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 |
申请号 | CN201310353906.7 | 申请日期 | 2013-08-14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5180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16C11/04 | IPC分类号 | F;1;6;C;1;1;/;0;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许有村;叶荫民 |
代理机构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强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包括:支架、闭合于该支架的对应支架和两个连杆,该两个连杆彼此平行设置,各连杆分别平行于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各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使该对应支架可往该支架的一端方向翻开或是往该支架的相对端方向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
1.一种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包括:
支架;
连接支架,其枢接于该支架且可相互闭合;
对应支架,其枢接于该连接支架且可相互闭合,使该连接支架位于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间;以及
两个连杆,彼此平行设置于相互闭合的支架、对应支架和连接支架的相对两侧,其中,该对应支架的一端枢接于该连接支架的一端,各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架的一端和该对应支架的相对端,而该连接支架的相对端枢接于该支架的相对端,使该对应支架和两个连杆可往该支架的一端方向翻开,或是使该对应支架和该连接支架可往该支架的相对端方向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该支架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彼此间隔的外侧挡片和内侧挡片,使各连杆分别容置且定位于各内侧挡片和各外侧挡片之间;
该对应支架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具有容置部的弯折结构,而该连接支架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弯折结构,各对应弯折结构导入且定位于各弯折结构的容置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位于该支架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枢接部和第七枢接部,位于该支架相对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八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位于该对应支架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枢接部和第五枢接部,位于该对应支架相对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六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一个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和第六枢接部,另一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七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该连接支架一端的两侧分别枢接第三枢接部和第五枢接部,该连接支架相对端的两侧分别枢接第八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各弯折结构的容置部为由该对应支架两侧边弯折成型的长沟槽,在各长沟槽的对角处分别形成可供枢接用的缺口;各对应弯折结构为由该连接支架两侧边弯折成型的翼片,各翼片的端部可显露于各长沟槽的缺口处;在各连杆的侧边分别设有侧延伸部,各侧延伸部均设置可供各弯折结构侧缘抵靠的定位沟。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在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分别与该连接支架和两个连杆的枢接处,还进一步分别设有枢轴,各枢轴还进一步套设有扭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在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分别与该连接支架和两个连杆的枢接处,还进一步分别设有枢轴,各枢轴还进一步套设有凸轮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在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分别与该连接支架和两个连杆的枢接处,还进一步分别设有枢轴,又在该对应支架的各端缘且位近各枢轴处还进一步分别延伸出至少一个包覆段,各端缘的至少一个包覆段还分别包覆各枢轴。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中,该支架、该对应支架以及该连接支架的任一个,可分为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架结构。
