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 |
申请号 | CN202220071246.8 | 申请日期 | 2022-01-12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5G35/00 | IPC分类号 | B;6;5;G;3;5;/;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东风专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东益大道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东风专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东风专用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愉深;申桂英;吴帮美;黄康;李平平 |
代理机构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俞鸿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机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包括前后小车上分别设置的前车悬挂轴(51)和后车悬挂轴(52);设置在所述前车悬挂轴(51)上的前车衔接块(21)和前车铰接块(31);设置在所述后车悬挂轴(52)上的后车衔接块(22)和后车铰接块(32);所述前车衔接块(21)靠近后车(12)方向的一端和后车衔接块(22)靠近前车(11)方向的一端形成可相互转动的接触面(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用于解决衔接板容易翘起、衔接板之间存在缝隙、摩擦轮磨损快和受外力运行不平稳的问题。
1.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包括:
前后小车上分别设置的前车悬挂轴(51)和后车悬挂轴(52);
设置在所述前车悬挂轴(51)上的前车衔接块(21)和前车铰接块(31);
设置在所述后车悬挂轴(52)上的后车衔接块(22)和后车铰接块(32);
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衔接块(21)靠近后车(12)方向的一端和后车衔接块(22)靠近前车(11)方向的一端形成可相互转动的接触面(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衔接块(21)和后车衔接块(22)的中部均开设有减轻孔(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23)形状为圆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面(23)端部设置有倒圆(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衔接块(21)、后车衔接块(22)、前车铰接块(31)和后车铰接块(32)的高度和宽度与摩擦输送线上摩擦梁(4)的高度和宽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还包括挂扣总成和挂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挂扣总成设置在前车悬挂轴(51)上,所述挂扣总成包含设置于所述前车悬挂轴(51)上的套筒(61),所述套筒(61)底端设置有水平板(63),所述水平板(63)端部设置有凹槽(631),所述挂钩总成设置在后车悬挂轴(5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631)和挂钩头(71)靠后车(12)一端的接触面向前车(11)方向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总成能绕着所述后车悬挂轴(52)转动,所述挂钩总成端部设置有挂钩头(71),所述挂钩头(71)能脱离所述凹槽(63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钩总成端部有挂钩抵接头(73),当挂钩总成处于水平位置时,所述挂钩抵接头(73)和后车悬挂轴(52)侧壁相抵接。
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机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摩擦输送线以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维护方便、节约能源、低噪声和无油污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机械化输送领域。\n[0003] 在汽车生产线上摩擦输送线主要应用的范围为:焊装白车身到涂装车间的输送和存储线、涂装前处理线,涂装PVC线,涂装喷蜡线,涂装到总装油漆车身输送存储线、总装底盘装配线以及车门分装线等。\n[0004] 所述摩擦输送线包括地面摩擦输送线和空中摩擦输送线。在这些摩擦输送线上设置有输送小车,输送小车上设置有摩擦轮,当摩擦轮旋转的时候,输送小车通过摩擦轮与输送轨道侧面产生的摩擦力而向前移动。\n[0005] 为保证输送小车组随行稳定性,现有技术的衔接装置为输送小车之间设置的两块上下相互错接的衔接板,它们中间会有一条较宽的缝隙。\n[0006]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下列问题:\n[0007] 1.当前输送小车的后车与后输送小车的前车在运行时,处于上层的后小车的衔接板容易被前车衔接板顶的翘起,使小车与摩擦轮的摩擦运行不够平稳。\n[0008] 2.上下结构的前后衔接板之间存在一条较宽的缝隙,光电开关在检测小车运行状态时经常出现检测不到的现象。\n[0009] 3.由于是上下结构,结构限制使得前后车的衔接板厚度仅为摩擦梁的一半,与驱动的包胶摩擦轮接触摩擦时各自接触摩擦轮宽度的一半。这样就对包胶摩擦轮形成剪切,从而导致包胶轮容易被切坏。