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 |
申请号 | CN200910073976.0 | 申请日期 | 2009-03-18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07946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03D1/00 | IPC分类号 | B;0;3;D;1;/;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矿物加工系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发明人 | 樊民强;杨宏丽;董连平;张妍琴;李志红 |
代理机构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雷立康 |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它属于一种针对煤泥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浮选机微细粒分选效果低、浮选柱浮选上限难以有效衔接重介分选下限的技术难题。本发明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它包括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重力扫选排尾和重选精矿再浮选三个步骤。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它包括射流浮选柱、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和二次排尾重选装置三部分;一次排尾分级装置设在射流浮选柱的下面,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循环中矿底流口与二次排尾重选装置连接,二次排尾重选装置的中心给矿管与射流浮选柱联接。本发明兼有粗煤泥分选、细粒煤和微细粒煤高选择性浮选的多重作用,提高了重浮联合分选的效率。
1.一种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重力扫选排尾和重选精矿再浮选三个步骤:
(1)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原料矿浆由入料泵送至浮选柱上方的射流器,在射流器中完成充气与矿化,然后射入浮选柱内,与反射板相撞,气泡被进一步粉碎,同时矿浆与气泡在反射板的阻挡下转为向上运动,矿化气泡携带精煤进入浮选柱顶部泡沫层,作为精矿被回收,剩余未被气泡捕集或捕集不牢又落下的物料下行至浮选柱下端的分级排尾装置,亲水的矿泥通过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尾矿管作为一次尾矿排出,粗粒物料和部分细粒物料作为循环中矿从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排出,由循环泵送至旋流器进行重力扫选排尾;
(2)重力扫选排尾:由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排出的循环中矿用循环泵切向给入水介质旋流器,在水介质旋流器内进行重力扫选,重力扫选的尾矿即粗粒高灰物料作为二次尾矿从水介质旋流器底流口排出,重选精矿以粗粒低灰循环物料为主,作为溢流产品返回浮选柱进行重选精矿再浮选;
(3)重选精矿再浮选:经水介质旋流器重力扫选的重选精矿在浮选柱内被进一步浮选,低灰物料作为精矿回收。
2.一种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射流浮选柱、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和二次排尾重选装置三部分;一次排尾分级装置设在射流浮选柱的下面,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循环中矿底流口与二次排尾重选装置连接,二次排尾重选装置的中心给矿管与射流浮选柱联接;所述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包括一段装置(41)、二段装置(31)和一次尾矿管(51),一段装置(41)上部密封,下部为一个分级锥(46),分级锥(46)大口朝上与一段装置(41)下部连接,分级锥(46)小口朝下敞开,使得矿浆可以由此进入其中形成上升流,从而使细粒高灰尾矿进入一次中心尾矿管(44)中排出,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一端设在分级锥(46)的中心轴线上且其进口向上敞开,一次中心尾矿管(44)敞口位置设在一段装置(41)的最大横截面处,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另一端与一次尾矿管(51)的下部相连