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 |
申请号 | CN201610322632.9 | 申请日期 | 2016-05-16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8924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IPC分类号 | B;2;5;J;1;1;/;0;0;;;B;2;5;J;9;/;1;6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苏州金建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科技创新园智汇路300号B单元二楼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南京创集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南京创集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徐宁 |
代理机构 | 北京华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艳玲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安装槽、盖板、摄像头、防碰撞传感器、升降装置、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及电源;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为行走装置,行走装置与躯干的连接处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安装槽设于机器人本体的背部上端,安装槽内对称的安装有两个摄像头;所述盖板固定在安装槽的开口处,且盖板的底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框架、支架、电机、丝杠、螺母、连杆、连接块、滑道及滚轮,所述框架固定在安装槽下方。本发明结构新颖,设计科学合理;在机器人背面加设了摄像头,方便观察到背面的情况,也可以全景成像;另外背部设置有防碰撞传感器,感知后方的障碍物,进而避免碰撞事故。
1.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安装槽、盖板、摄像头、防碰撞传感器、升降装置、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及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为行走装置,行走装置与躯干的连接处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安装槽设于机器人本体的背部上端,安装槽内对称的安装有两个摄像头;所述盖板固定在安装槽的开口处,且盖板的底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框架、支架、电机、丝杠、螺母、连杆、连接块、滑道及滚轮,所述框架固定在安装槽下方,支架固定在框架底部拐角处,电机通过导线与第一控制器连接,电机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且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丝杠,丝杠的一端通过轴承与支架连接;所述螺母套装在丝杠上,连杆的一端与螺母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连接块的底部,盖板安装在连接块的上端;所述连接块的两端设有滚轮,框架上部的两侧设有滑道,连接块可通过滚轮在滑道之间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控制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躯干背部,第二控制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躯干正面,且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均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内部设有全景成像模块,摄像头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器连接,另一端与全景成像模块连接;
所述防碰撞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躯干背部,且防碰撞传感器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第一控制器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导线与第一控制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为可变频调速的微型三相异步电动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为高清防爆红外摄像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机器人本体的自带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连杆均呈“L”字状。
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特别涉及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现有智能机器人的摄像头都是装在机器人的正面,无法观察到背面的情况,也无法全景成像;另外智能机器人在行走过程中都需要解决防碰撞的问题,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大都在正面设置感应器,通过正面的感应器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无法感知后方的障碍物,进而发生碰撞事故,造成智能机器人的损伤。\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在机器人背面加设了摄像头,并且背部设置有防碰撞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n[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n[0005] 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安装槽、盖板、摄像头、防碰撞传感器、升降装置、第一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及电源;所述机器人本体的底部为行走装置,行走装置与躯干的连接处安装有驱动机构;所述安装槽设于机器人本体的背部上端,安装槽内对称的安装有两个摄像头;所述盖板固定在安装槽的开口处,且盖板的底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框架、支架、电机、丝杠、螺母、连杆、连接块、滑道及滚轮,所述框架固定在安装槽下方,支架固定在框架底部拐角处,电机通过导线与第一控制器连接,电机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且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丝杠,丝杠的一端通过轴承与支架连接;所述螺母套装在丝杠上,连杆的一端与螺母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连接块的底部,盖板安装在连接块的上端;所述连接块的两端设有滚轮,框架上部的两侧设有滑道,连接块可通过滚轮在滑道之间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控制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躯干背部,第二控制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躯干正面,且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均通过导线与电源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内部设有全景成像模块,摄像头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器连接,另一端与全景成像模块连接;所述防碰撞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躯干背部,且防碰撞传感器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第一控制器及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导线与第一控制器连接。\n[0006]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机为可变频调速的微型三相异步电动机。\n[000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摄像头为高清防爆红外摄像装置。\n[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源为机器人本体的自带电源。\n[000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架与连杆均呈“L”字状。\n[0010] 有益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结构新颖,设计科学合理;在机器人背面加设了摄像头,方便观察到背面的情况,也可以全景成像;另外背部设置有防碰撞传感器,感知后方的障碍物,进而避免碰撞事故。\n附图说明\n[0011]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的总体结构图;\n[0012]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的机器人本体正面示意图;\n[0013]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的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n[0014]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的部件连接示意框图;\n[0015] 其中:1-机器人本体、2-安装槽、3-盖板、4-摄像头、5-防碰撞传感器、6-第一控制器、7-第二控制器、8-电源、9-行走装置、10-驱动机构、11-框架、12-支架、13-电机、14-丝杠、15-螺母、16-连杆、17-连接块、18-滑道、19-滚轮、20-全景成像模块。\n具体实施方式\n[0016]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n[0017] 如图1-图4所示,一种人形机器人的背部装置,包括机器人本体1、安装槽2、盖板3、摄像头4、防碰撞传感器5、升降装置、第一控制器6、第二控制器7及电源8;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为行走装置9,行走装置9与躯干的连接处安装有驱动机构10;所述安装槽2设于机器人本体1的背部上端,安装槽2内对称的安装有两个摄像头4;所述盖板3固定在安装槽2的开口处,且盖板3的底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框架11、支架12、电机13、丝杠14、螺母15、连杆16、连接块17、滑道18及滚轮19,所述框架11固定在安装槽2下方,支架12固定在框架11底部拐角处,电机13通过导线与第一控制器6连接,电机13的一端固定在支架12上,且电机13的输出端连接有丝杠14,丝杠14的一端通过轴承与支架12连接;所述螺母15套装在丝杠14上,连杆16的一端与螺母15连接,另一端固定在连接块17的底部,盖板3安装在连接块17的上端;所述连接块17的两端设有滚轮19,框架11上部的两侧设有滑道18,连接块17可通过滚轮19在滑道18之间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控制器6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的躯干背部,第二控制器7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的躯干正面,且第一控制器6与第二控制器7均通过导线与电源8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7内部设有全景成像模块20,摄像头4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器6连接,另一端与全景成像模块20连接;所述防碰撞传感器5安装在机器人本体1的躯干背部,且防碰撞传感器5通过导线分别连接第一控制器6及驱动机构10,驱动机构10通过导线与第一控制器6连接。\n[0018] 其中,所述电机13为可变频调速的微型三相异步电动机。\n[0019] 其中,所述摄像头4为高清防爆红外摄像装置。\n[0020] 其中,所述电源8为机器人本体1的自带电源8。\n[0021] 其中,所述支架12与连杆16均呈“L”字状。\n[0022] 本发明在机器人背面加设了摄像头4,方便观察到背面的情况,也可以全景成像;\n另外背部设置有防碰撞传感器5,感知后方的障碍物,进而避免碰撞事故。\n[0023]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法律信息
- 2022-04-2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25J 11/00
专利号: ZL 201610322632.9
申请日: 2016.05.16
授权公告日: 2018.03.16
- 2018-03-16
- 2018-03-06
著录事项变更
发明人由林建铃 林建宝 张秀平变更为徐宁
- 2018-03-06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8.02.11
申请人由苏州金建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南京创集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由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聚元街518号变更为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科技创新园智汇路300号B单元二楼
- 2016-08-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25J 11/00
专利申请号: 201610322632.9
申请日: 2016.05.16
- 2016-07-2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4-09-06
| | |
2
| | 暂无 |
2013-03-18
| | |
3
| |
2013-01-30
|
2012-10-23
| | |
4
| |
2012-09-19
|
2012-04-18
| | |
5
| |
2013-01-16
|
2012-10-03
| | |
6
| | 暂无 |
2006-09-29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