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用于墨盒的加墨方法及装置 |
申请号 | CN94118870.1 | 申请日期 | 1994-11-29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1996-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98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东京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佐藤理;须釜定之 |
代理机构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祖昌 |
摘要
一种用于将墨加入墨盒中的加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将加墨装置的注墨部分插入墨盒的供墨孔;使用产生压力的装置破坏在加墨装置的开口部分形成的墨的弯液面,从而使加墨装置的储墨部分中的墨导向墨盒中的导墨材料;以及除去盖在所述通气口上的密封件,使墨可自然地降入墨盒的储墨部分中。
1.一种用于将墨加入具有能够提供毛细力的吸墨件的墨盒中 的加墨方法,其中至少一部分由吸墨件蓄留的墨已被消耗,墨盒 还具有一个用于将墨送至可卸式装在墨盒上的记录头的供墨出口 部分,以及一个在离开所述供墨出口部分的位置上的通气部分,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一个加墨装置,该加墨装置具有一个注墨部分,以便通 过自然下降将墨加注入所述墨盒的吸墨件中,所述注墨部分包括 一个开口;
将所述加墨装置的所述注墨部分连接于墨盒的供墨出口部 分,其中,供墨出口部分高于吸墨件;以及
破坏在所述注墨部分的所述开口形成的墨的弯液面,使所述 加墨装置中的墨在所述通气部分保持连通于大气时通过供墨出口 部分自然降入墨盒的吸墨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部 分具有一个外表面形状,所述供墨出口部分具有一个与所述注墨 部分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的内表面形状,因而当所述注墨部分与 所述供墨出口部分相连时,所述注墨部分气密地接触所述供墨出 口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墨装 置的注墨部分包括一个密封件,其用于当所述注墨部分连接于所 述墨盒的供墨出口部分时密封供墨出口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加墨过程 中加墨速度不高于0.025cc/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墨盒包 括邻近于所述吸墨件和所述供墨出口部分的导墨材料,所述连接 步骤还包括一个将所述注墨部分的开口压向所述墨盒的导墨材料 并将所述导墨材料移入所述吸墨件的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墨方法,其特征在于:吸墨件设置 在所述墨盒的储墨部分中,导墨材料压在吸墨件上以改变吸墨件 的压缩状态。
7.一种用于将墨加入墨盒的加墨装置,所述墨盒具有一个容纳 一吸墨件的储墨部分,所述吸墨件能够提供毛细力,其中由吸墨 件蓄留的至少一部分墨已被消耗,所述墨盒还具有一个供墨出口 部分和一个墨盒通气部分,所述储墨部分用于当所述墨盒的通气 部分保持连通于大气时通过所述供墨出口部分送至记录头,该记 录头能够从所述储墨部分取下,所述加墨装置包括:
一个用于储存加注墨的储墨部分;
在所述加注墨的储墨部分和大气之间的通气部分;
一个与墨盒的所述供墨部分连接的注墨部分;以及
