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充电器 |
申请号 | CN201510125615.1 | 申请日期 | 2015-03-2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53057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IPC分类号 | H;0;1;M;2;/;1;0;;;H;0;1;M;2;/;2;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爱知县丰田市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礒部达 |
代理机构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炜;郎志涛 |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在以紧凑的构型对移动体充电时能够吸收移动体的位置误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充电器包括与移动体的第一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第二充电端子并且充电器将电力从第二充电端子供给至第一充电端子,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以及将第二充电端子从充电器本体悬挂下来的悬挂构件。
1.一种充电器,包括与移动体的第一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第二充电端子,并且所述充电器将电力从所述第二充电端子供给至所述第一充电端子,所述充电器包括:
充电器本体;以及
悬挂构件,所述悬挂构件将所述第二充电端子从所述充电器本体悬挂下来,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端子的磁体和所述第二充电端子的磁体布置成使得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端子上下颠倒地或内外颠倒地磁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悬挂构件包括弹性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包括防止所述第二充电端子翻转的防翻转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中,包括在所述第二充电端子中的给电部的与所述第一充电端子相对的表面和包括在所述第一充电端子中的受电部的与所述第二充电端子相对的表面中的一者宽于另一者,以当所述第一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时吸收所述第一充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充电端子之间的位置偏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包括与所述移动体的周缘部相对应的导引构件,所述导引构件包括用于将所述移动体导引至设定的充电位置的凹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包括将所述悬挂构件的上端部固定至所述充电器本体的固定构件,其中,所述固定构件能够附接至所述充电器本体或者从所述充电器本体拆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器,其中,所述充电器包括与将电力供给至所述第二充电端子的导线分离地设置的所述悬挂构件。
充电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充电器,并且例如更特别地涉及包括与移动体的第一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第二充电端子的并且将电力从第二充电端子供给至第一充电端子的充电器。\n背景技术\n[0002] 当对移动体充电时,需要将移动体的充电端子与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连接。当移动体的位置偏离预定的充电位置时,充电端子不能适当地连接。因此,优选的是即使当移动体的位置偏离预定的充电位置时,充电器仍能够吸收移动体的位置误差并且使充电端子连接。\n[0003] 例如,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3-82013公开了一种充电系统,该充电系统通过弹性体来支承充电器的充电端子并且包括形成在充电器的充电端子中以导引移动体的充电端子的导引部,由此能够在弹性体变形的同时通过导引部将移动体的充电端子导引至充电器的充电端子,从而即使当移动体的位置偏离预定的充电位置时,仍能够使移动体的充电端子与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连接。\n[0004] 在日本待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13-82013中公开的充电系统在对移动体充电时使用弹性体和导引部来吸收移动体的位置误差,这导致充电器的尺寸增大。\n[0005] 应当指出的是,由Rosenberger制造的Mag Code(注册商标)作为磁性连接器是已知的。\n发明内容\n[0006]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背景做出的并且旨在提供如下的一种充电器,该充电器在以紧凑的构型对移动体充电时能够吸收移动体的位置误差。\n[0007]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包括与移动体的第一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第二充电端子并且将电力从第二充电端子供给至第一充电端子,该充电器包括:充电器本体;以及将第二充电端子从充电器本体悬挂下来的悬挂构件。\n[0008] 根据以上构型,通过简单的构型——其中通过悬挂构件来悬挂第二充电端子,能够使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以当对移动体充电时将电力从第二充电端子供给至第一充电端子的同时吸收移动体的位置误差。\n[0009] 在以上充电器中,悬挂构件优选地包括弹性构件。\n[0010]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吸收移动体的更宽范围的位置误差。\n[0011] 以上充电器优选地包括防止第二充电端子翻转的防翻转构件。\n[0012] 根据以上构型,即使当第二充电端子摆动时,第二充电端子仍不会翻转,并且能够使第一充电端子可靠地磁性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n[0013] 在以上充电器中,第一充电端子的磁体与第二充电端子的磁体优选地布置成使得能够防止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上下颠倒地或内外颠倒地磁性连接。