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 |
申请号 | CN202220378351.6 | 申请日期 | 2022-02-24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4G13/02 | IPC分类号 | E;0;4;G;1;3;/;0;2;;;E;0;4;G;1;7;/;0;0;;;E;0;4;G;1;7;/;0;6;5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七局总承包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经开第十五大街267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七局总承包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建七局总承包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占坤;孙景辉;张健;朱彦航;郑利涛;刘朝阳;高鹏;韦安铭 |
代理机构 | 郑州中鼎万策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徐文婷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包括支模模板和对拉加固组件,支模模板包括与两个水平墙体紧贴的竖直模板、分别与对应水平墙体与斜墙体紧贴的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第二L形模板用于与两个水平墙体和斜墙体共同围成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空间,对拉加固组件设置有三组,用于固定支模模板与墙体。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与水平墙体和斜墙体适配的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以及对支模模板紧固的对拉加固组件,方便施工且保证了对支模模板的加固质量和混凝土浇筑的浇筑质量。
1.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模模板,包括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竖直模板设置在两个水平墙体外侧并同时与两个水平墙体紧贴,第一L形模板设置在其中一个水平墙体与斜墙体之间并同时与该水平墙体和斜墙体紧贴,第二L形模板设置在另外一个水平墙体与斜墙体之间并同时与该水平墙体和斜墙体紧贴;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第二L形模板用于与两个水平墙体和斜墙体共同围成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空间;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中,其中一个L型模板的模板角为锐角,另一个L形模板的模板角为钝角,并且所述锐角与所述钝角之和为180°;
对拉加固组件,设置有三组,分别连接在水平模板与第一L形模板之间、水平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之间以及第一L形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均为分体式结构,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均包括水平墙体连接板段、斜墙体连接板段以及可拆连接在水平墙体连接板段与斜墙体连接板段之间的拐角连接板段,第一L形模板的拐角连接板段的拐角与第二L形模板的拐角连接板段的拐角之和为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墙体连接板段和斜墙体连接板段与拐角连接板段连接的一端以及拐角连接板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凸台,对应的两个连接凸台之间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柱与固定螺母紧固。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加固组件包括对拉螺杆以及设置在对拉螺杆两端的蝶形卡扣和紧固螺母,同一组的对拉加固组件中的两个蝶形卡扣与对应的支模模板之间均设置有肋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杆穿设在对应墙体的马牙槎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螺杆的用于在混凝土浇筑空间内的杆段上套设有螺杆护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竖直模板外侧的肋板与对应的蝶形卡扣之间设有沿横向延伸的挡板,蝶形卡扣压装在挡板外侧。
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n背景技术\n[0002] 构造柱是一种空间架构,具有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防止房屋倒塌的作用,通常设置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等位置。施工中,通常在砌体与构造柱连接面上砌筑马牙槎,浇筑混凝土形成的构造柱与马牙槎同时受力工作,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层出不穷,在各种园林和独特的异形建筑中,斜交T形构造柱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亟需一种便于施工且能够保证斜交T形构造柱模板加固质量和浇筑质量的支模结构。\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以保证斜交T形构造柱的施工质量。