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
申请号 | CN201280005231.0 | 申请日期 | 2012-01-23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4267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5D21/04 | IPC分类号 | F;2;5;D;2;1;/;0;4;;;F;2;8;F;1;/;0;2;;;F;2;8;F;1;/;3;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大阪府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当前权利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发明人 | 大谷康崇;织谷好男;上总拓也;神藤正宪;滨馆润一;吉冈俊 |
代理机构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晓萍 |
摘要
在热交换器(30)的翅片(36)上,设置有多个中间板部(70)、多个管插入部(46)、下风侧板部(75)以及多个上风侧板部(77)。该多个中间板部(70)上下排列,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通风路(40),该多个管插入部(46)形成在上下相邻的中间板部(70)之间,该管插入部(46)的上风侧敞开供扁平管(33)插入,该下风侧板部(75)接着上下排列的多个中间板部(70)的下风侧端部上下延伸,该多个上风侧板部(77)分别从各个中间板部(70)的上风侧端部开始比扁平管(33)更为朝上风侧突出。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朝通风路(40)一侧突出的至少一个上风侧传热部(81、91、92、95)。
1.一种热交换器,其包括:侧面相向地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33)、和排列在该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并上下延伸的多个板状翅片(36),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36)具有:
多个中间板部(70),其上下排列,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通风路(40),
多个管插入部(46),其形成在上下相邻的所述中间板部(70)之间,该管插入部(46)的上风侧敞开供所述扁平管(33)插入,
下风侧板部(75),其接着上下排列的所述多个中间板部(70)的下风侧端部上下延伸,以及
多个上风侧板部(77),其分别从各个所述中间板部(70)的上风侧端部开始比所述扁平管(33)更为朝上风侧突出;
在所述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朝着翅片(36)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上风侧传热部(81、91、92、95),
所述上风侧传热部包括:
第一上风侧传热部(81),该第一上风侧传热部(81)是通过使所述翅片(36)朝所述通风路(40)一侧鼓起而形成的;
第二上风侧传热部(91)和第三上风侧传热部(92),该第二上风侧传热部(91)和第三上风侧传热部(92)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上风侧传热部(81)的上侧及下侧的区域,并朝所述通风路一侧突出且在空气流通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上风侧传热部(91)和第三上风侧传热部(92)横跨所述上风侧板部(77)和所述中间板部(7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风侧传热部包括:将所述翅片(36)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切起部(95)。
3.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包括设置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回路(20),在所述制冷剂回路(20)中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扁平管和翅片并使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以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n背景技术\n[0002] 迄今为止,包括扁平管和翅片的热交换器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种热交换器。在上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根扁平管彼此保持规定间隔地上下排列,板状翅片彼此保持规定间隔地排列在扁平管的延伸方向上。像例如专利文献2中的图2所示的那样,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翅片上形成有细长的缺口部,扁平管被插入各个缺口部中。并且,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相邻扁平管之间的通风路中流动的空气与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进行热交换。\n[0003]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3-262485号公报\n[0004]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054060号公报\n发明内容\n[0005]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n[0006]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热交换器中,若流经通风路的空气在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结冰而成为霜附着在翅片的表面上。