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铁矿石和助熔剂以及至少部分碎料所组成 的炉料生产生铁水或钢水预产品的方法,以及实现上述方法的设 备。\n从AT-B390622就已知道这种方法。按照AT-B390622 生产粒径大都各不相同的炉料,将炉料还原并通过风筛将其分离 成不同粒径的部分,然后以单独的步骤进行完全还原。然而,这 种已知的一步法仅能达到还原气体的低热利用,势必增加还原气 体的消耗。也不可能最佳利用还原气体中的化学结合能。\n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铁矿石和助熔剂以及至少部分碎 料所组成的炉料生产生铁水或钢水预产品的方法及实现该方法的 设备,它能以一种利用未处理的煤作为碳载体的廉价方式使用至 少含有碎料的铁矿石和助熔剂,该方法能够利用仍然包含在还原 气体中的化学结合能(CO、H2含量)。\n按照本发明,通过以下定义的方法可以达到上述目的:\n一种由铁矿石和助熔剂以及至少部分碎料所组成的炉料生产 生铁水或液态钢预产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a)对所述炉料进行预热,以得到经过预热的炉料;\n(b)在还原区内还原所述经过预热的炉料,以得到海绵铁;\n(c)在有碳和含氧气体存在条件下,在熔化-气化区熔炼所述 海绵铁,以生产含有CO和H2的还原气体;\n(d)使所述还原气体同步骤(b)中所述经过预热的炉料进行反 应,以得到输出气体;以及\n(e)回收所述输出气体;\n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还原气体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 所述第一部分通入用于形成流化床的所述还原区内;通过去除进 入其中的颗粒对所述第二部分进行净化;以及将一部分已经净化 的第二部分通入流化床区下部床区内的所述还原区中,并且通过 强制输送工具,至少将较细颗粒的炉料加入熔化-气化区(I- IV)的流化床(II、III)和/或固定床(I)内,并在那里进行 熔炼。\n按照AT-B387 403,含菱铁矿和/或水合的炉料在位于固定 床直接还原区前的固定床加热区内进行煅烧,然而,其中只有能 在固定床内被处理的粗块含铁矿石的炉料才可用于装料。\n炉料不是在如同已知固定床法(AT-B387 403)情况下的 材料逆流中而是在稳定的或循环流化床中,即(例如)斜流中进 行处理,这对本发明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而由于改进了高能气 体利用而能对碎矿石和矿粉廉价地进行处理。这是很重要的,因 为目前世界生产的约75%的矿石都是碎矿石,它比粗块或团块矿 石便宜。按照本发明,不仅通过流化床法进行还原而且还进行预 热。按照本发明的多步流化床法,就可能以最佳方式利用还原气 体而无须供给附加的能量。\n从US-A5,082,251已经知道一种直接还原法,按照该方法, 使用重整天然气或石油,在一种级联排列的流化床反应器的系统 中,对经干燥、筛分和破碎而制得的复合矿石后的富铁碎矿石进 行还原,这样就可得到一种极细的粒径组成。随后,将铁粉冷压 或热压成块。将烟气用作预热阶段的流化气体,该烟气是燃烧空 气和天然气而产生的;因此必须输入外部能量,只有旋转气体的 显热是可利用的。相反,通过固体碳载体(例如煤)进行本发明 的还原,此后,按照本发明,CO还原占优势,而按照US-A 5,082,251,主要用H2进行矿石的直接还原。\n从使用来自最终还原阶段的还原气体的方法而不是按照US -A5,082,251那样供给导致高成本的外部气体来预热矿石,就可 看出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本发明的另一个气体调节的优点在于, 除了可作预热之用以外,还能用作还原气氛进行预还原,从而确 保还原气体特别有效的利用。