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 |
申请号 | CN202220231213.5 | 申请日期 | 2022-01-27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H23/00 | IPC分类号 | A;6;1;H;2;3;/;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医迈斯电子医疗系统(杭州)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湖街道东湖北路488-1号46幢101、201、301室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医迈斯电子医疗系统(杭州)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医迈斯电子医疗系统(杭州)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刘军;方漂漂;刘伟 |
代理机构 | 杭州天昊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向庆宁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确定病灶和操作不便的问题,它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冲击波发生元件,冲击波发生元件可通过压电效应产生冲击波,机壳上设置有介质垫,介质垫用于传递冲击波发生元件产生的冲击波,机壳包括手柄,手柄上设置有开关,开关用于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工作。
1.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包括机壳(1),机壳(1)内设置有冲击波发生元件(72),冲击波发生元件(72)可通过压电效应产生冲击波,机壳(1)上设置有介质垫(2),介质垫(2)用于传递冲击波发生元件(72)产生的冲击波,其特征在于,机壳(1)包括手柄(16),手柄(16)上设置有开关,开关用于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包括电源开关(73)、调大开关(74)和调小开关(75),电源开关(73)用于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启停,调大开关(74)用于调大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冲击波强度,调小开关(75)用于调小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冲击波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至少为两个,两个以上的开关依次设置在手柄(16)的轴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包括内骨架(15),手柄(16)为中空的,内骨架(15)设置在手柄(16)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16)的整体结构呈锥形的筒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包括第一管座(14)和第二挡圈(18),第一管座(14)和第二挡圈(18)分别固定设置在内骨架(15)上,手柄(16)设置在第一管座(14)和第二挡圈(18)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包括基座(13),冲击波发生元件(72)至少为两个,两个以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72)呈马赛克排列的方式设置在基座(13)的凹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包括壳盖(12),壳盖(12)盖设在基座(13)的凹面上,壳盖(12)和基座(13)之间形成有空隙(78),空隙(78)内用于填充耦合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垫(2)包括半球部(21),半球部(21)设置在壳盖(12)的凹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垫(2)包括定位部(22),定位部(22)位于介质垫(2)的中心线上,定位部(22)用于将介质垫(2)定位在病灶上。