接,一段装置(41)通过筋板(45)固定在浮选柱柱体(2)内壁上;二段装置(31)包括矮柱(32)、沉降锥(33)和导流板(34),矮柱(32)上边缘通过法兰(8)与浮选柱柱体(2)的下部相连接,柱体(2)和矮柱(32)内部被底部倒锥(9)分隔开,沉降锥(33)设在矮柱(32)下端,一次周边尾矿管(37)设在矮柱(32)侧壁上并与一次尾矿管(51)下端相连接,沉降锥(33)底部为密封平底,循环中矿底流口(36)设在沉降锥(33)下部的侧壁上并通过管路与中矿循环泵(85)相连接,用以导出循环中矿,导流板(34)与调节装置(35)连接,调节装置(35)设在沉降锥(33)底部的中央以便于对导流板(34)作上下调整,一次尾矿管(51)的上端伸入总尾矿箱(42)中并与浮选柱液面的高度相同;所述二次排尾重选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旋流器(81)、中心给矿管(84)和中矿循环泵(85),旋流器(81)设在浮选柱泡沫收集槽(1)外壁上,旋流器(81)设有切向入料管(88)、溢流管(82)和底流口(83),底流口(83)插入总尾矿箱(42)中,中心给矿管(84)套在射流器(11)下部外面并通过弯管(86)与溢流管(82)连接,中矿循环泵(85)通过管路与切向入料管(88)连接实现重力分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浮选柱:包括柱体(2)、至少一个位于柱体上部的射流器(11)、位于柱体中段的反射板(3)、位于柱体底部的底部倒锥(9),柱体顶部外侧设有泡沫收集槽(1),射流器(11)上部设在浮选柱液面以上,射流器(11)下部垂直伸入浮选柱液面以下,反射板(3)设在射流器(11)的正下方,反射板(3)中心线与射流器(11)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反射板(3)通过筋板与射流器(11)固定连接在一起或与一段装置(41)上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反射板(3)与射流器(11)至少相距50mm,底部倒锥(9)大口朝上与柱体(2)焊接在一起,底部倒锥(9)小口朝下敞开并与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二段装置(31)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进口还可以向下敞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尾矿管(51)的上端套有若干套筒,用以调节其高度,从而控制浮选柱内液面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81)还可以设置在浮选柱上方。
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它属于一种针对煤泥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随煤炭机械化开采程度的提高,原煤细颗粒含量逐渐增大,细粒煤分选也涌现出更多问题。浮选仍是细粒煤分选的首选方法,但常用的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和浮选柱很难在处理量、选择性和对粒级的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一致的优势。重选无需添加药剂,对环境友好、分选成本低,但对-0.1mm煤粒分选效果较差。浮选柱设计理念与多力场的结合是浮选柱发展史上的重要突破,采用浮选柱与多力场结合设计理念的新型设备有:旋流器式浮选柱、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和喷气式旋流浮选器(ASH)等。如CN2096416U公开的“旋流器式浮选柱”,将浮选柱与旋流器组合成一种新的浮选设备,其主要特点是浮选柱位于上方,旋流器位于下方,二者连成一体,矿物完全在离心力场中进行分选,利用离心力场强化细颗粒煤泥的浮选作用,但它不适于处理粗粒煤。CN1080595C公开的“静态微泡浮选柱强化分选方法及装置”,把重力分选与浮选相结合,采用浮选-重选-浮选的分选链,它最主要的特征也是以旋流力场为核心,旋流装置位于柱体底部,主要矿化机制是逆向碰撞;其中旋流的重选作用明显弱于浮选柱的浮选作用,矿浆循环量偏大,浮选旋流器中重选的独立性也不明显,且存在离心力与浮选的相互干扰。CN2766961Y公开的“旋流力场浮选柱”,其下端为锥形,但在锥形区域内是旋流态,影响矿浆沉降,不利于二次洗选。\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浮选机微细粒分选效果低、浮选柱浮选上限难以有效衔接重介分选下限的技术难题,并提供一种能对煤泥高效分选和具有双排尾特征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及装置。