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其特征在于:包括砖体,所述的砖体底面上设置排水槽,且所述的砖体铺设时所述的排水槽首尾相接形成网格状的排水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砖体底面设置多条交叉的排水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砖体底面设置若干条相互垂直交叉的排水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砖体为方形,且每块所述的砖体底面沿对角线方向设置两条交叉的排水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槽的横截面设置成拱桥状。
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n背景技术\n[0002] 如今的人行道地砖在下雨天积水往往会聚集,不能及时排干,形成小水潭,影响走路;而且,当下流行用花岗岩刻制行道砖,资源不可生,成本又高。\n发明内容\n[0003]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的人行道地砖排水效果差、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排水效果好、成本低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n[000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其特征在于:包括砖体,所述的砖体底面上设置排水槽,且所述的砖体铺设时所述的排水槽首尾相接形成网格状的排水通道。\n[0005] 所述的砖体底面设置若干条相互交叉的排水槽。\n[0006] 所述的砖体底面设置若干条相互垂直交叉的排水槽。\n[0007] 所述的砖体为方形,且所述的砖体的底面上沿对角线方向设置两条相互垂直交叉的排水槽。\n[0008] 所述的排水槽的横截面设置成拱桥状。\n[0009] 铺设时,将砖体的排水槽首尾相接形成网格状的排水通道,下雨时,雨水会通过砖体与砖体间的缝隙渗到砖体底部,进入排水槽,排水槽为水流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水流会通过砖体底部的排水槽流出人行道,进入路边的下水道。\n[00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不消耗外力前提下为人行道排水;一旦若干块砖体损坏时,不影响整体的排水效果,也能较便捷地替换损坏的几块砖体。\n附图说明\n[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对角线重合为例)。\n[001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对角线重合为例,砖体反放状态)。\n[00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对角线重合为例)。\n[001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对角线重合为例)。\n[0015]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对角线重合为例)。\n[0016]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边缘平行,砖块长宽比为2:1为例)。\n[0017]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以排水槽与砖体的边缘平行,砖块长宽比为1:1为例)。\n具体实施方式\n[0018]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n[0019] 参照附图:\n[002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自行排水功能的行道地砖,包括砖体1,所述的砖体1底面上设置排水槽11,且所述的砖体1铺设时所述的排水槽11首尾相接形成网格状的排水通道。\n[0021] 所述的砖体1底面设置若干条相互交叉的排水槽11。\n[0022] 所述的砖体1底面设置若干条相互垂直交叉的排水槽11。\n[0023] 所述的砖体1为方形,且所述的砖体1的底面上沿对角线方向设置两条相互垂直交叉的排水槽11。\n[0024] 所述的排水槽11的横截面设置成拱桥状。\n[0025] 铺设时,将砖体1的排水槽11首尾相接形成网格状的排水通道,下雨时,雨水会通过砖体与砖体间的缝隙渗到砖体1底部,进入排水槽11,排水槽11为水流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水流会通过砖体底部的排水槽11流出人行道,进入路边的下水道。\n[0026]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法律信息
- 2015-02-0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E01C 15/00
专利号: ZL 201220717288.0
申请日: 2012.12.22
授权公告日: 2013.07.03
- 2013-07-0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11-08 | 2014-11-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