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纱线卷绕装置 |
申请号 | CN201110192167.9 | 申请日期 | 2011-07-04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1013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65H54/28 | IPC分类号 | B;6;5;H;5;4;/;2;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京都府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牟田胜文 |
代理机构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田军锋;舒艳君 |
摘要
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53)的纱线卷绕装置(11)具备横动导纱器(17)和横动驱动部(19),并且还具备:导程比设定部(43),其将导程比设定为设定导程比,所述导程比是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相对于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的比值,或者是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相对于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的比值;以及速度曲线调整部(44),其根据由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对横动导纱器(17)在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和小径侧区域中的至少某一个区域处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
纱线卷绕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将纱线卷绕成卷绕筒管的纱线卷绕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以往,在一边使纱线横动一边将其卷绕成卷绕筒管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公知有当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package)时使横动导纱器的横动速度在小径侧区域和大径侧区域变化的纱线卷绕装置(例如日本特开平10-109823号公报)。在锥形形状的卷装中,为了使卷装形状、解舒性良好,使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为高速,使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为低速。\n[0003] 在锥形形状的卷装中,横动导纱器在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相对于横动导纱器在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的比值被称作导程比。例如,当设横动导纱器在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与横动导纱器在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之比为1.3∶1.0的情况下,导程比表现为1.3。导程比有时也以横动导纱器在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相对于横动导纱器在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的比值表现。\n[0004] 另外,纱线卷绕装置的横动导纱器由伺服电动机等横动驱动装置驱动。当在卷装的端部使横动导纱器反转的情况下,需要使横动驱动装置反转动作。例如,在将导程比设定为1.3的情况下,以使小径侧区域的横动速度:大径侧区域的横动速度为1.3∶1.0的方式对横动驱动装置进行控制。\n[0005] 但是,在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与导程比为1.0的情况相比较,小径侧区域的横动速度增大,因此,在使横动导纱器反转的情况下的加速度增大。结果,朝横动驱动装置供给的电流上升,有时会流过超过额定值的最大电流。由此,即便是在相同的卷绕条件下,与导程比为1.0的情况相比较,存在横动驱动装置的发热量上升、或者是容易到达极限扭矩,从而导致纱线卷绕装置规格下降(spec down)的问题。\n发明内容\n[0006]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设定导程比而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以恰当的速度曲线驱动横动导纱器的纱线卷绕装置。第2目的在于,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尤其能够将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速度曲线设定为恰当的曲线,从而抑制朝横动驱动装置供给的电流值的峰值、以及对横动驱动装置的发热量进行抑制的纱线卷绕装置。第3目的在于,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尤其能够将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速度曲线设定为恰当的曲线,利用横动导纱器的快速转向(quick turn)来抑制卷装的两边凸起(saddle bag,鞍形凸起)的纱线卷绕装置。\n[0007] 根据第1发明,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具备:横动导纱器、横动驱动部、导程比设定部、以及速度曲线调整部。横动导纱器使待卷绕成卷装的纱线横动。横动驱动部相对于上述卷装的卷绕宽度的方向往复驱动上述横动导纱器。导程比设定部将导程比设定为设定导程比,上述导程比是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上述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相对于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上述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的比值,或者是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上述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相对于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上述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的比值。速度曲线调整部根据由上述导程比设定部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对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上述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和小径侧区域中的至少某一个区域处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n[0008] 由此,能够根据导程比自由地对横动驱动部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结果,在设定导程比而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能够以恰当的速度曲线对横动导纱器进行驱动。\n[0009] 对于第2发明,在第1发明中,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对上述横动导纱器在上述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和小径侧区域双方处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由此,在设定导程比而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的情况下,能够在大径侧区域和小径侧区域的双方以恰当的速度曲线对横动导纱器进行驱动。\n[0010] 对于第3发明,在第1或者第2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在利用上述导程比设定部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 部将与上述设定导程比对应的上述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调整到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将上述导程比为1.0的基准导程比的情况下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假定为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在该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以使上述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在上述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以下的方式对上述速度曲线进行调整。