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尤其是涉及适用于安装具有显示器的电子产品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使该显示器可形成双向翻开功效,其中上述显示器为屏幕或触屏。\n背景技术\n[0002] 一般电子产品主要是由屏幕和机体(例如键盘、摄影装置、扩充座)所组成,而由于现今科技进步,使电子产品(例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体积尺寸也有所缩减,且电子产品的屏幕也逐渐改为触屏,所以在使用动作上,能使屏幕(或触屏)相对于机体形成水平翻转动作,甚至于垂直旋转动作,实现上述水平翻转动作的机构或装置,可采用一种“双轴枢纽器”(可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M441303号的“薄型化双轴枢纽器”),其主要是由彼此平行的两个连接片组成的架体、平行穿设于两个连接片的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组成,上述第一、第二转轴在闭合0度时呈斜向排列,使相互闭合的屏幕和机体形成薄型化的效果。另外,为了具有同时实现上述水平翻转和垂直旋转动作的机构或装置,可采用一种“双轴旋转式枢纽器”(可参阅中国台湾专利公报第M368727号的“可转动位移的枢纽器”),其主要是由具有侧板的支架、三个转轴、两个固定架以及固定板所组成,所述三个转轴分别为水平设置于支架侧板的两个第一转轴以及垂直设置于支架的第二转轴,两个固定架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转轴的轴端,该固定板设置于第二转轴的轴端,该枢纽器在活动凸轮上设置两个凸块,固定凸轮设置具有导引曲面的第一导引块与第二导引块,当屏幕转动开启时,其支架带动固定于支架的第一转轴的心轴,以及套设于心轴的活动凸轮同转,凸块即沿着导引曲面移动而使活动凸轮、心轴、支架位移,同时使屏幕逐渐往外位移,拉长与机体(即主机壳体)之间的距离,以使屏幕可以闪过机体外壳顺利地开启,且与屏幕之间没有间隙。\n发明内容\n[0003] 上述专利公报第M441303号的双轴枢纽器、第M368727号的双轴旋转式枢纽器,均因为本身搭配有架体(两个连接片)、支架或固定架,使整体厚度(或是高度)占用安装空间,在安装于屏幕(或触屏)、机体时,需要有足够的尺寸空间(例如容置深度)供枢纽器置入,因此使屏幕(或触屏)或机体达到薄型化的效果有所限制;另一方面,传统屏幕仅为单向的水平翻转,不能为双向水平翻转,以至于在设计数码相机的屏幕时,容易受到功能键设置位置或是机体外壳造型影响而受限,因此上述两个缺点即为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n[0004]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通过相互对合的两个支架分别连接电子产品的屏幕和机体,搭配彼此平行的两个连杆,在闭合时使连接装置整体形成薄型化效果,在翻开时使屏幕可随着两个连杆形成相对两个方向的翻开功效,进而让屏幕可依次翻开和闭合。\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支架;\n对应支架,其闭合于该支架;以及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杆,各连杆分别平行于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各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使该对应支架可往该支架的一端方向翻开或是往该支架的相对端方向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n[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技术方案包括:支架,其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对应支架,其闭合于该支架,该对应支架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以及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杆,一个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和第三枢接部,而另一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二枢接部和第四枢接部,使该对应支架和一个连杆分别以第二、三枢接部为旋转轴心,往该支架的一端方向翻开,或是使该对应支架和另一连杆分别以第一、四枢接部为旋转轴心,往该支架的相对端方向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n[0007]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还有第二实施形态,其实现的技术方案包括:支架;连接支架,其枢接于该支架且可相互闭合;对应支架,其枢接于该连接支架且可相互闭合,使该连接支架位于该支架和该对应支架间;以及两个连杆,彼此平行设置于相互闭合的支架、对应支架和连接支架的相对两侧,其中,该对应支