一个用于将墨导出加注墨的储墨部分的开口部分,该开口部 分设置在注墨部分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墨装 置的注墨部分具有一个基本呈平截头圆锥形的外表面,所述开口 部分位于其顶面上,该顶面的面积小于所述墨盒的供墨部分的面 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墨装 置的注墨部分包括一个密封件,其用于当所述注墨部分插入所述 墨盒的供墨部分时密封供墨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注墨部分 设有一个通道,墨以注墨速度流过该通道,所以通道具有一个将 注墨速度调至0.025cc/秒或更低的内径。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 压装置,其用于暂时将压力施加于所述加注墨的储墨部分中的墨 上,所述加压装置由一个弹性件构成,该弹性件构成所述储墨部 分的一部分并可由外力变形。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 部分具有一个外表面形状,所述供墨部分具有一个与所述注墨部 分的外表面形状匹配的内表面形状,因而当所述注墨部分连接于 所述供墨部分时,所述注墨部分气密地接触所述供墨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 所述墨盒的供墨部分的纤维材料的导墨材料,其用于促进墨从所 述墨盒的排放,所述注墨部分的长度足以将所述加墨装置的供墨 部分压在所述墨盒的导墨材料上,从而使导墨材料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墨 装置还包括接合装置,它接合于设在所述墨盒上的用于与记录头 接合的一个接合部分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坏步骤 是通过暂时压迫用于储存加注的墨的储墨部分的一部分而实施 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部分 设有在使用前密封的一个通气部分,在加注时,当所述储墨部分 处于受压状态时该通气部分被开封。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墨 部分具有弹性。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 部分设有一个在所述装置不使用时闭合,而加注时打开的阀。
19.一种用于将墨加入具有能够提供毛细力的吸墨件的墨盒的 加墨方法,其中至少一部分由吸墨件蓄留的墨已被消耗,墨盒还 具有一个用于将墨送至可卸式安装在墨盒上的记录头的供墨出口 部分,以及一个在离开所述供墨出口部分的位置上的通气部分,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一个加墨装置,该加墨装置具有一个用于将墨加注入所 述墨盒的吸墨件中的注墨部分,所述注墨部分包括一个开口;
将所述加墨装置的所述注墨部分连接于墨盒的供墨出口部 分;以及
破坏在所述注墨部分的所述开口形成的墨的弯液面,从而在 所述通气部分保持连通于大气时,通过供墨出口部分,借助墨盒 中的吸墨件的毛细力供墨。
本发明涉及加墨方法和加墨装置,具体来说,涉及用于将墨 加入使用时整体连接于记录头的可互换墨盒的储墨部分的加墨方 法,以及使用上述方法的加墨装置。\n对于在使用记录头在记录媒体和普通的OHP纸(以下简称记 录纸或纸)上记录图象的记录装置中所采用的记录系统而言,有 针式点阵系统、热系统、热转移系统或喷墨系统。在喷墨系统中, 在打印操作过程中记录媒体和记录头不作接触,这样就提供了如 速度高和噪音低的优点;因此,这是一种近来最为引人关注的系 统之一。\n对于喷墨式装置的类型而言,有使用薄膜状沸腾现象的热能 式,采用压电元件式,采用光能式等等。在任何这些类型中都是 通过将墨滴喷到记录媒体上而形成图象的。\n喷墨记录装置包括用于喷墨的记录头和用储存墨的储墨容 器,并且许许多多不同的系统结构。\n在一种上述系统结构中,使用连接件如管件将记录头和储墨 容器相互连接起来,只更换储墨容器,使记录头可半永久性地使 用。\n其它系统结构有:记录头和储墨容器整体形成的系统结构, 当储墨容器中的墨用尽时,储墨容器和记录头都弃置掉;以及记 录头和储墨容器相互独立,连接而形成记录头组件,当储墨容器 中的墨用尽时,从记录头取下储墨容器,用新的储墨容器更换之。\n在任何情形中,当墨用尽时都要用新的更换。具体来说,在 采用整体结构的系统时,甚至记录头也必须与储墨容器一起弃置 掉,这使这种系统很不经济。\n还存在其它问题,例如,当加墨装置弃置时,必须按照其原 料而归类。\n另一方面,近年来,已有人提出一些方案,其中有一种记录 头和储墨容器可方便地连接和分开的结构,因而解决了必须弃置 那些当喷墨组件中墨用尽时尚能使用的记录头的问题。\n人们可以想出通过连接记录头的开口将墨加入上述喷墨组件 的可互换的储墨容器中的方案。但是,即使使用皮老虎式或类似 形式的加墨装置时,前述问题仍然存在。具体来说,由于储墨容 器连接于记录头用的储墨容器上的开口,相对于普通加墨装置的 针来说是极大的,所以漏墨问题更加引人关注。