若在通风路中翅片表面的结霜量增加,就会出现翅片的传热系数下降或通风路的流路阻力增大的问题。\n[0007]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在包括多根扁平管和多个翅片的热交换器中,防止在通风路内的翅片表面上结霜。\n[0008]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n[0009] 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热交换器为对象。该热交换器包括:侧面相向地上下排列的多根扁平管33、和排列在该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并上下延伸的多个板状翅片36。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6具有多个中间板部70、多个管插入部46、下风侧板部75以及多个上风侧板部77,该多个中间板部70上下排列,将相邻的所述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通风路40,该多个管插入部46形成在上下相邻的所述中间板部70之间,该管插入部46的上风侧敞开供所述扁平管33插入,该下风侧板部75接着上下排列的所述多个中间板部70的下风侧端部上下延伸,该多个上风侧板部77分别从各个所述中间板部70的上风侧端部开始比所述扁平管33更为朝上风侧突出;在该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朝着翅片36的厚度方向突出的至少一个上风侧传热部81、91、92、95。\n[0010]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翅片36上,从多个中间板部70的上风侧端部开始朝着上风侧突出地形成有多个上风侧板部77。当空气通过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时,该空气首先会被上风侧板部77冷却。若该空气被上风侧板部77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若流经上风侧板部77侧方的空气在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上风侧板部77的表面上结霜。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流经上风侧板部77侧方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或者结霜,因而该空气得到除湿。\n[0011] 经上述除湿的空气沿着中间板部70在通风路40中流动。因为中间板部70位于距扁平管33较近的位置,所以在通风路40中流动的空气会被骤然冷却。不过,由于该空气被上风侧板部77除湿,因而能抑制中间板部70表面上的霜增厚。\n[0012] 因为上风侧板部77位于距扁平管33较远的位置,所以与在通风路40中流动的空气相比,流经上风侧板部77侧方的空气较难得到冷却。不过,在本发明的翅片36上,因为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了上风侧传热部81、91、92、95,所以空气与上风侧板部77之间的热交换得到促进。其结果是,流经上风侧板部77侧方的空气容易变冷,因而对该空气的除湿效果提高。由此,在本发明中,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中间板部70表面上的霜增厚。\n[0013]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n所述上风侧传热部包括沿所述上风侧板部77的突出方向延伸的肋91、92。\n[0014]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肋91、92,该肋91、92构成上风侧传热部。由此,流经上风侧板部77侧方的空气容易变冷,因而对该空气的除湿效果提高。\n[0015] 在本发明的翅片36上,从中间板部70开始突出地形成了上风侧板部77,因而相对于中间板部70而言上风侧板部77容易朝水平方向弯曲。不过,因为上风侧板部77上的肋91、92是沿着该上风侧板部77突出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所以上风侧板部77在水平方向上的弯曲强度增大。因此,能防止上风侧板部77朝水平方向弯曲。\n[0016]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二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n所述上风侧传热部包括形成在所述上风侧板部7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的中间传热部81、\n95、以及形成在该中间传热部81、95的上侧和下侧中的至少一侧的所述肋91、92。\n[0017]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中间传热部81、95,该中间传热部81、95构成上风侧传热部。因为中间传热部81、95形成在上风侧板部77之上下方向上的中间部位,所以空气与中间传热部81、95之间的传热得到促进,因而对该空气的冷却效果提高。另一方面,若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中间传热部81、95,空气就容易被导向中间传热部81、95的上侧和下侧。不过,在本发明中,因为在中间传热部81、95的上侧和下侧形成了肋91、92,所以该空气与肋91、92之间的传热亦得到促进。其结果是,对流经上风侧板部\n77侧方的空气的冷却效果进一步提高。\n[0018]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侧传热部包括沿着与空气的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鼓起部81。\n[0019]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鼓起部81,该鼓起部81构成上风侧传热部。因为鼓起部81沿着与空气的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所以空气与鼓起部81之间的传热得到促进,因而对该空气的冷却效果提高。