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 |
申请号 | CN202221864367.4 | 申请日期 | 2022-07-18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IPC分类号 | C;0;2;F;1;/;4;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王宏勋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王石岙村1组130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王宏勋 | 当前权利人 | 王宏勋 |
发明人 | 王宏勋 |
代理机构 | 宁波甬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胡芳均 |
摘要
一种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污水进口,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壳体内腔分为前腔体和后腔体,污水进口与前腔体相连通,与后腔体对应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在后腔体中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的进口朝下设置并与后腔体相连通,连通管的出口与清水出口相接通,连通管的进口低于隔板的顶部,在后腔体中设置有储油壳,在与隔板的顶部位置对应的储油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储油壳内腔经进油口与后腔体相连通,在与进油口对应的储油壳侧壁上设置有进油斗组件,进油斗组件的进油开口的高度与隔板的顶部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实现油水自动分离,无需驱动电机,绿色环保。
1.一种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1),在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污水进口(11),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隔板(13),所述隔板(13)将壳体内腔分为前腔体(10)和后腔体,所述污水进口(11)与前腔体(10)相连通,与后腔体对应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19),在所述后腔体中设置有连通管(5),所述连通管(5)的进口朝下设置并与后腔体相连通,所述连通管(5)的出口与清水出口(19)相接通,所述连通管(5)的进口低于隔板(13)的顶部,在所述后腔体中设置有储油壳,在与隔板(13)的顶部位置对应的储油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14),储油壳内腔(15)经进油口(14)与后腔体相连通,在与进油口(14)对应的储油壳侧壁上设置有能使悬浮在漫过隔板(13)的污水表面的污油流入进油口(14)的进油斗组件,所述进油斗组件的进油开口的高度与隔板(13)的顶部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腔体中设置有第二隔板(18)和第三隔板(181),所述第二隔板(18)的顶部高于隔板(13)的顶部,所述储油壳即第二隔板(18)、第三隔板(181)和壳体内壁围成的封闭结构,所述第二隔板(18)将后腔体分为后前腔体(101)和后后腔体(102),所述第三隔板(181)将后后腔体(102)分为储油壳内腔(15)和储存清水的储水腔,所述进油斗组件和连通管(5)连接在第二隔板(18)上,所述进油口(14)和清水出口(19)位于第二隔板(18)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储油壳内腔(15)的顶部设置有捞油口,在所述捞油口上能脱卸地盖置有密封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5)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上开口高于隔板(13)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通管(5)的进口上设置有能阻止污油通过的过滤网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储水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出水口(1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斗组件包括进油板(2)、定位杆(16)和限位块(161),所述定位杆(16)分布在进油口(14)两侧的储油壳外壁上,在每个定位杆(16)上均设置有相应的限位块(161),所述进油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翼板(21),在每个翼板(21)上设置有能套在对应定位杆(16)上并能顶触在限位块(161)上而定位进油板(2)的定位板(22),当所述定位板(22)顶触在对应限位块(161)上时,远离进油口(14)的进油板一端的高度高于靠近进油口(14)的进油板另一端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进油口(14)的底边对应的储油壳外壁上设置有L形的阻油条(3),所述进油板(2)的底部顶触在阻油条(3)上,在阻油条(3)两端的储油壳外壁上分别设置有挡板(17),任一挡板(17)与对应的翼板(21)的侧壁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油条(3)的宽度大于进油口(14)的宽度,在与进油口(14)位置对应的阻油条(3)上设置有阻油条凹部(31)。