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有梯架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梯架底部;
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滑动件和支撑脚,所述滑动件包括有固定架和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的滑轮,所述滑动件和所述支撑脚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底部,所述支撑脚突出于所述连接杆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滑动件突出于所述连接杆底面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梯架包括有架体、承载平台和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置有多个;所述承载平台和所述防护板均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多个所述防护板的侧面与所述承载平台的顶面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与所述承载平台的侧端或顶端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有踏板,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架体且位于所述承载平台的下方;所述踏板设置有多个,所述承载平台与多个所述踏板沿倾斜方向排列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两组,所述支撑组件一一设置于所述连接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杆相互平行设置,两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两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述支撑脚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由若干竖杆和若干横杆组成,所述竖杆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竖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有斜撑,所述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竖杆相连接。
可移动登高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申请涉及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登高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当需要对钢结构较高位置进行施工过程时,操作人员通常会使用铝合金人字梯工作,而在需要对钢结构多处位置进行施工时,人必须上下人字梯,搬动人字梯到所需位置再工作,人字梯搬运较为麻烦;并且人字梯的稳定性较低,为了避免人字梯倾倒伤到人字梯上施工人员而发生高处坠落事故,产生摔伤、碰伤等安全问题,人字梯上只允许一个人工作,人字梯还必须有一个人扶着。\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可移动登高装置,其移动难度较低,并且稳定性较高。\n[0004]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包括: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有梯架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设置于所述梯架底部;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滑动件和支撑脚,所述滑动件包括有固定架和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的滑轮,所述滑动件和所述支撑脚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底部,所述支撑脚突出于所述连接杆底面的长度小于所述滑动件突出于所述连接杆底面的长度。\n[0005]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移动登高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n[0006] 连接杆设置在支架组件的梯架底部,并与滑动件和支撑脚连接,参照附图,当需要移动该可移动登高装置位置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抓住支撑脚并旋转该可移动登高装置,以使得支架组件倾斜,并使得支架组件仅通过滑动件的滑轮与地面接触,由于滑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较小,能够降低操作人员推动和转动该可移动登高装置的难度;参照附图,在放置该可移动登高装置于地面后,由于支撑脚突出于连接杆底面的长度小于滑动件突出于连接杆底面的长度,使得支架组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相较于支架组件处于水平状态时,支架组件的重心与支撑脚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较小,使得支撑脚需要承载较大的力,从而增加支撑脚与地面之间摩擦力,以提高该可移动登高装置放置于地面的稳定性。\n[0007]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梯架包括有架体、承载平台和防护板,所述防护板设置有多个;所述承载平台和所述防护板均设置于所述架体上,且多个所述防护板的侧面与所述承载平台的顶面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n[0008]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护板与所述承载平台的侧端或顶端抵接。\n[0009]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有踏板,所述踏板设置于所述架体且位于所述承载平台的下方;所述踏板设置有多个,所述承载平台与多个所述踏板沿倾斜方向排列设置。\n[001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杆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组件设置有两组,所述支撑组件一一设置于所述连接杆。\n[0011]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连接杆相互平行设置,两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述滑动件相对设置,两组所述支撑组件的所述支撑脚相对设置。\n[0012]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架体由若干竖杆和若干横杆组成,所述竖杆与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竖杆连接。