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竹沥绿保茶及其制备方法 |
申请号 | CN201310285170.4 | 申请日期 | 2013-07-0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9104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23F3/14 | IPC分类号 | A;2;3;F;3;/;1;4;;;A;2;3;F;3;/;0;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陈殷;刘翰锦 | 申请人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横州镇江北路145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陈殷,刘翰锦 | 当前权利人 | 陈殷,刘翰锦 |
发明人 | 陈殷;刘翰锦 |
代理机构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汤东凤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竹沥绿保茶,其原料包括竹沥、竹叶针和茶叶,其制备方法是将茶叶与竹沥水按照重量比100:20~25的比例拌和、揉捻,待其发出苹果香味后,将茶叶隔水蒸10-15分钟,然后摊凉在竹筛上,让其自然发酵,6-7天后再将茶叶隔水蒸10分种左右,取出揉捻10-15分钟后按一层揉捻好的茶叶铺上一层凉干的野生竹叶嫩针压模即可压制成型,再用水蒸气蒸熟凉干后的荷叶包装,即得到绿色环保的竹沥绿保茶。竹沥水是将清水加热至沸,加入清水重量10%的竹沥,竹沥溶于水后,加入清水重量0.2%~0.6%的白矾,搅拌均匀,用80目无纺布过滤,滤液静置冷却至室温,取上清液所得产品。
1.竹沥绿保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茶坯的制作:采摘一芽三叶至四叶的茶叶进行晒青,采摘后先放于竹筛上萎凋2-3小时,然后使其含水率在15%以下,得到茶坯;
(2)竹沥水的制作:将清水加热至沸,加入清水重量10%的竹沥,竹沥溶于水后,加入清水重量0.2%~0.6%的白矾,搅拌均匀,用80目无纺布过滤,滤液静置冷却至室温,取上清液,得到竹沥水;
(3)竹叶针的制作:采摘野生的竹叶嫩针,用清水洗干净后摊放于竹筛上凉干即得;
(4)竹沥绿保茶的制作:将茶叶与竹沥水按照重量比100:20~25的比例拌和、揉捻,待其发出苹果香味后,将茶叶隔水蒸10-15分钟,然后摊凉在竹筛上,让其自然发酵,6-7天后再将茶叶隔水蒸10分种左右,取出揉捻10-15分钟后按一层揉捻好的茶叶铺上一层凉干的野生竹叶嫩针压模即可压制成型,再用水蒸气蒸熟凉干后的荷叶包装,即得到绿色环保的竹沥绿保茶;
所述第(1)步使茶叶含水率在15%以下的工艺是将茶叶于太阳底下凉晒2-3天,或用鼓风机在50~60℃下处理。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沥绿保茶的制备方法得到的竹沥绿保茶。
竹沥绿保茶及其制备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特别是一种加有竹沥、竹叶针的发酵茶。\n背景技术\n[0002] 竹沥又叫“竹汁”、“竹油”,是从竹子(包括青竿竹、淡竹、大头典竹、苦竹等)的竹杆和竹鞭中采取的液汁,为青黄色或棕黄色透明液体 ,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制法为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无杂质者为佳。据考证,我国历代著名医书都有记载:竹沥甘寒性凉无毒,有清热化痰止渴、解热除烦、镇惊利窍作用,主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血 虚、乙脑、流脑、破伤风、眼疾等症。现代研究表明竹沥十余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创木酚、甲酚、苯酚、甲酸、乙酸、苯甲酸和水杨酸等,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n[0003] 竹叶茶是以竹叶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茶。竹为禾本科植物,中空有节,茎、叶常绿,在长江以南各省都有载种。竹叶含三萜类物质、芦竹素、白芳素等。取鲜竹50-100克,水煎代茶饮,滋味清午纯和,具有清热利尿,清凉解暑作用。\n[0004] 竹叶在中国食用、药用历史悠久,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内酯、多糖、叶绿素、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竹叶黄酮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能力,能有效调节人体血脂,并具有消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是理想的纯天然营养品。 竹叶中的有效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多糖及其他如酚酸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萜类内酯、特种氨基酸和活性肽、锰、锌、硒等微量元素。