短信息数据与记事本数据.此接收端例如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翻译机、计算机或服务器等.\n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步骤以便本技术领域者能轻易施行本发明。\n图2是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绘示的移动通讯装置的数据保密与数据回收方法。本实施例的移动通讯装置包括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翻译机或笔记型计算机。\n请参考图2,首先,开始一验证流程(步骤S210)。此验证流程例如为移动通讯装置开启时所需的流程、或是在使用者需要读取数据时所需的流程。\n之后,移动通讯装置读取一识别码(步骤S220)。而此识别码可例如为一用户识别模块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简称SIM卡)内储存的号码或是由使用者输入的密码。\n接下来,移动通讯装置将判断所读取的识别码是否正确(步骤S230)。在本实施例中,若移动通讯装置例如为手机时,此手机内配置有一SIM卡,而移动通讯装置将判断所读取出的SIM卡号码是否正确。\n若移动通讯装置判断出此识别码正确时,则移动通讯装置进入正常的操作,并结束验证流程(步骤S235)。在本实施例中,当移动通讯装置进入正常的操作时,使用者可以读取移动通讯装置内的数据(例如通讯簿、记事簿或短信息等)。\n反之,若移动通讯装置判断出此识别码错误时,则选择是否重新设定识别码(步骤S240)。若选择重新设定识别码时,则进入设定识别码的步骤(步骤S250)。在本实施例中,设定识别码的步骤的详细流程图如图3所示。\n请参考图3,首先,接收一用户密码(步骤S252)。本实施例的用户密码例如为由使用者所输入的密码,然不限定于此。之后,移动通讯装置将判断用户密码是否正确(步骤S254)。若用户密码正确时,则重新设定识别码(步骤S256),并且结束验证流程,进入正常操作,也就是回到步骤S235。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56中所设定的识别码可例如为步骤S220中所读取出的识别码,也就是将这次所读取出的识别码设定为手机内所储存号码。\n反之,当判断出用户密码不正确时,将选择是否重新接收用户密码(步骤S258)。若选择重新接收用户密码,则回到步骤S251。若选择不要重新接收用户密码,将结束验证流程,并进入步骤S260。\n而在步骤S258可例如为由移动通讯装置提示使用者用户密码错误,以让使用者选择是否要重新输入用户密码。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通讯装置可预设让使用者重新输入用户密码的次数,若使用者重新输入用户密码的次数超过一默认值时,则在判断出用户密码不正确后,直接跳过步骤S258,结束验证流程,并进入步骤S260。\n请继续参考图2,在步骤S240中,若没有选择重新设定识别码,则将结束验证流程,并判断数据回收完成指针是否设置(步骤S260)。在步骤S260中,本实施例的移动通讯装置已判出此时的使用者并不是移动通讯装置的用户本人,但仍然让此时的使用者临时开机。\n之后,若数据回收完成指针已设置,则代表移动通讯装置内的使用者数据已经回收完成,或是已没有重要的数据需要回收,因此,移动通讯装置将会强制关闭移动通讯装置(步骤S270),以不让非用户本人使用移动通讯装置。\n反之,若数据回收完成指针尚未设置时,则仍然让此时的使用者临时开机,但隐藏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使用者数据,并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步骤S280)。在本实施例中,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的步骤将会于背景执行此步骤,以让此时的使用者,不会察觉已开始发送数据至接收端。而在步骤S280中,移动通讯装置会将使用者数据设定为一短信息,并将此短信息发送至接收端。而此接收端例如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翻译机、计算机或服务器等。在步骤S280中,使用者数据可由用户本人依据数据的重要性或依据使用者数据的类型(例如通讯簿数据、行程数据、短信息数据与记事本数据),而设定是否需要回收。\n接下来,移动通讯装置判断使用者数据是否回收完成(步骤S290)。若使用者数据尚未回收完成时,将回到步骤S280,继续发送使用者数据至接收端。反之,若移动通讯装置判断出使用者数据已回收完成时,则移动通讯装置直接删除使用者数据(步骤S292),并设置数据回收完成指针(步骤S294)。最后,强制关闭该移动通讯装置(步骤S296)。此时,由于使用者数据已全部备份完毕,所以,非用户本人的使用者已无法再次临时开机,也就让非用户本人的使用者无法再使用此移动通讯装置。\n综上所述,本发明透过隐藏使用者数据,使得其它的使用者无法得到使用者数据。又透过发送使用者数据至另一接收端,使得当移动通讯装置遗失时,使用者仍能够找回储存于移动通讯装置内的数据。\n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为准。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5-02-09
| | |
2
| |
2005-03-09
|
2004-07-22
| | |
3
| |
2006-02-01
|
2005-07-22
| | |
4
| |
2004-01-21
|
2003-07-0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