\n[0020]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侧传热部包括将所述翅片36的一部分切起而形成的切起部\n95。\n[0021]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有作为上风侧传热部的切起部95。\n其结果是,空气与切起部95之间的传热得到促进,因而对该空气的冷却效果提高。\n[0022] 第六方面的发明以空调机为对象,其特征在于:该空调机包括设置有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的制冷剂回路20,在该制冷剂回路20中使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n[0023]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第一至第五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被应用于空调机中。因此,在用作蒸发器的热交换器30中,能够抑制霜在用以划分出通风路40的中间板部70的表面上增厚。\n[0024] 发明的效果\n[0025] 在本发明中,由于从翅片36的中间板部70开始朝着上风侧形成了上风侧板部77,并在该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了上风侧传热部81、91、92、95,因而能利用上风侧板部77对流入通风路40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由此,因为能够抑制霜在中间板部70的表面上增厚,所以能够防止翅片36的传热系数下降以及通风路40的流路阻力增大。\n[0026]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既能够利用肋91、92提高对空气的冷却效果,还能够利用该肋91、92防止上风侧板部77弯曲。若能按照上述那样防止上风侧板部77弯曲,就能使空气均匀地流入各条通风路40。其结果是,能够确保该热交换器的可靠性。\n[0027] 在第三至第五方面的发明中,能促进空气与上风侧板部77之间的传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利用上风侧板部77对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效果。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通过使切起部95的突端接触相邻的上风侧板部77,从而能够防止上风侧板部77朝水平方向弯曲。\n[0028]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起蒸发器作用的热交换器30中,能够减少面向通风路40的中间板部70上的结霜量。为此,能够缩短用来使热交换器30上的霜融化的除霜运转的执行时间,从而能够使制热运转的执行时间增长,所增长的时间与所缩短的时间相等。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该空调机的节能性。\n附图说明\n[0029] 图1是表示包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之空调机的简要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n[0030]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立体略图。\n[0031]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正面的局部剖视图。\n[0032] 图4是表示图3的A-A剖面之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n[0033]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之翅片的主要部分的图,(A)是翅片的主视图,(B)是表示(A)的B-B剖面的剖视图。\n[0034] 图6是设置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的翅片的剖视图,(A)表示图5的C-C剖面,(B)表示图5的D-D剖面。\n具体实施方式\n[0035]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n[0036]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交换器30构成下述空调机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n[0037] -空调机-\n[0038] 边参照图1边对包括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空调机10进行说明。\n[0039] <空调机的结构>\n[0040] 空调机10包括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室外机组11和室内机组12经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彼此连接起来。在空调机10中,由室外机组11、室内机组\n12、液侧连接管道13和气侧连接管道14形成了制冷剂回路20。\n[0041]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设置有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n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压缩机21、四通换向阀22、室外热交换器23及膨胀阀24安装在室外机组11中。在室外机组11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外空气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的室外风扇\n15。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安装在室内机组12中。在室内机组12中,设置有用来将室内空气供向室内热交换器25的室内风扇16。\n[0042] 制冷剂回路20是填充有制冷剂的封闭回路。在制冷剂回路20中,压缩机21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连接,该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连接。