竹叶中所含的功能因子主要是黄酮糖苷和香豆素类内酯,竹叶黄酮安全无毒。\n[0005] 目前竹叶与茶叶加工做成饮料的也有一些,但是文献报道的竹叶与茶叶加工的工艺大多是简单混合,所以很多营养成分没有能够在泡茶中溶解出来,浪费了竹叶和茶叶的宝贵资源。\n发明内容\n[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过深度发酵加工的、饮用方便,具有清热利湿、通便驱痢、散瘀通脉、理气止痛、消脂降压、降糖安神等作用的竹沥绿保茶。\n[0007]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n[0008] 竹沥绿保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0009] (1)茶坯的制作:采摘一芽三叶至四叶的茶叶进行晒青,茶叶最好使用白毛茶,采摘后先放于竹筛上萎凋2-3小时,然后使其含水率在15%以下,得到茶坯;\n[0010] (2)竹沥水的制作:将清水加热至沸,加入清水重量10%的竹沥,竹沥溶于水后,加入清水重量0.2%~0.6%的食用白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搅拌均匀,用80目无纺布过滤,滤液静置冷却至室温,取上清液,得到竹沥水;\n[0011] (3)竹叶针的制作:采摘竹叶嫩针(竹叶最顶尖还没有打开最嫩的叶子,可以是青竿竹、淡竹、大头典竹、毛竹、苦竹等竹叶的最嫩的叶针),用清水洗干净后摊放于竹筛上凉干即得;\n[0012] (4)竹沥绿保茶的制作:将茶叶与竹沥水按照重量比100:20~25的比例拌和、揉捻,待其发出苹果香味后,将茶叶隔水蒸10-15分钟,然后摊凉在竹筛上,让其自然发酵,\n6-7天后再将茶叶隔水蒸10分种左右,取出揉捻10-15分钟后按一层揉捻好的茶叶铺上一层凉干的野生竹叶嫩针压模即可压制成型,再用水蒸气蒸熟凉干后的荷叶(荷花的叶子)包装,即得到绿色环保的竹沥绿保茶。\n[0013] 以上所述的使茶叶含水率在15%以下的工艺是将茶叶于太阳底下凉晒2-3天,或用鼓风机在50~60℃下处理。\n[0014] 本发明由于是茶叶加入竹沥水后经过自然发酵,使得茶叶和竹沥的精华融合在一起,还加上用荷叶包装,使得几种植物的热利湿、通便驱痢、散瘀通脉、理气止痛、消脂降压、降糖安神等作用共同体现出来,具有单独的普通茶叶、荷叶和竹沥也发挥不出的独特效果。\n[0015] 本发明的竹沥绿保茶的主要功保健能有:1、治疗咳嗽痰多,气喘胸闷,痰热惊风;\n2、预防中风;3、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4、除油腻、助消化、醒酒 ;5、利尿解毒,杀菌消炎防病;6、降血压,防止动脉硬化;7、抑制癌症;8、保健美,减肥胖,延年益寿。\n[0016] 本发明的竹沥绿保茶适宜于体质弱,咳嗽痰多、气喘胸闷、痰热惊风、轻微中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尿酸高引起的痛风症等人群,具有清热利湿、通便驱痢、散瘀通脉、理气止痛、消脂降压、降糖安神等作用。\n具体实施方式\n[0017] 实施例1\n[0018] (1)茶坯的制作:采摘一芽三叶至四叶的白毛茶进行晒青,采摘后先放于竹筛上萎凋2-3小时,然后于太阳底下凉晒2-3天,使其含水率在15%以下,得到茶坯;\n[0019] (2)竹沥水的制作:将清水加热至沸,加入清水重量10%的竹沥,竹沥溶于水后,加入清水重量0.2%~0.6%的白矾,搅拌均匀,用80目无纺布过滤,滤液静置冷却至室温,取上清液,得到竹沥水;\n[0020] (3)竹叶针的制作:采摘野生的竹叶嫩针,用清水洗干净后摊放于竹筛上凉干即得;\n[0021] (4)竹沥绿保茶的制作:将茶叶与竹沥水按照重量比100:20~25的比例拌和、揉捻,待其发出苹果香味后,将茶叶隔水蒸10-15分钟,然后摊凉在竹筛上,让其自然发酵,\n6-7天后再将茶叶隔水蒸10分种左右,取出揉捻10-15分钟后按一层揉捻好的茶叶铺上一层凉干的野生竹叶嫩针压模即可压制成型,再用水蒸气蒸熟凉干后的荷叶包装,即得到绿色环保的竹沥绿保茶。\n[0022] 实施例2\n[0023] (1)茶坯的制作:采摘一芽三叶至四叶的白毛茶进行晒青,采摘后先放于竹筛上萎凋2-3小时,然后用鼓风机在50~60℃下处理,使其含水率在15%以下,得到茶坯;\n[0024] (2)竹沥水的制作:将清水加热至沸,加入清水重量10%的竹沥,竹沥溶于水后,加入清水重量0.2%~0.6%的白矾,搅拌均匀,用80目无纺布过滤,滤液静置冷却至室温,取上清液,得到竹沥水;
法律信息
- 2022-06-2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A23F 3/14
专利号: ZL 201310285170.4
申请日: 2013.07.09
授权公告日: 2014.12.24
- 2014-12-24
- 2013-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A23F 3/14
专利申请号: 201310285170.4
申请日: 2013.07.09
- 2013-10-1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4-02-04
|
2002-07-29
| | |
2
| |
2013-05-15
|
2012-11-01
| | |
3
| |
1996-09-18
|
1995-11-30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