\n[0004]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它包括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重力扫选排尾和重选精矿再浮选三个步骤:\n[0005] (1)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原料矿浆由入料泵送至浮选柱上方的射流器,在射流器中完成充气与矿化,然后射入浮选柱内,与反射板相撞,气泡被进一步粉碎,同时矿浆与气泡在反射板的阻挡下转为向上运动,矿化气泡携带精煤进入浮选柱顶部泡沫层,作为精矿被回收,剩余未被气泡捕集或捕集不牢又落下的物料下行至浮选柱下端的分级排尾装置,亲水的矿泥通过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尾矿管作为一次尾矿排出,粗粒物料和部分细粒物料作为循环中矿从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排出,由循环泵送至旋流器进行重力扫选排尾;\n[0006] (2)重力扫选排尾:由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排出的循环中矿用循环泵切向给入水介质旋流器,在水介质旋流器内进行重力扫选,重力扫选的尾矿即粗粒高灰物料作为二次尾矿从水介质旋流器底流口排出,重选精矿以粗粒低灰循环物料为主,作为溢流产品返回浮选柱进行重选精矿再浮选;\n[0007] (3)重选精矿再浮选:经水介质旋流器重力扫选的重选精矿在浮选柱内被进一步浮选,低灰物料作为精矿回收。\n[0008] 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它包括射流浮选柱、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和二次排尾重选装置三部分;一次排尾分级装置设在射流浮选柱的下面,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循环中矿底流口与二次排尾重选装置连接,二次排尾重选装置的中心给矿管与射流浮选柱联接。\n[0009] 所述射流浮选柱:包括柱体2、至少一个位于柱体上部的射流器11、位于柱体中段的反射板3、位于柱体底部的底部倒锥9,柱体顶部外侧设有泡沫收集槽1,射流器11上部设在浮选柱液面以上,射流器11下部垂直伸入浮选柱液面以下,反射板3设在射流器11的正下方,反射板3中心线与射流器11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反射板3通过筋板与射流器11固定连接在一起或与一段装置41上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反射板3与射流器11至少相距\n50mm,底部倒锥9大口朝上与柱体2焊接在一起,底部倒锥9小口朝下敞开并与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二段装置31相通。\n[0010] 所述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包括一段装置41、二段装置31和一次尾矿管51,一段装置41上部密封,下部为一个分级锥46,分级锥46大口朝上与一段装置41下部连接,分级锥46小口朝下敞开,使得矿浆可以由此进入其中形成上升流,从而使细粒高灰尾矿进入一次中心尾矿管44中排出,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一端设在分级锥46的中心轴线上且其进口向上敞开,一次中心尾矿管44敞口位置设在一段装置41的最大横截面处,一次中心尾矿管\n44的另一端与一次尾矿管51的下部相连接,一段装置41通过筋板45固定在浮选柱柱体2内壁上;二段装置31包括矮柱32、沉降锥33和导流板34,矮柱32上边缘通过法兰8与浮选柱柱体2的下部相连接,柱体2和矮柱32内部被底部倒锥9分隔开,沉降锥33设在矮柱\n32下端,一次周边尾矿管37设在矮柱32侧壁上并与一次尾矿管51下端相连接,沉降锥33底部为密封平底,循环中矿底流口36设在沉降锥33下部的侧壁上并通过管路与中矿循环泵85相连接,用以导出循环中矿,导流板34与调节装置35连接,调节装置35设在沉降锥\n33底部的中央以便于对导流板34作上下调整,一次尾矿管51的上端伸入总尾矿箱42中并与浮选柱液面的高度相同。\n[0011] 所述二次排尾重选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旋流器81、中心给矿管84和中矿循环泵\n85,旋流器81设在浮选柱泡沫收集槽1外壁上,旋流器81设有切向入料管88、溢流管82和底流口83,底流口83插入总尾矿箱42中,中心给矿管84套在射流器11下部外面并通过弯管86与溢流管82连接,中矿循环泵85通过管路与切向入料管88连接实现重力分选。\n[0012] 所述一次排尾分级装置中的一段装置41和二段装置31相对独立,在联合分选机中可以同时包含一段装置41和二段装置31,也可以只包含其中一个。\n[0013] 所述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进口还可以向下敞开。