\n为了冷却在熔化气化区内生成的还原气体,按照本发明,将 部分还原气体直接加进用于形成流化床的还原区内,而另一部分 还原气体在热旋风器和涤气器内进行净化后,作为冷却气体同加 进还原区内的第一部分还原气体进行混合。\n为了控制还原区内炉料的流化状态。最好将一部分还原气体 加进流化床附近的还原区内,而供给热旋风器的那部分还原气体 被部分地加进还原区内在其底部形成的流化床中。\n为了有效地预热炉料,最好把离开还原区的还原气体加进预 热区,由于部分燃烧还原气体而导致温度上升。\n为了有效地利用在还原中产生的粉尘和碎粒,最好是用一个 还原旋风分离器来除去从还原区抽出的还原气体中的碎料,在分 离期间还原旋风器内分离出来的碎料被还原到较完全的程度,并 借助于喷射器被供入熔化气化区内含氧气体的供气点附近。\n从还原区流化床适当地部分排出在还原区内已经事先被完全 还原的碎料,并经过闸门(Sluice)在含氧气体供应点附近用喷射器 供入熔化气化区内,同时,从还原区的旋转层排出的部分炉料同 还原旋风器内分离出来的物料一起被适当地供入熔化气化区内。\n此时,用喷射器和氧气粉尘燃烧器经过闸门系统,将已在热 旋风器内分离出来的粉尘在细焦流化床和粗焦流化床之间范围附 近供入熔化气化区内。\n通过将一部分熔炼过程所需的助熔剂同煤一起直接加入熔化 气化区内,并将一部分助熔剂同碎矿石一起加入预热区来适当地 添加助熔剂,其中,最好以粒径在4mm-12.7mm范围内的粗颗 粒输入同煤一起加入的助熔剂,并最好以粒径在2mm-6.3mm 范围内的细颗粒输入同碎矿石一起加入的助熔剂。\n通过设置2个就地分开的连续排列的还原区可达到特别有效 的还原,离开第一还原区的还原气体进入在碎矿石流动方向意义 上位于第一还原区前的第二还原区内,并在压缩状态下从该处加 入预热区内。\n为了利用在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过量气体,按照最佳实施方 案,如果要求的话,根据离开还原区的一部分还原气体的混合物 情况,在CO2净化后,离开预热区的输出气体被用于生产热压团 块铁,其中,碎矿石在预热区内进行预热,随后在至少一个还原 区内进行完全还原,并被供入压缩和制团设备内;根据加热情况, 输出气体被输入至少一个形成流化床的还原区内,在流过 该处之后,从该处被抽出来并在部分燃烧状态下被加进预热区 内,目的在于升高温度以形成流化床。\n还提供一种实现本发明方法的设备,该设备用于将由铁矿石 和助熔剂以及至少部分碎料组成的炉料直接还原成海绵铁、在有 碳和含氧气体存在条件下熔炼所述海绵铁以得到还原气体、使该 炉料同所述还原气体反应以得到输出气体来生产生铁水或钢水预 产品,该设备包括:\n至少一个流化床还原反应器;\n将炉料输送到所述还原反应器的第一输送机;\n将还原气体输送到所述还原反应器的第一气体输送器;\n将还原产品从所述还原反应器运出的第二输送机;\n将顶部气体从所述还原反应器排出的第二气体输送器;\n具有流化床和固定床的熔炉燃气发生器,所述熔炉燃气发生 器接受所述第二输送机、含氧气体和碳输送器以及所述第一气体 输送器;\n设置在所述流化床还原反应器上游并接受所述第二气体输送 器的流化床预热反应器;以及\n将在所述还原反应器内形成的海绵铁输送到所述流化床和所 述固定床中至少一个床内的气动输送机;\n其特征在于,借助于第一支管,气体管道17经由热旋风器25 接入还原反应器8的下部;在热旋风器25之前的地方,第二支管 脱离气体管道17、并在较高的地方进入还原反应器8。\n通过主要在还原反应器(也在预热反应器)内的流化程度可以 控制还原过程,其中流化床还原反应器包括一个直径较小的下部和 一个位于下部之上直径较大的上部,从下部到上部的过渡段被设 计成圆锥形,还原气体的供气管进入圆锥形过渡段,其中流化床预 热反应器相应地有一个圆锥形底端,还原气体的供气管通到该圆锥 形底端内。