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驱动部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驱动部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使横动驱动部在卷装的小径侧区域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的生产率的下降。\n[0011] 对于第4发明,在第1或者第2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在利用上述导程比设定部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将与上述设定导程比对应的上述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调整到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将上述导程比为1.0的基准导程比的情况下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假定成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将使上述导程比与上述设定导程比相同、并且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与上述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中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假定成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在该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以使上述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比上述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还小的方式对上述速度曲线进行调整。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驱动部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驱动部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使横动驱动部在卷装的小径侧区域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的生产率的下降。\n[0012] 对于第5发明,在第1或者第2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在利用上述导程比设定部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将与上述设定导程比对应的上述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调整到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将上述导程比为1.0的基准导程比的情况下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假定为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在该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以使上述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在上述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以上的方式对上述速度曲线进行调整。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横动导纱器在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快速转向。结 果,能够抑制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n[0013] 对于第6发明,在第1或者第2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在利用上述导程比设定部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将与上述设定导程比对应的上述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调整到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将上述导程比为1.0的基准导程比的情况下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假定成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将使上述导程比与上述设定导程比相同、并且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与上述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中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假定成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在该情况下,上述速度曲线调整部以使上述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比上述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还大的方式对上述速度曲线进行调整。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横动导纱器在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n[0014] 对于第7发明,在第3发明中,使上述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在上述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以上。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横动导纱器在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需要耗费时间而反转。因此,能够抑制横动驱动部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驱动部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在卷装的小径侧区域使横动驱动部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的生产率的下降。\n[0015] 对于第8发明,在第4发明中,使上述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比上述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还长。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横动导纱器在卷装的小径侧区域处需要耗费时间而反转。因此,能够抑制横动驱动部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驱动部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在卷装的小径侧区域使横动驱动部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的生产率的下降。\n[0016] 对于第9发明,在第5发明中,使上述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在上述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 以下。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n[0017] 对于第10发明,在第6发明中,使上述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比上述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时间还短。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n附图说明\n[0018]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纱线卷绕装置11的主视简要图以及框图。\n[0019] 图2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的图。\n[0020] 图3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的图。\n[0021] 图4是示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的图。\n[0022] 图5是示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的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3] 下面,使用附图对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n[0024] 使用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纱线卷绕装置11进行说明。