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印字单元和热敏打印机 |
申请号 | CN202220635994.4 | 申请日期 | 2022-03-23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41J2/32 | IPC分类号 | B;4;1;J;2;/;3;2;;;B;4;1;J;1;1;/;7;0;;;B;4;1;J;2;5;/;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日本千叶县千叶市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吉川史高 |
代理机构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石宏宇;万欣 |
摘要
印字单元具备头单元,具有热敏头;压印单元,具有压印辊和将压印辊的两端部轴支承的一对压印轴承,能够在设置于头单元并向第二方向的一侧凹陷的一对容纳槽插拔压印轴承,从而相对于头单元组合;操作杆,能够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围绕第一摆动轴摆动;锁定臂,在当操作杆处于锁定位置时以将压印轴承嵌入容纳槽的状态锁定压印辊的锁定状态与当操作杆处于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使压印轴承通过容纳槽的开放口并从容纳槽脱离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围绕第二摆动轴能够摆动地设置;以及脱离臂,伴随着操作杆从锁定位置朝向锁定解除位置转动而围绕第三摆动轴转动,将压印轴承的至少一个从容纳槽朝向开放口侧推压,使压印轴承的至少一个从容纳槽脱离。
1.一种印字单元,其具备:
头单元,其具有在记录纸上进行印字的热敏头;
压印单元,其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所述记录纸进纸的压印辊和分别将所述压印辊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能够旋转地轴支承的一对压印轴承,能够在设置于所述头单元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凹陷的一对容纳槽的内部插拔一对所述压印轴承,从而相对于所述头单元能够分离地组合;
操作杆,其能够在相对于所述头单元锁定所述压印单元的锁定位置与解除所述压印单元相对于所述头单元的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围绕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摆动轴摆动;
锁定臂,其在当所述操作杆处于所述锁定位置时在将一对所述压印轴承嵌入至一对所述容纳槽的内部的状态下锁定所述压印辊的锁定状态、与当所述操作杆处于所述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使一对所述压印轴承通过一对所述容纳槽的开放口并将一对所述压印轴承从所述容纳槽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脱离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围绕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摆动轴能够摆动地设置;以及
脱离臂,其伴随着所述操作杆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转动而在与所述第二摆动轴不同的位置处围绕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摆动轴转动,将一对所述压印轴承的至少一个从所述容纳槽的内部朝向所述开放口侧推压,使一对所述压印轴承的至少一个从所述容纳槽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三摆动轴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压印辊的最大外径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操作杆和所述脱离臂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而配置,
所述脱离臂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三摆动轴形成于所述第三摆动轴的径向方向外侧并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操作杆侧突出的凸台,
所述操作杆具有当所述操作杆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转动时碰撞到所述凸台的外周面的碰撞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当所述操作杆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规定角度时,所述操作杆的碰撞面碰撞到所述凸台的外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凸台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压印轴承夹着所述第三摆动轴而配置于相反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摆动轴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三摆动轴夹着所述压印轴承而配置于相反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摆动轴配置于比所述第二摆动轴更接近于所述压印轴承的中心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在所述容纳槽的内侧面,形成有倾斜的引导突起,其以随着从所述开放口侧朝向所述容纳槽的槽底部侧而缩小开口宽度的方式形成,将所述压印轴承朝向所述槽底部引导,所述脱离臂推压所述压印轴承,以使所述压印辊的辊中心移动至比所述引导突起的顶点部更靠所述开放口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其中,
所述脱离臂与所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侧的所述压印轴承对应地设置。
10.一种热敏打印机,其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字单元;
打印机主体,其具有容纳所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并且安装有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印单元中的一个单元;以及
打印机盖,其相对于所述打印机主体能够转动地联接,安装有所述头单元和所述压印单元中的另一个。
印字单元和热敏打印机\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字单元和热敏打印机。\n背景技术\n[0002] 作为热敏打印机,已知热敏头与压印辊能够分离地组合的热敏打印机。例如,已知在收纳卷筒纸的框体侧设置有具有热敏头的头单元,在相对于框体以能够开闭操作的方式联接的打印机盖侧设置有具有压印辊的压印单元的热敏打印机。依据该热敏打印机,能够伴随着打印机盖的开闭操作而使热敏头和压印辊能够分离地组合。\n[0003] 通常,这种热敏打印机大多具备锁定机构,当使热敏头与压印辊组合时,为了防止两者在非意图的时机分离,锁定机构保持压印辊。\n[0004] 一直以来,已知具备锁定臂、凸轮以及加压弹簧的构成的热敏打印机。在该构成中,锁定臂将压印辊的轴承卡止。为了使锁定臂对压印辊的轴承的卡止解放而设置凸轮。加压弹簧设置于锁定臂与支撑热敏头的头支撑体之间。当压印辊的轴承被卡止时,加压弹簧使热敏头压接于压印辊,并且,当将压印辊的轴承的卡止开放时,加压弹簧经由热敏头将压印辊上推。\n[0005] 然而,在上述热敏打印机的构成中,锁定臂具备将压印辊的轴承卡止的功能和在由凸轮使压印辊的轴承的卡止解放时由加压弹簧使热敏头压接于压印辊的功能。因此,为了兼顾两者的功能,难以在将压印辊的轴承卡止的功能和将压印辊的卡止解除的功能上分别作为最佳设计。因此,不得不进行例如锁定臂的旋转中心的位置、旋转量等的探求能够兼顾两者的功能的妥协点的设计,难以进行自由度高的设计。\n[0006] 于是,在本技术领域中,本实用新型期望能够实现压印辊的卡止功能和压印辊的卡止解除功能两者并同时以高自由度进行各部分的设计的印字单元和热敏打印机。