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灌装机构 |
申请号 | CN201420106156.3 | 申请日期 | 2014-03-1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7C7/00 | IPC分类号 | B;6;7;C;7;/;0;0;;;B;6;7;C;3;/;2;4;;;B;6;5;G;4;7;/;8;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方家埭路18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史中伟;王正发 |
代理机构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魏亮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灌装机构,属灌装机械领域,解决了灌装机长度过长的问题。包括机架、输送带和驱动输送带的动力装置,机架上设有灌装装置、加盖装置、拧盖装置,机架设有转盘、进瓶轮和出瓶轮,进瓶轮、出瓶轮间设有第一护板,第一护板的一侧与进瓶轮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进瓶路径、第一护板的另一侧与出瓶轮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出瓶路径,机架上绕转盘设有第二护板,第二护板与转盘的间隙构成容器的灌装路径,进瓶路径的终点与灌装路径的起点连接,出瓶路径的起点与灌装路径的终点连接,进瓶路径的起点、出瓶路径的终点位于输送带上。采用回转的结构设置灌装机构,缩小了灌装机构的长度,可适应更多场地环境。
1.一种灌装机构,包括机架(1)、输送带(2)和驱动输送带的动力装置,机架上设有灌装装置(41)、加盖装置(42)、拧盖装置(43),其特征在于:机架上还设有回转的转盘(31)、进瓶轮(32)和出瓶轮(33),转盘、进瓶轮、出瓶轮边缘都均布有可容纳容器的缺口,进瓶轮、出瓶轮间设有与机架固定的第一护板(34),第一护板的一侧与进瓶轮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进瓶路径、第一护板的另一侧与出瓶轮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出瓶路径,机架上绕转盘设有第二护板(35),第二护板与转盘的间隙构成容器的灌装路径,进瓶路径的终点与灌装路径的起点连接,出瓶路径的起点与灌装路径的终点连接,灌装装置的作业端、加盖装置的作业端、拧盖装置的作业端沿容器前进方向依次位于灌装路径的起点、终点之间,进瓶路径的起点、出瓶路径的终点沿输送带输送方向依次位于输送带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灌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板的内侧面是以所述转盘的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转盘半径的灌装弧面,灌装弧面的一端对应灌装路径的起点、另一端对应灌装路径的终点,灌装弧面、转盘缺口分别与转盘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灌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面对进瓶轮的侧面是以进瓶轮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进瓶轮半径的进瓶弧面,第一护板面对出瓶轮的侧面是以出瓶轮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出瓶轮半径的出瓶弧面,进瓶弧面、进瓶轮缺口分别与进瓶轮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出瓶弧面、出瓶轮缺口分别与出瓶轮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灌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设于所述输送带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灌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还设有与所述转盘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一齿轮(51)、与所述进瓶轮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二齿轮(52)、与所述出瓶轮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三齿轮(53),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啮合,且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的齿数比等于转盘、进瓶轮、出瓶轮的半径比,所述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齿轮联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灌装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瓶装置,分瓶装置包括分隔容器的进瓶螺杆(55)和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54),进瓶螺杆与第四齿轮联动,进瓶螺杆设于输送带上方。
