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 |
申请号 | CN201110054545.7 | 申请日期 | 2011-03-08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3926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4C27/22 | IPC分类号 | B;6;4;C;2;7;/;2;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上海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上海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上海大学 |
发明人 | 程世富;饶进军 |
代理机构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何文欣 |
摘要
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机身头部安装一俯仰风扇,尾部与机翼相连,机翼上下左右对称分布四个垂直尾翼,尾翼后安装有偏航舵和起落架,机翼与垂直尾翼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螺旋桨。本发明采用尾坐式固定翼垂直起降技术,即能够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和悬停,又能够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巡航,而且结构简单、动力简化、操控灵活。机身头部的俯仰风扇使得飞行器飞行更具有主动性,尤其在垂直到水平、水平到垂直的过渡飞行中更显其优势,只需上升很短的距离或在旋停状态下即可完成垂直到水平的转换。
1.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1)、机翼(5)和垂直尾翼(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头部有一个支撑架(2),该支撑架(2)上安装一个俯仰风扇(3),所述机身(1)中部有机舱(13),尾部内置蓄电池(11);所述机翼(5)与所述机身(1)尾部相连接,前后左右对称地分布着四个所述垂直尾翼(10),所述机翼(5)后部安装有滚转俯仰控制舵面(6);所述机翼(5)与所述垂直尾翼(10)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马达(12A),该两个马达(12A)各驱动一个螺旋桨(4);或者所述机翼(5)与所述垂直尾翼(10)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发动机(12B),该两个发动机(12B)各驱动一个螺旋桨(4);所述四个垂直尾翼(10)后部各安装有一个偏航控制舵面(9)和一个起落架(8),每个起落架(8)后部安装有一个万向滚轮(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风扇(3)采用蓄电池(11)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5)和所述垂直尾翼(10)都采用对称翼型。
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飞行器,尤其是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n背景技术\n[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上对无人飞行器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相对直升机而言,固定翼飞行器具有飞行效率高、飞行速度快、飞行距离远、系统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与使用费低等优点,但固定翼飞行器也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那就是在起飞和降落时需要滑跑或者利用特殊的发射回收装置。\n[0003] 垂直起降技术使得飞行器具有集直升机与固定翼的性能、优点于一身的可能。目前应用较成功的垂直起降方案主要有:倾转旋翼式、倾转涵道式、倾转机身式和旋翼/机翼转换式。其中前两种方案中推力方向可绕机身横轴转动, 而机身在飞行中基本保持水平,倾转机身式只能实现短距起降,旋翼/机翼转换式在水平飞行模式下旋翼停转,改为由螺旋桨或喷气等其它方式提供推力。这些方案均具有推力转换机构或动力装置复杂、附件质量大的缺点,不利于飞行器的轻小型化和飞行效率的提高。\n[0004] 尾坐式作为另一种垂直起降方案,应用较少。早期有波音公司的Heliwing,Heliwing需要达到一定高度具有速度才可以从垂直转为水平飞行,因而其飞行受到一些限制;而从垂直到水平的过渡飞行中还会伴有一个“失速翻滚”动作,这就给飞行带来了一定危险。最终首架Heliwing在飞行测试中的坠毁,使得该项目被取消。\n发明内容\n[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兼顾直升机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飞机高速巡航的特点,而且结构简单、动力简化、操控灵活、飞行轨迹更加平滑、受限制更少的无人飞行器。\n[0006]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n[0007] 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机翼和垂直尾翼,所述机身头部有一个支撑架,该支撑架上安装一个俯仰风扇,所述机身中部有机舱,尾部内置蓄电池;所述机翼与所述机身尾部相连接,上下左右对称地分布着四个所述垂直尾翼,所述机翼后部安装有滚转俯仰控制舵面;所述机翼与所述垂直尾翼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马达,马达各驱动相应的螺旋桨;或者所述机翼与所述垂直尾翼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发动机,发动机各驱动相应的螺旋桨;所述四个垂直尾翼后部各安装有一个偏航控制舵面和一个起落架,每个起落架后部安装有一个万向滚轮。