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推车结构 |
申请号 | CN201120523129.2 | 申请日期 | 2011-12-14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2B3/02 | IPC分类号 | B;6;2;B;3;/;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明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太平区工业十六路32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明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明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谢宜伶 |
代理机构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立民 |
摘要
本创作涉及一种推车结构,尤指一种供手动弯折金属筋条的推车结构,该推车结构系由一第一扳压杆及一第二扳压杆所组成,其中第一、二扳压杆间可利用一弯折轮相对枢接,使第一、二扳压杆的相对内面间保持一间距,又第一、二扳压杆上分别锁设有一抵压轮,该等抵压轮系相对第二、一抵压杆凸伸,藉此,本创作可利用第一、二扳压杆之抵压轮与弯折轮分别跨置于金属筋条的上、下缘,当内压或外扳第一、二扳压杆时,可以弯折轮或抵压轮为支点,而能弯折该金属筋条,且进一步可透过调整弯折轮或该等抵压轮的相对位置来改变金属筋条的弯曲弧度,而能易于弯折金属筋条,并具有省力与操作快速之效。
1.一种推车结构,其系由一车板体、一把手及一按压单元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其中:
所述之车板体底部角落分别设有一滚轮,该车板体顶面两侧分别形成有一道容槽,该等容槽两端分别形成相对之封闭端部及贯穿端部,又该等容槽于邻近封闭端部处形成有一向下贯穿之插掣孔,且该等插掣孔周缘壁面分别形成有两位于同一水平线之凹陷状滑槽,另车板体对应把手组接端侧缘中段形成有一对插掣孔之缺口;
又所述之把手系组装于车板体的插掣孔内,该把手具有两可穿置于插掣孔之侧杆,且该等侧杆底部分别具有对应前述滑槽之穿孔,又该等侧杆穿孔上分别穿置有一能相对穿经滑槽之轴杆,令把手能枢组于车板体插掣孔内;
而所述之按压单元系设于车板体缺口,该按压单元具有一压片,且压片两侧分别形成有向下向外倾斜之斜拨块,另车板体于缺口底面锁掣有一底板,且压片与底板间设有一压缩弹黄,又按压单元于压片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块,该等限位块相对压片一端分别形成有一道斜滑槽,该等斜滑槽之斜度对应前述压片之斜拨块,且该等限位块对应前述轴杆一端分别具有一挡部;
藉此,可组构成一易于操作、且折收空间小的推车结构者。
2.依据申请专利范围1所述之推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板体表面形成有复数嵌槽,且该等嵌槽内分别嵌设有一止滑垫,供相对货物底面产生防滑效果。
3.依据申请专利范围1所述之推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板体周缘各边中段分别形成有一提孔,提孔可供使用者握持提取推车。
4.依据申请专利范围1所述之推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车板体之等容槽两侧内壁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相对之弹性扣片,供选择性嵌卡前述之把手。
5.依据申请专利范围4所述之推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把手之轴杆其中一端具有一较大径之头部,供按压单元之限位块限制,而轴杆另端则在穿出轴杆与滑槽后利用一插销限掣一扣环。
6.依据申请专利范围4所述之推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按压单元之压片顶面形成有止滑纹。
7.依据申请专利范围1所述之推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按压单元之底板顶面中央具有一供压缩弹箕限位之凸部。
推车结构 \n技术领域\n[0001] 本创作隶属一种手工具之技术领域,具体来说系一种能供手动弯折金属筋条的推车结构,而具有易于操作及省力之效,增进工作的便利性。 \n背景技术\n[0002] 按,推车系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用品,尤其是工作场所更是不可或缺之载重工具,使用者可将重物置于承载平台上推移不用亲自费力搬运较重之物品,其上面可供装载货物,而被人们拖行于路上行走使用,以获得省力及方便卸载,尤其是营销人员更是到处可见。但当使用者使用推车于平地或推车经过之地形有变化时(如突高或突地),物品放在推车之承载平台上往往因推移速度过快或者承载平台倾斜而造成物品掉落。 \n[0003] 再者,现有推车用于推拉车体的把手为了节省其收纳及运输的空间,大抵都设计成可折收者,但其折收结构均设于车体表面,不仅会造成折收点及把手凸出的现象,无法有效节省空间外,且容易被外力所碰撞、干扰,而影响到使用的便利性,故现有做法并无法满足实际操作上的需求,而有进一步改良之必要。 \n[0004] 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乃针对前述现有推车在使用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并藉由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制造与研发经验,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不断努力的研究与试作,终于成功开发出一种推车结构,藉以解决现有推车因折收点外露所造成的不便与困扰。 [0005] 实用新型内容\n[0006] 因此,本创作之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可节省折收空间的推车结构,藉以能大幅缩小收纳的体积,且可方便使用者移动,以提升操作的便利性。 \n[0007] 据此,本创作主要系透过下列的技术手段,来具体实现前述的目的与效能:其系由一车板体、一把手及一按压单元所组成;其中: \n[0008] 所述之车板体底部角落分别设有一滚轮,该车板体顶面两侧分别形成有一道容槽,该等容槽两端分别形成相对之封闭端部及贯穿端部,又该等容槽于邻近封闭端部处形成有一向下贯穿之插掣孔,且该等插掣孔周缘壁面分别形成有两位于同一水平线之凹陷状滑槽,另车板体对应把手组接端侧缘中段形成有一对插掣孔之缺口; \n[0009] 又所述之把手系组装于车板体的插掣孔内,该把手具有两可穿置于插掣孔之侧杆,且该等侧杆底部分别具有对应前述滑槽之穿孔,又该等侧杆穿孔上分别穿置有一能相对穿经滑槽之轴杆,令把手能枢组于车板体插掣孔内; \n[0010] 而所述之按压单元系设于车板体缺口,该按压单元具有一压片,且压片两侧分别形成有向下向外倾斜之斜拨块,另车板体于缺口底面锁掣有一底板,且压片与底板间设有一压缩弹黄,又按压单元于压片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块,该等限位块相对压片一端分别形成有一道斜滑槽,该等斜滑槽之斜度对应前述压片之斜拨块,且该等限位块对应前述轴杆一端分别具有一挡部。 \n[0011] 藉此,透过前述技术手段的展现,让本创作推车结构可大幅的简化结构,而透过车板体表面形成有两道容槽,且该等容槽壁面分别设有复数弹性扣片,使把手可收纳于车板体容槽内,使把手侧杆不致突 出车板体表面,大幅缩小其收纳空间,以避免不当碰撞,且能保护承载之物品避免滑落,同时利用提孔的设计,可方便使用者由不同方向提拿推车,增进携行推车的便利性,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且能提高其经济效益。 [0012] 又,本创作之另一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防止货物滑落的推车结构,其能避免推车在行进震动或斜坡中货物任意滑动,以提高移动过程的安全性。 \n[0013] 其系于车板体顶面设有复数止滑垫,以增加货物与车板体表面间的摩擦系数,避免货物任意滑动。 \n[0014] 接下来配合图式及图号,同时举一较佳实施例做进一步之说明,期能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创作有更详细的了解。 \n附图说明\n[0015] 图1:系本创作推车结构之立体外观图,供显示其组成后的外观态样。 [0016] 图2:系本创作推车结构之立体分解图,其揭示本创作的主要构成及其相对关系。 [0017] 图3:系本创作推车结构中按压单元之动作前的剖面示意图。 \n[0018] 图4:系本创作推车结构中按压单元之动作后的剖面示意图。 \n[0019] 图5:系本创作推车结构于实际使用时之平面示意图。 \n[0020] 图6:系本创作推车结构于实际收纳时之外观示意图。 \n[0021]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n[0022] (10)车板体 (11)嵌槽 \n[0023] (12)止滑垫 (13)提孔 \n[0024] (14)滚轮 (15)容槽 \n[0025] (16)弹性扣片 (17)缺口 \n[0026] (18)插掣孔 (19)滑槽 \n[0027] (20)把手 (21)侧杆 \n[0028] (22)穿孔 (25)轴杆 \n[0029] (26)头部 (27)插销 \n[0030] (28)扣环 (30)按压单元 \n[0031] (31)压片 (310)止滑纹 \n[0032] (32)斜拨块 (33)底板 \n[0033] (330)锁固件 (34)凸部 \n[0034] (35)压缩弹簧 (36)限位块 \n[0035] (37)斜滑槽 (38)挡部 \n具体实施方式\n[0036] 本创作系一种推车结构,随附图例示本创作的具体实施例及其构件中,所有关于前与后、左与右、顶部与底部、上部与下部、以及水平与垂直的参考,仅用于方便进行描述,并非限制本创作,亦非将其构件限制于任何位置或空间方向。图式与说明书中所指定的尺寸,当可在不离开本创作之申请专利范围内,根据本创作之具体实施例的设计与需求而进行变化。 \n[0037] 本创作之推车结构的构成系如图1、图2所示,该推车结构系由一车板体(10)、一把手(20)及一按压单元(30)所组成,其中按压单元(30)用于操控把手(20)相对车板体(10)选择性折收; \n[0038] 至于本创作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构成,则请同时参看图1、图2及图3所揭示者,所述车板体(10)表面形成有复数嵌槽(11),且该等嵌槽(11)内分别嵌设有一止滑垫(12),该等止滑垫(12)略为突出车板体(10)表面,且该等止滑垫(12)系选自止滑材料,如橡 胶块等,供相对货物底面产生防滑效果,又车板体(10)周缘各边中段分别形成有一提孔(13),提孔(13)可供使用者握持提取推车,另车板体(10)底部角落分别设有一滚轮(14),让使用者可移动推车,再者车板体(10)顶面两侧分别形成有一道可供把手(20)选择收纳之容槽(15),该等容槽(15)两端分别形成相对之封闭端部及贯穿端部,且该等容槽(15)两侧内壁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相对之弹性扣片(16),供选择性嵌卡前述之把手(20),又该等容槽(15)于邻近封闭端部处形成有一向下贯穿之插掣孔(18),且该等插掣孔(18)周缘壁面分别形成有两位于同一水平线之凹陷状滑槽(19),供前述把手(20)滑设,另车板体(10)对应把手(20)组接端侧缘中段形成有一缺口(17),该缺口(17)可供组装前述之按压单元(30); [0039] 又所述之把手(20)系组装于车板体(10)容槽(15)的封闭端部,该把手(20)具有两可穿置于容槽(15)插掣孔(18)之侧杆(21),且该等侧杆(21)底部分别具有对应前述滑槽(19)之穿孔(22),又该等侧杆(21)穿孔(22)上分别穿置有一能相对穿经滑槽(19)之轴杆(25),且该等轴杆(25)其中一端具有一较大径之头部(26),而另端则在穿出轴杆(25)与滑槽(19)后利用一插销(27)限掣一扣环(28),使把手(20)能组设于车板体(10)插掣孔(18)内【如图3、图4所示】,且令把手(20)能相对车板体(10)选择性上下滑移及前后旋摆; \n[0040] 再者,所述之按压单元(30)系设于车板体(10)缺口(17),该按压单元(30)具有一顶面形成有止滑纹(310)之压片(31),且压片(31)两侧分别形成有向下向外倾斜之斜拨块(32),另车板体(10)于缺口(17)底面利用锁固件(330)锁掣有一底板(33),又底板(33)顶面中央具有一凸部(34),且压片(31)与底板(33) 凸部(34)间设有一压缩弹黄(35),让压片(31)被下压后可产生自动向上复位之预力,又按压单元(30)于压片(31)两侧分别设有一限位块(36),该等限位块(36)相对压片(31)一端分别形成有一道斜滑槽(37),该等斜滑槽(37)之斜度适对应前述压片(31)之斜拨块(32),且该等限位块(36)对应前述轴杆(25)头部(26)一端分别具有一挡部(38),使限位块(36)可随压片(31)之上下位移而相对推出或拉回,供利用该等限位块(36)的挡部(38)选择性限制或释放把手(20)的轴杆(25)头部(26)之上移动作【如图3、图4所示】; \n[0041] 藉此,可组构成一易于操作、且折收空间小的推车结构者。 \n[0042] 透过上述的设计,本创作于实际使用上,则系如图1及图3~图5所示,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系将把手(20)扳离车板体(10)的容槽(15),使把手(20)两侧侧杆(21)可相对立设于插掣孔(18)内,同时向下插入,让侧杆(21)的轴杆(25)头部(26)可滑移至按压单元(30)两侧限位块(36)的挡部(38)下缘【如图3所示】,令把手(20)立设于车板体(10)端部【如图1、图5所示】,而让使用者能推拉该推车; \n[0043] 另,当有折收推车把手(20)需求时,则参看图3、图4所示,将按压单元(30)之压片(31)下压,而利用压片(31)之斜拨块(32)与限位块(36)之斜滑槽(37)的设计,使两侧之限位块(36)可同步拉回,让限位块(36)的挡部(38)脱离把手(20)轴杆(25)之头部(26)上缘,如此即可令把手(20)轴杆(25)被上拉至对应容槽(15)处,接着让把手(20)可被向前折收于车板体(10)的容槽(15)内,并利用容槽(15)的弹性扣片(16)扣掣把手(20)侧杆(21),使把手(20)与枢接点不致突出车板体(10)表面,有效缩 小整体的收纳体积。 \n[0044] 经由前述的构成及操作说明可知,本创作之推车能让把手(20)完全收纳于车板体(10)容槽内,不致突出车板体(10)的表面,如此可大幅缩小其收纳体积,同时可避免不当的碰撞,而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再者进一步可利用车板体(10)上的提孔(13)来握持提取,增加其取用及操作的便利性,且利用其车板体(10)表面止滑垫(12)的设计,更可避免货物于移动过程中任意滑落,而兼具有省力、安全与便利之效,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且能提高其经济效益 \n[0045] 藉此,可以理解到本创作为一创意极佳之新型创作,具有众多的功效增进,且在相同的技术领域中未见相同或近似的产品创作或公开使用,故本创作已符合新型专利有关「新颖性」与「进步性」的要件,乃依法提出申请新型专利。
法律信息
- 2018-02-0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62B 3/02
专利号: ZL 201120523129.2
申请日: 2011.12.14
授权公告日: 2012.12.05
- 2012-12-05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6-04-14 | 2016-04-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