\n[0014]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提供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之间的良好的电气连接。\n[0015] 在以上充电器中,包括在第二充电端子中的给电部的与第一充电端子相对的表面和包括在第一充电端子中的受电部的与第二充电端子相对的表面中的一者优选地宽于另一者,以当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时吸收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之间的位置偏差。\n[0016] 根据以上构型,即使当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在彼此稍微偏离的同时磁性连接时,仍能够提供第一充电端子的受电部与第二充电端子的给电部之间良好的电气连接。\n[0017] 以上充电器优选地包括与移动体的周缘部相对应的导引构件,导引构件包括用于将移动体导引至设定的充电位置的凹部。\n[0018] 根据以上构型,当移动体在保持与凹部的内表面接触的同时移动时,移动体能够被导引至预定的充电位置。\n[0019] 以上充电器优选地包括将悬挂构件的上端部固定至充电器本体的固定构件,其中,固定构件能够附接至充电器本体或从充电器本体拆卸。\n[0020] 根据以上构型,第二充电端子能够自由地移动并且连接至另一装置的充电端子。\n[0021] 以上充电器优选地包括悬挂构件,该悬挂构件与将电力供给至第二充电端子的导线分离地设置。\n[0022]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防止由于施加在将电力供给至第二充电端子的导线上的重复载荷而使导线被拉长或损坏。\n[0023]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下述充电器:该充电器在以紧凑的构型对移动体充电时能够吸收移动体的位置误差。\n[0024] 根据仅以图示的方式给出的并且因而不认为限制本发明的下文中给出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将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势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势。\n附图说明\n[0025]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下状态的侧视图:在该状态中,当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对移动体充电时,移动体靠近充电器;\n[0026]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正视图;\n[0027]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下状态的侧视图:在该状态中,当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对移动体充电时,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连接至移动体的充电端子;\n[0028]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下状态的俯视图:在该状态中,当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对移动体充电时,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连接至移动体的充电端子;\n[0029]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竖直的部分截面图;\n[0030]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充电端子的竖直的部分截面图;\n[0031]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状态的竖直的部分截面图;\n[0032]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磁体的布置的图形;\n[0033]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充电端子的磁体的布置的图形;\n[0034]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接触点与第二充电端子的接触点之间关系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0035]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0036]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0037]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和移动体的俯视图;\n[0038]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悬挂构件固定至充电器本体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0039]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悬挂构件固定至充电器本体的状态的正视图;\n[0040]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之前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以及\n[0041]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之后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42]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为了明晰地描述,以下描述和附图适当地简化。\n[0043] <第一实施方式>\n[0044] 首先,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概要。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下状态的侧视图:在该状态中,当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对移动体充电时,移动体靠近充电器。