\n[0010] 专利号为CN 209382852 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中摩擦输送线重载小车组,包括引导车、联杆和承载车,所述引导车包括前引导车和后引导车,所述联杆包括前联杆、中联杆和后联杆,所述承载车包括前承载车和后承载车,所述前引导车、前联杆、前承载车、中联杆、后承载车、后联杆和后引导车通过万向轴承依次相连,所述前联杆靠近前引导车的端部设有挂钩组件,所述后联杆靠近后引导车的端部设有凹槽组件。该实用新型提供的空中摩擦输送线重载小车组,设有专门的引导车,保证转弯过程的稳定运行;通过调节联杆的长度,可更改小车组的长度以适配不同的载重尺寸;挂钩组件和凹槽组件配合实现小车组间的连接,实现车组间的编组运行。\n[0011] 所述专利只是保证转弯过程的稳定运行问题,但是它上面两块衔接板的衔接方式仍然存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新的衔接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n实用新型内容\n[001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用于解决衔接板容易翘起、衔接板之间存在缝隙、摩擦轮磨损快和受外力运行不平稳的问题。\n[0013] 本实用新型具体方案为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包括:前后小车上分别设置的前车悬挂轴和后车悬挂轴、设置在所述前车悬挂轴上的前车衔接块和前车铰接块、设置在所述后车悬挂轴上的后车衔接块和后车铰接块、所述前车衔接块靠近后车方向的一端和后车衔接块靠近前车方向的一端形成可相互转动的接触面。\n[0014] 进一步地,所述前车衔接块和后车衔接块中部均开设有减轻孔。\n[0015]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面形状为圆弧面。\n[0016] 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面端部设置有倒圆。\n[0017] 进一步地,所述前车衔接块、后车衔接块、前车铰接块和后车铰接块的高度和宽度与摩擦输送线上摩擦梁的高度和宽度相同。\n[0018] 进一步地,所述衔接装置还包括挂扣总成和挂钩总成,所述挂扣总成设置在前车悬挂轴上,所述挂扣总成包含设置于所述前车悬挂轴上的套筒,所述套筒底端设置有水平板,所述水平板端部设置有凹槽,所述挂钩总成设置在后车悬挂轴上。\n[0019]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和挂钩头靠后车一端的接触面向前车方向倾斜设置。\n[0020] 进一步地,所述挂钩总成能绕着所述后车悬挂轴转动,所述挂钩总成端部设置有挂钩头,所述挂钩头能脱离所述凹槽。\n[0021] 进一步地,所述挂钩总成端部有挂钩抵接头,当挂钩总成处于水平位置时,所述挂钩抵接头和后车悬挂轴侧壁相抵接。\n[002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n[0023] 1.提供了一种用于侧面摩擦输送小车的衔接装置,通过前悬挂轴使衔接板与侧面摩擦输送小车两端衔接,侧面摩擦输送小车的衔接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使前后两车能够同步平稳的运行。\n[0024] 2.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避免前车衔接板容易将后车衔接板翘起的问题,减少小车运动时产生的震动,使小车运行更加平稳。\n[0025] 3.消除了小车衔接装置中间存在的较宽缝隙,使光电开关在检测小车运行状态时更加准确。\n[0026] 4.消除较宽的缝隙对驱动站上的包胶摩擦轮产生的剪切力,避免了运行过程中衔接装置的侧面对包胶轮产生的的损伤。\n[0027] 5.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挂钩和凹槽的配合,使前后小车之间发生较大冲击力的作用下,仍然能保持平稳连接。\n附图说明\n[0028]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立体图;\n[0029]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另一实施例立体图;\n[0030]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车挂扣总成与后车挂钩总成俯视图;\n[0031]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前后车衔接部位俯视图;\n[0032]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俯视图;\n[0033] 图6为本实用新型装置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n[0034] 图7为现有技术衔接部位的立体图。\n[0035] 附图说明:11、前车;12、后车;21、前车衔接块;22、后车衔接块;23、接触面;24、倒圆;25、减轻孔;31、前车铰接块;32、后车铰接块;4、摩擦梁;51、前车悬挂轴;52、后车悬挂轴;61、套筒、62、前车大销轴、63、水平板、631、凹槽;64、普通螺母;65、开槽螺母;66、前车小销轴;71、挂钩头、72、挂钩柄;73、挂钩抵接头;74、后车销轴;75、插销;81、滚轮;82、滚轮轴;\n83、螺母;9、现有前车衔接块;10、现有后车衔接块:13、脱钩轨道。\n具体实施方式\n[003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37]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摩擦输送线前后小车之间衔接的装置。所述汽车摩擦输送线侧边安置有光电开关及用于安装光电开关的支架,用于检测前后小车运行情况。如附图 1所示,所述前车底部固定有前车悬挂轴51,所述前车悬挂轴51通过键连接有前车铰接块 31,所述前车铰接块31上部靠近后车12的一端和所述前车衔接块21上部靠近前车11的一端形成接触面23。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23为曲率相同的圆弧面,能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动。