\n[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n[0005] 一种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包括:\n[0006] 支模模板,包括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竖直模板设置在两个水平墙体外侧并同时与两个水平墙体紧贴,第一L形模板设置在其中一个水平墙体与斜墙体之间并同时与该水平墙体和斜墙体紧贴,第二L形模板设置在另外一个水平墙体与斜墙体之间并同时与该水平墙体和斜墙体紧贴;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第二L形模板用于与两个水平墙体和斜墙体共同围成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空间;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中,其中一个L型模板的模板角为锐角,另一个L形模板的模板角为钝角,并且所述锐角与所述钝角之和为180°;\n[0007] 对拉加固组件,设置有三组,分别连接在水平模板与第一L形模板之间、水平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之间以及第一L形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之间。\n[0008]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设置第一L形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使支模结构能够与墙体完全紧贴,通过对拉加固组件,将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第二L形模板与两个水平墙体和斜墙体固定在一起,竖直模板、第一L形模板、第二L形模板用于与两个水平墙体和斜墙体共同围成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与水平墙体和斜墙体适配的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以及对支模模板紧固的对拉加固组件,方便施工且保证了对支模模板的加固质量和混凝土浇筑的浇筑质量。\n[0009]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均为分体式结构,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均包括水平墙体连接板段、斜墙体连接板段以及可拆连接在水平墙体连接板段与斜墙体连接板段之间的拐角连接板段,第一L形模板的拐角连接板段的拐角与第二L形模板的拐角连接板段的拐角之和为180°。\n[0010] 有益效果:方便对部件进行存储与转运,通过替换不同模板角的拐角连接板段可使支模结构能够适用于不同角度的斜交T形墙体。\n[0011]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墙体连接板段和斜墙体连接板段与拐角连接板段连接的一端以及拐角连接板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凸台,对应的两个连接凸台之间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柱与固定螺母紧固。\n[0012] 有益效果:结构简单,通过设置连接凸台便于保证水平墙体连接板段和斜墙体连接板段与拐角连接板段用于与混凝土接触的平面的平整度,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n[0013] 进一步的,所述对拉加固组件包括对拉螺杆以及设置在对拉螺杆两端的蝶形卡扣和紧固螺母,同一组的对拉加固组件中的两个蝶形卡扣与对应的支模模板之间均设置有肋板。\n[0014] 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便于施工,方便对支模模板进行紧固,肋板加强对拉加固组件对支模结构的紧固效果。\n[0015] 进一步的,所述对拉螺杆穿设在对应墙体的马牙槎内。\n[0016] 有益效果:避免在墙体上穿孔,保护墙体结构不受破坏。\n[0017] 进一步的,所述对拉螺杆的用于在混凝土浇筑空间内的杆段上套设有螺杆护套。\n[0018] 有益效果:方便在斜交T形构造柱浇筑成功后取下对拉螺杆,使对拉螺杆可重复使用。\n[0019] 进一步的,处于竖直模板外侧的肋板与对应的蝶形卡扣之间设有沿横向延伸的挡板,蝶形卡扣压装在挡板外侧。\n[0020] 有益效果:增强对拉加固组件对竖直模板的紧固作用。\n附图说明\n[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n[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中的第一L形模板的结构示意图;\n[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中的对拉加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n[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中的对拉螺杆在水平墙体上的位置示意图。\n[0025] 附图标记说明:1‑竖直模板、2‑第一L形模板、3‑第二L形模板、4‑混凝土浇筑空间、\n5‑水平墙体、6‑斜墙体、7‑肋板、8‑水平墙体连接板段、9‑斜墙体连接板段、10‑拐角连接板段、11‑连接凸台、12‑固定螺柱、13‑固定螺母、14‑对拉螺杆、15‑蝶形卡扣、16‑紧固螺母、\n17‑马牙槎、18‑螺杆护套、19‑挡板。\n具体实施方式\n[0026]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n[0027] 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的具体实施例为:\n[0028]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包括支模模板和对拉加固组件。\n[0029]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模模板包括竖直模板1、第一L形模板2和第二L形模板3。