\n[0014] 所述一次尾矿管51的上端套有若干套筒,用以调节其高度,从而控制浮选柱内液面高度。\n[0015] 所述旋流器81还可以设置在浮选柱上方。\n[0016] 由于本发明采用浮选粗选-重力扫选-重选精矿再浮选的分选模式,通过浮选和重选分别排出细粒和粗粒高灰尾矿,具有双排尾特征。浮选排尾降低浮选中矿循环量和细泥污染,旋流器重选排尾减少了返回浮选的物料量,低灰粗颗粒循环再选,粗颗粒损失小,提高了浮选的入料粒度,使得浮选效果明显改善,分选装置的单位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本发明在整体上兼有粗煤泥分选、细粒煤和微细粒煤高选择性浮选的多重作用,有效解决现有浮选机微细粒分选效果低、浮选柱浮选上限难以有效衔接重介分选下限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重浮联合分选的效率。因此,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n[0017] 1、采用射流器充气矿化,能保证足够的充气量,同时提高了原料的矿化效率,缩短了矿浆在浮选柱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了浮选柱的柱体高度,同时射流充气对于粗矿粒具有较好的矿化作用,故可提高浮选柱的分选上限。\n[0018] 2、整个分选过程的主要特征是进行了两次排尾,浮选分级排尾装置和水介质旋流器分别进行排尾,浮选分级排尾装置排出的是细粒高灰尾矿,水介质旋流器排出的是粗粒高灰尾矿。\n[0019] 3、浮选柱底部设置的分级排尾装置,能够排出含大量微细粒高灰物料的矿浆,减少了浮选柱的循环中矿量,同时大大减少了高灰细泥返回量,从而减少了对浮选的干扰。\n[0020] 4、浮选柱的循环中矿经过水介质旋流器扫选,能够排出大部分粗粒高灰高密度物料,低灰粗颗粒损失小,减少了实际返回浮选柱的循环矿浆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单位处理能力。\n[0021] 5、重选装置中的水介质旋流器设置在浮选柱的外部,重选与浮选功能相对独立,重选装置与浮选柱的相对布置方式灵活,易于实现设备大型化。\n[0022] 6、水介质旋流器分选出的二次尾矿为粗粒尾矿,生产中可以直接用高频筛或离心机脱水,减少尾煤浓缩机负荷,间接提高浓缩效率,改善细粒煤泥的脱水效果。\n附图说明\n[0023] 图1是本发明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原理的示意图;\n[0024] 图2是本发明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的结构示意图;\n[0025] 图3是图2的俯视图;\n[0026] 图4是本发明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n[0027] 图5是图4的俯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n[0029]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方法,它包括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重力扫选排尾和重选精矿再浮选三个步骤:\n[0030] (1)原矿浮选粗选与分级排尾:原料矿浆71由入料泵送至浮选柱上方的射流器\n11,矿浆高速通过射流器的过程中,空气72由射流器的空气吸入口被吸入,并与矿浆充分混合,浮选药剂也从空气吸入口加入,在射流器中完成充气与矿化,然后射入浮选柱23内,与凹球面反射板3相撞,气泡被进一步粉碎,低灰易浮物料随矿化气泡73上浮至浮选柱顶部泡沫层74,作为精矿被回收,未被气泡捕集或捕集不牢又落下的物料75与剩余物料一起随矿浆下行至浮选柱底部,其中亲水的矿泥76由于粒度较细、部分悬浮于浮选柱中下部,通过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一次中心尾矿管44和一次尾矿管51作为一次尾矿排出;随着矿浆流向下运动,矿浆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携带粗颗粒的矿浆从浮选柱底部被循环泵85抽出,作为中矿送至水介质旋流器进行重力扫选;另一部分携带高灰细泥的矿浆则在沉降锥\n33和浮选柱底部倒锥9之间的环锥形区域形成上升流,通过位于柱壁的一次周边尾矿管37排出,与一次中心尾矿管44排出的矿浆汇合成为尾矿,作为整个系统的第一次排尾,称为一次尾矿;由于沉降锥33与浮选柱底部倒锥9之间为环锥形区域,其间的矿浆在上升过程中流速随截面积的增大而降低,其中携带的粗颗粒得以再次沿沉降锥33沉至浮选柱底部,被循环泵85从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抽出进入中矿循环进行重力扫选排尾。