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所述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进口(11)高于隔板(13)的顶部,与污水进口(11)对应的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截留餐饮残渣和大颗粒物的过滤篮(4),从过滤篮(4)处漏过的餐饮残渣和颗粒物沉淀在框体(103)或袋体中,所述污水进口(11)与过滤篮(4)的内腔相连通。
一种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720773764.3名称为《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厂的除油撇渣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厂的除油撇渣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上侧侧壁设有进水通道,且进水通道的底部横向设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与进水通道滑动连接,所述转动板远离进水通道的一侧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一摆动杆,所述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二摆动杆,且第一摆动杆与第二摆动杆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摆动杆的侧壁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一侧侧壁通过弹簧连接有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块,所述滑块远离滑槽底部的一侧侧壁转动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远离滑块的一端与第一摆动杆转动连接。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整个处理装置分工明确,污水中油和滤渣处理充分且效果明显。然而,该装置需要使用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无法实现不使用电机去除油污的功能,因此该装置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n发明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无需使用驱动电机、能源消耗低,绿色环保、污水处理效果好的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n[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污水进口,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壳体内腔分为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污水进口与前腔体相连通,与后腔体对应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在所述后腔体中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进口朝下设置并与后腔体相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出口与清水出口相接通,所述连通管的进口低于隔板的顶部,在所述后腔体中设置有储油壳,在与隔板的顶部位置对应的储油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储油壳内腔经进油口与后腔体相连通,在与进油口对应的储油壳侧壁上设置有能使悬浮在漫过隔板的污水表面的污油流入进油口的进油斗组件,所述进油斗组件的进油开口的高度与隔板的顶部相对应。\n[0005] 作为改进,在所述后腔体中可优选设置有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顶部高于隔板的顶部,所述储油壳即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壳体内壁围成的封闭结构,所述第二隔板将后腔体分为后前腔体和后后腔体,所述第三隔板将后后腔体分为储油壳内腔和储存清水的储水腔,所述进油斗组件和连通管连接在第二隔板上,所述进油口和清水出口位于第二隔板上。\n[0006] 进一步改进,在储油壳内腔的顶部可优选设置有捞油口,在所述捞油口上能脱卸地盖置有密封盖。\n[0007] 进一步改进,所述连通管可优选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上开口高于隔板的顶部。