\n为了能从流化床还原反应器内排出已完全还原的碎料,在流化 床的水平面上,流化床还原反应器上设置有一个碎料排放装置,有 一个输送设备从该碎料排放装置通向在熔炉燃气发生器内形成的固 定床或流化床的水平面处进入熔炉燃气发生器内的气动输送设备。\n按照最佳实施方案,在炉料流向上连续设置2个流化床还原反 应器。\n如果按照以下工艺流程就可以特别有效地利用生成的过量气 体,所说工艺流程是在CO2涤气器和加热设备的中间装置以后,输 出气体的气管通入至少一个用于生产热压团块铁的还原反应器内, 有一根气管从该还原反应器引出并通入流化床预热反应器,其中碎 矿石装料管进入流化床预热反应器和离开流化床预热反应器的输送 管将已预热的碎矿石输入还原反应器,而且,在碎矿石流动方向上, 压缩和制团设备被设置在还原反应器后面。\n以下通过在附图中图解说明的三个实施方案来详细地解释本 发明,其中,图1-3各自描述了在图解说明中本发明设备的较佳实 施方案。\n用1表示预热反应器,它被设计成流化床预热反应器,含有铁 矿石和助熔剂的炉料可通过横向进入流化床区2(预热区)水平面的 装料管3加入旋转层预热反应器内。在设计成塔形的流化床预热反 应器1的上端处,通过配置有气体净化旋风器4和气体涤气器5(例 如文丘里管涤气器)的气体排放管6,排出在反应器1内生成的并 流过该处的气体。这些气体可作为高质量的输出气体(它们约有 8000KJ/Nm3的热值)用于各种作途,例如,用于生产含氧或不含氧 的气流。\n在流化床预热反应器1内已被预热的全部炉料都可通过输送管 7进入也被设计成流化床反应器的还原反应器(8)内,并在该处还原 到较完全的程度。\n借助于气动海绵铁输送管9(包括N2喷射器)一可以用任何其 它的强制输送工具来代替一可以将在流化床还原反应器8内生成 的海绵铁输入到熔炉燃气发生器10内,并输送到安装在其中的流化 床III、II的同样高度和/或位于III、II以下的固定床I的相同高 度上。熔炉燃气发生器包括至少一个煤和助熔剂的供料管11和排列 在若干水平面上的含氧气体的供气喷口12。\n在位于由固定床I形成的熔化气化区以下的熔炉燃气发生器 内收集生铁水13和液态炉渣14,粗焦流化床II位于固定床I之 上,细焦流化床III又位于流化床II之上,脱氧腔IV位于顶部,生 铁和炉渣分别通过出铁放渣口15、16出铁和放渣。在熔炉燃气发生 器10内,由碳载体和含氧气体生产还原气体,在流化床III以上的 脱氧腔IV内收集该还原气体,并通过气管17经基本上是塔形的流 化床还原反应器8的平截头圆锥体缩颈将其加入流化床还原反应器 8内,反应器8的平截头圆锥体缩颈组成一个气体分配底19,而该 圆锥体缩颈是为形成流化床18或旋转床18(还原区)而设置的,还 原气体是通过环形管20沿着缩颈的圆柱表面而供入的。\n在流化床内不能保持漂浮状态的大固体颗粒由于重力影响而沿 中心下降,并通过中心固体排放管21被排出。该中心固体排放管21 是这样配置的,经径向气体供气管22,固定床流入具有圆锥形底24 并位于平截头圆锥形气体分配底19以下的圆锥槽部分23,以致即 使大颗粒的还原也能达到满意的程度。\n由于气体分配底19的平截头圆锥形状,管内净速度随高度变化。 因此,在气体分配底19的整个高度都能调节到特定的径粒分布。在 气体分配底19内适当地配置风嘴,从而能形成内部循环的流化床, 在该处中心的气体速度高于周边气体速度。这类流化床的形成既可 用于还原反应器8又可用于预热反应器1。\n离开熔炉燃气发生器10的一部分还原气体在热旋风器25内进 行净化,在连续排列的涤气器26内进行冷却,并通过压缩机27和经 气管28再次同离开熔炉燃气发生器10的还原气体混合。在热旋风 器25内分离出来的粉尘通过N2喷射器29返回到熔炉燃气发生器 10内。一部分离开热旋风器25的仍未冷却的还原气体通过圆柱槽 23经环形管组成的气体供气设备22进入流化床还原反应器8。\n从流化床还原反应器8排出的气体通过气管30被加进还原旋 风器31内,仍然包含在还原气体中的碎料在31内被分离和完全还 原。这些碎料通过输送管32和N2喷射器33在接近固定床I的上端 水平面处被输入熔炉燃气发生器10内。