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结构有环境检测装置和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境检测装置由主控模块(1)以及与主控模块(1)相连的甲醛气体监测模块(2)和温湿度监测模块(4)构成,所述的通信装置由通信模块(3)构成;
所述的主控模块(1)的结构为:ARM芯片STM32F103ZET6的8脚和9脚之间接频率为
32.768KHz的晶振Y1,同时8脚和9脚还分别通过电容C1和电容C2接地,24脚连接晶振频率为
8MHz的Y2的一端,晶振Y2的两端分别与电阻R1的两端相连,还分别通过电容C3和C4接地,STM32F103ZET6的30脚接地,33脚接通过电阻R2接VDD,同时33脚还通过两个并联的电容C5和C6接地,16脚、38脚、51脚、61脚、71脚、83脚、94脚、107脚、120脚、130脚和143脚接地,17脚、39脚、52脚、62脚、72脚、84脚、95脚、108脚、121脚、131脚和144脚均连接电源VDD;
所述的甲醛气体监测模块(2)的结构为:MQ-138传感器的1脚接电源VDD,4脚接地,2脚、
3脚分别接运放U1A的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运放U1A的4脚同时接电阻R3的一端、电容C7的一端和场效应管J1的D端,电阻R3和电容C7的另一端接到运放U1A的1脚,运放U1A的2脚接地、5脚接电源VDD,3脚接场效应管J1的S端并接地,场效应管J1的G端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接电源VDD,运放U1A的1脚与ARM芯片STM32103ZET6的69脚相连接;
所述的通信模块(3)的结构为:芯片MC35i的1~5脚接电源VDD,同时还通过电容C8接地,6~10脚接地,同时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15脚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接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同时接电阻R5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电阻R5的另一端作为通信模块(3)的“启动”端口,芯片MC35i的18脚和19脚分别与主控模块(1)中的ARM芯片STM32F103ZET6的111脚和112脚相连,22脚通过电阻R8接地,33脚和34脚之间接扬声器,32脚通过电阻R9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10接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接电源VDD,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芯片MC35i的30脚接电阻R11的一端,电阻R11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9接地,芯片MC35i的24脚和28脚同时与SIM卡的3脚相连,25脚与SIM卡的2脚相连,26脚与SIM卡的6脚相连,27脚与SIM卡的1脚相连,29脚与SIM卡的4脚相连;
所述的温湿度监测模块(4)的结构为:传感器芯片SHT11的GND端接地,VDD端接电源VDD,DATA端接主控模块(1)中ARM芯片STM32F103ZET6的34脚,DATA端还通过电阻R12接电源VDD,SCK端接主控模块(1)中的ARM芯片STM32F103ZET6的137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电阻参数分别为,R1:1MΩ,R2:10Ω,R3:2MΩ,R4:1M,R5、R6:R7:10kΩ,R8:2kΩ,R9:1.5kΩ,R10:10Ω,R11:1kΩ,R12:4.7kΩ;各电容的参数分别为,C1:10uF,C2:10uF,C3:22uF,C4:22uF,C5:10uF,C6:0.1uF,C7:1uf,C8:0.1uF,C9:10uF;运放U1A的型号为:OPA333,场效应管J1的型号为J175,三极管Q1、三极管Q2的型号均为2N3904;发光二极管D1的型号为BT102,电源VDD的电压为+5V。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显示模块(5);所述的显示模块(5)的结构为: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VDD端口和BLA端接电源VDD,VSS端口和BLK端接地,VL端口接滑动变阻器R13的一端,滑动变阻器R13的另一端和滑线端接地,液晶显示屏LCD12864的数据端D0~D7共8个引脚依次与主控模块(1)中ARM芯片STM32F103ZET6的2~5脚、58~60脚和63脚共8个引脚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滑动变阻器R13的阻值为10kΩ。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锂电池循环充放电模块(7),所述的锂电池循环充放电模块(7)的结构为:芯片BQ24074的脚1连接电阻R14的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接地,芯片BQ24074的2脚分别接电池BT1的正极和钽电容C10的一端,电池BT1和钽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芯片BQ24074的3脚接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阻R16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芯片BQ24074的4脚、6脚和14脚都接地,8脚接钽电容C11的一端,钽电容C11另一端接电源VDD,芯片BQ24074的13脚直接接电源VDD,7脚和9脚分别接电阻R17的一端和电阻R18的一端,电阻R17和电阻R18的另一端均接芯片BQ24074的11脚,芯片BQ24074的12脚、15脚和16脚分别接电阻R19、电阻R20和电阻R21的一端,电阻R19、电阻R20和电阻R21的另一端接地,芯片BQ24074的