\n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实施该方法的加墨装 置,使墨可以很好地加入喷墨组件的可更换的墨盒中。\n在仔细研究了上述目的之后,本发明的发明人了解到,通过 将加墨装置的注墨部分插入墨盒的供墨口,然后使墨自然下降的 方式可以很好地完成加墨工作。\n按照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墨方法,其用于将墨加入具有能够提 供毛细力的吸墨件的墨盒中,其中至少一部分由吸墨件蓄留的墨 已被消耗,墨盒还具有一个用于将墨送至可卸式装在墨盒上的记 录头的供墨出口部分,以及一个在离开所述供墨出口部分的位置 上的通气部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一个加墨装置,该 加墨装置具有一个注墨部分,以便通过自然下降将墨加注入所述 墨盒的吸墨件中,所述注墨部分包括一个开口;将所述加墨装置 的所述注墨部分连接于墨盒的供墨出口部分,其中,供墨出口部 分高于吸墨件;以及破坏在所述注墨部分的所述开口形成的墨的 弯液面,使所述加墨装置中的墨在所述通气部分保持连通于大气 时通过供墨出口部分自然降入墨盒的吸墨件中。\n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墨方法,该方法包括上述 各步骤以及另一个步骤,即,将加墨装置的开口部分压在墨盒的 导墨材料上,使导墨材料移动。\n按照本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墨装置,其用于将墨加入墨盒,所 述墨盒具有一个容纳一吸墨件的储墨部分,所述吸墨件能够提供 毛细力,其中由吸墨件蓄留的至少一部分墨已被消耗,所述墨盒 还具有一个供墨出口部分和一个墨盒通气部分,所述储墨部分用 于当所述墨盒的通气部分保持连通于大气时通过所述供墨出口部 分送至记录头,该记录头能够从所述储墨部分取下,所述加墨装 置包括:一个用于储存加注墨的储墨部分;在所述加注墨的储墨 部分和大气之间的通气部分;一个与墨盒的所述供墨部分连接的 注墨部分;以及一个用于将墨导出加注墨的储墨部分的开口部 分,该开口部分设置在注墨部分上。\n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加墨装 置的注墨部分的长度使得在将加墨装置的注墨部分插入墨盒时, 加墨装置的开口部分压在墨盒的导墨件上,并使其移动。\n按照本发明,当综合使用上述加墨方法和加墨装置加墨时, 可使墨自然地下降并疏散;因此,加墨速度取决于墨盒中吸墨材 料的吸墨速度。因此,墨可以均匀地注入,而且墨不会漏出供墨 开口和加墨装置连接的接头部分。\n通过以下对照附图对本发明推荐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更加 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n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的剖视图;\n图2是准备用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加墨的典型的储墨容器 的剖视图;\n图3所示剖视图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连接于储墨容器 的典型方式。\n图4(a,b,c,d)表示使用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加墨的各个步 骤;\n图5所示剖视图表示将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连接于储墨容 器的典型方式;\n图6是图5所示加墨装置和储墨容器之间接合部分的放大剖 视 图;\n图7所示剖视图表示当使用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加墨时,在 储墨容器中墨的典型分布情况。\n下面对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n图1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加墨装置R1。在图1中,标号1代表储 墨部分,标号2代表覆盖储墨部分1的盖。盖2设有用于向储墨部分 中引入空气的通气口4,以及一个密封件5当储墨容器不用时,例如 墨盒被分配时密封件5密封通气口4,而当加墨操作时将其打开。