\n实用新型内容\n[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具备:头单元,其具有在记录纸上进行印字的热敏头;压印单元,其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并将前述记录纸进纸的压印辊和分别将前述压印辊的前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能够旋转地轴支承的一对压印轴承,能够在设置于前述头单元并向与前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凹陷的一对容纳槽的内部插拔一对前述压印轴承,从而相对于前述头单元能够分离地组合;操作杆,其能够在相对于前述头单元锁定前述压印单元的锁定位置与解除前述压印单元相对于前述头单元的锁定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围绕沿前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摆动轴摆动;锁定臂,其在当前述操作杆处于前述锁定位置时在将一对前述压印轴承嵌入至一对前述容纳槽的内部的状态下锁定前述压印辊的锁定状态、与当前述操作杆处于前述锁定解除位置时能够使一对前述压印轴承通过一对前述容纳槽的开放口并将一对前述压印轴承从前述容纳槽向前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脱离的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围绕沿着前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摆动轴能够摆动地设置;以及脱离臂,其伴随着前述操作杆从前述锁定位置朝向前述锁定解除位置转动而在与前述第二摆动轴不同的位置处围绕沿着前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摆动轴转动,将一对前述压印轴承的至少一个从前述容纳槽的内部朝向前述开放口侧推压,使一对前述压印轴承的至少一个从前述容纳槽脱离。\n[000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在前述第二方向上,前述第三摆动轴的至少一部分与前述压印辊的最大外径部重叠。\n[0009]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操作杆和前述脱离臂在前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而配置,前述脱离臂具有相对于前述第三摆动轴形成于前述第三摆动轴的径向方向外侧并沿着前述第一方向向前述操作杆侧突出的凸台,前述操作杆具有当前述操作杆从前述锁定位置朝向前述锁定解除位置转动时碰撞到前述凸台的外周面的碰撞面。\n[001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当前述操作杆从前述锁定位置朝向前述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规定角度时,前述操作杆的碰撞面碰撞到前述凸台的外周面。\n[0011]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凸台在与前述第一方向和前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相对于前述压印轴承夹着前述第三摆动轴而配置于相反侧。\n[0012]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第一摆动轴在前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前述第三摆动轴夹着前述压印轴承而配置于相反侧。\n[0013]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第三摆动轴配置于比前述第二摆动轴更接近于前述压印轴承的中心的位置。\n[0014]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在前述容纳槽的内侧面,形成有倾斜的引导突起,其以随着从前述开放口侧朝向前述容纳槽的槽底部侧而缩小开口宽度的方式形成,将前述压印轴承朝向前述槽底部引导,前述脱离臂推压前述压印轴承,以使前述压印辊的辊中心移动至比前述引导突起的顶点部更靠前述开放口侧。\n[0015]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印字单元中,前述脱离臂与前述第一方向的至少一侧的前述压印轴承对应地设置。\n[0016]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热敏打印机具备:前述印字单元;打印机主体,其具有容纳前述记录纸的记录纸收纳部,并且安装有前述头单元和前述压印单元中的一个单元;以及打印机盖,其相对于前述打印机主体能够转动地联接,安装有前述头单元和前述压印单元中的另一个。\n附图说明\n[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热敏打印机的立体图,是示出将打印机盖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n[0018] 图2是在图1中示出的打印机盖打开的状态下的热敏打印机的立体图。\n[0019] 图3是图2中示出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n[0020] 图4是示出从图3中示出的状态将齿轮盖等除去了的状态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n[0021] 图5是示出从图4中示出的状态将压印框架等除去了的状态的印字单元的立体图。\n[0022] 图6是图4中示出的压印单元的立体图。\n[0023] 图7是从图5中示出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侧视图,是示出容纳槽与压印轴承的关系的图。\n[0024] 图8是示出在固定刀与可动刀之间将记录纸切断的状态的立体图。\n[0025] 图9是从图5中示出的箭头A方向观察的侧视图。\n[0026] 图10是图9中示出的各机构的立体图。\n[0027] 图11是示出从图9中示出的状态将返回齿轮等除去了的状态的侧视图。\n[0028] 图12是从相反侧观察操作杆和返回机构周边的立体图。\n[0029] 图13是示出从图11中示出的状态将操作杆除去了的状态的立体图。\n[0030] 图14是从相反侧观察操作杆的周边的立体图。\n[0031] 图15是示出从图9中示出的状态从锁定位置对操作杆进行下推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n[0032] 图16是示出从图15中示出的状态对操作杆进一步进行下推操作的状态的侧视图。\n[0033] 图17是示出从图16中示出的状态对操作杆进一步进行下推操作且将操作杆的碰撞面碰撞到脱离臂的凸台的状态的侧视图。\n[0034] 图18是示出从图17中示出的状态对操作杆进一步进行下推操作并使操作杆位于锁定解除位置且将压印轴承上推至容纳槽的开放口的状态的侧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35]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印字单元和热敏打印机的方式。\n可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中示出那样,热敏打印机1是能够在卷筒纸状记录纸(热敏纸)P上进行印刷并将记录纸P作为例如票券或收据等利用的打印机。\n[0036] 热敏打印机1设置于例如商店门口,由未图示的信息处理装置控制动作。因此,热敏打印机1被控制,以便将从信息处理装置发送的各种信息印刷于记录纸P,并且将印刷了的记录纸P排出。\n[0037] 热敏打印机1设置于例如门口的设置面S上,作为整体以立方体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状态下,将相对于设置面S垂直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L1,将在相对于设置面S平行的面内互相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第二方向)L2和左右方向(第一方向)L3。此外,由箭头FW示出前后方向L2中的前方,由箭头BK示出后方。因此,在图1和图2中,相对于纸面,左下侧成为前方FW,右上侧成为后方BK。