一种灌装机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机械领域,特别是一种灌装机构。\n背景技术\n[0002] 在现有技术中,直线灌装机的布置结构为在沿着容器输送方向上分别分布有灌装机构、加盖机构、拧盖机构,如专利公开号为103601143A的中国专利,容器的输送路径为笔直的路径,因此这三个机构呈直线状分布。这样布置结构的直线灌装机在场地有限的环境中无法合理布置,因而受到场地因素影响较大。\n发明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灌装机构,结构紧凑,降低对场地环境的要求。\n[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灌装机构,包括机架、输送带和驱动输送带的动力装置,机架上设有灌装装置、加盖装置、拧盖装置,机架上还设有回转的转盘、进瓶轮和出瓶轮,转盘、进瓶轮、出瓶轮边缘都均布有可容纳容器的缺口,进瓶轮、出瓶轮间设有与机架固定的第一护板,第一护板的一侧与进瓶轮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进瓶路径、第一护板的另一侧与出瓶轮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出瓶路径,机架上绕转盘设有第二护板,第二护板与转盘的间隙构成容器的灌装路径,进瓶路径的终点与灌装路径的起点连接,出瓶路径的起点与灌装路径的终点连接,灌装装置的作业端、加盖装置的作业端、拧盖装置的作业端沿容器前进方向依次位于灌装路径的起点、终点之间,进瓶路径的起点、出瓶路径的终点沿输送带输送方向依次位于输送带上。\n[0005]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护板的内侧面是以所述转盘的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转盘半径的灌装弧面,灌装弧面的一端对应灌装路径的起点、另一端对应灌装路径的终点,灌装弧面、转盘缺口分别与转盘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第二护板可保证容器随转盘转动时不被转动的离心力带离转盘,灌装弧面与缺口的间距不可过大以防容器位置偏移,也不可过小以防容器被挤压变形,以与容器间隙配合为宜。\n[0006]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护板面对进瓶轮的侧面是以进瓶轮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进瓶轮半径的进瓶弧面,第一护板面对出瓶轮的侧面是以出瓶轮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出瓶轮半径的出瓶弧面,进瓶弧面、进瓶轮缺口分别与进瓶轮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出瓶弧面、出瓶轮缺口分别与出瓶轮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即进瓶弧面与进瓶轮的缺口的间距等于出瓶弧面与出瓶轮的缺口的间距等于所述灌装弧面与所述转盘的缺口的间距,第一护板起到导轨的作用,协助进瓶轮和出瓶轮将容器从输送带上送至转盘的缺口内或将转盘的缺口内的容器送至输送带上。\n[000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护板设于所述输送带上方,第一护板远离所述转盘的末端位于输送带上远离转盘的一侧,即进瓶弧面远离转盘的一端位于输送带中线的远离转盘的一侧,出瓶弧面远离转盘的一端位于输送带中线的远离转盘的一侧,确保输送带上的容器稳定进入进瓶轮的缺口内、出瓶轮的缺口内的容器稳定回到输送带上。\n[0008]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还设有与所述转盘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一齿轮、与所述进瓶轮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二齿轮、与所述出瓶轮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三齿轮,第一齿轮分别与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啮合,且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的齿数比等于转盘、进瓶轮、出瓶轮的半径比,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齿轮联动。单独一个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齿轮联动即可使三个齿轮以及相应的转盘、进瓶轮、出瓶轮转动,同时上述的齿数比可保证进转盘、进瓶轮、出瓶轮三者的缺口的线速度相同,提高容器输送的稳定性。\n[0009] 进一步的,还包括分瓶装置,分瓶装置包括分隔容器的进瓶螺杆和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进瓶螺杆与第四齿轮联动,进瓶螺杆设于输送带上方。进瓶螺杆的螺距沿进瓶方向增大直至等于进瓶轮的缺口间距,或者螺距加容器宽度等于进瓶轮缺口间距加容器宽度的整数倍,由进瓶螺杆的螺纹等间距分隔输送带上的容器,同时该间距与相邻缺口的间距相同,保证容器在各轮盘间移动时的平稳。\n[001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n[0011] 采用回转的结构设置灌装机构的部分部件,缩小了灌装机构的长度,从而可适应更多场地环境。