架的一端枢接于该连接支架的一端,各连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架的一端和该对应支架的相对端,而该连接支架的相对端枢接于该支架的相对端,使该对应支架和两个连杆可往该支架的一端方向翻开,或是使该对应支架和该连接支架可往该支架的相对端方向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n[0008]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包括支架、对应支架和两个连杆的组合设计,通过相互对合的两个支架分别连接电子产品的屏幕和机体,搭配彼此平行的两个连杆,使具有双向开启的功效,在闭合时使连接装置整体形成薄型化效果,在翻开时使屏幕可随着两个连杆形成相对两方向的翻开功效,进而让屏幕依次翻开和闭合,应用于数码相机等摄影装置时,能因应高、低拍摄位置以调整屏幕往对应方向翻开,方便使用者观看;在闭合时能使整体形成薄型化设计以缩减体积,让整体厚度不易受支架等架体影响而能等同枢纽器的厚度,进而容易隐藏设置于屏幕或是机体侧壁,既美观又方便使用。\n附图说明\n[0009] 图1为本发明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在闭合时的立体示意图。\n[0010] 图2为图1的对应支架往一个方向翻开的动作示意图。\n[0011] 图3为图2的对应支架翻开至与支架呈180度的动作示意图。\n[0012] 图4为图1的对应支架往另一方向翻开的动作示意图。\n[0013] 图5为图3的连接装置在各连杆与第一、二、三、四弯折片等枢接处增设枢轴的立体分解图。\n[0014] 图6为图5的对应支架在增设枢轴后相对支架平移设置的实施例图。\n[0015] 图7为图5的支架在增设枢轴后相对对应支架平移设置的实施例图。\n[0016]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在闭合时的立体示意图。\n[0017] 图9为图8的两个连杆随着对应支架往一方向翻开的动作示意图。\n[0018] 图9A为图9中该对应支架的一个枢接部(第四枢接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n[0019] 图10为图8的连接支架随着对应支架往另一方向翻开的动作示意图。\n[0020] 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立体分解图。\n[0021] 图12为图9A中该枢轴还进一步套设有扭簧实施的示意图。\n[0022] 图13图第9A中该枢轴还进一步套设有凸轮结构(图中凸轮结构与对应支架端部的接触面为凹凸面)的实施例的示意图。\n[0023] 图14为图9A中该对应支架端缘还进一步延伸出包覆段并包覆枢轴的实施例的示意图。\n[0024] 图15为图10的连接装置分别连接机体和荧幕实施的示意图。\n[0025] 图16为图15的连接支架改以包含两个支架结构的实施例的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6]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其包括支架10、对应支架20和两个连杆30、40的组合设计。对应支架20闭合于支架10,彼此平行设置,各连杆30、40分别平行于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各连杆30、4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使对应支架20可往支架10的一端方向D1翻开、或是往支架10的相对端方向D2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通过相互对合的两个支架搭配彼此平行的两个连杆,在闭合时使连接装置整体形成薄型化效果,在翻开时使对应支架或支架可随着两个连杆形成相对两个方向的翻开功效,进而让对应支架或支架可依序性地相对于支架或对应支架翻开、闭合。\n[0027] 如上所述,彼此闭合的对应支架20的一端对应于支架10的相对端,而彼此闭合的对应支架20的相对端对应于支架10的一端,使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杆30、40还相互对齐。\n为使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能够分别与对应的连杆30、40一起开合动作,连杆30的一端枢接于对应支架20的一端,连杆30的另一端或相对端枢接于支架10的一端,而另一连杆40的一端枢接于对应支架20的相对端,另一连杆40的另一端或相对端枢接于支架10的相对端,在实施时,在支架10、对应支架20和两个连杆30、40的枢接处,能设置于该支架10和对应支架\n20之间的相对表面,或是设置于该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的相对两侧,如图2和图3所示,支架\n10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设有第一弯折片11和第二弯折片12,对应支架20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设有第三弯折片21和第四弯折片22,在闭合时,第三弯折片21或第四弯折片22抵住该支架10,而第一弯折片11或第二弯折片12抵住该对应支架20,使对应支架20闭合于该支架10而会相互支撑以在彼此之间产生间隙G,但实际实施时,也能使第三、四弯折片21、22分别抵住第一、二弯折片11、12,也同样会产生间隙G,以供线路,例如一般电线、软性排线等通过或隐藏于此处,在整体闭合时,使整体外观能更为美观且具质感。