\n[0038] 热敏打印机1具备外壳(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打印机主体)2、打印机盖3以及由头单元5和压印单元6构成的印字单元4,为记录纸P向前方FW排出的所谓的前出型。在图示的示例中,在打印机盖3侧设置有压印单元6,在外壳2侧设置有头单元5。但是,不限定于此情况,也可以例如在打印机盖3侧设置头单元5,在外壳2侧设置压印单元6。\n[0039] 外壳2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或使它们适当组合来以在前方FW具有开口部的立方体状形成,具有包括与设置面S对置的底面11的多个外表面10。但是,外壳2的形状不限定于此情况,可以适当变更。\n[0040] 将多个外表面10中的相对于底面11沿上下方向L1相向的外表面称为顶面12。另外,将多个外表面10中的位于前方FW侧的外表面称为前表面13,将位于后方BK侧的外表面称为后表面14。这些前表面13和后表面14沿前后方向L2相向。进而,将多个外表面10中的沿左右方向L3相向的外表面称为一对侧面15。\n[0041] 在外壳2的内部,形成有能够通过形成于外壳2的前表面13的开口部收纳卷筒状记录纸P的记录纸收纳部16。由此,当打印机盖3打开时,能够将卷筒状记录纸P从前方FW投入至记录纸收纳部16内。\n[0042] 打印机盖3经由旋转轴部17联接至外壳2的前表面13侧的下部,将开口部能够开放地闭塞。此外,打印机盖3以围绕旋转轴部17在大致90度的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方式联接。如图1中示出那样,设计成当将打印机盖3关闭时,在该打印机盖3的顶端与外壳2之间隔开少许间隙。利用该间隙来将记录纸P从外壳2的内部向前方FW拉出并排出。因而,该间隙作为记录纸P的排出口18起作用。\n[0043] 当打印机盖3关闭时,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外壳2和打印机盖3伴随着压印单元6与头单元5的组合而被锁定。由此,打印机盖3在关闭状态下被锁定。\n[0044] 进而,在外壳2,如图1中示出那样,在前表面13、顶面12以及一个侧面15交叉的角部,设置有用于解除压印单元6与头单元5的组合(锁定)的杆19。由此,如图2中示出那样,对打印机盖3的锁定也能够解除,能够进行打印机盖3的打开操作。此外,杆19能够例如朝向下方进行下推操作。\n[0045] 此外,在打印机盖3,设置有作为例如电源按钮或进纸按钮的操作按钮3a。操作按钮3a以能够下推地露出于打印机盖3的外表面的状态配置。在图示的示例中,操作按钮3a以在杆19的下方沿上下方向L1并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n[0046] 如图2‑图5中示出那样,印字单元4具备:头单元5,其设置于外壳2侧;和压印单元\n6,其设置于打印机盖3侧,相对于头单元5能够分离地组合。\n[0047] 头单元5具备: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头框架20,其形成该头单元5的基本构架;例如金属制的头盖板21,其以从前方FW和左右方向L3覆盖头框架20的方式与头框架20组合;以及例如金属制的齿轮盖22、23,其以从左右方向L3覆盖头框架20的方式与头框架20组合。\n[0048] 进而,头单元5至少具备热敏头25、可动刀26、驱动机构27、操作杆28、返回机构29和压印锁定机构30。这些热敏头25、可动刀26、驱动机构27、操作杆28、返回机构29和压印锁定机构30主要利用头框架20来安装,被头盖板21和齿轮盖22、23覆盖。\n[0049] 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头单元5安装于外壳2的内部。具体而言,头单元5配置于记录纸收纳部16的上方且靠近外壳2的前表面13,主要通过头框架20的螺纹紧固来安装于外壳\n2。在本实施方式中,头单元5以可动刀26的刀尖26a朝向下方的方式安装。此外,稍后对头单元5详细地进行说明。\n[0050] 压印单元6具备: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压印框架40,其形成该压印单元6的基本构架;\n和例如金属制的压印盖板41,其以从前方FW和左右方向L3覆盖压印框架40的方式与压印框架40组合。进而,压印单元6至少具备压印辊45和固定刀46。这些压印辊45和固定刀46主要利用压印框架40来安装,被压印盖板41覆盖。\n[0051] 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压印单元6主要经由压印盖板41安装于打印机盖3的内表面。\n此时,压印单元6安装于伴随着打印机盖3的开闭动作而与头单元5能够分离地组合的位置。\n在本实施方式中,压印单元6以固定刀46的刀尖46a朝向上方的方式安装。\n[0052] 对压印单元6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图6中示出那样,当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组合时,固定刀46以刀尖46a朝向头单元5侧的方式由压印框架40支撑。如图6中示出那样,在压印框架40,在位于比固定刀46更靠后方BK的部分形成有收纳压印辊45的压印收纳空间\n47,并且,形成有以隔着压印收纳空间47沿左右方向L3相向的方式配置并支撑压印辊45的支撑壁48。\n[0053] 压印辊45是将记录纸P运送至打印机盖3的外部的橡胶辊,卷绕于沿左右方向L3延伸的压印轴50。压印辊45以外周面的一部分在头单元5侧露出的状态收纳于压印收纳空间\n47内,并且由支撑壁48能够旋转地支撑。具体而言,在延伸至比压印辊45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的压印轴50的两端部,圆筒状压印轴承51分别被遮盖。由此,即使按压一对压印轴承\n51,也能够使压印辊45旋转。此外,在压印轴50的一端部,在比压印轴承51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固定有从动齿轮52。\n[0054] 支撑壁48利用例如狭缝孔来将压印轴承51夹入并固定。由此,压印辊45在收纳于压印收纳空间47内的状态下经由一对压印轴承51由一对支撑壁48能够旋转地支撑。一对压印轴承51朝向比支撑壁48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延伸,当将打印机盖3关闭时,如图5中示出那样,分别容纳于设置于头单元5侧的一对容纳槽62内。此外,在图5中,在压印单元6中,主要对压印辊45和压印轴承51进行图示。\n[0055] 接着,对头单元5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图5中示出那样,头单元5至少具备热敏头25、可动刀26、驱动机构27、操作杆28、返回机构29和压印锁定机构30。\n[0056] 如图5中示出那样,热敏头25具有沿着左右方向L3以线状并排的多个未图示的发热元件,以当打印机盖3位于关闭位置时与压印辊45对置的方式安装于头框架20。此外,记录纸P能够通过压印辊45与热敏头25之间。将热敏头25朝向压印辊45侧偏压的未图示的线圈弹簧介于热敏头25与头框架20之间。由此,能够将热敏头25相对于由压印辊45送出的记录纸P可靠地按压,能够进行基于印字单元4的良好的印刷。\n[0057] 头框架20具有位于比压印单元6中的压印框架40的支撑壁48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的一对侧壁部60、61。在一对侧壁部60、61,分别形成有能够将一对压印轴承51分别嵌入至内部的一对容纳槽62。如图7中示出那样,容纳槽62以向前后方向L2的后方BK(第二方向的一侧)凹陷的侧视观察U字状形成,以将开放口62a朝向于朝向压印单元6侧的前方FW的状态形成。容纳槽62中的槽底部62b平坦地形成。此外,图7图示形成于一个侧壁部60的容纳槽\n62,对于其它各构成件,适当省略图示。\n[0058] 在容纳槽62的内侧面,形成有倾斜的引导突起63,引导突起63以随着从开放口62a侧朝向槽底部62b侧而缩小开口宽度的方式形成,将压印轴承51朝向槽底部62b侧引导。由此,容纳槽62形成为开放口62a开口宽度最大,并且形成为在引导突起63中的顶点部63a附近开口宽度最窄。通过在容纳槽62形成有引导突起63,能够将压印轴承51沿着引导突起63以落入至槽底部62b侧的方式引导。\n[0059] 由于如上述那样地在一对侧壁部60、61分别形成有容纳槽62,因而当使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组合时,如图5和图7中示出那样,一对压印轴承51成为嵌入至一对容纳槽62内并容纳于内部的状态。此时,压印轴承51以与槽底部62b相接的状态容纳于容纳槽62内。\n[0060] 如图4中示出那样,当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组合时,可动刀26以刀尖26a朝向压印单元6侧的方式经由驱动机构27安装于头框架20。