\n[0025]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纱线卷绕装置11是一边利用横动装置12使供纱筒管51的纱线Y横动一边将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52而形成纱 层,进而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53的纱线卷绕装置。其中,图1所示的纱线卷绕装置11为1台,但是,也可以通过并列设置多台这种纱线卷绕装置11而构成自动络纱机。\n[0026] 在本说明书中,将卷绕管52以及卷装53总称为卷绕筒管B。即,未形成纱层的卷绕筒管B是卷绕管52,形成有纱层的卷绕筒管B是卷装53。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和大径侧区域分别意味着以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作为边界的小径侧一半的区域和大径侧一半的区域。\n[0027] 首先,对纱线卷绕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纱线卷绕装置11具备:摇架(cradle)13,卷绕筒管B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支承于该摇架13;以及接触罗拉14,该接触罗拉14与卷绕筒管B的周面接触而能够从动旋转。摇架13构成为以摇动轴15为中心摇动自如,并将卷绕筒管B的两端支承为旋转自如。当纱线Y卷绕成卷绕筒管B而卷绕筒管B的直径增大时,摇架13摇动,由此来保持卷绕筒管B的周面与接触罗拉14之间的适度的接触。\n[0028] 在摇架13设置有作为卷绕筒管驱动部的卷绕筒管驱动电动机18。当使摇架13把持卷绕筒管B时,卷绕筒管驱动电动机18的驱动轴与卷绕筒管B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所谓的直接驱动方式)。纱线卷绕装置11利用卷绕筒管驱动电动机18积极地驱动着卷绕筒管B旋转,由此,将纱线Y卷绕成卷装53。\n[0029] 在摇架13设置有卷绕筒管旋转速度传感器32以及卷绕筒管直径传感器33。卷绕筒管旋转速度传感器32检测卷绕筒管B的旋转速度。卷绕筒管直径传感器33检测卷绕筒管B的直径。卷绕筒管直径传感器33由旋转编码器等构成,通过检测摇架13的摇动角来检测卷绕筒管B的直径。\n[0030] 在接触罗拉14的附近设置有横动装置12。通过横动装置12,纱线Y一边横动一边被卷绕成卷绕筒管B。横动装置12具备:横动导纱器17;以及作为横动驱动部的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横动导纱器17与纱线Y卡合而使纱线Y横动。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相对于卷绕筒管B的卷绕宽度的方向往复驱动横动导纱器17。横动导纱器17设置在臂部件16的末端,该臂部件16构成为摇动自如。通过利用横动导纱 器驱动电动机19如图1的箭头所示往复驱动臂部件16使得横动导纱器17往复移动。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使用伺服电动机,但是,也可以使用步进电动机等。\n[0031] 在供纱筒管51与接触罗拉14之间的纱线行走路径中,从供纱筒管51侧开始依次设置有张力赋予装置20、纱线接头装置21、以及清纱器22。张力赋予装置20对纱线Y赋予恰当的张力。清纱器22利用传感器检测通过检测部的部分的纱线Y的粗细,并利用分析器23分析来自传感器的信号,由此检测出粗节(slub)等纱疵。在清纱器22中添设有用于在检测到纱疵时直接将纱线Y切断的切断器。纱线接头装置21在清纱器22检测到纱疵而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来自供纱筒管51的纱线Y断头时对供纱筒管51侧的底线和卷绕筒管B侧的上线进行接头。\n[0032] 在纱线接头装置21的下侧设置有吸引捕捉供纱筒管51侧的底线并将其引导至纱线接头装置21的底线捕捉引导部24。在纱线接头装置21的上侧设置有吸引捕捉卷绕筒管B侧的上线并将其引导至纱线接头装置21的上线捕捉引导部27。底线捕捉引导部24构成为管状,且设置成能够以轴25为中心上下转动。在底线捕捉引导部24的末端侧设置有吸引口26。上线捕捉引导部27也构成为管状,且设置成能够以轴28为中心上下转动。在上线捕捉引导部27的末端侧设置有吸嘴29。在底线捕捉引导部24和上线捕捉引导部27连接有负压源,从而使末端的吸引口26以及吸嘴29产生吸引作用。\n[0033] 下面,对用于控制纱线卷绕装置11的动作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n1所示,驱动卷绕筒管B的卷绕筒管驱动电动机18和驱动横动导纱器17的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分开独立地设置,使得卷绕筒管B和横动导纱器17受到分开独立的驱动控制。\n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对横动导纱器17的驱动是基于速度曲线进行控制的。\n[0034] 所谓速度曲线是指关于横动导纱器17的驱动的信息,包括横动导纱器17的横动时间、横动速度、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以及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等设定。速度曲线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和大径侧区域分别调整。另外,所谓分别调整,包括在小径侧区域和大径侧区域单独地、或者是独立地调整。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横动导纱器17的驱动基于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控制。在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横动 导纱器17的驱动基于第\n1大径侧速度曲线控制。\n[0035] 所谓导程比如前面所述是指:在锥形形状的卷装53中,横动导纱器17在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与横动导纱器17在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的比值。例如,在设定横动导纱器17在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与横动导纱器17在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速度之比为\n1.3∶1.0的情况下,导程比表现为1.3。作为导程比的表现,有时也像130%∶100%这样以百分率形式表现。导程比有时并不以横动速度的比值表现,而是作为横动时间的比值、即横动导纱器17在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与横动导纱器17在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的比值表现。在本实施例中,以横动时间的比值的形式对导程比进行说明。\n[0036] 如图1所示,在纱线卷绕装置11设置有对纱线卷绕装置11单独地进行控制的单元控制部41。在单元控制部41连接有卷绕筒管驱动控制部31和横动控制部34。卷绕筒管驱动控制部31基于来自单元控制部41的控制信号对卷绕筒管驱动电动机18的驱动和停止等进行控制。横动控制部34基于来自单元控制部41的控制信号对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驱动和停止等进行控制。单元控制部41与织机控制部42连接。织机控制部42对构成自动络纱机的多个纱线卷绕装置11一总地进行控制。\n[0037] 单元控制部41、织机控制部42、卷绕筒管驱动控制部31、以及横动控制部34具备作为运算部的中央处理单元(CPU)、作为存储部的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等。在横动控制部34的ROM中存储有使横动控制部34所具备的CPU等硬件作为基于速度曲线的控制部进行动作的控制软件。\n[0038] 利用卷绕筒管旋转速度传感器32检测到的卷绕筒管B的旋转速度信号朝单元控制部41、卷绕筒管驱动控制部31、以及横动控制部34发送。利用卷绕筒管直径传感器33检测到的卷绕筒管B的直径信号朝单元控制部41发送,并从单元控制部41朝卷绕筒管驱动控制部31以及横动控制部34传送。\n[0039] 织机控制部42具备导程比设定部43。横动控制部34具备速度曲线调整部44。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横动导纱器17在卷装53的大径侧区 域处的横动时间相对于横动导纱器17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时间的比值作为导程比(例如1.3)。所设定的导程比是设定导程比。速度曲线调整部44根据设定导程比对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和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分别进行调整(参照图2c、图3c)。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和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在后面详细叙述。\n[0040] 织机控制部42将利用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发送至纱线卷绕装置11的单元控制部41。单元控制部41将接收到的设定导程比朝横动控制部34传送。当接收到设定导程比时,横动控制部34以根据基于设定导程比决定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以及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对横动导纱器17进行驱动的方式对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驱动和停止等进行控制。