在制冷剂回路20中,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朝着第四阀口依次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23、膨胀阀24及室内热交换器25。\n[0043] 压缩机21是涡旋式或旋转式全密闭型压缩机。四通换向阀22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用虚线所示的状态)、和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用实线所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膨胀阀24是所谓的电子膨胀阀。\n[0044] 室外热交换器23使室外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23由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构成。另一方面,室内热交换器25使室内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5由具有为圆管的传热管的所谓横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n[0045] <制冷运转>\n[0046] 空调机10进行制冷运转。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为第一状态。\n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运转。\n[0047]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具体而言,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朝室外空气放热而凝结。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然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5,从室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n已从室内热交换器25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进行压缩。室内机组12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25中被冷却了的空气供向室内。\n[0048] <制热运转>\n[0049] 空调机10进行制热运转。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为第二状态。\n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运转。\n[0050] 在制冷剂回路20中进行制冷循环。具体而言,已从压缩机21喷出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25,朝室内空气放热而凝结。从室内热交换器25中流出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24时膨胀,然后流入室外热交换器23,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n已从室外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四通换向阀22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进行压缩。室内机组12将已在室内热交换器25中被加热了的空气供向室内。\n[0051] <除霜动作>\n[0052] 如上所述,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室外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在室外气温较低的运转条件下,有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会低于0℃,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空气中的水分就会结霜而附着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上。因此,例如制热运转的持续时间每达到规定值(例如数十分钟),空调机10就会进行除霜动作。\n[0053] 当开始除霜动作时,四通换向阀22就从第二状态切换到第一状态,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停止。在处于除霜动作过程中的制冷剂回路20中,已从压缩机21喷出的高温制冷剂被供向室外热交换器23。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附着在其表面上的霜被制冷剂加热而融化。已在室外热交换器23中放热的制冷剂依次通过膨胀阀24和室内热交换器25,然后被吸入压缩机21中进行压缩。若除霜动作结束,就再开始进行制热运转。也就是说,四通换向阀22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室外风扇15和室内风扇16再次开始运转。\n[0054] -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n[0055] 边适当参照图2~图6,边对构成空调机10中的室外热交换器23之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进行说明。\n[0056] <热交换器的整体结构>\n[0057]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包括:一根第一总集合管31、一根第二总集合管32、多根扁平管33及多个翅片36。第一总集合管31、第二总集合管32、扁平管33及翅片36都为铝合金制部件,经钎焊而彼此接合在一起。\n[0058] 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都形成为两端封闭的细长空心圆筒状。在图\n3中,第一总集合管31立着设置在热交换器30的左端,第二总集合管32立着设置在热交换器30的右端。