此时,可动刀26以相对于固定刀46沿上下方向L1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当移动至切断位置P1时,以相对于固定刀46沿前后方向L2重叠的方式配置。如图8中示出那样,可动刀26为以从根部直至刀尖26a的长度从两端朝向中央逐渐变短的方式形成的V字状板状刀。此外,图8是示出使可动刀26移动至切断位置P1并在固定刀46与可动刀26之间将记录纸P切断的状态的立体图。\n[0061] 如图4中示出那样,可动刀26经由可动刀保持器70安装于驱动机构27的驱动齿条\n71。可动刀26以能够通过驱动机构27的动作来相对于头框架20沿上下方向L1移动的方式构成。由此,可动刀26以能够相对于固定刀46沿上下方向L1移动的方式被支撑。\n[0062] 如图4、图9和图10中示出那样,驱动机构27是使可动刀26移动至切断位置P1和待机位置P2的机构。切断位置P1是通过可动刀26登上于固定刀46从而可动刀26与固定刀46一起将记录纸P切断的位置(参照图8)。待机位置P2是可动刀26从固定刀46恰当地离开的位置(参照图4)。驱动机构27具备驱动用马达75、驱动中间轮76、二级中间轮77、驱动小齿轮78和驱动齿条71。\n[0063] 如图10中示出那样,驱动用马达75为能够进行正反旋转的马达,固定于头框架20中的一个侧壁部60的内侧。驱动用马达75的驱动轴连接至减速机构75a。进而,减速机构75a的输出轴75b向比头框架20中的一个侧壁部60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突出。驱动中间轮76配置于比一个侧壁部60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联接至减速机构75a的输出轴75b。因此,驱动中间轮76伴随着驱动用马达75经由减速机构75a的旋转而旋转。\n[0064] 如图9和图10中示出那样,二级中间轮77配置于驱动中间轮76与驱动小齿轮78之间,由中间支撑轴80能够旋转地支撑。\n[0065] 二级中间轮77具备大直径中间轮77a和与大直径中间轮77a相比而直径更小地形成的小直径中间轮77b。当操作杆28位于锁定位置P3时,大直径中间轮77a与驱动中间轮76啮合。由此,二级中间轮77的整体伴随着驱动中间轮76的旋转而旋转。此外,小直径中间轮\n77b配置于比大直径中间轮77a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相对于驱动小齿轮78啮合。\n[0066] 驱动小齿轮78以位于比小直径中间轮77b更靠操作杆28侧且位于驱动齿条71侧的方式配置,并且在相对于小齿轮支撑轴81同轴地配置的状态下固定于该小齿轮支撑轴81。\n由此,驱动小齿轮78和小齿轮支撑轴81一体地旋转。另外,驱动小齿轮78与小直径中间轮\n77b啮合,并且与驱动齿条71中的驱动齿条齿71a啮合。\n[0067] 如图4中示出那样,驱动齿条71不仅配置于头框架20中的一个侧壁部60侧,而且还配置于另一个侧壁部61侧,夹着头框架20而配置于左右方向L3的两侧。小齿轮支撑轴81以沿左右方向L3贯穿头框架20的方式形成,将配置于左右方向L3的两侧的一对驱动小齿轮78彼此联接。由此,一对驱动小齿轮78能够经由小齿轮支撑轴81以同步的状态一起转动。\n[0068] 驱动齿条71安装于可动刀保持器70的沿着左右方向L3的两端部,沿着上下方向L1延展。由此,驱动齿条71经由可动刀保持器70相对于可动刀26组合。在驱动齿条71,遍及整个区域形成有驱动齿条齿71a。一对驱动小齿轮78相对于该驱动齿条齿71a啮合。因此,能够伴随着一对驱动小齿轮78的旋转而经由驱动齿条71使可动刀26在待机位置P2与切断位置P1之间移动。\n[0069] 以下,为了容易理解构成,对位于一个侧壁部60侧(驱动用马达75侧)的驱动小齿轮78和驱动齿条71详细地进行说明,对位于另一个侧壁部61侧的驱动小齿轮78和驱动齿条\n71省略说明。\n[0070] 由于如上述那样地构成驱动机构27,因而如图4和图9中示出那样,能够通过驱动用马达75的旋转来经由驱动中间轮76和二级中间轮77(大直径中间轮77a和小直径中间轮\n77b)使驱动小齿轮78旋转。因此,能够使驱动齿条71与返回机构29的后述的返回齿条130一起沿箭头F1方向移动,能够使可动刀26沿同一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可动刀26从待机位置P2移动直至切断位置P1。\n[0071] 另一方面,通过使驱动用马达75反向旋转,能够经由驱动中间轮76和二级中间轮\n77使驱动小齿轮78反向旋转。因此,能够使驱动齿条71与返回齿条130一起沿箭头F2方向移动,能够使可动刀26沿同一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可动刀26从切断位置P1移动直至待机位置P2而复位。\n[0072] 可是,支撑上述的二级中间轮77的中间支撑轴80固定于以能够以小齿轮支撑轴81为中心摆动的方式配置的摇摆板90。如图7、图9、图11中示出那样,在摇摆板90,形成有沿左右方向L3贯通该摇摆板90并且使小齿轮支撑轴81插入贯通的插入贯通孔(未图示)。摇摆板\n90以能够在使小齿轮支撑轴81插入贯通至插入贯通孔(未图示)内的状态下沿着一个侧壁部60的壁面摆动的方式配置。\n[0073] 摇摆板90具备朝向驱动中间轮76与驱动齿条71之间延伸的第一板部92和朝向后述的锁定臂140的摆动轴线O2延伸的第二板部93。\n[0074] 中间支撑轴80以从第一板部92朝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由此,由中间支撑轴80支撑的二级中间轮77能够伴随着摇摆板90而以小齿轮支撑轴81为中心摆动。\n在第二板部93,以朝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卡合销95。\n[0075] 这样构成的摇摆板90由于基于第一偏压部件100的偏压力而始终沿二级中间轮77的大直径中间轮77a相对于驱动中间轮76啮合的方向被偏压。第一偏压部件100是例如线圈弹簧,具有:线圈部100a,其由突出设置于一个侧壁部60的线圈支撑轴105支撑;第一线圈端部100b,其卡止于头框架20;以及第二线圈端部100c,其卡止于摇摆板90的卡止突起94。\n[0076] 由此,摇摆板90由于第一偏压部件100的偏压力(弹性复原力)而导致第二板部93朝向操作杆28侧被偏压,因而在大直径中间轮77a相对于驱动中间轮76被按压的状态下定位。此外,第一偏压部件100不限定于线圈弹簧,也可以是例如板弹簧等。\n[0077] 另外,摇摆板90构成为,伴随着操作杆28的操作,卡合销95被后述的上推凸轮113上推,从而抵抗于第一偏压部件100的偏压力而以小齿轮支撑轴81为中心摆动,二级中间轮\n77从驱动中间轮76间隔开。由此,能够解除二级中间轮77与驱动中间轮76的啮合。\n[0078] 如图4、图9和图10中示出那样,操作杆28配置于头框架20中的一个侧壁部60侧,并且经由沿左右方向L3延伸并与压印辊45平行地配置的杆支撑轴(第一摆动轴)106能够旋转地被支撑。操作杆28以能够以杆支撑轴106为中心从锁定位置P3朝向后述的啮合解除位置P4或锁定解除位置P5在对一个侧壁部60从左右方向L3的外侧观察的侧视观察下沿逆时针方向进行推入操作的方式构成。\n[0079] 杆支撑轴106从齿轮盖22的内表面朝向一个侧壁部60侧突出设置。此外,杆支撑轴\n106的中心轴线成为操作杆28的旋转轴线O1。\n[0080] 锁定位置P3是指压印单元6相对于头单元5被锁定的位置。啮合解除位置P4是指通过操作杆28中的后述的上推凸轮113而导致摇摆板90摆动且二级中间轮77的大直径中间轮\n77a与驱动中间轮76的啮合被解除的位置。锁定解除位置P5是指压印单元6相对于头单元5的锁定被解除的位置。\n[0081] 如图5、图9‑图11中示出那样,在操作杆28的基端部,形成有以侧视观察扇状形成的杆板110。在杆板110的外表面,朝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突出设置有行星轴111。在杆板\n110,形成有朝向径向方向外侧凸起的上推凸轮113和限制突片114。\n[0082] 行星轴111形成于相对于杆支撑轴106偏移的位置。上推凸轮113以杆支撑轴106为轴配置于比形成于摇摆板90的卡合销95更靠顺时针方向侧,当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侧旋转时,能够相对于卡合销95接触。进而,在上推凸轮113的外表面,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突出设置的卡止突起115。\n[0083] 限制突片114配置于比上推凸轮113更靠顺时针方向侧,当操作杆28位于锁定位置P3时,相对于形成于头框架20的限制壁部116从顺时针方向侧接触。因此,操作杆28的整体被限制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定位于锁定位置P3。