\n[0008]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连通管的进口上可优选设置有能阻止污油通过的过滤网体。\n[0009] 进一步改进,在储水腔的内壁上可优选设置有出水口。\n[0010] 作为改进,所述进油斗组件可优选包括进油板、定位杆和限位块,所述定位杆分布在进油口两侧的储油壳外壁上,在每个定位杆上均设置有相应的限位块,所述进油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翼板,在每个翼板上设置有能套在对应定位杆上并能顶触在限位块上而定位进油板的定位板,当所述定位板顶触在对应限位块上时,远离进油口的进油板一端的高度高于靠近进油口的进油板另一端的高度。\n[0011] 进一步改进,在进油口的底边对应的储油壳外壁上可优选设置有L形的阻油条,所述进油板的底部顶触在阻油条上,在阻油条两端的储油壳外壁上分别设置有挡板,任一挡板与对应的翼板的侧壁相贴合。\n[0012] 进一步改进,所述阻油条的宽度可优选大于进油口的宽度,在与进油口位置对应的阻油条上设置有阻油条凹部。\n[0013] 作为改进,所述进水口可优选高于隔板的顶部,与进水口对应的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截留餐饮残渣和大颗粒物的过滤篮,从过滤篮处漏过的餐饮残渣和颗粒物沉淀在框体或袋体中,所述进水口与过滤篮的内腔相连通。\n[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巧妙地利用了污油的物理特性,以及清水出口、连通管进口与隔板的高度位置关系,污油轻而污水重,污油浮在污水表面,从而当污水漫过隔板进入后腔体后,随着水位上涨,污油与连通管进口被污水隔离,污油无法从连通管进入清水出口,而后腔体中水位继续升高至高于清水出口时,污水从连通管进口进入清水出口,污油则浮在污水表面上被进油斗组件导入进油口,最终收集在储油壳内腔中,通过无动力的纯物理方法实现了油水分离,这种结构无需驱动电机驱动,绿色环保、能源消耗低,污水处理效果好。\n附图说明\n[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n[0016] 图2为图1的俯视图;\n[0017] 图3是图2中沿A‑A线的剖面图;\n[0018] 图4是图2中沿B‑B线的剖面图;\n[0019] 图5是图1的结构分解图;\n[0020] 图6是图5的进一步结构分解图;\n[0021] 图7是图5中I部分的放大图;\n[0022] 图8是图6中II部分的放大图;\n[0023]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立体图;\n[0024] 图10是图9中沿C‑C线的剖面图;\n[0025] 图11是图9中的结构分解图;\n[0026] 图12是图11中的进一步结构分解图;\n[0027] 图13是图12中III部分的放大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8]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n[0029]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1,在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污水进口11,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隔板13,隔板13将壳体内腔分为前腔体10和后腔体,污水进口11与前腔体10相连通,与后腔体对应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19,在后腔体中设置有连通管5,连通管5的进口朝下设置并与后腔体相连通,连通管5的出口与清水出口19相接通,连通管5的进口低于隔板13的顶部,在后腔体中设置有储油壳,在与隔板13的顶部位置对应的储油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14,储油壳内腔15经进油口14与后腔体相连通,在与进油口14对应的储油壳侧壁上设置有能使悬浮在漫过隔板13的污水表面的污油流入进油口14的进油斗组件,进油斗组件的进油开口的高度与隔板13的顶部相对应。\n[0030] 在后腔体中设置有第二隔板18和第三隔板181,第二隔板18的顶部高于隔板13的顶部,储油壳即第二隔板18、第三隔板181和壳体内壁围成的封闭结构,第二隔板18将后腔体分为后前腔体101和后后腔体102,第三隔板181将后后腔体102分为储油壳内腔15和储存清水的储水腔,进油斗组件和连通管5连接在第二隔板18上,进油口14和清水出口19位于第二隔板18上。\n[0031] 在储油壳内腔15的顶部设置有捞油口,在捞油口上能脱卸地盖置有密封盖。连通管5为三通管,三通管的上开口高于隔板13的顶部。在连通管5的进口上设置有阻止污油通过的过滤网体。在储水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出水口12。\n[0032] 进油斗组件包括进油板2、定位杆16和限位块161,定位杆16分布在进油口14两侧的储油壳外壁上,在每个定位杆16上均设置有相应的限位块161,进油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翼板21,在每个翼板21上设置有能套在对应定位杆16上并能顶触在限位块161上而定位进油板2的定位板22,当定位板16顶触在对应限位块161上时,远离进油口14的进油板一端的高度高于靠近进油口14的进油板另一端的高度。