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仪器,特指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n背景技术\n[0002] 冲击波治疗仪是一种可产生冲击波的医疗仪器,产生的冲击波通过水囊或其他方式耦合进入人体,聚集于病灶实现治疗。通过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和减轻患处的炎性反应,冲击波治疗同时促进组织的康复,其机理包括松解患处钙质沉着,减轻水肿及增加组织的机械负荷。广泛应用于骨组织疾病、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相对适应症等。具有无创、非侵入式、不伤及正常组织结构、智能化等优点。\n[0003] 现有技术中,冲击波治疗仪可分为液电式冲击波治疗仪、电磁式冲击波治疗仪和压电式冲击波治疗仪。其中,压电式冲击波治疗仪包括手柄基座,手柄基座又可称为手柄治疗源,手柄基座上设置有凝胶垫和若干压电陶瓷片,压电陶瓷片上电连接有主机供电装置,主机供电端又可称为冲击波治疗仪的主机端,主机供电装置用于向压电陶瓷片上提供高压脉冲。在实际使用中,电源装置向手柄基座上的压电陶瓷片的通入高压脉冲,压电陶瓷片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从而产生冲击波,冲击波可作用在人体的病灶上,从而达到冲击治疗的效果。\n[0004] 然而现有技术不够完善,现有设备中需要调节冲击波的压强或脉冲次数时,需要在冲击波治疗仪的主机端进行操作,而使用者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冲击波治疗仪的主机端和手柄治疗源都有很长的距离,使用者为了方便精确找到病灶点,需要手柄按压在病灶上调节压强获得患者的反馈,如果冲击波治疗仪主机端的操作界面离使用者太远时,就会导致无法确定病灶、操作不便等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n[0007] 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包括机壳,机壳内设置有冲击波发生元件,冲击波发生元件可通过压电效应产生冲击波,机壳上设置有介质垫,介质垫用于传递冲击波发生元件产生的冲击波,机壳包括手柄,手柄上设置有开关,开关用于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工作。\n[0008]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开关包括电源开关、调大开关和调小开关,电源开关用于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启停,调大开关用于调大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冲击波强度,调小开关用于调小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冲击波强度。\n[0009]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开关至少为两个,两个以上的开关依次设置在手柄的轴向上。\n[0010]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机壳包括内骨架,手柄为中空的,内骨架设置在手柄内。\n[0011]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手柄的整体结构呈锥形的筒体。\n[0012]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机壳包括第一管座和第二挡圈,第一管座和第二挡圈分别固定设置在内骨架上,手柄设置在第一管座和第二挡圈之间。\n[0013]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机壳包括基座,冲击波发生元件至少为两个,两个以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呈马赛克排列的方式设置在基座的凹面上。\n[0014]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机壳包括壳盖,壳盖盖设在基座的凹面上,壳盖和基座之间形成有空隙,空隙内用于填充耦合剂。\n[0015] 在一些方式中,所述介质垫包括半球部,半球部设置在壳盖的凹面上。在一些方式中,所述介质垫包括定位部,定位部位于介质垫的中心线上,定位部用于将介质垫定位在病灶上。\n[0016]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n[0017] (1)在本实用新型中,握在手柄上的手不仅可以操控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在病灶上移动,还可以操控手柄上的开关从而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工作,因此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具有操作简便和结构合理的优点。\n[0018] (2)在本实用新型中,基座对冲击波发生元件起到支撑、定位和聚焦的作用,产生的冲击波聚焦在病灶上进行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发散式冲击波疗法,采用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可在病灶上产生3‑20倍峰值冲击波的压力,因此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具有操控简便和治疗效果好的优点。