此外,操作杆28在移动至锁定解除位置P5并进而进行向后方推动的操作时,能够相对于图3中示出的齿轮盖22的限制壁部\n117从逆时针方向侧接触。因此,操作杆28被限制超过锁定解除位置P5而进一步较大地进行下推操作。\n[0084] 操作杆28的顶端部嵌合于设置于外壳2的杆19中的联接体19a(参照图2)的内侧。\n因此,操作杆28与杆19的操作联动而被操作。由此,通过对杆19进行操作,能够与此联动而将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操作。\n[0085] 如图9和图10中示出那样,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操作杆28由于基于第二偏压部件\n120的偏压力而始终沿朝向锁定位置P3的方向(顺时针方向)被偏压。第二偏压部件120是例如线圈弹簧,具有:线圈部120a,其由突出设置于齿轮盖22的内表面的未图示的线圈支撑轴支撑;第一线圈端部120b,其卡止于齿轮盖22的内表面;以及第二线圈端部120c,其卡止于操作杆28的卡止突起115。\n[0086] 由此,操作杆28由于第二偏压部件120的偏压力(弹性复原力)而沿顺时针方向被偏压,因而操作杆28的顶端部沿朝向锁定位置P3的方向被偏压。此外,如先前记述那样,操作杆28的限制突片114相对于头框架20的限制壁部116接触,因而进一步的旋转被限制,定位于锁定位置P3。此外,第二偏压部件120不限定于线圈弹簧,也可以是例如板弹簧等。\n[0087] 如图4中示出那样,返回机构29是如下的机构:在由于发生例如卡纸等而导致可动刀26停止于切断位置P1处的状态下,利用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的施加至操作杆28的操作力(旋转力)来在压印锁定机构30将压印辊45切换成锁定解除状态之前使可动刀26从切断位置P1移动至待机位置P2。\n[0088] 如图10、图12中示出那样,返回机构29具备:返回齿条130,其形成于驱动齿条71;\n返回小齿轮131,其与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a啮合;返回齿轮132,其在与操作杆28的旋转轴线O1同轴地配置的状态下围绕旋转轴线O1能够旋转地被支撑;行星齿轮134,其与和返回齿轮132一体地设置的太阳齿轮133啮合,并且伴随着操作杆28的移动而公转;以及内齿轮135,行星齿轮134啮合内齿轮135。此外,太阳齿轮133、行星齿轮134和内齿轮135构成增速机构136(参照图12)。\n[0089] 返回小齿轮131在配置于比驱动小齿轮78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的状态下由小齿轮支撑轴81能够旋转地支撑。由此,返回小齿轮131配置于与驱动小齿轮78同轴上。此外,返回小齿轮131能够和与操作杆28的操作联动而旋转的返回齿轮132啮合,通过来自返回齿轮\n132的旋转力来旋转。进而,返回小齿轮131能够与返回齿条130中的齿条齿130a啮合。\n[0090] 如图10中示出那样,返回齿条130以配置于比驱动机构27中的驱动齿条71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的状态一体地形成于驱动齿条71。返回齿条130具有多个齿条齿130a。这些多个齿条齿130a以不位于可动刀26的刀尖26a侧、而是位于根部侧的方式形成。由此,关于返回齿条130,当可动刀26位于切断位置P1时,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且当可动刀26位于待机位置P2时,与返回小齿轮131的啮合被解除。\n[0091] 此外,在图示的示例中,将驱动齿条71与返回齿条130一体地形成,但不限定于此情况,也可以将返回齿条130与驱动齿条71分体地形成。但是,由于通过将驱动齿条71与返回齿条130一体地形成,能够不增大零件件数就具备返回齿条130,因而能够谋求构成的简化,并且能够谋求成本的降低化,因而是优选的。\n[0092] 多个齿条齿130a中的位于可动刀26的刀尖26a侧的齿条齿130a为能够位移的齿条齿130b。该齿条齿130b形成于齿条臂139的顶端部。齿条臂139的基端部联接至驱动齿条71中的位于可动刀26的刀尖26a侧的端部。因此,齿条臂139为能够以基端部为支点而沿从返回小齿轮131离开的方向弹性变形的悬臂。由此,能够使齿条臂139沿从返回小齿轮131间隔开的方向弹性变形,能够使齿条齿130b向返回小齿轮131的径向方向外侧退避。\n[0093] 对以能够向返回小齿轮131的径向方向外侧退避的方式形成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b的理由简单地进行说明。例如,考虑到,当返回齿条130沿图9中示出的箭头F1方向移动时,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b抵接于返回小齿轮131中的齿部的齿尖。在此情况下,返回齿条130的移动有可能被返回小齿轮131的齿尖阻止。考虑到此,将齿条齿130b形成于齿条臂139的顶端部从而以能够利用齿条臂139的弹性变形来使齿条齿130b向返回小齿轮131的径向方向外侧退避并越过返回小齿轮131的齿尖的方式构成。因此,在齿条齿130b越过返回小齿轮131的齿尖之后,能够利用齿条臂139的弹性复原力来使齿条齿130b复位至原始位置,使复位的齿条齿130b与返回小齿轮131中的下一个齿部恰当地啮合。由此,能够不发生返回齿条130的移动被阻碍的不合适状况,而是使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b与返回小齿轮\n131恰当地啮合。\n[0094] 如图9和图10中示出那样,返回齿轮132在配置于比操作杆28中的杆板110更靠左右方向L3的外侧的状态下由杆支撑轴106能够旋转地支撑。由此,返回齿轮132配置于与操作杆28的旋转轴线O1同轴上。\n[0095] 返回齿轮132具备齿轮板132a和沿着齿轮板132a的外周缘形成的多个齿轮齿部\n132b。多个齿轮齿部132b不在齿轮板132a的整周形成,而是在遍及周向方向的一部分的范围内形成。这些多个齿轮齿部132b能够相对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n[0096] 多个齿轮齿部132b中的通过将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操作来第一个相对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的齿轮齿部132b能够朝向返回齿轮132的径向方向内侧位移,能够从返回小齿轮131的齿部退避。\n[0097] 齿轮齿部132b形成于弹性臂部132c的顶端部。关于弹性臂部132c,基端部一体地形成于齿轮板132a的外周缘中的未形成齿轮齿部132b的部分,弹性臂部132c沿着齿轮板\n132a的外周缘沿顺时针方向以圆弧状延伸。由此,弹性臂部132c经由基端部被悬伸支撑于齿轮板132a的外周缘,并且能够以基端部为支点而沿径向方向弹性变形。由此,弹性臂部\n132c朝向齿轮板132a侧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使齿轮齿部132b朝向返回齿轮132的径向方向内侧位移,能够从返回小齿轮131的齿部退避。\n[0098] 如图12中示出那样,太阳齿轮133一体形成于齿轮板132a的内表面,配置于与操作杆28的旋转轴线O1同轴上。由此,太阳齿轮133能够与返回齿轮132一起围绕旋转轴线O1旋转。\n[0099] 行星齿轮134在与太阳齿轮133啮合的状态下经由行星轴111由操作杆28能够旋转地支撑。由此,操作杆28围绕旋转轴线O1旋转,从而行星齿轮134追随于操作杆28的移动而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公转。在齿轮盖22的内表面,形成有行星齿轮134啮合的内齿轮135。因此,行星齿轮134伴随着操作杆28的移动而公转,从而能够与内齿轮135啮合并同时自转。\n[0100] 这样,行星齿轮134自转,从而能够使太阳齿轮133和返回齿轮132围绕旋转轴线O1旋转,并且,能够使返回齿轮132的齿轮齿部132b相对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n[0101] 如图5中示出那样,压印锁定机构30为具备能够围绕与压印辊45平行的摆动轴线O2摆动的锁定臂140、150并切换锁定压印辊45的锁定状态和解除该锁定的锁定解除状态的机构。\n[0102] 如图5、图9和图10中示出那样,一个锁定臂140配置于头框架20中的一个侧壁部60侧,另一个锁定臂150配置于另一个侧壁部61侧。