\n[0041] 接着,对在本实施例的纱线卷绕装置11中由速度曲线调整部44调整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以及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进行说明。\n[0042] 图2示出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图3示出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各横轴为横动时间,纵轴为横动速度。图2c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由速度曲线调整部\n44调整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图3c示出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图2a中所示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以及图2b中所示的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是为了与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进行对比说明而示出的。图3a所示的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以及图3b中所示的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是为了与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进行对比说明而示出的。\n[0043] 另外,在图2中,仅示出从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的端部到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过程中,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增大的情况(加速度为正的情况),但是,对于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减少的情况(加速度为负的情况)也以同样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在图3中,仅示出了从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的端部到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过程中,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增大的情况(加速度为正的情况),但是,对于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减少的情况(加速度为负的情况)也以同样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n[0044] 图2a所示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是导程比为1.0的情况下的小径侧 区域的速度曲线。图3a所示的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是导程比为1.0的情况下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所谓导程比为1.0的情况,是指通过对导程比设定部43进行操作而输入1.0的导程比,从而设定导程比为1.0的情况。以导程比为1.0的情况作为“基准导程比”。即便是在关闭导程比设定部43的功能的情况下,由于未设定导程比,会成为未赋予导程比的状态、即设定导程比为1.0的情况。\n[0045] 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和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决定条件是由锥形形状的卷装53的卷绕条件决定的。在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决定条件中包括:横动时间t1、横动速度v1、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t11、以及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v1/t11等。在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决定条件中包括:横动时间T1、横动速度V1、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T11、以及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V1/T11等。在卷绕条件中包括:卷绕宽度、单程卷绕数、卷绕方式(精密卷绕、随机卷绕等)等。另外,本实施例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和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设定成:小径侧区域的横动时间t1和大径侧区域的横动时间T1相等,小径侧区域的横动速度v1和大径侧区域的横动速度V1相等,小径侧区域的加速时间t11和大径侧区域的加速时间T11相等,小径侧区域的加速度(v1/t11)和大径侧区域的加速度(V1/T11)相等。\n[0046] 与此相对,图2b所示的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是形成为与设定导程比(例如1.3)相同的导程比的情况下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图3b所示的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是形成为与设定导程比(例如1.3)相同的导程比的情况下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n[0047] 当基于图2a和图2b对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和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进行比较时,由于导程比分别为1.0和1.3的不同值,因此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t2比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t1减少。由于横动导纱器17必须以比横动时间t1更短的横动时间t2移动到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速度v2比第\n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速度v1增大与横动时间t2所减少的量对应的量。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时间t11与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减速时间t11相同。因此,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2/t11)比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增大。\n[0048] 这样,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中,当形成为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增大的速度曲线时,朝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供给的电流上升,有时会流过超过额定值的最大电流。\n由此,即便是在相同的卷绕条件下,与导程比为1.0的情况相比较,会出现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发热量上升、或者是容易到达极限扭矩,从而导致纱线卷绕装置11的规格下降的问题。\n[0049] 在本实施例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中,为了消除这种问题,如图2c所示,使加速度在导程比为1.0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以下。具体而言,使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与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相同。在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中,虽然加速度减小,但是,为了使横动距离和平均横动速度相等而与速度曲线的调整无关,使横动时间t2与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相同,且在横动速度v3、加速时间t31、以及以横动速度v3横动的时间t32方面与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不同。\n[0050] 下面,参照图3a和图3b,对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和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进行比较。