\n[0019] (3)在本实用新型中,开关包括电源开关、调大开关和调小开关,握在手柄上的手不仅可以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开启和关闭,还可以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的工作强度,丰富了控制的功能性。\n[0020] (4)在本实用新型中,手柄内穿设有内骨架,内骨架对手柄起到内部支撑的作用,提高了手柄的结构强度,避免手柄发生变形的问题。\n附图说明\n[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n[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n[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n[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n[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一;\n[0027]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之二;\n[0028]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对内骨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29]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旋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30]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规格的介质垫安装在机壳上的结构示意图;\n[0031]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旋盖和另一规格的介质垫从机壳上拆除的结构示意图;\n[0032]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治疗患者的使用状态示意图;\n[0033] 图13本实用新型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n[0034] 图中:1‑机壳、2‑介质垫、3‑旋盖、4‑金属保护管、5‑软管、6‑主机71‑ 控制电路板、\n72‑冲击波发生元件、73‑电源开关、74‑调大开关、75‑调小开关、 76‑强电电缆、77‑弱电电缆、78‑空隙、11‑第一挡圈、12‑壳盖、13‑基座、14‑ 第一管座、15‑内骨架、16‑手柄、17‑第二管座、18‑第二挡圈、21‑半球部、22‑ 定位部、23‑第一挡边、31‑插槽、32‑第一导向槽、33‑第二导向槽、34‑第二挡边、35‑出口、41‑外扣片、42‑内扣片、111‑插头、112‑定位件、151‑定位孔、 152‑安装槽、153‑环形槽、171‑环形凸起、a‑金属保护管可弯曲的角度。\n具体实施方式\n[0035]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n[0036] 如图1至图13所示,一种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其原理是基于压电效应将电能转换为冲击波的仪器。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产生的冲击波可聚焦于病灶上实现治疗,用于治疗患者的骨组织疾病和软组织疾病。骨组织疾病包括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性关节炎、腱鞘炎等等,软组织疾病包括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踝炎、足底筋膜炎等等。采用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用于治疗具有治疗过程简单、非侵入式和对患者伤害较小的优点。\n[0037] 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包括机壳1,机壳1内设置有冲击波发生元件72,冲击波发生元件72用于产生冲击波,机壳1上设置有介质垫2,介质垫2用于传递冲击波发生元件72产生的冲击波。\n[0038] 其中,机壳1为中空的,机壳1对冲击波发生元件72起到密闭防护的作用。冲击波发生元件72指的是可产生冲击波的器件,采用可发生压电效应的晶片制成。可发生压电效应的晶片可以是硅晶片或陶瓷晶片。若冲击波发生元件72通电时,则冲击波发生元件72上产生压电效应并自发伸长,从而产生冲击波。介质垫2指的是可传递冲击波的部件,由于冲击波是一种波长极短的机械波,为了提高了冲击波传递的距离和减小在空气中传播的损耗,需要依靠固体或液体或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介质进行传播。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垫2中的介质采用凝胶制成,凝胶的性质是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凝胶指的是胶体粒子或高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空间网状结构的间隙中充满了液体介质。