这一对锁定臂140、150当操作杆28位于锁定位置P3时从开放口62a侧推按容纳于容纳槽62内的压印轴承51,且伴随着将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侧移动从压印单元6朝向头单元5侧围绕摆动轴线O2摆动,从压印轴承51间隔开并容许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内脱离。\n[0103]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压印锁定机构30利用一对锁定臂140、150能够同时锁定一对压印轴承51并且能够同时将一对压印轴承51锁定解除。\n[0104] 一个锁定臂140和另一个锁定臂150沿着左右方向L3延伸,经由与压印辊45平行地配置的长形的联接轴部(第二摆动轴)141联接。如图10中示出那样,联接轴部141是圆柱状轴,以沿左右方向L3贯通头框架20的方式形成,并且由一个侧壁部60和另一个侧壁部61能够旋转地支撑。此外,联接轴部141的中心轴线为摆动轴线O2。\n[0105] 而且,一个锁定臂140和另一个锁定臂150分别联接至联接轴部141的两端部。由此,一个锁定臂140和另一个锁定臂150能够经由联接轴部141围绕摆动轴线O2以同步的状态摆动。\n[0106] 联接轴部141以在前后方向L2上位于比容纳槽62更靠后方BK的方式配置。\n[010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沿左右方向L3配置的一对锁定臂140、150彼此经由联接轴部141能够摆动地联接的情况为示例,但不限定于此情况。例如,也可以将一对锁定臂\n140、150和联接轴部141通过将一块金属板等弯折而一体形成从而以一个部件构成。\n[0108] 对一个锁定臂140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3中示出那样,锁定臂140配置于比容纳槽62更靠上方侧,以沿前后方向L2延伸的方式形成。锁定臂140的基端部联接至联接轴部\n141的端部。在锁定臂140的顶端部,形成有从容纳槽62的开放口62a侧覆盖容纳于容纳槽62内的压印轴承51的锁定爪部145。由此,能够在锁定爪部145与容纳槽62中的槽底部62b之间以将压印轴承51夹入的方式保持压印轴承51。\n[0109] 此外,锁定爪部145的外侧面为当将压印轴承51设定于容纳槽62内时将压印轴承\n51引导至容纳槽62内的倾斜的引导面145b。该引导面145b以在与容纳槽62侧的引导突起63之间划定有在侧视观察下V字状的V槽的方式形成。\n[0110] 进而,在锁定臂140的基端部,形成有朝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突出设置的卡合壁部\n146。卡合壁部146为当将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操作时、在上推凸轮\n113经由卡合销95使摇摆板90摆动之后、设置于操作杆28的杆突部112(参照图14)所接触的壁部。\n[0111] 由此,锁定臂140的整体构成为伴随着操作杆28的操作而经由卡合壁部146由杆突部112推按并以摆动轴线O2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即,锁定臂140构成为以从压印单元6侧朝向头单元5侧的方式以摆动轴线O2为中心朝向上方摆动。因此,锁定臂140的锁定爪部\n145伴随着操作杆28的操作而逐渐从压印轴承51离开,当操作杆28到达解除位置P5时,从容纳槽62退避至头单元5侧而将开放口62a开放。由此,能够容许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内脱离。\n[0112] 如图5、图11、图13中示出那样,压印锁定机构30具备脱离臂200。在本实施方式中,脱离臂200设置于左右方向L3的一侧的侧壁部60。脱离臂200能够摆动地设置于从侧壁部60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突出的臂支撑轴(第三摆动轴)210。臂支撑轴210沿左右方向L3延伸并与压印辊45平行地配置。\n[0113] 臂支撑轴210配置于与将锁定臂140能够摆动地支撑的联接轴部141和将操作杆28能够摆动地支撑的杆支撑轴106不同的位置。如图11中示出那样,关于臂支撑轴210,在前后方向L2上,其至少一部分与压印辊45的最大外径部重叠。进而,关于臂支撑轴210,在前后方向L2上,其至少一部分与压印轴承51重叠。另外,在上下方向L1上,臂支撑轴210相对于杆支撑轴106夹着压印轴承51而配置于相反侧。\n[0114] 如图5中示出那样,脱离臂200相对于操作杆28在左右方向L3上相邻而配置。脱离臂200相对于操作杆28配置于左右方向L3的内侧。如图13中示出那样,脱离臂200具备臂主体201、凸台203以及脱离推压面205。\n[0115] 臂主体201成沿着与左右方向L3正交的面的板状。关于臂主体201,臂支撑轴210沿左右方向L3贯通,从而围绕臂支撑轴210摆动自由地设置。\n[0116] 凸台203在臂主体201中形成于臂支撑轴210的径向方向外侧。凸台203从臂主体\n201向左右方向L3的外侧、即操作杆28侧突出。如图11、图14中示出那样,在操作杆28,形成有凸台203能够插入的凸台容纳槽118。凸台容纳槽118以沿以臂支撑轴210为中心以臂支撑轴210与凸台203之间为曲率半径的假想圆的切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凹陷。凸台容纳槽118具有碰撞面118f,当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时,碰撞面118f碰撞到凸台203的外周面。操作杆28的碰撞面118f形成为当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移动规定角度时碰撞到凸台203的外周面。作为操作杆28到达碰撞面118f碰撞到凸台203的外周面的凸台碰撞位置P6(参照图17)的时机,例如是成为锁定臂140从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时的移动轨迹退避的状态之时。操作杆28到达凸台碰撞位置P6的时机不限于此,只要是至少锁定臂140开始从锁定状态转换为锁定解除状态且不通过锁定臂140约束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内脱离的状态即可。关于臂主体201,如果使操作杆28进一步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则凸台203被碰撞面118f推压,从而臂主体201围绕臂支撑轴210转动。\n[0117] 在此,如图11中示出那样,凸台203在上下方向L1上相对于压印轴承51夹着臂支撑轴210而配置于相反侧。由此,能够较长地确保从作为操作杆28的旋转中心的杆支撑轴106直至凸台203的距离。因此,当使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时,能够效率优良地推压凸台203。\n[0118] 如图13中示出那样,脱离推压面205在臂主体201中形成于夹着臂支撑轴210而与凸台203在上下方向L1上相反侧。脱离推压面205朝向前方FW形成。臂主体201围绕臂支撑轴\n210转动,从而脱离推压面205将容纳于容纳槽62的内部的压印轴承51向前方FW推压。此时,脱离推压面205优选形成为在碰撞到与容纳槽62的槽底部62b接触的压印轴承51的状态下相对于槽底部62b尽可能变得接近于平行。即,脱离推压面205优选形成为在碰撞到与容纳槽62的槽底部62b接触的压印轴承51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L1延伸。由此,能够对容纳槽62内的压印轴承51效率优良地传递基于脱离推压面205的推压力。\n[0119] 如上述那样的脱离臂200伴随着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而围绕臂支撑轴210转动,将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的内部朝向开放口62a侧推压,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n[0120] 此外,如图5中示出那样,当本实施方式的压印单元6与头单元5组合时,从动齿轮\n52能够与配置于头框架20中的另一个侧壁部61侧的未图示的压印轮系机构啮合。压印轮系机构受到来自用于驱动压印辊45的未图示的驱动用马达的动力而工作并起到将该动力传递至从动齿轮52的作用。由此,当使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组合时,能够使压印辊45旋转并进行记录纸P的进纸。