也就是说,第一总集合管31和第二总集合管32以各自的轴向为上下方向的形态设置好。\n[0059] 亦如图4所示,扁平管33是其剖面形状为扁平的长圆形或圆角矩形的传热管。在热交换器30中,多根扁平管33以其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且各自的平坦侧面彼此相向的形态设置。多根扁平管33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上下排列着设置。各根扁平管33的一端部插入第一总集合管31,各根扁平管33的另一端部插入第二总集合管32。\n[0060] 翅片36为板状翅片,彼此保持一定间隔地设置在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上。也就是说,翅片36设置为: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延伸方向正交。在各个翅片36上,位于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部分构成中间板部70,具体情况详见下文。\n[0061] 如图3所示,在热交换器30中,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被翅片36的中间板部70划分成多条通风路40。热交换器30使流经扁平管33中的流体通路34的制冷剂与在通风路40内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n[0062] <翅片的结构>\n[0063] 如图4和图5所示,翅片36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纵向长度较长的板状翅片36。翅片36的厚度约为0.1mm左右。\n[0064] 在翅片36上形成有多个细长的缺口部45,该缺口部45从翅片36的前缘38开始沿翅片36的宽度方向(即,空气的通过方向)延伸。在翅片36上,多个缺口部45以一定间隔形成在翅片36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上。在缺口部45中翅片36的中间板部70之间的部分构成管插入部46。扁平管33自管插入部46的敞开着的上风侧插入并保持在该管插入部46中。管插入部46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厚度相等,该管插入部46的长度实质上与扁平管33的宽度相等。\n[0065] 扁平管33从翅片36的前缘38一侧插入翅片36的管插入部46中。扁平管33经钎焊与管插入部46的周缘部接合起来。也就是说,扁平管33被夹在为缺口部45之一部分的管插入部46的周缘部中。\n[0066] 翅片36具有:位于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多个中间板部70、形成在所述中间板部70的下风侧的下风侧板部75、及形成在多个中间板部70的上风侧的上风侧板部\n77。中间板部70将上下相邻的扁平管33之间的空间划分成通风路40。也就是说,中间板部70面向通风路40。下风侧板部75与上下排列的所有中间板部70的下风侧端部相连。\n上风侧板部77从中间板部70的上风侧端部之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开始朝着上风侧突出。\n上风侧板部77的高度小于中间板部70的高度,上风侧板部77的宽度小于中间板部70的宽度。\n[0067] 在翅片36上形成有百叶窗板部(louver)50a、50b和鼓起部81~83。在翅片36上,鼓起部81~83设置在百叶窗板部50a、50b的上风侧。此外,以下所示的鼓起部81~\n83和百叶窗板部50a、50b的数量都仅为一个示例而已。\n[0068] 具体而言,在翅片36上且在靠上风侧的部分设置有三个鼓起部81~83。三个鼓起部81~83沿着空气的通过方向(即,从翅片36的前缘38朝向后缘39的方向)排列。\n也就是说,在翅片36上,从上风侧朝向下风侧依次形成有第一鼓起部81、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在翅片36上,第一鼓起部81形成在从上风侧板部77开始一直延伸到中间板部70的部分上,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形成在中间板部70上。\n[0069] 各个鼓起部81~83是通过使翅片36朝通风路40一侧鼓起而形成为山形形状的。\n三个鼓起部81~83彼此朝相同的方向鼓起。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各个鼓起部81~83朝右侧鼓起。各个鼓起部81~83的棱线81a、82a、83a(构成山形形状鼓起部之突端的边)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也就是说,各个鼓起部\n81~83的棱线81a、82a、83a与通风路40中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n[0070] 如图5(B)所示,第一鼓起部81在鼓起方向上的高度H1、第二鼓起部82在鼓起方向上的高度H2和第三鼓起部83在鼓起方向上的高度H3相等(H1=H2=H3)。如图5(A)所示,第一鼓起部81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1小于第二鼓起部82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2,第三鼓起部83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3小于第一鼓起部81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1(W3<W1<W2)。\n[0071] 在翅片36的中间板部70上且在鼓起部81~83的下风侧设置有一组百叶窗板部\n50a、50b。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是通过在中间板部70上形成多个狭缝状切口,扭曲相邻切口之间的部分使该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的长边方向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即,上下方向)。也就是说,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的长边方向成为与空气的通过方向相交的方向。