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的正视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下状态的侧视图:在该状态中,当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对移动体充电时,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连接至移动体的充电端子。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以下状态的俯视图:在该状态中,当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对移动体充电时,充电器的充电端子连接至移动体的充电端子。\n[0045] 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充电器1包括充电器本体2、第一充电端子3以及悬挂构件4。\n充电器本体2经由导线5将电力供给至第一充电端子3。充电器本体2包括突出部2a,该突出部2a从充电器本体2的上部大致水平地突出。\n[0046] 第一充电端子3磁性连接至移动体6的第二充电端子7并且电力经由第一充电端子\n3和第二充电端子7被供给至移动体6的电池(未示出)。如图2中示出的,第一充电端子3包括磁体8,该磁体8磁性连接至包括在移动体6的第二充电端子7中的磁体。第一充电端子3和第二充电端子7的细节将稍后描述。第一充电端子3和第二充电端子7中的一者包括磁体并且第一充电端子3和第二充电端子7中的另一者包括磁性地吸附至该磁体的构件对于现在的情况而言是足够的。\n[0047] 移动体6例如是通过从安装在移动体6上的电池获取的电力而自主地移动的典型的自动机械,并且移动体6包括第二充电端子7,为了从充电器1接受电力并且将该电力储存在上述电池中,该第二充电端子7被磁性连接至充电器1的第一充电端子3。然而,移动体6不限于自主地移动的自动机械而可以是被操纵的自动机械。\n[0048] 悬挂构件4将第一充电端子3从充电器本体2悬挂下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悬挂构件4与导线5分离地设置并且悬挂构件4的上端部固定至充电器本体2的突出部2a。该悬挂构件4布置在充电器1的大致竖直方向上并且将第一充电端子3悬挂在比移动体6的第二充电端子7所布置的高度略低的位置处。\n[0049] 当移动体6接近充电器1时,如图3中示出的,第一充电端子3通过磁性吸引力被吸附至第二充电端子7并且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7。此时,悬挂构件4不抑制第一充电端子3的因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而引起的运动,由此能够在使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磁性连接的同时吸收移动体6的位置误差。\n[0050] 具有以上构型的充电器1能够通过简单的构型——其中通过悬挂构件4来悬挂第一充电端子3——使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磁性连接并且将电力从第一充电端子\n3供给至第二充电端子7,同时在对移动体6充电时吸收移动体6的位置误差。\n[0051] 此外,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1通过与导线5分离地设置的悬挂构件4来悬挂第一充电端子3,因而能够防止由于施加在导线5上的重复载荷而使导线5被拉长或损坏。\n[0052] 充电器1优选地包括防翻转构件9。防翻转构件9防止第一充电端子3翻转从而防止第一充电端子3上的磁性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7的表面面向充电器本体2侧。\n[0053] 例如,当第一充电端子3围绕沿充电器1的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时,防翻转构件9的在水平方向上的端部接触充电器本体2,这抑制了第一充电端子3的转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防翻转构件9是在充电器1的水平方向上纵向地布置的板状构件,并且防翻转构件9固定至与第一充电端子3的磁性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7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当防翻转构件9围绕沿充电器1的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时,防翻转构件9的在纵向方向上的端部接触充电器本体2的前表面。\n[0054] 根据以上构型,即使当第一充电端子3摆动时,第一充电端子3仍不会翻转,并且因此能够使第二充电端子7可靠地磁性连接至第一充电端子3。\n[0055] 此外,如图1和图2中通过虚线示出的,当悬挂构件4包括诸如橡胶或弹簧之类的弹性构件时,能够吸收移动体6的更宽范围的位置误差。\n[0056] 接下来,将对第一充电端子3和第二充电端子7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5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竖直的部分截面图。图6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充电端子的竖直的部分截面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状态的竖直的部分截面图。\n[0057] 如图5中示出的,第一充电端子3包括壳体10、可动板11、磁体8以及接触点12。壳体\n10由绝缘构件制成并且包括表面10a和容置部10b,当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磁性连接时该表面10a与第二充电端子7相对,该容置部10b容置可动板11。\n[0058] 在可动板11中,与可动板11的表面11a大致垂直的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一充电端子3的前后方向。可动板11在容置部10b中沿第一充电端子3的大致前后方向移动。\n[0059] 磁体8磁性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体。磁体8固定至可动板11的表面11a。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磁体布置在第一充电端子3的水平方向上并且两个磁体布置在第一充电端子3的竖直方向上。总之,总共四个磁体8固定至可动板11。然而,磁体8的布置和数量没有特别地限制。\n[0060] 接触点12电气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接触点12固定至可动板11的表面\n11a。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接触点12在水平方向上布置在设置于第一充电端子3的竖直方向上的磁体8之间。然而,接触点12的布置是没有特别地限制的。