\n[0121] 接着,对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的热敏打印机1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使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组合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如图2中示出那样,在将卷筒状记录纸P投入至外壳2的记录纸收纳部16内并设定之后,对打印机盖3进行关闭操作,从而能够使压印单元6相对于头单元5接近。然后,如图1中示出那样,将打印机盖3完全关闭,从而能够以将记录纸P夹在热敏头25与压印辊45之间的状态使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组合。\n[0122] 此外,伴随着打印机盖3的关闭操作,压印辊45的压印轴承51被容纳槽62的引导突起63和锁定爪部145的引导面145b引导并同时被引导成嵌入至容纳槽62内,并容纳于容纳槽62内。\n[0123] 锁定臂140、150在被压印轴承51推按之后,由于返回弹簧(未图示)的偏压力而围绕摆动轴线O2摆动并复位至原始位置,利用锁定爪部145来从容纳槽62的开放口62a侧按压压印轴承51。由此,如图5中示出那样,能够利用一对锁定臂140、150来推按容纳于一对容纳槽62内的一对压印轴承51的各个,因而能够防止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内脱出。因此,能够利用压印锁定机构30来将压印辊45维持为锁定状态。此外,优选的是,在打印机盖3的关闭操作中,在锁定臂140、150被压印轴承51推按的状态下,碰撞面118f不抵接于凸台203(不到达上述的凸台碰撞位置P6)。由此,在打印机盖3的关闭操作中,能够抑制脱离臂200移动。但是,只要是在直至锁定臂140、150通过返回弹簧复位的期间,压印轴承51不抵接于脱离推压面205的构成,脱离臂200就也可以略微移动。\n[0124] 由此,能够在能够锁定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的组合的同时还进行打印机盖3相对于外壳2的锁定。此外,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被组合,从而在将记录纸P夹在之间的状态下,热敏头25和压印辊45以既定压力被压接。另外,记录纸P在通过可动刀26与固定刀46之间之后成为从排出口18拉出至外壳2的外侧的状态。进而,压印辊45的从动齿轮52成为与头单元\n5侧的压印轮系机构啮合的状态。\n[0125] 接着,对于对记录纸P进行各种信息的印刷的情况简单地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对驱动用马达进行驱动并经由压印轮系机构使从动齿轮52旋转。由此,能够使压印辊45旋转,能够使夹入至与热敏头25之间的记录纸P朝向排出口18进纸。另外,与此同时,将与印字数据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至热敏头25并使发热元件适当发热。由此,能够对所进纸的记录纸P清晰地印刷各种文字或图形等。此外,印刷了的记录纸P通过固定刀46与可动刀26之间。\n[0126] 接着,对将记录纸P切断的情况简单地进行说明。在此情况下,对驱动用马达75进行驱动并使图9中示出的驱动中间轮76旋转。由此,能够经由二级中间轮77(大直径中间轮\n77a和小直径中间轮77b)使驱动小齿轮78旋转,能够使驱动齿条71与返回齿条130一起沿箭头F1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可动刀26从待机位置P2移动直至切断位置P1,如图8中示出那样,能够将记录纸P夹入至与固定刀46之间并切断。其结果是,能够将切断的记录纸P作为例如收据或票券等使用。\n[0127] 此外,在记录纸P切断之后,使驱动用马达75反向旋转。由此,能够经由驱动中间轮\n76和二级中间轮77使驱动小齿轮78反向旋转,如图9中示出那样,能够使驱动齿条71与返回齿条130一起沿箭头F2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可动刀26从切断位置P1移动直至待机位置P2而复位。\n[0128] 另外,当记录纸P切断时,返回小齿轮131成为与返回齿轮132中的齿轮齿部132b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容许空转。因此,当可动刀26移动至切断位置P1时,即使在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a、130b啮合返回小齿轮131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返回小齿轮131空转。因此,能够不受返回小齿轮131影响地使驱动齿条71和返回齿条130移动,能够进行记录纸P的切断。\n[0129] 接着,对在如下的情况下的一系列动作进行说明:在可动刀26与固定刀46之间发生卡纸的情况下,操作操作杆28,从而进行卡纸的消除,并同时进行压印单元6的锁定解除,将打印机盖3开放。此外,在记录纸P的切断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如图15中示出那样,抵抗于第二偏压部件120的偏压力而将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侧操作。由此,能够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使操作杆28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移动,能够伴随着操作杆28的移动而使与内齿轮135啮合的行星齿轮134以行星轴11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自转并同时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公转。而且,能够伴随着行星齿轮134的旋转而使太阳齿轮133和返回齿轮132以旋转轴线O1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n[0130] 如图16中示出那样,操作杆2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上推凸轮113相对于卡合销\n95接触,经由卡合销95对摇摆板90赋予外力。因此,能够通过进一步的操作杆28的操作来由上推凸轮113将摇摆板90上推,能够抵抗于第一偏压部件100的偏压力而使摇摆板90以小齿轮支撑轴81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摆动。\n[0131] 由此,能够使安装于摇摆板90的二级中间轮77从驱动中间轮76间隔开,能够解除二级中间轮77与驱动中间轮76的啮合。因此,此时的操作杆28的位置相当于啮合解除位置P4。\n[0132] 另外,由于在摇摆板90的摆动的同时,伴随着操作杆28的操作,太阳齿轮133和返回齿轮13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而在二级中间轮77与驱动中间轮76的啮合被解除的时机,能够使返回齿轮132的第一个齿轮齿部132b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由此,能够使返回小齿轮13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n[0133] 因此,将操作杆28从图16中示出的啮合解除位置P4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侧进一步操作,从而能够使返回齿轮132的剩余的齿轮齿部132b依次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能够使返回小齿轮131继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使与返回小齿轮131啮合的返回齿条130沿箭头F2方向移动,能够强制性地使可动刀26从切断位置P1复位至待机位置P2。由此,能够消除可动刀26相对于固定刀46重叠的状态,能够解除卡纸。\n[0134] 此外,由于当利用返回小齿轮131来使可动刀26复位至待机位置P2时,驱动齿条71也与返回齿条130一起移动,因而驱动小齿轮78旋转。此时,如先前记述那样,二级中间轮77与驱动中间轮76的啮合被解除,因而能够分别使驱动小齿轮78和与其啮合的二级中间轮77空转。因此,能够不受驱动小齿轮78和二级中间轮77影响地使可动刀26复位至待机位置P2。\n[0135] 此外,可动刀26复位至待机位置P2,从而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a、130b成为从返回小齿轮131脱开的状态。