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的长度彼此相等。\n[0072] 如图5(B)所示,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相对于其周围的平坦部分倾斜。具体而言,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的上风侧切起端53a、53b朝左侧鼓起。另一方面,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各个百叶窗板部50a、50b的下风侧切起端53a、\n53b朝右侧鼓起。\n[0073] 如图6(A)和图6(B)所示,百叶窗板部50a、50b的切起端53a、53b由主缘部54a、\n54b、上侧缘部55a、55b及下侧缘部56a、56b构成。主缘部54a、54b的延伸方向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的延伸方向平行。上侧缘部55a、55b是从主缘部54a、54b的上端一直延伸到百叶窗板部50a、50b上端的部分,并相对于主缘部54a、54b倾斜。下侧缘部56a、56b是从主缘部54a、54b的下端一直延伸到百叶窗板部50a、50b下端的部分,并相对于主缘部54a、\n54b倾斜。\n[0074] 如图5(A)和图6(A)所示,在位于靠上风一侧的多个百叶窗板部50a上,下侧缘部56a与主缘部54a所成的倾斜角θ2比上侧缘部55a与主缘部54a所成的倾斜角θ1小(θ2<θ1)。因此,在该百叶窗板部50a上,下侧缘部56a比上侧缘部55a长。该上风侧百叶窗板部50a是切起端53a的形状为上下不对称的不对称型百叶窗板部。\n[0075] 另一方面,如图5(A)和图6(B)所示,在位于靠下风一侧的多个百叶窗板部50b上,下侧缘部56b与主缘部54b所成的倾斜角θ4等于上侧缘部55b与主缘部54b所成的倾斜角θ3(θ4=θ3)。该百叶窗板部50b是切起端53b的形状为上下对称的对称型百叶窗板部。此外,在靠下风一侧的百叶窗板部50b上上侧缘部55b的倾斜角θ3与在靠上风一侧的百叶窗板部50a上上侧缘部55a的倾斜角θ1相等(θ3=θ1)。\n[0076] 如图5(A)所示,从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的上端到中间板部70的上端为止的距离L1、从第二鼓起部82和第三鼓起部83的下端到中间板部70的下端为止的距离L2、从百叶窗板部50a、50b的上端到中间板部70的上端为止的距离L3、以及从百叶窗板部\n50a、50b的下端到中间板部70的下端为止的距离L4彼此相等。\n[0077] 在翅片36上且在横跨各个中间板部70和下风侧板部75的部分,各设置有一个辅助鼓起部85。\n[0078] 辅助鼓起部85是通过使翅片36鼓起而形成为山形形状的。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n36上,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各个辅助鼓起部85朝右侧鼓起。辅助鼓起部85的棱线\n85a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也就是说,辅助鼓起部85的棱线85a与在通风路40中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辅助鼓起部85的下端越靠下风一侧就越位于下方地倾斜。\n[0079] 如图5(B)所示,辅助鼓起部85在鼓起方向上的高度H5比第一~第三鼓起部81、\n82、83在鼓起方向上的各个高度H1、H2、H3小(H5<H1=H2=H3)。如图5(A)所示,辅助鼓起部85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5比第三鼓起部83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3小(W5<W3)。\n[0080] 在翅片36的下风侧板部75上,形成有上下延伸的引水用肋49、上下排列的多个下风侧突片(tab)48、以及分别设置在上下相邻的下风侧突片48之间的多个下风侧鼓起部\n84。\n[0081] 引水用肋49是沿着翅片36的后缘39上下延伸的细长凹槽。引水用肋49从翅片\n36的下风侧板部75的上端一直形成到下端。\n[0082] 下风侧突片48是将翅片36切起而形成的矩形小片。下风侧突片48通过使其突端接触相邻的翅片36,来保持翅片36之间的间隔。\n[0083] 下风侧鼓起部84是通过使下风侧板部75鼓起而形成为山形形状的。在本实施方式的翅片36上,从翅片36的前缘38看去,各个下风侧鼓起部84朝右侧鼓起。下风侧鼓起部84的棱线84a实质上与翅片36的前缘38平行。也就是说,下风侧鼓起部84的棱线84a与在通风路40中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n[0084] 如图5(B)所示,下风侧鼓起部84在鼓起方向上的高度H4与第一~第三鼓起部\n81、82、83在鼓起方向上的各个高度H1、H2、H3相等(H4=H1=H2=H3)。如图5(A)所示,下风侧鼓起部84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4与第二鼓起部82在空气通过方向上的宽度W2相等(W4=W2)。\n[0085] 在翅片36上且在横跨各个上风侧板部77和各个中间板部70的部分,各形成了两根水平肋91、92和上述第一鼓起部81。\n[0086] 第一鼓起部81构成了形成在上风侧板部7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的中间传热部。\n第一鼓起部81还构成在比中间板部70更靠上风一侧促进翅片36与空气之间传热的上风侧传热部。\n[0087] 在翅片36上,在第一鼓起部81和上风侧突片95的上侧形成了上侧水平肋91,而在第一鼓起部81和上风侧突片95的下侧形成了下侧水平肋92。上述水平肋91、92由朝通风路40一侧突出的凸条构成。各根水平肋91、92的突出方向与上述各个鼓起部81、82、83、\n84的鼓起方向相同。上侧水平肋91从翅片36的前缘38开始沿水平方向一直延伸到第二鼓起部82的上部。下侧水平肋92从翅片36的前缘38开始沿水平方向一直延伸到第二鼓起部82的下部。也就是说,在翅片36上,两根水平肋91、92是沿上风侧板部77的突出方向(空气的通过方向)延伸为直线状而形成的。上述水平肋91、92构成了防止上风侧板部\n77相对于翅片36的中间板部70而言朝通风路40一侧弯曲的加强肋。