定位杆16是螺杆,限位块161是螺接在对应螺杆上的限位螺母。在进油口14的底边对应的储油壳外壁上设置有L形的阻油条3,进油板2的底部顶触在阻油条3上,在阻油条3两端的储油壳外壁上分别设置有挡板17,任一挡板\n17与对应的翼板21的侧壁相贴合。阻油条3的宽度大于进油口14的宽度,在与进油口14位置对应的阻油条3上设置有阻油条凹部31。\n[0033] 进水口11高于隔板13的顶部,与进水口11对应的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截留餐饮残渣和大颗粒物的过滤篮4,进水口11与过滤篮4的内腔相连通。在过滤篮4的内壁上铺设有过滤网。过滤网是能附着分解餐饮残渣和油污的微生物的污水初步处理网。选用的微生物具体菌种属于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n[0034] 如图9至图13所示,第二种实施例的环保无动力的油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中空的壳体1,在壳体1的一端设置有污水进口11,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隔板13,隔板13将壳体内腔分为前腔体10和后腔体,污水进口11与前腔体10相连通,与后腔体对应的壳体内壁上设置有清水出口19,在后腔体中设置有连通管5,连通管5的进口朝下设置并与后腔体相连通,连通管5的出口与清水出口19相接通,连通管5的进口低于隔板13的顶部,在后腔体中设置有储油壳,在与隔板13的顶部位置对应的储油壳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油口14,储油壳内腔15经进油口14与后腔体相连通,在与进油口14对应的储油壳侧壁上设置有能使悬浮在漫过隔板13的污水表面的污油流入进油口14的进油斗组件,进油斗组件的进油开口的高度与隔板13的顶部相对应。前腔体10上盖有能脱卸的盖板结构104。\n[0035] 在后腔体中设置有第二隔板18和第三隔板181,第二隔板18的顶部高于隔板13的顶部,储油壳即第二隔板18、第三隔板181和壳体内壁围成的封闭结构,第二隔板18将后腔体分为后前腔体101和后后腔体102,第三隔板181将后后腔体102分为储油壳内腔15和储存清水的储水腔,进油斗组件和连通管5连接在第二隔板18上,进油口14和清水出口19位于第二隔板18上。\n[0036] 在储油壳内腔15的顶部设置有捞油口,在捞油口上能脱卸地盖置有密封盖。连通管5为三通管,三通管的上开口高于隔板13的顶部。在连通管5的进口上设置有阻止污油通过的过滤网体。在储水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出水口12。过滤网体是纳米材料制作的不锈钢过滤网51,能通过水同时阻止污油通过,其具体结构属于公知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三通管可以采用方形管50扁平设计,有助于减小占用空间,也能使下端开口与水面相竖直,方便进水和过滤。出水口12处也改用方形出水结构121,方便于外接的方形管道相连接。\n[0037] 进油斗组件包括进油板2、定位杆16和限位块161,定位杆16分布在进油口14两侧的储油壳外壁上,在每个定位杆16上均设置有相应的限位块161,进油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翼板21,在每个翼板21上设置有能套在对应定位杆16上并能顶触在限位块161上而定位进油板2的定位板22,当定位板16顶触在对应限位块161上时,远离进油口14的进油板一端的高度高于靠近进油口14的进油板另一端的高度。定位杆16是螺杆,限位块161是螺接在对应螺杆上的限位螺母。在进油口14的底边对应的储油壳外壁上设置有L形的阻油条3,进油板2的底部顶触在阻油条3上,在阻油条3两端的储油壳外壁上分别设置有挡板17,任一挡板\n17与对应的翼板21的侧壁相贴合。阻油条3的宽度大于进油口14的宽度,在与进油口14位置对应的阻油条3上设置有阻油条凹部31。\n[0038] 进水口11高于隔板13的顶部,与进水口11对应的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截留餐饮残渣和大颗粒物的过滤篮4,进水口11与过滤篮4的内腔相连通。在过滤篮4的内壁上铺设有过滤网。过滤网是能附着分解餐饮残渣和油污的微生物的污水初步处理网。选用的微生物具体菌种属于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描述。在过滤篮4下方还可以设置残渣存放的框体103或袋体,方便残渣的收集和处理。过滤篮4上的过滤网可以采用可拆卸的网袋结构41,方便清理和更换。\n[0039] 工作原理:经过滤后的污水从前腔体漫入后腔体中,由于隔板高于连通管进口的高度,所以污水中的污油从前腔体溢流到后前腔体,后前腔体中水满上来后高过清水出口,水就会流入后后腔体中,而此时,污油由于物理特性浮在水面上,因此污油从后前腔体水面上沿进油板流入进油斗组件,并最终从进油口进入储油壳内腔中收集,实现油水分离。\n[0040] 进油斗组件的进油板由于通过定位板与定位杆相连接,因此进油板与储油壳外壁处于活动连接状态,进油板能相对储油壳外壁轻微摆动,当油漫至进油板处时,进油板轻轻抬起将进油板附近的油刮入进油斗组件内,使油沿进油板导入储油壳内,导油效果更好,导油后的进油板因自重重新复位后再次将附近的油刮入,重复导油操作。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