\n[0028] 在实际实施时,支架10与对应支架20的尺寸会有相同或相异的情况,为了让相异尺寸的支架10与对应支架20能够相互对应闭合,或是为了让相同尺寸的支架10与对应支架\n20能够交错闭合,如图5、6和7所示,各连杆30、40分别在第一弯折片11、第二弯折片12、第三弯折片21和第四弯折片22的枢接处设有枢轴50a、50b、50c、50d,四个枢轴50a、50b、50c、50d两两同轴,两个彼此同轴的枢轴50b、50c平行于另外两个彼此同轴的枢轴50a、50d,使相同或相异尺寸的支架10与对应支架20之间可相对轴向平移设置,以交错闭合或是对应闭合。\n[0029] 再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在支架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三枢接部P3和第四枢接部P4,对应支架20闭合于该支架10,对应支架2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枢接部P1和第二枢接部P2。两个连杆30、40彼此平行设置,其中一个连杆3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P1和第三枢接部P3,而另一连杆4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二枢接部P2和第四枢接部P4,使对应支架20和连杆30分别以第二、三枢接部P2、P3为旋转轴心,往支架10的一端方向D1翻开,或是使对应支架20和另一连杆40分别以第一、四枢接部P1、P4为旋转轴心,往支架\n10的相对端方向D2翻开,形成双向开合动作,也能减少闭合的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的整体厚度和面积,以达到薄型化且不占空间的效果,这两个连杆30、40能各自配合一翻开方向的动作,以抑制对应支架20脱离支架10并稳定翻转动作,所以,对应支架20往一端方向D1翻开,必须在闭合支架10后才能够往相对端方向D2翻开,反之亦然。\n[0030] 如上所述,在对应支架20闭合于支架10时,彼此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杆30、40相互对齐,但第一、二枢接部P1、P2为非对齐设置,例如交错设置于对应支架20的相对两端。第三、四枢接部P3、P4为非对齐设置,例如交错设置于支架10的相对两端。因此,对应支架20相对两端可视为上、下两端的第一、二枢接部P1、P2,以及支架10相对两端可视为上、下两端的第三、四枢接部P3、P4的位置,在实施时,均能设置于角隅处,再参阅图1和3,第一枢接部P1和第二枢接部P2分别是由对应支架20的相对两角隅处延伸出,第三枢接部P3和第四枢接部P4分别是由支架10的相对两角隅处延伸出。彼此平行的连杆30和另一连杆40分别平行于对应支架20和支架10,连杆30的两端分别对齐于第一枢接部P1和第二枢接部P2,另一连杆40的两端分别对齐于第三枢接部P3和第四枢接部P4,使第二、三枢接部P2、P3位于同一轴心线A1,也使第一、四枢接部P1、P4位于另一轴心线A2。\n[0031] 又由于支架10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设有第一弯折片11和第二弯折片12,所以在实施时,第三枢接部P3可由第一弯折片11往支架10的一端方向D1延伸出,第四枢接部P4可由第二弯折片12往支架10的相对端方向D2延伸出,同样使第三、四枢接部P3、P4分别位于支架10的相对两角隅处,对应支架20的相对两侧边分别设有第三弯折片21和第四弯折片22,第一枢接部P1可由第三弯折片21往对应支架20的一端方向D1延伸出,第二枢接部P2可由第四弯折片22往对应支架20的相对端方向D2延伸出,也使第一、二枢接部P1、P2分别位在对应支架\n20的相对两个角隅处,同样使对应支架20闭合于支架10而会相互支撑,以在彼此之间产生间隙G,供线路通过或隐藏于此处,在整体闭合时,使整体外观能更为美观且具质感。\n[0032]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二、三、四枢接部P1、P2、P3、P4处,可依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设置枢轴,如图6所示,连杆30与第一枢接部P1之间、另一连杆40与第二枢接部P2之间还分别设有枢轴50a、50b,各枢轴50a、50b之间相互平行,使对应支架20可相对支架10轴向平移设置,以交错闭合可参阅图1或是对应闭合。或是如图7所示,连杆30与第三枢接部P3之间、另一连杆40与第四枢接部P4之间还分别设有枢轴50c、50d,各枢轴50c、50d之间相互平行,使支架10可相对对应支架20轴向平移设置,以交错闭合可参阅图1或是对应闭合。上述对应闭合情形为适用于小尺寸的对应支架20闭合于大尺寸的支架10时实施。\n[003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各枢轴50a、50b、50c、50d的结构包含有相互轴接的心轴件51和固定件52,心轴件51的两端分别为止挡部511和轴接部512,固定件52对应轴接于轴接部\n512,以便拆卸、组装及替换各枢轴50a、50b、50c、50d,使本发明具有调整功效,以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n[0034] 而且,本发明安装于电子产品例如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机体、屏幕或触屏中,能不占空间且能缩小、闭合机体与屏幕或触屏之间的间隙,进而能让屏幕嵌入机体表面,例如将本发明的装置置入在机体表面的容置槽(图中未示出),使支架10通过第一、二弯折片之间的支架部位,如图2的标记10的箭头指示部位连接机体,对应支架20通过第三、四弯折片之间的对应支架部位,如图2的标记20的箭头指示部位连接屏幕或触屏背面,如此使用者仅掀起屏幕或触屏,即可让电子产品的屏幕具有双向开合的动作作用,上述支架也可以连接屏幕,而使对应支架连接机体,同样具有双向开合的动作功效。