进而,上述水平肋\n91、92构成在比中间板部70更靠上风一侧促进翅片36与空气之间传热的上风侧传热部。\n[0088] 在各个上风侧板部77的靠前侧,分别形成了作为切起部的上风侧突片95。上风侧突片95构成了形成在上风侧板部77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位的中间传热部。上风侧突片95是被切起来而朝着翅片36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矩形小片。上风侧突片95的前表面相对于空气的通过方向(水平方向)朝斜下方倾斜。由此,与上风侧突片95的前表面形成为相对于空气的通过方向垂直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热交换器30的通风阻力。上风侧突片95通过使其突端接触相邻的翅片36,来保持翅片36之间的间隔。进而,上风侧突片95构成在比中间板部70更靠上风一侧促进翅片36与空气之间传热的上风侧传热部。\n[0089] -关于对翅片表面结霜的抑制作用-\n[009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3在制热运转时成为蒸发器。在处于制热运转时的热交换器30中,有时制冷剂的蒸发温度会在0℃以下,因而有时在翅片36的表面上就附着有霜。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中,由于流入通风路40之前的空气被上风侧板部77进行冷却/除湿,因而能够抑制霜在通风路40内部增厚。\n[0091] 具体而言,若由室外风扇15运送来的空气流入热交换器30,该空气就沿着上风侧板部77朝下风一侧流动。流经上风侧板部77侧方的空气与上风侧突片95和第一鼓起部\n81接触而被冷却。绕到上风侧突片95和第一鼓起部81的上侧及下侧的空气与各根水平肋\n91、92接触而被冷却。如上所述,在翅片36上,上风侧突片95、第一鼓起部81及各根水平肋91、92起促进空气与上风侧板部77之间传热的传热促进部的作用。\n[0092] 若已由上风侧板部77冷却的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该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若已由上风侧板部77冷却的空气被冷却到0℃以下,该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结冰而成为霜附着在上风侧板部77的表面上。如上所述,在上风侧板部77的侧方,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或者结霜,因而该空气得到除湿。\n[0093] 已在上风侧板部77的侧方得到除湿的空气流入由中间板部70划分出的通风路40中。因为中间板部70位于距扁平管33较近的位置,所以在通风路40中流动的空气被骤然冷却。不过,由于该空气在流入通风路40之前就被除湿,因而能够抑制霜在中间板部70的表面上增厚。\n[0094] -实施方式的效果-\n[009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因为从翅片36的中间板部70开始朝着上风一侧形成了上风侧板部77,所以能够对流入通风路40之前的空气进行冷却和除湿。而且,由于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了上风侧突片95、第一鼓起部81及水平肋91、92,因而能够促进空气与上风侧板部77之间传热,从而能提高对该空气的除湿效果。这样一来,通过对流入通风路40之前的空气进行除湿,从而能抑制霜在中间板部70的表面上增厚。因此,能够避免因霜增厚而引起翅片36的传热系数下降或通风路40的流路阻力增大。\n[0096] 若能按照上述那样抑制中间板部70上的霜增厚,就能够缩短上述除霜运转的执行时间。其结果是,能够增长制热运转的执行时间,从而能提高节能性。\n[0097] 通过在上风侧板部77上形成两根水平肋91、92,而能够防止上风侧板部77相对于中间板部70朝水平方向弯曲。而且,通过使上风侧突片95的突端接触相邻的翅片36,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上述上风侧板部77产生弯曲。\n[0098] (其它实施方式)\n[0099]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上风侧板部77中去掉上风侧突片95、第一鼓起部81以及两根水平肋91、92中的任一者。还可以在上风侧板部77上设置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百叶窗板部50a、50b,将该百叶窗板部50a、50b用作上风侧传热部(切起部)。\n[0100] 产业上的实用性\n[0101]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包括扁平管和翅片并使在扁平管内流动的流体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是很有用的。\n[0102] 符号说明\n[0103] 10 空调机\n[0104] 20 制冷剂回路\n[0105] 30 热交换器\n[0106] 33 扁平管\n[0107] 36 翅片\n[0108] 38 前缘\n[0109] 40 通风路\n[0110] 46 管插入部\n[0111] 70 中间板部\n[0112] 75 下风侧板部\n[0113] 77 上风侧板部\n[0114] 81 第一鼓起部(上风侧传热部、中间传热部)\n[0115] 91 上侧水平肋(上风侧传热部)\n[0116] 92 下侧水平肋(上风侧传热部)\n[0117] 95 上风侧突片(上风侧传热部、切起部、中间传热部)
法律信息
- 2018-02-09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F25D 21/04
专利号: ZL 201280005231.0
申请日: 2012.01.23
授权公告日: 2015.09.30
- 2015-09-30
- 2013-10-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25D 21/04
专利申请号: 201280005231.0
申请日: 2012.01.23
- 2013-09-18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4-08-25
|
2004-01-1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