盖 2是用超声波熔焊在储墨部分1上的。\n构成加墨装置R1的一部分的储墨部分1是由刚性材料制成 的,在外力下很难变形。与此相反,盖2受外力可以挠曲因而可增加 储墨部分的内部压力。\n标号7代表用于将储墨部分1中的墨3注入墨盒(储墨容器) 的注墨管,这将在下文详述。注墨管7的形状为平截头圆锥体,并设 有一孔7a,以及将墨从储墨部分导至孔7a的墨道7b。孔7a位于注 墨管尖端的接触表面上,墨道7b穿过注墨管7。\n标号21代表密封孔7a以防止墨盒存放时墨的溶剂挥发的盖, 盖21也防止在分配过程中墨盒的邻接物的污染;标号6代表掣爪, 其作用是在分配过程中,加墨装置R1的注墨管7与盖21的密封, 并且在加墨操作中卡在储墨容器上。\n孔7a可以适当地保持将墨加入储墨容器14中的供墨状态,其 直径使得当盖21去掉而通气口4仍由密封件5密封时,在注墨管7 的开口部分形成的弯月形不能简单地由外界因素如振动所打破。\n由于上述结构,即使加墨装置不与储墨容器连接时受到外界因 素影响,墨也不会容易地从孔7a漏出。\n另外,墨道7b的直径最好调节得墨的弯液面可以形成。由于经 过了上述调节,在分配过程中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弯液面3M。换言 之,由于在临近于孔7a的墨道7b的区域存在空气,即使当盖21只 是压在加墨装置上而不是熔焊或粘合在加墨装置上时也可防止漏 墨。另外,即使当为加墨除去盖后加墨装置的内部压力变化时,它亦 因弯液面3M的移动而受到调节,这样就使墨不易漏出孔7a而污染 邻接物。\n图2表示储墨容器14,呈其优选形式,即所谓墨盒形式,对其可 使用本发明的加墨装置。在图2中,储墨容器14含有吸墨件19,吸 墨件19是储存墨的多孔件,还含有用于从吸墨件19向记录头的供 墨管送墨的导墨件17。放置导墨件17时使其直接面对一供墨孔 18。另外,在储墨容器的外壁上,即在供墨孔18所位于的壁上有一连 接机构16,其与前述掣爪6或设在记录头侧的一个接合部分(未画) 相接合。\n供墨孔18是当将储墨容器14连接于记录头(未画)时,设在记 录头上的供墨管所连接的部分,导墨件17是由纤维束构成的,在纤 维束中纤维的方向平行于墨流,因而引导墨流从吸墨件19流向供 墨孔18。导墨件17由导向器11支承,由吸墨件19压向供墨孔18, 其滑动是由肋20控制的。标号15代表通气部分,它具有用来使储 墨容器连通于大气的通气孔。在这个实施例中,供墨孔18所位于的 壁部和通气部分所位于的壁部是在储墨容器的相对的两侧上。\n下面对照附图描述加墨装置R1和储墨容器14相互连接的情 况。 实施例1\n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表示加墨装置和储墨容器 之间的连接情况。如图3所示,加墨装置R1和储墨容器14以下述 方式连接。相对于重力方向而言,加墨装置R1放置在上方,而储墨 容器14放置在下方,加墨装置的注墨管7处于储墨容器14的供墨 孔18中。\n在本实施例中,平截头圆锥形的注墨管的倾角和高度是精确确 定的,正当注墨管7开始接触导墨件17时,注墨管7无有锥面部分 接触供墨孔18的周面,但是在注墨管的端部压入导墨件一预定距 离后,注墨管7的靠近孔7a的外径开始基本与供墨孔18的内径相 匹配。\n换言之,注墨管7所具有的长度使其不仅能够从供墨孔18的外 侧圆周中到达并接触导墨件17的朝外的接触面,而且也能够将导 墨件17压向吸墨件19一个预定的宽度9。当使用加墨装置R1加墨 时,导墨件17被插入的注墨管7移向吸墨件19,被接触注墨管7和 吸墨件19。\n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在加墨操作中甚至当加墨装置和储墨容 器并不是气密连接时也可以可靠地形成墨的流入通道;因此,可以放 宽对加墨装置的制造方面的要求,使生产更为容易进行。\n为保证压入边缘9有一个适当的大小,注墨管7和供墨孔18 的尺寸之间的关系,以及连接机构16和掣爪6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是很关键的,要调整其尺寸以保证压入边缘9有一个适当的大小。\n上述压入边缘9的测值最好不大于导墨件17当注墨管压在其 上时移动的距离,但是要有足够的量以便易于形成墨的流入通道,而 无需在加墨后安装记录头时进行大规模的复原旁吸(by-sucking) 操作。\n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在加墨操作过程中,储墨容器14的连接 机构16接合加墨装置R1的掣爪6,因而不仅加墨装置R1被固定于 储墨容器14,而且当储墨容器14连接于记录头时,加墨装置,导墨 件以及吸墨件也基本以相同的方式压在一起。