介质垫2包括囊体,囊体内填充有介质,囊体中的介质可以是硅胶或塑胶或橡胶等材料制成的凝胶。在本实施例中,囊体中的介质为采用硅胶制成的凝胶。\n[0039] 还包括开关,开关用于控制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工作。\n[0040] 其中,开关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工作指的是通过开关可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n72的关闭、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开启和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冲击波强度的调节等。\n[0041] 所述开关包括电源开关73、调大开关74和调小开关75。\n[0042] 其中,电源开关73用于通过控制电路板71控制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启停。调大开关74用于通过控制电路板71调大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冲击波强度。调小开关75用于通过控制电路板71调小冲击波发生元件72的冲击波强度。\n[0043] 还包括控制电路板71,开关电连接在控制电路板71上。\n[0044] 具体地,电源开关73、调大开关74和调小开关75分别采用锡焊的方式设置在控制电路板71上。\n[0045] 还包括电缆,电缆电连接在冲击波发生元件72上,电缆还电连接在开关上。\n[0046] 其中,电缆用于向冲击波发生元件72上传递电能。电缆还用于传输开关产生的信号。\n[0047] 所述电缆包括强电电缆76和弱电电缆77,强电电缆76电连接在冲击波发生元件72上,弱电电缆77电连接在开关上。\n[0048] 具体地,弱电电缆77通过控制电路板71电连接在电源开关73、调大开关 74和调小开关75上。\n[0049] 其中,强电电缆76指的是用于传输高压电的线缆。高压电可以是220V的交流电。弱电电缆77指的是用于传递信号的线缆。信号的电压低于38V。\n[0050] 所述机壳1包括手柄16。\n[0051] 其中,手柄16指的是机壳1上用于供人手持的部分。使用者可手握在手柄 16上操作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n[0052] 所述开关设置在手柄16上。\n[0053] 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可手握在手柄16上,握在手柄16上的手还可控制开关,因此单手即可操作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n[0054] 所述手柄16的整体结构呈锥形的筒体,机壳1还包括一对内骨架15,一对内骨架15固定设置在一起,一对内骨架15穿设于手柄16。\n[0055] 其中,位于手柄16内的内骨架15对手柄16起到内部支撑的作用,提高了手柄16的结构强度,避免手柄16发生变形的问题。在实际使用中,手握在手柄16上,手柄16较大开口的一端朝向病灶,有利于使用者将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压紧在病灶上。\n[0056] 所述开关至少为两个,两个以上的开关依次设置在手柄16的轴向上。\n[0057] 若使用者的手握在手柄16上时,手指沿着手柄16的轴向进行排布,不同的手指可对不同的开关进行单独操控,因此进一步便于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的使用。\n[0058] 具体地,开关为三个,三个开关分别为电源开关73、调大开关74和调小开关75。电源开关73、调大开关74和调小开关75依次设置在手柄16的轴向上。\n[0059] 一对内骨架15之间形成有安装槽152,控制电路板71设置在安装槽152内。\n[0060] 其中,一对内骨架15对控制电路板71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进而将开关定位在手柄16上。\n[0061] 具体地,一对内骨架15可螺栓固定在一起,从而便于在一对内骨架15之间的安装槽152内拆装控制电路板71。\n[0062] 所述机壳1包括基座13,冲击波发生元件72设置在基座13的凹面上。\n[0063] 其中,基座13的凹面指的是基座13向内凹陷的表面,基座13的凹面可以是球面形或圆柱形或平面形。基座13用于支撑冲击波发生元件72。冲击波发生元件72设置在基座13的凹面上,基座13对冲击波发生元件72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n[0064] 若基座13的凹面是球面形时,使得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构成点聚焦波源。点聚焦波源指的是在球面形的凹面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产生的冲击波通过耦合剂和介质垫2可聚焦在一点上,冲击波可聚焦在一点上并作用在病灶上。\n[0065] 若基座13的凹面是圆柱形时,使得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构成线性聚焦波源。