\n从还原旋风器8排出的已部分氧化的还原气体通过气管30进 入流化床预热反应器内,然而,其中部分上述还原气体被燃烧以加热 燃烧室34内的还原气体,含氧气体供气管35进入燃烧室34内。\n在流化床18的水平面处借助于螺旋输送机36从流化床还原反 应器8内推出一部分已完全还原的炉料,通过输送管37经N2喷 射器33在接近固定床I的上端的水平处将上述炉料同来自还原旋 风器31的碎料一起输入熔炉燃气发生器10内。\n经包括闸门39(在用于部分或完全还原物料的其它输送管 32、37内也设置了闸门39)的输送管38通过供给还原气体的环 形管20,将在输出气体排放管6的旋风器4内分离出来的细粒料加 入旋转层还原反应器8内。\n图1设备的详细功能如下:\n借助于气动急剧升降传送带或垂直输送机,将经过筛选和干燥 处理的粒径分布为\n0.04mm=约20%\n0.04-6.3mm=约70%\n6.3-12.7mm=约10% 和水分含量约为20%的碎矿石加入预热反应器1内。在该处,碎矿 石在流化床区2内被预热到约850℃温度,并由于还原气氛而任选 地被预还原到接近于方铁矿的程度。\n对于这种预还原过程而言,还原气体含有至少25%的(CO+ H2),以使其具有足够的还原能力。\n随后,已预热和任选预还原的碎矿石流入还原反应器8(最好是 通过重力作用),在反应器8的流化床或流化床18内,该碎石大部分 被还原成温度约为850℃的Fe相。对于这种还原过程而言,气体含 有至少68%(CO+H2)的含量。\n在还原反应器8内,对碎矿石进行筛分,0.2mm以下的那部分 碎石被还原气体夹带进入还原旋风器31内。在该处,通过旋风效应 使固体分离期间,0.2mm以下的碎矿石被完全还原。\n通过排放螺旋输送机36从还原反应器8的流化床18内排出的 较细固体部分,借助于N2喷射器33,经过闸门39,在鼓入含氧气 体的水平面附近,将其同还原旋风器31内分离出来的碎矿石一起 供入熔炉燃气发生器10内。\n通过N2喷射器9或重力排放将来自还原反应器8下部的较粗 固体部分经闸门39在细焦流化床III区域鼓入或加入熔炉燃气 发生器10内。\n借助于N2喷射器29和氧气粉尘燃烧器将在热旋风器25(主 要含有Fe和C)内分离出来的粉尘经Sleuce39在细焦流化床III 和粗焦流化床II之间的区域加入熔炉燃气发生器10内。\n为预热和煅烧起见,工艺过程所需的助熔剂,作为一种粗粒料 (最好粒径在4-12.7mm之间)经煤通道(11)加入,而作为一种细 粒料(最好粒径在2-6.3mm之间)经碎矿石通道(3)加入。\n对于需要较长还原时间的碎矿石,如图2所说明的那样,以串 连或连接于第一级还原反应器8的方式设置包括辅助还原旋风器 31′的第二级(如果要求的话,以及第三级)流化床还原反应器8′。碎 矿石在第二级还原反应器8′内被还原成方铁矿程度,而在第一级还 原反应器8内被还原成Fe相。\n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排放螺旋输送机36′从第二级还原反应器 的流化床18′排出的固体部分,由于重力作用同来自第二级还原反 应器8′下部的较粗固体一起被加入第一级还原反应器8内。通过N2喷射器33,将在第二级还原旋风器31′内分离出来的碎矿石同在第 一级还原旋风器31内分离出来的碎矿石一起在含氧气体鼓入平面 附近供入熔炉燃气发生器10内。\n如果使用2级流化床还原反应器8、8′和2级还原旋风器31、 31′,工作压力不够补偿系统内的压力损失时,则可按照本发明,借 助于压缩机40来使预热反应器1所需的混合气体达到必要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第二级还原旋风器31′的气体在涤气器41内被 净化。然而,以后仅有一部分气流被压缩(一部分通过管42被抽出来 作为输出气体),并在混合室43内适当地同通过管44输入的含氧气 体混合,以致随后能在预热反应器1内使一部分还原气体燃烧以便 使碎矿石达到所需的预热温度。