4脚、6脚和14脚接地,5脚、10脚、11脚均接钽电容C12的一端,钽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TPS61040的4脚接5脚,5脚接钽电容C16的一端和接电感L1的一端,钽电容C16的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接芯片TPS61040的1脚,还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的阴极接电容C13的一端、电阻R22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和钽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和电阻R22的另一端都接到芯片TPS61040的3脚上,电容C14和钽电容C15的另一端接地,芯片TPS61040的3脚接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3的另一端接电阻R24的一端,电阻R24的另一端接芯片TPS61040的2脚,芯片TPS61040的脚2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电阻参数分别为,R14、R17、R18、R19、R20、R21:10K,R15、R16:1M,R22:4.7K,R23:1K,R24:
500;各电容的参数分别为,C10、C14、C16:4.7uF,C11:1uF,C12:10uF,C13:22pF,C15:100uF;
电感L1:4.7uH,二极管D2型号:LN5819。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基于ARM的智能家用室内环境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结构还有锂电池循环充放电模块(7),所述的锂电池循环充放电模块(7)的结构为:芯片LM358的脚8接DC12V电压和电阻R25一端,电阻R25的另一端接滑动变阻器R26的一端和滑线端,还接芯片LM358的脚3,滑动变阻器R26的另一端接电阻R27的一端并接等电势端,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8的一端和地,电阻R28的另一端分别接芯片LM358的脚1和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同时接电容C17的一端和芯片LM358的脚6,电容C17的另一端接等电势端,芯片LM358的脚4接电阻R33的一端和地,电阻R33的另一端接芯片LM358的脚5,还接电阻R31和电阻R30的一端,电阻R30的另一端接电容C16的一端、芯片LM358的8脚和二极管D4、D5、D6的阳极,电阻R31的另一端分别接芯片LM358的脚7和电阻R32的一端和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9的另一端接芯片LM358的脚6,电阻R32另一端接三极管Q3的基极,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等电势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端同时接二极管D8、D9的阴极,二极管D7的阳极同时接二极管D11、二极管D9的阳极,二极管D11的阴极接三极管Q4的发射极和等电势端,三极管Q4的基极接电阻R34的一端,电阻R34的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12的阳极,稳压二极管D12的阴极同时接二极管D9的阴极、电阻R35的一端、电阻R36的一端、电阻R37的一端、精密稳压源TL431的阳极和二极管D4、D5、D6的阳极,电阻R35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还接二极管D13的阳极和二极管D8的阳极,二极管D13的阴极接等电势端,电阻R36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4、D5、D6的阴极,还接芯片LM317的3脚,电阻R37的另一端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三极管Q5的集电极端接电阻R38的一端,电阻R38的另一端接地,三极管Q5的发射极同时接芯片LM317的脚1、电阻R39的一端和二极管D10的阳极,电阻R39的另一端接芯片LM317的脚2和电阻R40的一端,电阻R40的另一端同时接二极管D10的阴极、电阻R44的一端、电容C18的一端、电池的阳极、电感L2的一端和芯片TPS61040的脚4和脚5,电阻R44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45的一端和精密稳压源TL431的参考极,精密稳压源TL431的阴极接地,电阻R45的另一端接滑动变阻器R46的一端和滑线端,滑动变阻器R46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18的另一端同时接地和电池的阴极,电感L2的另一端同时接芯片TPS61040的脚1和二极管D14的阳极,二极管D14的阴极接电阻R41、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的一端和电源VDD,电阻R41、电容C19的另一端接芯片TPS61040的脚2,芯片TPS61040的脚2接电阻R42的一端,电阻R42的另一端接电阻R43的一端,电阻R43的另一端接芯片TPS61040的脚3并接地,电容C20和电容C21的另一端都接地。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7-09-12
|
2006-03-10
| | |
2
| | 暂无 |
2015-04-17
| | |
3
| | 暂无 |
2006-11-06
| | |
4
| | 暂无 |
2014-03-21
| | |
5
| | 暂无 |
2005-02-06
| | |
6
| | 暂无 |
2012-12-2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