因此,加墨后当将储 墨容器14连接于记录头时,墨不会从供墨孔部分18漏出。\n下面参阅图4描述加墨的步骤。\n首先,卸下加墨装置R1的盖21。然后,将注墨管7插入墨已用 尽的储墨容器14的供墨孔18,直至储墨容器14的连接机构16接 合于加墨装置R1的掣爪6,如图4(a)所示。在这种状态下,注墨管7 的前端接触储墨容器14的导墨件17的朝外的表面(接触部分8), 接触的压力由预定的压入边缘部产生,此时墨尚未开如加注。\n另外,此时储墨容器也尚不具备将墨供至记录头的能力。这是 因为通往记录头一侧的墨道不再能够形成。即使在这种状态中,在 吸墨件的区域内往往仍有一定量的墨,该区域靠近供墨孔,其标号为 A。\n接着在加墨装置R1的盖2上施加压力使其挠曲,如图4(a)箭 头F所示,从而使储墨部分1的内部压力增大。上述动作使在注墨 管7的端部已形成的墨的弯液面前移。当墨到达导墨件17的供墨 孔侧面时,已在墨道中已形成的弯液面被破坏,从而在导墨件17和 加墨装置R1之间,通过墨道7b建立起墨的连通关系。\n此时,在储墨容器14和加墨装置R1之间的连接使储墨容器 14处于垂向,供墨孔朝上,加墨装置放置在储墨容器14的顶部上, 注墨管7的孔7a朝下。\n在本实施例中,在注墨管7的墨道7b中的墨的弯液面3M通过 压迫盖2而前移,当其与导墨件17接触时即被破坏,因此,可以进行 加墨。当象在本实施例那样,导墨件17是由纤维束构成时,其结构 可保证,当进行将加墨装置连接于储墨容器的操作时,将盖2向下 压,使弯液面3M位于孔7a,在那里接触纤维,从而当注墨管7插入 时使弯月形破坏。\n另外,当将墨头布置得紧靠注墨管7的孔部时,即使导墨件不 是由纤维束构成,只是将注墨管7压向导墨件17,而无需施加任何 其它外力,弯液面就可容易地被破坏。\n接着除去密封着盖2的通气口4的密封件5,使储墨部分1的 内部空间连通于大气,如图4(b)所示。\n上述动作使外界空气通过通气口4引入储墨部分,使加墨装置 R1中的墨能够因重力而自然地下降,因此开使加墨。然后,当墨因重 力下落时墨被吸墨件19吸入,连通于原来留在吸墨件的墨。\n此时,当在注墨管7中形成的墨的弯液面的强度抵销大气压力 并防止墨下流时,用一手指或其它物品封住通气口4,无需再用密封 件再次密封通气口4,通过压迫盖2就可以开始加墨。\n然后,墨向下即在重力方向通过吸墨件19渗透,也在侧向渗 透,如图4(c)所示。在这个阶段,导墨件17的内部用作墨的流动通 道,使墨可以通过吸墨件的存墨能力和重力进行加注。\n最后参阅图4(d),随着墨在低于导墨件的吸墨件区域中的充分 渗透,由于吸墨件的毛细作用力,墨也注入高于导墨件的区域,从而 最后完成了加墨操作。 实施例2\n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在图5中,本实施例的注墨 管7设有一个O形环。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注墨管 7和供墨孔之间的接合是由O形环10气密密封的。这种结构的实 施例可以更可靠地密封注墨管7和供墨孔之间的接合,更可靠地防 止在加墨操作中墨从接合部分漏出。\n当然也可用其它改变方式同样气密地密封接合部分,即不增加 注墨管外表面结构的零件数,使注墨管外表面形状与供墨孔外表面 形状相符合一致,从而在供墨孔和注墨管之间形成线接触状态,以替 代O形环。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择较软的弹性材料作为加墨装置 的材料。\n图6是供墨孔及其邻接部分的放大视图,表示按照前述实施例 进行加墨操作的情形。在图6中,由供墨孔18面对导墨件17的侧 面,注墨管带有孔7a的表面,导向部分11以及O形环形成一个空 间22,该空间22在加墨操作中注有墨。由于这种布置,与墨注入与 导墨件17接触的孔7a的前一实施例相对照,墨的流动通道均匀地 基本在整个导墨件形成,增加了墨流通道的有效横截面积,从而提高 了加墨速度。\n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按照本发明的依靠墨的自然下降的加墨方 法,其加墨的速度相当于吸墨件19或导墨件17的吸墨速度。\n由于要使墨自然下降的速度符合于墨被吸收的速度,这是通过 压迫注墨管和供墨孔,通过将注墨管压在导墨件上,或通过上述两个 方法而实现的,因此,加墨速度不会快于吸墨速度;因此,有效地消除 了漏墨的可能性。