\n[0035] 再请参阅图8至图15所示,为本发明可双向开合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实施形态,其包括有支架10'、连接支架60、对应支架20'以及两个连杆30'、40';该连接支架60枢接于该支架10'且可相互闭合;该对应支架20'枢接于该连接支架60且可相互闭合,使该连接支架60位于该支架10'和该对应支架20'间;该两个连杆30'、40'彼此平行设置于相互闭合的支架\n10'、对应支架20'和连接支架60的相对两侧,其中,该对应支架20'的一端枢接于该连接支架60的一端,各连杆30'、4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支架10'的一端和该对应支架20'的相对端,而该连接支架60的相对端枢接于该支架10'的相对端,使该对应支架20'和两个连杆\n30'、40'分别以该连接支架60的一端和该支架10'的一端为旋转轴心即轴心线A1,往该支架\n10'的一端方向D1翻开可参阅图9,或是使该对应支架20'和该连接支架60分别以各连杆\n30'、40'的相对端和该支架10'的相对端为旋转轴心即另一轴心线A2,往该支架10'的相对端方向D2翻开可参阅图10,形成双向开合动作。\n[0036] 在第二实施形态中,有别于上述图1~7所示第一实施形态的差异处在于:第二实施形态的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间增设有连接支架60,因此在原先的第一至第四枢接部P1~P4之外,还分别在该支架10'和该对应支架20'增加了第五至第八枢接部P5~P8;又将各连杆30'、40'的一端同样分别枢接于该支架10'的一端,各连杆30'、40'的另一端同样分别枢接于该对应支架20'的相对端(可对照参阅图1、2揭露第一实施形态所采用错开设置各枢接部的方式,是将连杆30的一端枢接于该对应支架20的一端第一枢接部P1,该连杆30的另一端或相对端枢接于该支架10的一端第三枢接部P3,而另一连杆40的一端枢接于该对应支架20的相对端第二枢接部P2,另一连杆40的另一端或相对端枢接于该支架10的相对端第四枢接部P4);以使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实现双向开合的技术手段不同于第一实施形态所示,进一步如下文所述。\n[0037] 上述第一至第八枢接部P1~P8的设置位置再参阅图11所示,位于该支架10'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枢接部P1和第七枢接部P7,位于该支架10'相对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八枢接部P8和第二枢接部P2;位于该对应支架20'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三枢接部P3和第五枢接部P5,位于该对应支架20'相对端的两侧分别设有第六枢接部P6和第四枢接部P4;而各枢接部分别与各连杆30'、40'和该连接支架60的连接关系再搭配参阅图8~10所示,该连杆3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一枢接部P1和第六枢接部P6,另一连杆40'的两端分别枢接于第七枢接部P7和第四枢接部P4;该连接支架60一端的两侧分别枢接第三枢接部P3和第五枢接部P5,该连接支架60相对端的两侧分别枢接第八枢接部P8和第二枢接部P2;故整体闭合时如图8所示,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枢接部P1、P3、P5、P7可位于同一轴心线A1,第六、第八、第四和第二枢接部P6、P8、P4、P2可位于另一轴心线A2,有利于双向开合。\n[0038] 其次,为了使连接装置整体闭合时的厚度,能形成薄型化效果,如图9~11所示,在该支架10'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彼此间隔的外侧挡片131、132和内侧挡片141、142,使各连杆\n30'、40'分别容置且定位于各内侧挡片141、142和各外侧挡片131、132之间,使该连接支架\n60可容置且定位于该支架10的各内侧挡片141、142之间;该对应支架20'的两侧还分别设有具有容置部243、244的弯折结构241、242,而该连接支架60的两侧分别设有对应弯折结构\n61、62,各对应弯折结构61、62导入且定位于各弯折结构241、242的容置部243、244中;以在闭合时,使支架10'、连接支架60和对应支架20'间能够相互迭合并有效利用彼此间的空间间隙,减少占用空间的情形。另外,在双向翻开时,由于该连接支架60或二连杆30'、40'定位于该支架10',则有助于稳定该对应支架20'的翻开动作。\n[0039] 且在各连杆30'、40'的侧边分别设有侧延伸部31、41,各侧延伸部31、41均设置可供各弯折结构241、242侧缘抵靠的定位沟311、411可参阅图9A,也有助于稳定该对应支架\n20'的翻开或闭合动作。\n[0040] 再者,为了减少各枢接部对于整体双向开合动作的影响,还能方便枢接以利于组装、拆卸,如图10所示,各弯折结构241、242的容置部243、244为由该对应支架20'两侧边弯折成型的长沟槽,在各长沟槽的对角处分别形成可供枢接用的缺口245、246;各对应弯折结构61、62为由该连接支架60两侧边弯折成型的翼片,各翼片的端部可显露于各长沟槽的缺口245、246处。