\n[0038]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车衔接块21和后车衔接块22中间均开设有减轻孔25,所述减轻孔25为方形,其作用是减少衔接块的重量,使摩擦输送线在行进过程中更加灵活。\n[0039] 如附图1所示,沿前车11运行方向看去,所述前车衔接块21和后车衔接块22的侧面分别为倒L形和L形,前车铰接块31和后车铰接块32刚好相反,但上述也可以采用从相同角度看去分别为L形和倒L形的常规变换手段。如附图5所示,所述前车铰接块31和前车衔接块\n21接触面23也为圆弧面,两者曲率相同,保证链接块能绕着铰接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动。\n[0040]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后车12下端设置有后车悬挂轴52,所述后车悬挂轴52 通过键依次连接有后车衔接块22和后车铰接块32。如图5所示,所述后车衔接块22和后车铰接块32恰好上下交错接触,所述接触面23为曲率一致的圆弧面,这样相对接触面更大,能适应更大的转动半径,但也采取其他曲率一致的其他曲面。\n[0041] 如图7所示,其中9为现有前车衔接块,10为现有后车衔接块,其形状和本实用新型有所不同。本实用新型相比图7中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是将衔接块的形状做出改变,将原来的上下接触也改为了左右接触,能够克服衔接板容易翘起,运行不平稳;衔接板之间存在缝隙、光电开关检测不到以及之前衔接块高度低,摩擦轮磨损快的问题。\n[0042] 但是上述改进仅能满足在较小坡度下的应用,对于坡度较大的摩擦输送线,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n[0043] 下面就进一步改进做出具体说明。所述衔接装置还包括挂扣总成和挂钩总成,所述挂扣总成设置在前车悬挂轴51上,所述挂钩总成设置在后车悬挂轴52上。所述前车悬挂轴51上设置有套筒61,所述套筒61一侧与前车铰接块31接触,一侧与前车衔接块21接触。所述套筒61底侧设置有水平板63,所述前车衔接块21、套筒61和水平板63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套筒61中间位置设计有前车大销轴62,所述前车大销轴62贯穿套筒61和前车悬挂轴 51,起到防止套筒61上下移动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套筒61底端依次用普通螺母64和开槽螺母65固定,所述开槽螺母65贯穿所述前车悬挂轴51,和前车大销轴62配合使用起到固定的作用。\n[0044]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水平板63开有凹槽631,所述凹槽631设有导圆角。所述凹槽631内放置有挂钩头71,所述挂钩头71可在凹槽631内部沿摩擦梁4方向前后移动,所述挂钩头71与所述凹槽631靠近前车11方向的接触面为竖直方向,靠近后车12方向的接触面为向前车11方向倾斜的斜面。\n[0045]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车悬挂轴52上端侧面为圆柱形,下端侧面为方形,下端开有U型槽,所述U型槽用于放置挂钩总成,所述挂钩总成端部挂钩抵接头73抵接在所述后车悬挂轴52方形侧壁上。如图2所示,所述后车悬挂轴52和所述挂钩总成通过后车销轴\n74连接,所述后车销轴74通过垫片和插销75固定。所述挂钩总成前部挂钩柄72上设置有滚轮81,所述滚轮81设置有一定长度的滚轮轴82,垫片和螺母83固定。\n[0046] 如图6所示,所述滚轮81设置有配合的脱钩轨道13,上所述脱钩轨道13设置于脱钩工位段,所述脱钩轨道13为有弧形凸起面的弧形轨道,所述弧形轨道的弧形凸起面朝向所述滚轮81的方向,并能够在小车移动下使滚轮81与所述弧形轨道相接触。如图2中挂钩总成虚线部分所示,所述弧形凸起高度满足所述滚轮81被弧形凸起支撑后使所述挂钩头71能够位于所述挂钩柄72顶部上方。\n[0047] 如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车衔接块21与后车衔接块22相接触的端面形状为外凸圆弧面,对应地所述后车衔接块22的端面形状为内凹圆弧面,且所述内凹圆弧面和外凸圆弧面曲率相同。但也可以采用前车衔接块21为内凹圆弧面和后车衔接块22为外凸圆弧面的形式。本实施例中圆弧面半径为衔接块宽度的一半,但也可以使用曲率更大的圆弧,此时会使二者接触面变小,导致转动角度相对小一些。\n[0048] 本实施例中接触端面均为圆弧面,但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椭圆面,S 形曲面等满足相对转动的其他曲面。\n[0049]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面23含有内凹曲面的两侧端面处均设置有倒圆\n24。本实施例中在R3的倒角下两块链接块可以形成149.37度的夹角,可以满足较大的过弯半径。\n[0050]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车衔接块21、后车衔接块22、前车铰接块31和后车铰接块32的高度和宽度与所述摩擦梁4的高度和宽度相同。确保方便进行制造和生产线作业。\n[0051] 结合上述内容,下面以本实用新型改进之后带摩擦轮的输送小车组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具体步骤如下:\n[0052] 1.在运行过程中,隔一定距离设置摩擦轮,所述摩擦轮固定在摩擦梁4的侧壁上驱动前后小车前进;\n[0053] 2.当前后小车一起在摩擦轮的带动下前进时,弯钩头位于凹槽631内,当前车11速度快于后车12时,挂钩头71和凹槽631紧紧抵接,前车11带着后车12前进,而当后车12速度快于前车11时,前车衔接块21和后车衔接块22抵接,后车12推动前车11前进;\n[0054] 3.当要解除随行关系时,通过设置在输送轨道旁侧的脱钩轨道13,使得挂钩柄72一端的滚轮81能够运行至脱钩轨道13上,并沿脱钩轨道13行驶至凸起弧形轨道面上,在凸起弧形轨道面的支撑下,所述滚轮81被向上抬起,此时挂钩部绕着后车销轴74转动,当挂钩头 71位于水平板63上面后,后车12与前车11分离,之后在重力作用下,挂钩总成下落,当处于水平位置时,挂钩抵接头73与后车悬挂轴52抵接,防止挂钩总成继续下落。\n[005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