\n另外,按照本发明的系统不是那种实施强制引导的类型,因此墨 可基本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吸墨件19中。使用者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 加墨步骤,从而减小了使用者的负担。\n吸墨件19或导墨件17的吸墨速度一般为40秒/cc或更快,不 过这取决于这两个构件干燥的程度。因此,注墨管的内表面形状可 以改进和/或其内表面可经过处理,使得墨流出的速度超过上述速度 (40秒/cc),这是无需赘述的。\n在按照本发明的加墨方法中,墨是通过使墨自然下降而注入的, 下面解释其原理。\n首先,采用聚酯—聚氨酯泡沫或类似材料作为放置在储墨容器 14中的吸墨件的材料,这样,当墨首次注入这种材料时,必须通过 减小压力,将其在墨中挤压或类似方法才能强制地将其用墨浸湿。但 是,当再次加墨时,它已用墨浸湿,墨的染料已附着在泡沫表面。由于 在墨中使用的染料是易于溶解在墨的溶剂中的那种类型,因此附着 在泡沫表面的染料自然地与新墨等合;因此,如上所述墨可以自然 地下降。\n另一方面,当附着于吸墨件19上的旧墨干掉并阻碍墨自然下 降地加注时,可以如前所述那样压迫加墨装置R1的盖2,使压力产 生室2a的内部空气压力增加而开始墨的注入。\n另外,吸墨件19最好是压入储墨容器14的。应使用负压完成 这一点,负压随着墨的消耗而增加,以便在加墨操作中将墨分散在吸 墨件中,因此可缩短加墨所需要的时间。\n在所有的上述实施例中,当储墨容器不再能将墨供至记录头后, 就向储墨容器加墨。但是,甚至在靠近导墨件17的吸墨件区域及导 墨件17本身仍有墨时也可以进行加墨,墨在导墨件的供墨孔侧的 表面形成弯液面。\n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导墨件的端面存有墨,来自加墨装置的墨 和导墨件中的墨容易相互连接起来。另外,由于墨不是强制注入的, 而按照吸墨件的存墨能力使墨自然下降,弯液面在多孔材料中形成 并防止了过量加墨;因此,只在加墨一定时间后将加墨装置从储墨容 器卸下前将通气口4封好,这样就不会在卸下加墨装置时出现漏墨 等问题。\n图7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加墨方法,但可以采用本发明第二实施 例的方法时的情况。然而,当墨的弯液面是在导墨件的供墨孔侧的 表面形成时,如采用图6所示结构,由于其中存在空间22,因而会使 空间22中的空气在连接加墨装置时进入导墨件,因此,有可能发生 对加墨装置施加一次压力而不足以在加墨装置和导墨件之间形成墨 的连接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中,按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就不 再是很适合的了。\n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使用本发明可使储墨容器的供墨孔气密 地连接于加墨装置的注墨部分,从而可防止墨从接合部分漏出。\n另外,注墨部分压在储墨容器的吸墨件上,使加墨速度依靠于放 置在储墨容器中的吸墨材料的吸墨速度,因而防止了漏墨。\n另外,加墨装置的注墨部分的直径大致与储墨容器的供墨孔的 直径相同;因而几乎没有伤害人体的可能。\n另外,在加墨时,在使储墨容器的供墨孔和加墨装置的注墨部分 气密地连接后,使墨自然下降,然后打开加墨装置的储墨部分的通 气口;因此,使加墨速度取决于储墨容器中吸墨材料的吸墨速度,这 样就受到了控制,这不仅不再需要控制墨的溢流和加墨速度的专门 结构,而且也缩短了用户加墨所必须花费的时间。\n虽然已通过说明书中公开的结构对本发明作了详细描述,但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专业技术人员可对其作各种修改和变化而 并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法律信息
- 2015-01-1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41J 2/175
专利号: ZL 94118870.1
申请日: 1994.11.29
授权公告日: 2000.12.27
- 2000-12-27
- 1996-04-2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93-04-2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