\n附图说明\n[0012]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n[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上视图;\n[0014]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n[0015] 图3为图1实施例的下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6] 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n[0017] 一种灌装机构,包括机架1、输送带2和驱动各部件的动力装置,机架1上设有灌装装置41、加盖装置42、拧盖装置43,机架1上还设有回转且边缘均布有可容纳容器的缺口的转盘31、把输送带2上的容器送至转盘31缺口内的进瓶轮32和把转盘31缺口内的容器送至输送带2上的出瓶轮33,进瓶轮32、出瓶轮33边缘都均布有可容纳容器的缺口,进瓶轮32、出瓶轮33间设有与机架1固定的第一护板34,第一护板34的一侧与进瓶轮32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进瓶路径、第一护板34的另一侧与出瓶轮33间的间隙构成容器的出瓶路径,机架1上绕转盘31设有第二护板35,第二护板35与转盘31的间隙构成容器的灌装路径,进瓶路径的终点与灌装路径的起点连接,出瓶路径的起点与灌装路径的终点连接,进瓶路径的起点、出瓶路径的终点沿输送带输送方向依次位于输送带上,灌装装置的作业端、加盖装置的作业端、拧盖装置的作业端沿容器前进方向依次位于灌装路径的起点、终点之间。\n[0018] 第二护板35内侧面是以转盘31的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转盘31半径的灌装弧面,灌装弧面的一端对应灌装路径的起点、另一端对应灌装路径的终点,灌装弧面、转盘31缺口分别与转盘31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即灌装弧面到转盘31的缺口底面的距离比容器处于缺口内时在转盘31径向上的宽度L略大,如1.05倍等取值,第二护板35可保证容器随转盘31转动时不被转动的离心力带离转盘31,灌装弧面与缺口的间距不可过大以防容器位置偏移,也不可过小以防容器被挤压变形。第一护板34面对进瓶轮32的侧面是以进瓶轮32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进瓶轮32半径的进瓶弧面,第一护板34面对出瓶轮33的侧面是以出瓶轮33转动中心为轴线且半径大于出瓶轮33半径的出瓶弧面,,进瓶弧面、进瓶轮32缺口分别与进瓶轮32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出瓶弧面、出瓶轮\n33缺口分别与出瓶轮33缺口内的容器两侧间隙配合,即进瓶弧面与进瓶轮32的缺口的间距等于出瓶弧面与出瓶轮33的缺口的间距等于灌装弧面与转盘31的缺口的间距,进瓶弧面远离转盘31的一端位于输送带2中线的远离转盘31的一侧,出瓶弧面远离转盘31的一端位于输送带2中线的远离转盘31的一侧,即在图1中第一护板34的下端位于输送带2的下半部,进瓶弧面、出瓶弧面的下端位于输送带2的下半部。第一护板34起到导轨的作用,协助进瓶轮32和出瓶轮33将容器从输送带2上送至转盘31的缺口内或将转盘31的缺口内的容器送至输送带2上,同时确保输送带2上的容器稳定进入进瓶轮32的缺口内、出瓶轮33的缺口内的容器稳定回到输送带2上。\n[0019] 机架1还设有与转盘31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一齿轮51、与进瓶轮32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二齿轮52、与出瓶轮33同轴且同步转动的第三齿轮53,第一齿轮51分别与第二齿轮52、第三齿轮53啮合,且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第三齿轮53的齿数比等于转盘31、进瓶轮32、出瓶轮33的半径比,动力装置的动力输出端(图中未示出)与第一齿轮51联动。\n灌装机构还包括分瓶装置,分瓶装置包括分隔容器的进瓶螺杆55和与第三齿轮53啮合的第四齿轮54,进瓶螺杆55与第四齿轮54联动,第四齿轮54作为分瓶装置的动力输入端,进瓶螺杆55设于输送带2上方,进瓶螺杆55的螺距沿进瓶方向增大直至等于进瓶轮32的缺口间距,或者螺距加容器宽度等于进瓶轮32缺口间距加容器宽度的整数倍。单独一个动力装置的输出端第三齿轮53啮合联动即可使三个齿轮以及相应的转盘31、进瓶轮32、出瓶轮\n33转动,同时上述的齿数比可保证进转盘31、进瓶轮32、出瓶轮33三者的缺口的线速度相同,提高容器输送的稳定性,由进瓶螺杆55的螺纹等间距分隔输送带2上的容器,同时该间距与相邻缺口的间距相同,保证容器在各轮盘间移动时的平稳。\n[0020] 容器在灌装机构中沿输送带2、进瓶轮32的缺口、转盘31的缺口、出瓶轮33的缺口、输送带2的顺序运动,在处于转盘31的缺口内时,由灌装装置41、加盖装置42、拧盖装置43依次加工处理,完成整个灌装的工作。采用回转的结构设置灌装机构的部分部件,缩小了灌装机构的长度,从而可适应更多场地环境。\n[0021]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11-25 | 2014-11-25 | | |
2 | | 2014-03-10 | 2014-03-10 | | |
3 | | 2014-11-25 | 2014-11-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