\n[0061] 当可动板11由于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而移动至第一充电端子3的前侧时,接触点12的末端部从形成在第一充电端子3的表面10a上的通孔10c露出。此时,可动板11优选地包括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构件,使得当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性连接解除时可动板11向第一充电端子3的后侧移动。根据以上构型,当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性连接解除时,接触点12的末端部不从第一充电端子3的通孔10c露出,并且例如能够防止操作者触碰接触点12。接触点12通过导线5电气连接至外部电力供给单元(未示出)。\n[0062] 如图6中示出的,第二充电端子7包括壳体14、固定板15、磁体16以及接触点17。尽管第二充电端子7具有与第一充电端子3的构型大致相同的构型,但与第一充电端子3不同的是,在第二充电端子7中,固定板15固定至壳体14的容置部14a内。\n[0063] 与第一充电端子3的磁体8相对应的磁体16以及与第一充电端子3的接触点12相对应的接触点17固定至固定板15的表面15a,并且接触点17的末端部从形成在壳体14的表面\n14b上的通孔14c露出。接触点17通过导线18连接至移动体6的电池(图7)。\n[0064] 根据以上构型,当移动体6靠近充电器1时,如图7中示出的,第一充电端子3的可动板11由于第一充电端子3的磁体8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体16之间的磁性吸引力而移动至第一充电端子3的前侧,并且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以第一充电端子3的表面10a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表面14b彼此相对的状态磁性连接。此时,第一充电端子3的接触点12的末端部从第一充电端子3的通孔10c露出并且电气连接至接触点17的从第二充电端子7的通孔\n14c露出的末端部。结果是,能够将电力从充电器1供给至移动体6。\n[0065] 尽管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充电端子7将固定板15固定至壳体14的容置部14a内,这与第一充电端子3不类似,但第二充电端子7可以具有以下构型:在该构型中,固定有磁体\n16和接触点17的板移动,这与第一充电端子3类似。\n[0066] 此外,尽管第一充电端子3具有以下构型:在该构型中,可动板11在壳体10的容置部10b内移动,这与第二充电端子7不类似,但固定有磁体8和接触点12的板可以固定至容置部10b内并且接触点12的末端部可以从第一充电端子3的通孔10c露出,这与第二充电端子7类似。\n[0067] <第二实施方式>\n[0068] 尽管第一充电端子3的磁体8和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体16的布置没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及,但第一充电端子3的磁体8和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体16优选地布置成使得能够防止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内外颠倒(inside out)地或上下颠倒(upside down)地磁性连接。在以下描述中,第二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n[0069]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磁体的布置的图形。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充电端子的磁体的布置的图形。在图8和图9中,为了使磁体的布置清楚,并未示出接触点等。\n[0070]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3中,如图8中示出的,磁体8布置成大致菱形形状。位于可动板11的上侧和左侧的磁体8形成为S极,而位于可动板11的下侧和右侧的磁体8形成为N极。\n[0071] 以类似的方式,在第二充电端子7中,如图9中示出的,磁体16布置成大致菱形形状。位于固定板15的上侧和右侧的磁体16形成为N极,而位于固定板15的下侧和左侧的磁体\n16形成为S极。\n[0072]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提供第一充电端子3的接触点12和第二充电端子7的与第一充电端子3的接触点12相对应的接触点17之间的良好的电气连接。\n[0073] <第三实施方式>\n[0074] 尽管第一充电端子3的接触点12和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17的尺寸没有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及,但优选的是,即使当第一充电端子3与第二充电端子7在彼此偏离的同时磁性连接时,第一充电端子3的接触点12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17仍电气连接。在以下描述中,第三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n[0075]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接触点与第二充电端子的接触点之间的关系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端子31的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17电气连接的接触点32中的表面(即,接触点32中位于第一充电端子31的前侧上的表面)宽于第二充电端子7的与第一充电端子31的接触点32电气连接的接触点17中的表面(即,接触点17中位于第二充电端子7的前侧上的表面)。\n[0076] 根据以上构型,即使当第一充电端子31与第二充电端子7在彼此偏离的同时磁性连接时,仍能够提供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17与第一充电端子31的接触点32之间的良好的电气连接。\n[0077] 在第二充电端子7的与第一充电端子的接触点电气连接的接触点17中的表面可以宽于第一充电端子的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17电气连接的接触点中的表面。\n[0078] <第四实施方式>\n[0079]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具有以下构型:在该构型中,可动板在第一充电端子的大致前后方向上适当地移动。