因粗颗粒的沉降速度大于上升水流速度,故随一次尾矿排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使得未能上浮的粗粒低灰煤有机会返回浮选柱再选,高灰细泥大多作为一次尾矿排出,故对后续重力扫选的影响大大减小。\n[0031] (2)重力扫选排尾:由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36排出的循环中矿用循环泵85切向给入水介质旋流器,在水介质旋流器内进行重力扫选,重力扫选的尾矿即粗粒高灰物料作为二次尾矿从水介质旋流器底流口排出,重选精矿以粗粒低灰循环物料为主,作为溢流产品返回浮选柱进行重选精矿再浮选。\n[0032] (3)重选精矿再浮选:经水介质旋流器重力扫选的重选精矿在浮选柱内被进一步浮选,低灰物料作为精矿回收。\n[0033] 由浮选柱循环中矿底流口36排出的中矿中,主要是未上浮的粗粒低密度低灰物料75和粗粒高密度高灰物料77,这些物料用循环泵切向给到水介质旋流器中进行重力扫选,其中粗粒低密度低灰物料75通过旋流器溢流管82返回浮选柱进行再浮选,粗粒高密度高灰物料77从旋流器底流口83排出,成为尾矿,这是整个系统的第二次排尾,称为二次尾矿。\n[0034]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实现上述方法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它包括射流浮选柱、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和二次排尾重选装置三部分;一次排尾分级装置设在射流浮选柱的下面,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循环中矿底流口与二次排尾重选装置连接,二次排尾重选装置的中心给矿管与射流浮选柱联接。所述射流浮选柱:包括柱体2、一个位于柱体上部的射流器11、位于柱体中段的反射板3、位于柱体底部的底部倒锥9,所述的柱体2为圆柱形或方形,柱体顶部外侧设有泡沫收集槽1,射流器11上部设在浮选柱液面以上,射流器11下部垂直伸入浮选柱液面以下,凹球面反射板3设在射流器11的正下方,反射板3中心线与射流器11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反射板3与射流器11固定连接在一起或与一段装置41上表面固定连接在一起,反射板3与射流器11至少相距50mm,射流器11的上端设有通大气的空气吸入口12,底部倒锥9大口朝上与柱体2焊接在一起,底部倒锥9小口朝下敞开并与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二段装置31相通;所述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包括一段装置41、二段装置31和一次尾矿管51,一段装置41上部密封,下部为一个分级锥46,分级锥46大口朝上与一段装置41下部连接,分级锥46小口朝下敞开,使得矿浆可以由此进入其中形成上升流,从而使细粒高灰尾矿进入一次中心尾矿管44中排出,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一端设在分级锥46的中心轴线上且其进口向上敞开或向下敞开,一次中心尾矿管44敞口位置设在一段装置41的最大横截面处,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另一端与一次尾矿管51的下部相连接,一段装置41通过筋板45固定在浮选柱柱体2内壁上;二段装置31包括矮柱32、沉降锥33和导流板34,矮柱32上边缘通过法兰8与浮选柱柱体2的下部相连接,柱体2和矮柱32内部被底部倒锥9分隔开,沉降锥33设在矮柱32下端,两个一次周边尾矿管37设在矮柱32侧壁上并与一次尾矿管51下端相连接,沉降锥33底部为密封平底,循环中矿底流口36设在沉降锥33下部的侧壁上并通过管路与中矿循环泵85相连接,用以导出循环中矿,导流板\n34与调节装置35连接,调节装置35设在沉降锥33底部的中央以便于对导流板34作上下调整,一次尾矿管51的上端伸入总尾矿箱42中并与浮选柱液面的高度相同,一次尾矿管51的上端套有若干套筒,用以调节其高度,从而控制浮选柱内液面高度;所述二次排尾重选装置:包括一个旋流器81、中心给矿管84和中矿循环泵85,旋流器81设在浮选柱泡沫收集槽\n1外壁上,旋流器81设有切向入料管88、溢流管82和底流口83,切向入料管88设在旋流器81上部的切线上,溢流管82设在旋流器81顶部的中央,底流口83设在旋流器81底部的中央且插入总尾矿箱42中或与总尾矿箱42独立,中心给矿管84套在射流器11下部外面并通过弯管86与溢流管82连接,中矿循环泵85通过管路43与旋流器的切向入料管88连接实现重力分选。中矿循环泵85将浮选柱循环中矿经由切向入料管88给入旋流器,在其中实现重力分选,溢流产品依次经过溢流管82和弯管86,然后从中心给矿管84返回浮选柱进行再浮选,底流产品为粗粒高灰的尾矿,旋流器排尾为整个系统的第二次排尾,称为二次尾矿。