线聚焦波源指的是在圆柱形的凹面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产生的冲击波可聚焦在一直线上,冲击波聚焦在一直线上并作用在病灶上。\n[0066] 若基座13的凹面是平面形时,使得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构成了非聚焦式波源。\n非聚焦式波源指的是在平面形的凹面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产生的冲击波以发散的方式进行传播,冲击波以面的形式作用在病灶上。\n[0067]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3的凹面是球形面,基座13的整体结构呈球冠,球冠指的是球面被平面所截后剩下的曲面。\n[0068] 具体地,基座13可采用铝、铝合金和钢铁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可加工性和结构强度。\n[0069] 所述冲击波发生元件72至少为两个,两个以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72呈马赛克排列方式设置在基座13的凹面上。\n[0070] 其中,两个以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72呈马赛克排列的方式设置在基座13 的凹面上指的是两个以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72呈辐射状地排列凹面上,并且相邻的冲击波发生元件72之间的距离相等。两个以上的冲击波发生元件72均朝向基座13的球心。基座13的球心为球冠的所在球面的球心。若冲击波发生元件72产生冲击波时,冲击波发生元件72产生的冲击波可朝基座13的球心位置上传递,从而基座13对冲击波起到聚焦的效果。\n[0071] 在实际使用中,医护人员通过控制开关将冲击波发生元件72调节至所需冲击波强度,在病灶上涂抹耦合剂,再将介质垫2放置在病灶上,冲击波发生元件72产生的冲击波可作用在病灶上。\n[0072] 在本实用新型中,基座13对冲击波发生元件72起到支撑、定位和聚焦的作用,产生的冲击波可聚焦在病灶上进行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发散式冲击波疗法,采用本冲击波治疗仪可在病灶上产生3‑20倍峰值冲击波的压力,因此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具有聚焦效果好和冲击治疗效果好的优点。\n[0073] 所述机壳1还包括壳盖12,介质垫2设置在壳盖12上,壳盖12的整体结构也呈球冠,壳盖12盖设在基座13的凹面上,冲击波发生元件72设置在基座 13和壳盖12之间。\n[0074] 其中,壳盖12和基座13之间构成密闭的空隙78,冲击波发生元件72设置在该空隙\n78内。在组装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时,可依次将冲击波发生元件72 和壳盖12组装在基座\n13上,进而方便了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的组装。\n[0075] 具体地,壳盖12的凸面朝向基座13的凹面,减小了壳盖12和基座13之间的空隙78厚度。所述机壳1还包括第一管座14和第二挡圈18,第一管座14 和第二挡圈18分别固定设置在一对内骨架15的两端,手柄16设置在第一管座 14和第二挡圈18之间。\n[0076] 其中,第一管座14固定设置一对内骨架15的一端,第二挡圈18固定设置在一对内骨架15的另一端。手柄16设置在第一管座14和第二挡圈18之间,从而第一管座14和第二挡圈18将手柄16限位在一对内骨架15上,提高了手柄16和一对内骨架15的配合牢固性。\n[0077] 所述基座13固定设置在第一管座14上。机壳1还包括第一挡圈11,第一挡圈11固定设置在基座13上,壳盖12设置在第一挡圈11和基座13之间,第一挡圈11用于将壳盖12压紧在基座13上。\n[0078] 其中,第一挡圈11的整体结构呈环状。第一挡圈11设置在基座13较大开口的一端。\n第一挡圈11可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固定设置在基座13上。\n[0079] 所述机壳1上固定设置有具有有限弯曲角度的金属保护管4,电缆穿设于金属保护管4。\n[0080] 其中,金属保护管4指的是采用金属制成的软管5,具有有限的弯曲角度,金属保护管4对电缆起到保护和支撑作用。制成金属保护管4的金属可以是不锈钢。\n[0081] 在本实用新型中,金属保护管4对电缆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一方面避免电缆过度弯曲导致电缆折损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得电缆可绕开患者和握在手柄16上的手上,避免电缆干扰患者和握在手柄16上的手,因此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具有结构设计合理、便于使用的优点。\n[0082] 所述金属保护管4可弯曲的角度为0‑45°。\n[0083] 其中,金属保护管4可弯曲的角度指的是金属保护管4偏离手柄16的轴向的角度。