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首页专利查询专利详情

*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仅供参考,实际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展示为准

基于微光子结构无源谐振腔的微光学陀螺

发明专利无效专利
  • 申请号:
    CN200710177382.5
  • IPC分类号:G01C19/72;G01P9/00;G01P9/04;G02F1/03;G02F1/035;G02B6/42
  • 申请日期:
    2007-11-15
  • 申请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基于微光子结构无源谐振腔的微光学陀螺
申请号CN200710177382.5申请日期2007-11-15
法律状态权利终止申报国家中国
公开/公告日2008-03-26公开/公告号CN101149266
优先权暂无优先权号暂无
主分类号G01C19/72IPC分类号G;0;1;C;1;9;/;7;2;;;G;0;1;P;9;/;0;0;;;G;0;1;P;9;/;0;4;;;G;0;2;F;1;/;0;3;;;G;0;2;F;1;/;0;3;5;;;G;0;2;B;6;/;4;2查看分类表>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请人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权利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前权利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冯丽爽;洪灵菲;刘惠兰;马迎建;于怀勇;魏鹏
代理机构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代理人周长琪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光子结构无源谐振腔的微光学陀螺,该微光学陀螺中光源(1)的输出端和集成光学调制器(2)的A端相连;集成光学调制器(2)的B端与第一光纤耦合器(3)的C端相连,集成光学调制器(2)的C端与第二光纤耦合器(6)的C端相连;第一光纤耦合器(3)的B端与微光子结构无源谐振腔(5)的A端相连,第一光纤耦合器(3)的A端与第一探测器(4)相连;第二光纤耦合器(6)的B端与微光子结构无源谐振腔(5)的B端相连,第二光纤耦合器(6)的A端与第二探测器(7)相连;陀螺检测控制电路(8)的控制端与光源(1)的输入端相连;陀螺检测控制电路(8)接收第一探测器(4)和第二探测器(7)输出的光强信号。通过控制微光子结构使传播光的频率在其禁带范围内,构成反射镜的全角反射率可以接近100%。

我浏览过的专利

专利服务由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