\n如上所述,来自生铁生产的高质量输出气体可用于生产含氧或 不含氧的气流。按照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案,它在图3中表示,在 CO2洗涤45和预热到约850℃的46以后,输出气体按以下方式被重 新用作还原气体:\n为了生产热压团块铁,用如同在生产生铁时所用同样团块的还 原气体,来预热和还原如同在生产生铁时所用同样技术要求的碎矿 石。借助于N2喷射器33将来自至少一个还原反应器8和来自还原 旋风器31的已完全还原的粒料部分鼓风送入装料料斗47。另一方 面,较粗的粒料部分能从还原反应器8的下部通过重力排放被加入 装料料斗47。\n此后,具有约92%金属化程度和至少750℃温度的已完全还原 的碎矿石,由于重力作用经过包括可控马达的预压缩螺旋输送机48 而进入对辊压制机49。\n在以下实施例中,概述了在操作图1-3中所示方案的设备中所 得的本发明方法的典型特性数据。\n实施例 煤分析值(干份分析值)\n C 77%\n H 4.5%\n N 1.8%\n O 2.6%\n S 0.5%\n 粉尘 9.1%\n C固定 61,5% 矿石分析值(湿份分析值)\n Fe 62.84%\n Fe2O3 87.7%\n CaO 0.73%\n MgO 0.44%\n SiO2 6.53%\n Al2O3 0.49%\n MnO 0.15%\n 烧损 0.08%\n 水份 2% 碎矿石的粒径分布\n +10mm 0%\n 10-6mm 5.8%\n 6-2mm 44.0%\n 2-0.63mm 29.6%\n 0.63-0.125mm 13.0%\n -0.125mm 7.6% 助熔剂(干份分析值)\n CaO 45.2%\n MgO 9.3%\n SiO2 1.2%\n Al2O3 0.7%\n MnO 0.6%\n Fe2O3 2.3%\n 烧损 39.1%\n为了在图1的设备内生产42吨生铁/小时,42吨煤/小时供气 29,000Nm3 O2/小时。矿石消耗总计64吨/小时而助熔剂消耗为14 吨/小时。\n除了铁以外,所生产的生铁还具有以下组分:\n C 4.2%\n Si 0.4%\n P 0.07%\n Mn 0.22%\n S 0.04%\n来自生铁设备的输出气体产生87,000Nm3/小时,具有以下分 析植:\n CO 36.1%\n CO2 26.9%\n H2 16.4%\n H2O 1.5%\n N2+Ar 18.1%\n CH4 1%\n H2S 0.02%\n 热值 6780KJ/Nm3\n当按照图3将来自生铁设备的输出气体进一步用于生产热压团 块铁时,能生产29吨热压团块铁/小时。其所需再循环气体的数量 为36,000Nm3/小时。热压团块海绵铁具有以下分析值:\n 金属化率 92%\n C 1%\n S 0.01%\n P 0.03%\n用于生产热压团块铁的来自设备的输出气体数量为79, 000Nm3/小时,该气体具有以下组分:\n CO 21.6%\n CO2 44.1%\n H2 10.6%\n H2O 2.8%\n N2+Ar 19.9%\n CH4 1%\n 热值 4200KJ/Nm3\n生铁设备和用于生产热压团块铁的设备所必需的耗电量为 23MW。从用于生产热压团块铁的设备输出的气体相当于145MW 的热功率。
法律信息
- 2010-12-2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C21B 13/14
专利号: ZL 93119321.4
申请日: 1993.10.20
授权公告日: 1998.10.28
- 1998-10-28
- 1994-08-03
- 1994-07-2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1990-05-16
|
1989-10-24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