\n[0013]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有斜撑,所述斜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竖杆相连接。\n[0014]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n附图说明\n[0015] 本申请的上述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n[0016]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移动登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为图1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在需要移动位置的状态图;\n[0018] 图3为图1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在放置于地面后的状态图。\n[0019] 附图标记:\n[0020] 地面10;支架组件100;架体110;竖杆111;横杆112;连接杆120;斜撑130;承载平台\n140;防护板150;踏板160;滑动件200;固定架210;滑轮220;支撑脚300。\n具体实施方式\n[0021]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2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n[0024]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n[0025] 下面参考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移动登高装置。\n[0026]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移动登高装置包括有支架组件100和支撑组件;支架组件\n100包括有梯架和连接杆120,连接杆120设置于梯架底部;支撑组件包括有滑动件200和支撑脚300,滑动件200包括有固定架210和与固定架210转动连接的滑轮220,滑动件200和支撑脚300分别设置于连接杆120的两端底部,支撑脚300突出于连接杆120底面的长度小于滑动件200突出于连接杆120底面的长度。\n[0027] 连接杆120设置在支架组件100的梯架底部,并与滑动件200和支撑脚300连接,参照附图3,当需要移动该可移动登高装置位置时,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抓住支撑脚300并旋转该可移动登高装置,以使得支架组件100倾斜,并使得支架组件100仅通过滑动件200的滑轮\n220与地面10接触,由于滑轮220与地面10之间的摩擦力较小,能够降低操作人员推动和转动该可移动登高装置的难度;参照附图2,在放置该可移动登高装置于地面后,由于支撑脚\n300突出于连接杆120底面的长度小于滑动件200突出于连接杆120底面的长度,使得支架组件100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相较于支架组件100处于水平状态时,支架组件100的重心与支撑脚300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较小,使得支撑脚300需要承载较大的力,从而增加支撑脚300与地面10之间摩擦力,以提高该可移动登高装置放置于地面10的稳定性。\n[0028] 参照图1,可以理解的是,梯架包括有架体110、承载平台140和防护板150,防护板\n150设置有多个;承载平台140和防护板150均设置于架体110上,且多个防护板150的侧面与承载平台140的顶面围合形成一容纳空间。\n[0029] 多个防护板150环绕承载平台140设置,且多个防护板150的侧面与承载平台140的顶面围合形成一用于容纳操作人员的容纳空间,承载平台140则用于承载操作人员,防护板\n150用于避免操作人员从承载平台140上掉落,也可以阻挡外部物质,例如砂石等建筑材料,从侧面击中操作人员,以保护承载平台140上的操作人员;具体地,防护板150有三个。\n[0030] 参照图1,可以理解的是,防护板150与承载平台140的侧端或顶端抵接,以避免外部物质从防护板150和承载平台140之间的间隙进入容纳空间内,从而进一步提高防护板\n150保护操作人员的效果。\n[0031] 具体地,防护板150设置有三个,承载平台140呈方形,防护板150环绕承载平台140设置,并且防护板150的侧端面与承载平台140的其中三个侧端面抵接,以封闭防护板150和承载平台140的间隙,能够避免操作人员的安全鞋误入作业环境中而被卡住,同时可以避免承载平台140上的工具从而防护板150和承载平台140之间的间隙掉落;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防护板150可以与承载平台140的顶端抵接,以封闭防护板150和承载平台140的间隙。\n[0032] 参照图1,可以理解的是,支架组件100还包括有踏板160,踏板160设置于架体110位于且承载平台140的下方;踏板160设置有多个,承载平台140与多个踏板160沿倾斜方向排列设置,以方便操作人员通过踏板160走上和走下承载平台140。\n[0033] 参照图1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连接杆120设置有两个,支撑组件设置有两组,支撑组件一一设置于连接杆120,以使得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双手分别握住两组支撑组件的支撑脚300,降低操作人员抬起该可移动登高装置;该可移动登高装置能够通过两组支撑组件的滑动件200的滑轮220在地面10上滑动,以提高移动或转动该可移动登高装置的稳定性。\n[0034] 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两个连接杆120相互平行设置,两组支撑组件的滑动件200相对设置,能够提高该可移动登高装置移动的稳定性,避免该可移动登高装置发生倾斜;两组支撑组件的支撑脚300相对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该可移动登高装置放置于地面\n10上的稳定性。\n[0035] 参照图1,可以理解的是,架体110由若干竖杆111和若干横杆112组成,竖杆111与连接杆120连接,横杆112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竖杆111连接。\n[0036] 具体地,竖杆111固定设置在连接杆120上,横杆1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相邻的竖杆\n111连接,以提高架体110的稳定性;承载平台140与横杆112固定连接,防护板150与竖杆111固定连接。\n[0037] 参照图1,可以理解的是,支架组件100还包括有斜撑130,斜撑130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杆120和竖杆111相连接,使得斜撑130、连接杆120和竖杆111之间形成一三角形,斜撑130用于提高连接杆120和架体110连接的稳定性;具体地,斜撑130可以设置有多个,以进一步提高连接杆120和架体110连接的稳定性。\n[0038]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n[0039]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