因此,能够在使可动刀26复位至待机位置P2并进行了卡纸的解除的阶段,解除返回齿条130的齿条齿130a、130b与返回小齿轮131的啮合。\n[0136] 另外,在可动刀26复位至待机位置P2的时机,操作杆28的杆突部112相对于一个锁定臂140的卡合壁部146接触,经由卡合壁部146对锁定臂140赋予外力。由此,能够使锁定臂\n140以从压印单元6侧朝向头单元5侧的方式以摆动轴线O2为中心摆动。因此,能够伴随着锁定臂140的摆动而使锁定爪部145逐渐从压印轴承51间隔开。\n[0137] 另外,如图17中示出那样,在使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既定角度并到达凸台碰撞位置P6的时刻,碰撞面118f碰撞到凸台203的外周面。如果使操作杆28进一步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则设置于臂支撑轴210的径向方向外侧的凸台203被推压,脱离臂200围绕臂支撑轴210转动,将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的内部朝向开放口62a侧推压。\n[0138] 如图18中示出那样,如果使操作杆28转动直至锁定解除位置P5,则锁定臂140从锁定状态转动并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压印轴承51通过脱离臂200来从容纳槽62脱离。此时,脱离臂200推压压印轴承51,直至压印辊45的辊中心移动至比引导突起63的顶点部63a更靠开放口62a侧为止。\n[0139] 这样,使操作杆28位于锁定解除位置P5,从而能够利用压印锁定机构30来将压印辊45切换成锁定解除状态,能够使头单元5和压印单元6分离。其结果是,能够将安装有压印单元6的打印机盖3开放。\n[0140]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依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单元4和热敏打印机1,如果将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则与此相伴地,脱离臂200转动,能够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在这样的构成中,锁定臂140和脱离臂200作为分开的零件设置。因此,锁定臂140不具备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的功能,而是仅实现在将压印轴承51嵌入至容纳槽62的内部的状态下锁定压印辊45的功能即可。另外,脱离臂200不具备在将压印轴承51嵌入至容纳槽62的内部的状态下锁定压印辊45的功能,而是仅实现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的功能即可。因此,在锁定臂140和脱离臂200的各个中,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变得容易进行最佳设计。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压印辊45的卡止功能和压印辊45的卡止解除功能两者并同时以高自由度进行各部分的设计。\n[0141] 进而,从左右方向L3观察,臂支撑轴21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压印辊45的最大外径部在前后方向L2上重叠。通过这样的构成,当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的开放口62a脱离时,能够由脱离臂200将压印轴承51朝向上方的开放口62a效率优良地推压。\n[0142] 另外,如果使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则碰撞面118f碰撞到凸台203的外周面。由此,设置于臂支撑轴210的径向方向外侧的凸台203被推压,脱离臂200围绕臂支撑轴210转动,能够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n[0143] 进而,当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移动规定角度时,操作杆28的碰撞面118f碰撞到凸台203的外周面。依据这样的构成,不需要作为在操作杆28开始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的同时使脱离臂200转动的构成。因此,能够分别在适合的时机进行操作杆28的转动动作和脱离臂200的转动动作。在这点上,也能够提高操作杆28和脱离臂200的设计的自由度。\n[0144] 另外,凸台203相对于压印轴承51夹着臂支撑轴210而配置于相反侧。依据这样的构成,当将操作杆28的碰撞面118f碰撞到凸台203时,能够将操作杆28对凸台203的推压力效率优良地传递至压印轴承51。\n[0145] 另外,杆支撑轴106相对于臂支撑轴210夹着压印轴承51而配置于相反侧。依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较长地确保从作为操作杆28的旋转中心的杆支撑轴106直至凸台203的距离,当使操作杆28从锁定位置P3朝向锁定解除位置P5转动时,能够效率优良地推压凸台\n203。因此,当为了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而使操作杆28转动时的操作力小即可。\n[0146] 另外,当利用脱离臂200来使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脱离时,脱离臂200将压印轴承51较大地强制性地上推,以使压印辊45的辊中心移动至比引导突起63的顶点部63a更靠开放口62a侧。因此,能够将压印轴承51上推直至容纳槽62中的开放口62a附近而转换为使压印轴承51大致脱离的状态,因而能够进一步容易地进行头单元5与压印单元6的分离作业。\n[0147]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示例提出的实施方式,不旨在限定实用新型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在实施方式或其变形例中,包括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设想的示例、实质上相同的示例、均等范围的示例等。\n[0148]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脱离臂200与左右方向L3的一侧的压印轴承51对应地设置,但脱离臂200也可以分别与左右方向L3的两侧的压印轴承51对应地设置。\n[0149]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利用一对锁定臂140、150来推按一对压印轴承51两者的构成,但不限定于此情况、也可以作为利用一个锁定臂来推按至少一个压印轴承51的构成。\n[0150] 另外,脱离臂200或锁定臂140的形状、转动中心的位置等能够与基于脱离臂200的功能相应地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臂支撑轴210,在前后方向L2上,其至少一部分与压印辊45的最大外径部重叠,但不限于此。臂支撑轴210也可以以在前后方向L2上不与压印辊45的最大外径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例如,臂支撑轴210也可以相对于联接轴部141配置于与压印轴承51相反侧。\n[015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脱离臂200通过操作杆28的动作来转动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脱离臂200也可以通过锁定臂140的动作来转动。即,脱离臂200也可以是连接至锁定臂140的构成。此时,只要是不通过锁定臂140约束压印轴承51从容纳槽62内脱离的状态,脱离臂200就既可以在与锁定臂140开始移动相同的时机开始移动,也可以相对于锁定臂140开始移动以时间差开始移动。\n[0152]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使操作杆28与设置于外壳2的杆19的转动动作联动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情况。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操作杆28的顶端部露出于外壳\n2的外侧并能够从外壳2的外侧直接对操作杆28进行操作。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