\n由于导程比为1.0和1.3的不同值,因此,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T2比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T1增大。横动导纱器17必须以比横动时间T1更长的横动时间T2移动到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速度V2比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速度V1减少与横动时间T2所增大的量对应的量。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时间T11与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时间T11相同。因此,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2/T11)比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减少。\n[005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中,为了消除两边凸起的问题,如图\n3c所示,使加速度在导程比为1.0的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以上。具体而言,使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与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相同。在第\n1大径侧速度曲线中,加速度增大。但是,为了使横动距离和平均横动速度相等而与速度曲线的调整无关,使横动时间T2与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相同,且在横动速度V3、加速时间T31、以及以横动速度V3横动的时间T32方面与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不同。\n[0052] 根据以上说明了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纱线卷绕装置11,具有如下的效果。\n[0053] 速度曲线调整部44调整横动导纱器17在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和小径侧区域双方处的速度曲线。因此,在设定导程比而生成锥形形状的卷装53的情况下,能够在大径侧区域和小径侧区域双方处利用恰当的速度曲线对横动导纱器17进行驱动。\n[0054] 在利用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速度曲线调整部44将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调整到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以下。因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n19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使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11的生产率的下降。\n[0055] 在利用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速度曲线调整部44将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调整到导程比为1.0的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以上。因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17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n53。\n[0056] 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在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以上。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横动导纱器17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处需要耗费时间而反转。因此,能够抑制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在卷装\n53的小径侧区域使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11的生产率的下降。\n[0057] 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在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以下。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 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17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53。\n[0058] 使用图4以及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纱线卷绕装置1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纱线卷绕装置11在以下2点与实施例1极大不同。第1不同点在于,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比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还小,且比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还大。第2不同点在于,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比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还大,且比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还小。其他的结构、控制都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详细说明。\n[0059] 图4示出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图5示出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的速度曲线。各个横轴为横动时间,纵轴为横动速度。图4c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由速度曲线调整部44调整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图5c示出在本实施例中由速度曲线调整部44调整的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另一方面,图4a所示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以及图4b所示的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是为了与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进行对比说明而示出的。图5a所示的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以及图5b所示的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是为了与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进行对比说明而示出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以及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都是与实施例1同样的设定,因此省略详细说明。\n[0060] 另外,在图4中,仅示出从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处的端部到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过程中,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增大的情况(加速度为正的情况),但是,对于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减少的情况(加速度为负的情况)也以同样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在图5中,仅示出从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端部到卷装53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过程中,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增大的情况(加速度为正的情况),但是,对于横动导纱器17的速度减少的情况(加速度为负的情况)也以同样的速度曲线进行调整。