\n[0008] 所述俯仰风扇采用蓄电池驱动。\n[0009] 所述机翼和垂直尾翼都采用对称翼型。\n[001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突出特点和显著优势:本发明采用尾坐式固定翼垂直起降技术,即能够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和悬停,又能够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巡航,而且结构简单、动力简化、操控灵活。机身头部的俯仰风扇使得飞行器飞行更具有主动性,尤其在垂直到水平、水平到垂直的过渡飞行中更显其优势,只需上升很短的距离或在旋停状态下即可完成垂直到水平的转换。\n附图说明\n[0011] 图1是本发明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一种结构示意图;\n[0012] 图2是本发明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另一种结构示意图;\n[0013] 图3是本发明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飞行过程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n[0015] 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1、机翼5和垂直尾翼10,所述机身1头部有一个支撑架2,该支撑架2上安装一个俯仰风扇3,所述机身1中部有机舱13,尾部内置蓄电池11;所述机翼5与所述机身1尾部相连接,上下左右对称地分布着四个所述垂直尾翼10,所述机翼5后部安装有滚转俯仰控制舵面6;所述机翼5与所述垂直尾翼10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马达12A,该两个马达12A各驱动一个螺旋桨4;所述四个垂直尾翼10后部各安装有一个偏航控制舵面9和一个起落架8,每个起落架8后部安装有一个万向滚轮7;所述俯仰风扇3采用蓄电池11驱动;所述机翼5和所述垂直尾翼\n10都采用对称翼型。 \n[0016] 上述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的工作过程是:起飞时,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四个万向滚轮7着地,机身1与地面垂直,由蓄电池11驱动马达12A,并带动螺旋桨4转动,产生向上的拉力,克服重力起飞。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蓄电池11驱动俯仰风扇3,产生俯仰力矩,使得飞行器绕横轴向前倾转,飞行器进入竖直飞行向水平飞行过渡阶段。随着螺旋桨4产生的拉力逐渐转变为水平飞行动力,飞行器进入高速水平飞行阶段。当飞行器需要降落时,蓄电池11驱动俯仰风扇3,产生俯仰力矩,使得飞行器绕横轴向后倾转,飞行器进入水平飞行向竖直飞行过渡阶段。随着螺旋桨4提供的水平飞行动力逐渐转变为向上的拉力,机翼5产生的升力逐渐减小,最终螺旋桨4产生的升力与飞行器自身重力在一条线上,飞行器缓缓垂直降落。纵向平面内的飞行轨迹如图3所示。当飞行器需要偏航飞行时,可以调节垂直尾翼10后面的偏航控制舵面9。当飞行器需要滚转飞行时,可以调节机翼5后面的滚转俯仰控制舵面6。\n[0017] 实施例二:参见图2,一种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包括机身1、机翼5和垂直尾翼10,所述机身1头部有一个支撑架2,该支撑架2上安装一个俯仰风扇3,所述机身1中部有机舱13,尾部内置蓄电池11;所述机翼5与所述机身1尾部相连接,上下左右对称地分布着四个所述垂直尾翼10,所述机翼5后部安装有滚转俯仰控制舵面6;所述机翼5与所述垂直尾翼10交汇处固定两个相互独立的发动机12B,该两个发动机12B各驱动一个螺旋桨\n4;所述四个垂直尾翼10后部各安装有一个偏航控制舵面9和一个起落架8,每个起落架8后部安装有一个万向滚轮7;所述俯仰风扇3采用蓄电池11驱动;所述机翼5和所述垂直尾翼10都采用对称翼型。 \n[0018] 上述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的工作过程是:起飞时,尾坐式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四个万向滚轮7着地,机身1与地面垂直,发动机12B驱动螺旋桨4转动,产生向上的拉力,克服重力起飞。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蓄电池11驱动俯仰风扇3,产生俯仰力矩,使得飞行器绕横轴向前倾转,飞行器进入竖直飞行向水平飞行过渡阶段。随着螺旋桨4产生的拉力逐渐转变为水平飞行动力,飞行器进入高速水平飞行阶段。当飞行器需要降落时,蓄电池11驱动俯仰风扇3,产生俯仰力矩,使得飞行器绕横轴向后倾转,飞行器进入水平飞行向竖直飞行过渡阶段。随着螺旋桨4提供的水平飞行动力逐渐转变为向上的拉力,机翼5产生的升力逐渐减小,最终螺旋桨4产生的升力与飞行器自身重力在一条线上,飞行器缓缓垂直降落。纵向平面内的飞行轨迹如图3所示。当飞行器需要偏航飞行时,可以调节垂直尾翼10后面的偏航控制舵面9。当飞行器需要滚转飞行时,可以调节机翼5后面的滚转俯仰控制舵面6。
法律信息
- 2018-03-2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64C 27/22
专利号: ZL 201110054545.7
申请日: 2011.03.08
授权公告日: 2013.05.08
- 2013-05-08
- 2011-09-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64C 27/22
专利申请号: 201110054545.7
申请日: 2011.03.08
- 2011-07-2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0-07-14
|
2010-02-2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11-04 | 2014-11-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