\n[0035]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的双排尾重浮联合分选机,包括射流浮选柱、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和二次排尾重选装置三部分;一次排尾分级装置设在射流浮选柱的下面,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循环中矿底流口与二次排尾重选装置连接,二次排尾重选装置的中心给矿管与射流浮选柱联接。所述射流浮选柱:包括柱体2、位于柱体上部的原矿浆分配箱13及至少三个射流器11、位于柱体中段的反射板3和位于柱体底部的底部倒锥9;\n所述的柱体2为圆柱形或方形,柱体顶部外侧设有泡沫收集槽1;所述的原矿浆分配箱13位于浮选柱正上方,其中心线与浮选柱中心轴线重合,原矿浆分配箱13下部沿圆周均匀分布出料管,出料管分别与射流器11上端相连通;所述的射流器11上部设在浮选柱液面以上,射流器11下部垂直伸入浮选柱液面以下,射流器11正下方设有反射板3,反射板3中心线与射流器11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反射板3用筋板4与柱体2内壁相连接或用法兰与射流器11下端相连接,与射流器11连接时,二者之间至少保持50mm距离;在射流器11的端部设有通大气的空气吸入口12,浮选药剂可以通过空气吸入口12加入;所述的射流器11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浮选柱上方,其分布圆周直径为浮选柱直径的1/2至2/3,射流器11的个数与原矿浆分配箱13出口管个数以及反射板3个数相同;柱体底部倒锥9的大口朝上并与柱体2焊接在一起,底部倒锥9的小口朝下敞开,与一次排尾分级装置的二段装置31相通。\n[0036] 所述一次排尾分级装置:包括一段装置41、二段装置31和一次尾矿管51,一段装置41通过筋板45固定在浮选柱底部倒锥9内壁上,根据一次中心尾矿是否跑粗,其位置可通过筋板45上下调整,一段装置41上部密封,下部为分级锥46,分级锥46大口朝上与一段装置41的下部连接,分级锥46小口朝下敞开,使得矿浆可以由此进入一次中心尾矿管44,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一端设在分级锥46的中心轴线上且其进口向上敞开或向下敞开,一次中心尾矿管44敞口位置设在一段装置41的最大横截面处或以上的中心轴线位置,一次中心尾矿管44的另一端与一次尾矿管51相通,以从一段装置41中导出细粒高灰尾矿;所述二段装置31由矮柱32、沉降锥33和导流板34组成,矮柱32上边缘通过法兰与浮选柱柱体2相连,二者直径相同,内部被浮选柱底部倒锥9所隔开,矮柱32下边缘与沉降锥33焊接在一起,矮柱侧壁上设有两个一次周边尾矿管37,一次周边尾矿管37与一次尾矿管51相连接,用以导出浮选柱底部倒锥9和沉降锥33之间的上升矿浆流;沉降锥33底部为密封平底,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循环中矿底流口,循环中矿底流口通过水平管路与中矿循环泵\n85相连接,用以导出循环中矿,导流板34的位置可以通过固定在沉降锥平底上的调节装置\n35来上下调整;所述的一次尾矿管51下端与一次中心尾矿管44和两个一次周边尾矿管37相连接,一次尾矿管51上端向上延伸至与浮选柱液面同一高度上,一次尾矿管51上端套有若干套筒,用以调节其高度,从而控制浮选柱内液面高度,一次尾矿管51上端伸入总尾矿箱42中。\n[0037] 所述二次排尾重选装置:包括中矿循环泵85、分配箱87和至少三台旋流器81,所述中矿循环泵85将中矿通过连通管路送至分配箱87,经由分配箱87给入旋流器的切向入料管88,进行浮选中矿的重力扫选;所述旋流器81可以沿圆周设置在浮选柱上方,其分布圆周直径为浮选柱直径的1/2至2/3,可以与射流器11分布在同一圆周并与射流器11相间设置,也可以不与射流器11分布在同一圆周;所述的旋流器81有切向入料管88、溢流管\n82和底流口83,溢流管82通过弯管转为向下,插入浮选柱内液面以下,使旋流器重选溢流产品返回浮选柱再选。所有旋流器的溢流管分布在同一圆周上;所有旋流器的底流口汇总到二次尾矿箱89中,然后通过二次尾矿管90导入总尾矿箱42中。旋流器的底流产品为粗粒尾矿,也可以单独用高频筛处理,以减轻尾煤浓缩机的负荷。
法律信息
- 2023-03-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B03D 1/00
专利号: ZL 200910073976.0
申请日: 2009.03.18
授权公告日: 2012.06.06
- 2012-06-06
- 2009-10-14
- 2009-08-19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6-06-26
| | |
2
| | 暂无 |
1992-06-18
| | |
3
| |
1999-03-03
|
1997-08-22
| | |
4
| |
2008-11-19
|
2007-05-15
| | |
5
| | 暂无 |
2000-07-07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