\n[0061] 如图4c所示,本实施例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设定成,加速度比第 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2/t11)还小,且比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还大。在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中,为了使横动距离和平均横动速度相等而与速度曲线的调整无关,使横动时间t2与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相同,且在横动速度v4、加速时间t41、以及以横动速度v4横动的时间t42方面与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不同。\n[0062] 如图5c所示,本实施例的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设定成,加速度比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2/T11)还大,且比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加速度(V1/T11)还小。在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中,为了使横动距离和平均横动速度相等而与速度曲线的调整无关,使横动时间T2与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时间相同,且在横动速度V4、加速时间T41、以及以横动速度V4横动的时间T42方面与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不同。\n[0063] 根据以上说明了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纱线卷绕装置11,具有如下的效果。\n[0064] 在利用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速度曲线调整部44将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调整到比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还小。因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使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11的生产率的下降。\n[0065] 在利用导程比设定部43设定的设定导程比大于1.0的情况下,速度曲线调整部44将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调整到比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还大。因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能够使横动导纱器17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53。\n[0066] 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比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还长。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 程比的情况下,横动导纱器17在卷装53的小径侧区域处需要耗费时间而反转。因此,能够抑制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电流值的峰值,能够抑制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的发热量的上升。结果,能够在卷装\n53的小径侧区域使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高速动作,因此能够抑制纱线卷绕装置11的生产率的下降。\n[0067] 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比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还短。由此,在设定了大于1.0的导程比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由此,能够使横动导纱器17快速转向。结果,能够抑制卷装53的大径侧区域处的两边凸起,能够生成解舒性优异的锥形形状的卷装53。\n[0068]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在横动导纱器17加速时,速度呈直线状地加速,但是,也可以呈阶梯状或者呈曲线状地加速。\n[0069] 在实施例1中,使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与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v1/t11)相同,但是,也可以使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比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v1/t11)小。在该情况下,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变小,但是,为了使横动距离和平均横动速度相等而与速度曲线的调整无关,能够以使加速时间增大、或者使横动速度增大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样,使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与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V1/T11)相同,但是,也可以使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比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的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V1/T11)大。在该情况下,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变大,但是,为了使横动距离和平均横动速度相等而与速度曲线的调整无关,能够以使减速时间减少、或者使横动速度减少的方式进行调整。\n[0070] 对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第1小径侧速度曲线以及第1大径侧速度曲线而言,相对于作为比较的第2小径侧速度曲线或第3小径侧速度曲线、第2大径侧速度曲线或第3大径侧速度曲线,以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度的大小关系作为基准对速度曲线进行调整,但是,并不限定于 此,也能够以横动导纱器17的加速时间的大小关系作为基准对速度曲线进行调整。\n[0071] 对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导程比,以横动时间的比值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设定成横动速度的比值。另外,在使卷装53的卷绕方式为精密卷绕(即便卷装53的直径卷粗,也将基于横动装置12的单程卷绕数维持在恒定值而卷绕卷装53的方法,随着卷装53的直径增大而棱角变小)的情况下,如果利用横动时间的比值设定导程比的话,则无法以规定的单程卷绕数卷绕卷装53。另一方面,在使卷装53的卷绕方式为随机卷绕(在卷绕速度恒定且横动速度也恒定的状态下卷绕卷装53的方法,单程卷绕数随着卷装53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将导程比设定成横动时间的比值,还是设定成横动速度的比值,均能够卷绕卷装53。\n[0072] 用于对纱线卷绕装置1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实施例,例如,可以将卷绕筒管驱动控制部31和横动控制部34设置于单元控制部41,也可以将设置于织机控制部42的导程比设定部43设置于单元控制部41。\n[0073] 卷绕筒管B的驱动是由卷绕筒管驱动电动机18直接驱动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使驱动罗拉与卷绕筒管B的表面接触而驱动卷绕筒管B。接触罗拉14的形状为两端的直径不同的锥形形状,但也可以是两端的直径相同的圆筒形状。\n[0074] 横动装置12构成为臂部件16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纱线卷绕装置11的设置方向(上下方向)平行,但也可以构成为臂部件16的长度方向相对于纱线卷绕装置11的设置面垂直。横动装置12形成为利用横动导纱器驱动电动机19往复驱动臂部件16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在接触罗拉14的附近配置环状的正时带,将横动导纱器17安装于该正时带,并且,例如利用横动电动机往复驱动正时带。\n[0075] 以上说明了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形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广泛地涉及到从本说明书以及附图所记载的事项所明确的本发明的真实意图的技术思想的范围整体。
法律信息
- 2015-10-21
- 2013-06-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B65H 54/28
专利申请号: 201110192167.9
申请日: 2011.07.04
- 2012-01-1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