竖直模板1设置在两个水平墙体5外侧并同时与两个水平墙体5紧贴。第一L形模板2设置在其中一个水平墙体5与斜墙体6之间并同时与该水平墙体5和斜墙体6紧贴,第二L形模板3设置在另外一个水平墙体5与斜墙体6之间并同时与该水平墙体5和斜墙体6紧贴。竖直模板1、第一L形模板2、第二L形模板3用于与两个水平墙体5和斜墙体6共同围成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空间4。第一L形模板2和第二L形模板3均为分体式结构。具体的,第一L形模板2和第二L形模板3均包括水平墙体连接板段8、斜墙体连接板段9以及可拆连接在水平墙体连接板段8与斜墙体连接板段9之间的拐角连接板段10。第一L形模板2和第二L形模板3中,第一L形模板2的拐角连接板段10的拐角形成第一L形模板2的模板角,该模板角为锐角;第二L形模板3的拐角连接板段10的拐角形成第二L形模板3的模板角,该模板角为钝角,两个模板角之和为180°。\n[0030] 如图1和图2所示,水平墙体连接板段8与拐角连接板段10连接的一端、斜墙体连接板段9与拐角连接板段10连接的一端以及拐角连接板段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凸台11。\n对应的两个连接凸台11之间通过设置的固定螺柱12与固定螺母13紧固。具体的,水平墙体连接板段8与斜墙体连接板段9端部的连接凸台11均设置在靠近混凝土浇筑空间4的一侧,水平墙体连接板段8与斜墙体连接板段9端部的连接凸台11的远离混凝土浇筑空间4的端面上固定设置有固定螺柱12;拐角连接板段10两端设置的连接凸台11均设置在远离混凝土浇筑空间4的一侧,拐角连接板段10上的连接凸台11对应开设有供固定螺柱12穿过的通孔。固定螺柱12上设置有用于紧固两个连接凸台11的固定螺母13。\n[0031]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对拉加固组件设置有三组,包括对拉螺杆14以及设置在对拉螺杆14两端的蝶形卡扣15和紧固螺母16。如图1和图4所示,对拉螺杆14穿设在对应墙体的马牙槎17内,分别穿过在水平模板与第一L形模板2、水平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3以及第一L形模板2与第二L形模板3。通过蝶形卡扣15和紧固螺母16,水平模板与第一L形模板2以及水平模板与第二L形模板3分别固定在水平墙体5两侧,第一L形模板2与第二L形模板3固定在斜墙体6两侧。如图1所示,为了加强蝶形卡扣15对支模模板的紧固作用,同一组的对拉加固组件中的两个蝶形卡扣15与对应的支模模板之间均设置有肋板7。\n[0032]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在斜交T形构造柱浇筑成功后取下对拉螺杆14,使对拉螺杆14可重复使用,对拉螺杆14在混凝土浇筑空间4内的杆段上套设有螺杆护套1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强对拉加固组件对竖直模板1的紧固作用,竖直模板1外侧的肋板7外设置有沿横向延伸的挡板19,挡板19与连接第一L形模板2和第二L形模板3的对拉加固组件均连接且对拉螺杆14贯穿挡板19。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在固定支模模板时紧固件之间发生干涉,便于安装,第一L形模板2和第二L形模板3上连接的对拉加固组件在竖直方向上不与竖直模板1模板和第一L形模板2上连接的对拉加固组件处于同一高度。\n[0033] 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的具体使用方法:根据斜交T形墙体的角度选择对应的两块拐角连接板段10,通过两个对应连接的连接凸台11上设置的固定螺栓和通孔,水平墙体连接板段8、斜墙体连接板段9以及拐角连接板段10共同组装第一L形模板2与第二L形模板3,第一L形模板2与第二L形模板3分别与对应的水平墙体5和斜墙体6紧贴,在支模模板外侧设置肋板7,在水平模板外侧的肋板7外放置挡板19,穿设对拉螺杆14,同时在对拉螺杆14上套设螺杆护套18,在对拉螺杆14两端安装蝶形卡扣15和紧固螺母16,将竖直模板1、第一L形模板2、第二L形模板3与对应的水平墙体5和斜墙体6固定在一起,竖直模板\n1、第一L形模板2、第二L形模板3与两个水平墙体5和斜墙体6共同围成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空间4。\n[0034] 本实用新型的斜交T形构造柱支模结构结构简单,方便施工,通过对拉螺杆的紧固,在保证不破坏墙体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证对支模模板的加固质量,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能够紧贴对应的墙体,保证了混凝土浇筑的浇筑质量,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中的拐角连接板段可根据要浇筑的不同角度的斜交T形构造柱进行适配选择,增加了支模结构的适用范围。\n[003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均为分体式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仅对特定角度的斜交T形墙体进行斜交T形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时,第一L形模板和第二L形模板也可均为一体式结构。\n[0036]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墙体连接板段与拐角连接板段之间和斜墙体连接板段与拐角连接板段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对连接凸台,对应的连接凸台之间通过的设置固定螺柱与固定螺母紧固;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保证L形模板与混凝体接触一侧平面的平整度的要求下,第一竖直板段与第一连接板段之间和第二L形模板与第二连接板段之间也可插接。\n[0037] 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