\n[0041] 另外,在该支架10'和该对应支架20'的各枢接部,除了能分别直接枢接该连接支架60和两个连杆30'、40'之外,还能分别间接通过设置枢轴50a、50b、50c、50d、50e、50f、\n50g、50h,以助于制造、组装及拆卸,并能将相异尺寸的支架10'和对应支架20'搭配该连接支架60和两个连杆30'、40'以组装成本发明的连接装置;所述各枢轴50a~50h还能进一步具有扭力变化的功效,即如图12所示在各枢轴50a~50h还进一步套设有扭簧53,形成省力型枢纽器,有利于轻松翻开该对应支架20';或是如图13所示各枢轴50a~50h还进一步套设有凸轮结构54,图中的凸轮结构54为凸轮接合于端部表面,该凸轮与该端部表面的接触面为凹凸面,但不限于此,该凸轮结构也可为活动凸轮搭配对应的固定凸轮,形成具自动闭锁功能的枢纽器,有利于翻开或闭合至预设角度范围时自动定位;或是如图14所示,该对应支架20'的各端缘且位近各枢轴50a~50h处还进一步分别径向延伸出至少一个包覆段23,且各端缘的至少一个包覆段23还分别沿着各枢轴50a~50h的周面包覆,并留有轴向开口231,使具有翻开轻而闭合重的扭力变化功效;而上述包覆段不限于设在该对应支架,也可设在该支架、连接支架或两个连杆处。\n[0042] 在上述两种实施形态中,为了使本发明的连接装置能够装置于电子产品,如图15所示,通过在该支架10、10'和该对应支架20、20'的表面,例如中间区域的凹槽设置锁固结构94,例如固定孔搭配螺丝,但不限于此,也可选择性地采用卡扣、磁铁和粘性片的其中的任一个,以分别锁固电子产品的机体91和荧幕92,再搭配第一实施形态的两个连杆30、40、或是第二实施形态的两个连杆30'、40'搭配连接支架60进行实施,在翻开时使荧幕92可随着两个连杆或是两个连杆搭配连接支架形成相对两个方向的翻开功效,进而让荧幕92相对于机体91而可依序性地翻开和闭合;在闭合时使连接装置整体形成薄型化效果,形成薄型化设计以缩减体积,让整体厚度不易受支架等架体影响而能等同枢纽器的厚度,进而容易隐藏设置于荧幕92或是机体91侧壁,且在该支架10、10'、该对应支架20、20'、甚至是该连接支架60的表面选择性地设置开口(可参阅图15揭露于支架10底部所示,连接机体91的连接线路93是从位近该支架10'相对端的开口处,可通过该连接支架60和该对应支架20'间的间隙,再绕过该对应支架20'的一端,以连接荧幕92),以供连接线路93,例如电线、软性排线通过而使机体91和荧幕92形成电信连接,如此使整体既美观又方便使用,应用于数码相机等摄影装置时,能根据高、低拍摄位置以调整荧幕往对应方向翻开,方便使用者观看。\n[0043] 还有本发明的支架10'、对应支架20'以及连接支架60中的任一个,除了可为单一支架结构之外,还可包含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架结构,使两个支架结构间形成空间,以方便供连接线路93等物件活动,例如图16所示,即将该连接支架60改为两个支架结构601、602。\n[0044] 虽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具体实施例,但这并非是要限制本发明。本技术领域的任何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技术精神下,任何简单的变化或修改均是可能的且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n[0045] 附图标记说明\n[0046] 本发明\n[0047] 10 支架 10' 支架\n[0048] 11 第一弯折片 131、132 外侧挡片\n[0049] 12 第二弯折片 141、142 内侧挡片\n[0050] 20 对应支架 20' 对应支架\n[0051] 21 第三弯折片 23 包覆段\n[0052] 22 第四弯折片 231 轴向开口\n[0053] 30 连杆 241、242 弯折结构\n[0054] 40 连杆 243、244 容置部\n[0055] 50a、50b 枢轴 245、246 缺口\n[0056] 50c、50d 枢轴 30'、40' 连杆\n[0057] 51 心轴件 31、41 侧延伸部\n[0058] 511 止挡部 311、411 定位沟\n[0059] 512 轴接部 50e、50f 枢轴\n[0060] 52 固定件 50g、50h 枢轴\n[0061] A1、A2 轴心线 53 扭簧\n[0062] D1 一端方向 54 凸轮结构\n[0063] D2 相对端方向 60 连接支架\n[0064] G 间隙 601、602 支架结构\n[0065] P1 第一枢接部 61、62 对应弯折结构\n[0066] P2 第二枢接部 91 机体\n[0067] P3 第三枢接部 92 荧幕\n[0068] P4 第四枢接部 93 连接线路\n[0069] P5 第五枢接部 94 锁固结构\n[0070] P6 第六枢接部\n[0071] P7 第七枢接部\n[0072] P8 第八枢接部
法律信息
- 2016-08-10
- 2014-1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16C 11/04
专利申请号: 201310353906.7
申请日: 2013.08.14
- 2014-11-26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1986-05-08
| | |
2
| | 暂无 |
2008-03-13
| | |
3
| | 暂无 |
1997-03-27
| | |
4
| | 暂无 |
2009-09-17
| | |
5
| | 暂无 |
1986-06-27
| | |
6
| | 暂无 |
1999-10-1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