\n在本实施例中,金属保护管4可弯曲的角度优选为45°。若使用者抓握在手柄16上时,金属保护管4内的电缆向斜上方延伸,进一步使得电缆绕开患者和握在手柄16上的手。\n[0084] 所述介质垫2、手柄16和金属保护管4依次设置在机壳1上。\n[0085] 若使用者抓握在手柄16上时,介质垫2位于手的下方,金属保护管4位于手的上方,金属管内的电缆从手的斜上方向手柄16的外侧延伸。所述开关设置在手柄16的一侧,金属保护管4向手柄16的另一侧弯曲。\n[0086] 在实际使用中,握在手柄16的手可在手柄16的一侧操控开关,金属保护管4内的电缆向手柄16的另一侧弯曲,进一步避免电缆干扰使用者。\n[0087] 所述金属保护管4上套设有软管5。\n[0088] 其中,软管5指的是质地柔软的管体。软管5用于避免金属保护管4直接触碰使用者,避免金属保护管4磕伤使用者,提高了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的使用安全性。\n[0089] 具体地,软管5可采用富有弹性的硅胶制成,具有化学性能稳定、可依靠自身弹力紧固在金属保护管4上的优点。\n[0090] 所述金属保护管4螺纹连接在机壳1上。\n[0091] 其中,金属保护管4的一端形成有外螺纹,机壳1上开设有螺纹孔,金属软管5上的外螺纹螺纹连接在机壳1上的螺纹孔内。使用者无需借助工具,徒手即可拆装金属保护管4和机壳1。\n[0092] 所述金属保护管4包括外扣片41和内扣片42,外扣片41的整体结构和内扣片42的整体结构呈螺旋形,外扣片41扣接在内扣片42上。\n[0093] 其中,金属保护管4为金属双扣管,螺旋形的外扣片41环绕在电缆上,螺旋形的内扣片42也环绕在电缆上。外扣片41扣接在内扣片42上,外扣片41 限位在内扣片42上并且可相对内扣片42进行活动。若外扣片41相对内扣片42 进行活动时,金属保护管4可发生弯曲。\n[0094] 所述一对内骨架15之间还形成有定位孔151,电缆穿设于定位孔151。\n[0095] 其中,电缆通过定位孔151穿过一对内骨架15,一对内骨架15配合形成定位孔151。\n一对内骨架15对电缆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避免电缆在机壳1内肆意晃动从而产生噪音的问题。\n[0096] 所述机壳1包括第二管座17,金属保护管4固定设置在第二管座17上,一对内骨架\n15之间形成有环形槽153,第二管座17上形成有环形凸起171,环形凸起171设置在环形槽\n153内,从而第二管座17定位在一对内骨架15上。\n[0097] 其中,金属保护管4和第二管座17螺纹连接在一起。具体地,机壳1上的螺纹孔开设在第二管座17上。一对内骨架15配合形成环形槽153,环形槽153 设置在定位孔151的内侧壁上。环形凸起171环绕在第二管座17的外侧。第二管座17的整体结构呈管状,电缆可穿设于第二管座17。\n[0098] 另外,第二挡圈18螺纹连接在第二管座17上,第二挡圈18通过第二管座 17固定设置在一对内骨架15上。\n[0099] 所述机壳1上可旋转地设置有旋盖3,若旋盖3在机壳1上旋转时,旋盖3 可固定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或可滑动地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若旋盖3固定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时,旋盖3将介质垫2固定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若旋盖3可滑动地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时,旋盖3和介质垫2可从机壳1上拆除。\n[0100] 其中,旋盖3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1上指的是旋盖3可绕机壳1的周向进行旋转。\n[0101]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旋转旋盖3,即可将介质垫2固定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或从机壳1上拆除,无需借助额外的工具,徒手即可拆装,从而方便了清洗和更换介质垫2,而介质垫2可更换的设计便于在机壳1上更换不同规格的介质垫2,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介质垫\n2,可达到不同的冲击波可聚焦在人体内不同位置的效果,从而可针对不同患者采用适合规格的介质垫2,因此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具有操作简便、便于清洗、便于更换、冲击波聚焦在人体上的位置可调和适用范围广的优点。\n[0102] 所述机壳1包括插头111,旋盖3上开设有插槽31,插头111可旋转地设置在插槽31内,旋盖3可绕插头111进行旋转,从而实现旋盖3可旋转地设置在机壳1上。\n[0103] 其中机壳1的周向指的是插头111的周向,机壳1的轴向指的是插头111 的轴向。\n[0104] 所述插槽31的内轮廓为圆形,插头111的外轮廓也为圆形,插头111适配在插槽31内,提高了插头111在插槽31内旋转的平稳性,也提高了插头111 和插槽31配合的紧密性。\n具体地,插头111形成在第一挡圈11上。