在以下描述中,第四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n[0080]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0081] 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41中,如图11中示出的,可动板43以壳体42的容置部42a的内周面42b与可动板43的外周面43a之间有小间隙的状态被容置在容置部42a中。根据以上构型,如图12中示出的,能够使可动板43在第一充电端子41的大致前后方向上适当地移动。\n[0082] 应当指出的是,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41中,如图12中示出的,当第一充电端子41与第二充电端子7磁性连接并且可动板43移动至第一充电端子41的前侧时,固定至可动板43的接触点44电气连接至穿透壳体42的表面42c的接触点45。第一充电端子41的接触点45然后电气连接至第二充电端子7的接触点17并且电力从第一充电端子41被供给至第二充电端子7。\n[0083] 当第一充电端子41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性连接解除时,可动板43的后表面43b与容置部42a的底表面42d优选地由诸如弹簧之类的弹性构件46连接,使得可动板43的接触点\n44与穿透壳体42的表面42c的接触点45的电气连接解除。\n[0084] 根据以上构型,如图11中示出的,当第一充电端子41与第二充电端子7的磁性连接解除时,可动板43由于弹性构件46的回复力而移动至第一充电端子41的后侧。结果是,可动板43的接触点44与穿透壳体42的表面42c的接触点45的电气连接解除,由此例如能够防止操作者触碰接触点45。\n[0085] 此外,优选的是,在容置部42a的内周面42b中形成有导引件(未示出),使得可动板\n43能够在第一充电端子3的前后方向上以高精度移动。例如,当形成在可动板43中的凸部或凹部配合至导引件时,该导引件能够限定第一充电端子3的在可动板43中沿着前后方向的运动。\n[0086] 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除了可动板43的接触点44之外的穿透壳体42的表面42c的接触点45,这与第一充电端子3不类似,但当第一充电端子41与第二充电端子7磁性连接时,可动板43的接触点44可以从壳体42的表面42c露出,这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3类似。\n[0087] <第五实施方式>\n[0088]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被构造成能够使移动体导引至预定的充电位置。在以下描述中,第五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n[0089]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和移动体的俯视图。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51包括突出部52a,该突出部52a从充电器本体52的上部大致水平地突出。在突出部52a中形成有与移动体6的周缘部相对应的凹部52b。根据以上构型,当移动体6在保持与凹部52b的内表面接触的同时被移动时,移动体6能够被导引至预定的充电位置。\n[0090] <第六实施方式>\n[009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器以悬挂构件能够从充电器本体移除的方式将悬挂构件的上端部固定至充电器本体。在以下描述中,第六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n[0092]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悬挂构件固定至充电器本体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悬挂构件固定至充电器本体的状态的正视图。\n[0093] 如图14和图15中示出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悬挂构件4通过固定板62和螺栓63固定至突出部61a的从充电器本体61的上部突出的前表面。也就是说,悬挂构件4保持在固定板62与充电器本体61中的突出部61a的前表面之间,并且固定板62通过螺栓63固定至突出部61a。\n[0094] 根据以上构型,当松开螺栓63并且从充电器本体61中的突出部61a移除固定板62时,第一充电端子3不再受悬挂构件4约束。因此能够使第一充电端子3在导线5的长度范围内自由地移动以将第一充电端子3连接至另一个设备的充电端子64。\n[0095] <第七实施方式>\n[0096] 尽管在以上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充电端子的接触点与第二充电端子的接触点电气连接来将电力充到移动体中,但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可以以非接触充电方法将电力充到移动体中。在以下描述中,第七实施方式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相同的元件由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n[0097] 图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之前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与第二充电端子磁性连接之后的状态的水平的部分截面图。\n[0098]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充电端子71包括固定至壳体72内的给电部73。同时,第二充电端子74包括固定至壳体75内的受电部76。根据以上构型,当第一充电端子71与第二充电端子74磁性连接并且第一充电端子71的给电部73与第二充电端子74的受电部76磁性耦合(magnetically coupled)时,电力从第一充电端子71的给电部73被供给至第二充电端子\n74的受电部76。\n[0099] 根据如此描述的本发明,显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以多种方式变化。这种变型不认为是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明显的所有这种改型意在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法律信息
- 2018-01-23
- 2015-11-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H01M 2/10
专利申请号: 201510125615.1
申请日: 2015.03.20
- 2015-09-30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10-07-02
| | |
2
| |
2001-06-13
|
2000-10-29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