\n[0105] 所述机壳1包括定位件112,旋盖3上开设有第一导向槽32,若旋盖3固定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时,定位件112设置在第一导向槽32内。若旋盖3可滑动地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时,定位件112设置在第一导向槽32外。\n[0106] 其中,定位件112一体成形在插头111上,定位件112凸起在插头111的侧面。第一导向槽32开设在插槽31的内侧壁上,第一导向槽32的整体结构呈条状,第一导向槽32环绕在机壳1上。若旋盖3在机壳1上转动时,定位件112 可在第一导向槽32的长度方向上滑动。具体地,定位件112为凸起在机壳1侧面的块。\n[0107] 所述旋盖3上开设有第二导向槽33,若旋盖3可滑动地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时,定位件112设置在第二导向槽33内。若旋盖3固定设置在机壳1的轴向上时,定位件112设置在第二导向槽33外。\n[0108] 其中,第二导向槽33的整体结构呈条状,第二导向槽33开设在插槽31的内侧壁上,第二导向槽33的长度方向和插头111的轴向一致。若旋盖3在机壳 1的轴向上滑动时,定位件112可在第二导向槽33的长度方向上滑动,从而旋盖3可从机壳1上拆除。\n[0109] 具体地,第二导向槽33一端设置在第一导向槽32的一端,第二导向槽33 和第一导向槽32连通在一起。\n[0110] 在定位件112朝脱离第一导向槽32的滑动方向上第一导向槽32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变大。\n[0111] 其中,若定位件112在第一导向槽32内滑动时,旋盖3可在机壳1上旋转。若定位件\n112朝脱离第一导向槽32的方向上滑动时,定位件112可滑入第二导向槽33内。通过旋转旋盖3,定位件112可紧固在第一导向槽32内,提高了介质垫2在机壳1上的连接牢固性。\n[0112] 所述介质垫2包括第一挡边23,第一挡边23固定设置在旋盖3和机壳1之间。\n[0113] 其中,第一挡边23指的是介质垫2的边缘部分。旋盖3旋盖3将第一挡边 23压紧在机壳1上。\n[0114] 所述第一挡边23的整体结构呈环形,第一挡边23环绕在介质垫2上。\n[0115] 其中,第一挡边23一体成形在介质垫2上。旋盖3将环形的第一挡边23 压紧在机壳\n1上,对介质垫2起到全方位地紧固,提高了连接的牢固性。\n[0116] 所述旋盖3包括第二挡边34,第一挡边23设置在第二挡边34和机壳1之间,第二挡边34的整体结构和第一挡边23的整体结构一致。\n[0117] 其中,第二挡边34的整体结构也呈环状。第二挡边34用于将第一挡边23 压紧在机壳1上,从而第二挡边34对第一挡边23起到全方位地紧固。机壳1、第一挡边23、第二挡边34的排列方向和插头111的轴向一致,若旋盖3在机壳 1上旋转时,第二挡边34可压紧或松开在第一挡边23上。\n[0118] 所述旋盖3上开设有出口35,介质垫2穿设于出口35。\n[0119] 其中,出口35指的是旋盖3上开设的孔洞。旋盖3套设在介质垫2上,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n[0120] 所述介质垫2包括半球部21,半球部21适配在壳盖12的凹面上。\n[0121] 其中,半球部21指的是介质垫2的囊体上呈半球形的部分。壳盖12的凹面指的是壳盖12向内凹陷的表面。半球部21和基座13的凹面相适配,避免半球部21和基座13的凹面之间留有间隙而导致冲击波在空隙的空气中传播损耗大的问题。\n[0122] 所述介质垫2包括定位部22,定位部22位于介质垫2的中心线上,定位部 22用于将介质垫2定位在病灶上。\n[0123] 其中,定位部22指的是用于将介质垫2定位在病灶上的部分。定位部22 是凸起在介质垫2上的块。半球部21和定位部22分别设置在介质垫2的两侧。使用者可通过感受定位部22的位置是否在病灶上,从而达到将冲击波聚焦在病灶上的效果。介质垫2的整体结构呈一回转体,定位部22位于介质垫2的中心线上。中心线还穿过基座13的球心。中心线指的是介质垫2以该线为对称中心线。\n[0124] 在实际使用中,介质垫2放置在病灶上,介质垫2贴合在人体皮肤上,使用者可通过皮肤感受定位部22是否在病灶上,从而确保冲击波聚焦在病灶上。\n[0125] 如图所示,为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用于治疗患者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医护人员站立在患者身旁,手持在手柄16上,并且将介质垫2放置在患者的病灶上。患者坐在座椅上,患者的病灶位于患者的肩部。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通过电缆连接在主机6上,电缆在弯曲的金属保护管4的引导下,绕过医护人员握在手柄16上的手,从而避免电缆塌在患者身上和干扰医护人员的操作,另外,电缆在弯曲的金属保护管4的引导下还可以搭在医护人员的肩膀上,医院人员的肩膀可承担电缆的部分重量。在实际使用中,医护人员需要在病灶上移动介质垫2,因此需要一并拖动电缆,而医护人员的肩膀承担了电缆的重量,减轻了驱动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的动力,以便于医护人员拖动本聚焦式冲击波治疗仪。\n[0126]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