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注流气体保护砖 |
申请号 | CN202122719597.3 | 申请日期 | 2021-11-08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B22D7/12 | IPC分类号 | B;2;2;D;7;/;1;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厂前路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亚明;胡永平;赵文斌;王晓燕;李广龙;邵忠伟;周仲成;涂明金;管永涛;刘海江;王鑫辉;陈亮小;赵乌云毕力格;王云鹏;姜旺平 |
代理机构 | 北京康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流气体保护砖,包括筒形壁、底座,底座设置在筒形壁的下部;筒形壁的外形为圆锥台形,顶部外径小于底部外径;筒形壁中部为保护砖通孔,筒形壁和底座内设置有多个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一个开口位于筒形壁的顶端,另一个开口位于底座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钢水铸模时钢水流道的气体保护效果,增加气体保护装置使用寿命。
1.一种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形壁、底座,底座设置在筒形壁的下部;筒形壁的外形为圆锥台形,顶部外径小于底部外径;筒形壁中部为保护砖通孔,筒形壁和底座内设置有多个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一个开口位于筒形壁的顶端,另一个开口位于底座的侧壁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底座内的气体通道为台阶形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筒形壁、底座的连接处为弧形环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底座的下部设置有漏斗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密封环槽,漏斗砖的顶部位于密封环槽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漏斗砖的外形为圆锥台形,漏斗砖中部为漏斗砖通孔,保护砖通孔与漏斗砖通孔相连通,漏斗砖上部外径大于下部外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流气体保护砖,其特征在于,漏斗砖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收口。
注流气体保护砖\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锭浇注注流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流气体保护砖。\n背景技术\n[0002] 冶炼钢水经过二次精炼,钢水洁净度得到提升,但铸锭环节,由于钢水在大气下浇注,注流与周围的空气接触钢水会产生二次氧化,钢水的洁净度得到破坏,从最终的产品上取样,全氧含量明显升高3‑5ppm。目前,多数冶炼企业均采取氩气保护注流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氩气保护装置多是钢质材质的氩气保护罩。\n[0003] 常规钢质材质的氩气保护罩的缺点与不足之处如下:\n[0004] 1)、常规氩气保护罩为钢质材料制作成的圆环,圆环上开多个孔作为氩气的喷气孔,制作复杂。\n[0005] 2)、浇注环境恶劣,钢水喷溅容易堵塞保护罩的喷气孔,造成局部气幕缺失,保护效果不彻底。\n[0006] 3)、浇注高温容易使得钢质氩气保护罩变形,密封效果差;使用后保护罩清理困难,氩气保护罩使用寿命低,提高了铸锭生产成本。\n实用新型内容\n[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流气体保护砖,能够提高钢水铸模时钢水流道的气体保护效果,增加气体保护装置的使用寿命。\n[0008] 技术方案如下:\n[0009] 注流气体保护砖,包括筒形壁、底座,底座设置在筒形壁的下部;筒形壁的外形为圆锥台形,顶部外径小于底部外径;筒形壁中部为保护砖通孔,筒形壁和底座内设置有多个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一个开口位于筒形壁的顶端,另一个开口位于底座的侧壁上。\n[0010] 进一步,底座内的气体通道为台阶形孔。\n[0011] 进一步,筒形壁、底座的连接处为弧形环面。\n[0012] 进一步,底座的下部设置有漏斗砖。\n[0013] 进一步,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密封环槽,漏斗砖的顶部位于密封环槽内。\n[0014] 进一步,漏斗砖的外形为圆锥台形,漏斗砖中部为漏斗砖通孔,保护砖通孔与漏斗砖通孔相连通,漏斗砖上部外径大于下部外径。\n[0015] 进一步,漏斗砖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收口。\n[0016]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n[0017] 本实用新型作为钢水铸模时钢水流道上气体保护装置的一部分,能够提高钢水铸模时钢水流道的气体保护效果,增加气体保护装置的使用次数,增加气体保护装置使用寿命,降低冶炼成本。\n[0018] 1、注流气体保护砖的形状为异形件,材质选用纳米高温陶瓷,应用纳米高温陶瓷的异形件能够在保证强度的要求下还具有压缩回弹性,能够克服金属制品所欠缺的抗氧化及耐高温变形的缺点。\n[0019] 2、注流气体保护砖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比热小及耐机械振动、无毒性等优点。\n[0020] 3、注流气体保护砖结构简单、安装与更换方便,使用后不变形,可重复使用。\n[0021] 重复使用次数可达到5次以上,与钢质氩气保护装置比较,按年冶炼1200炉钢计算,可节约100万元左右。\n[0022] 4、注流气体保护砖通入氩气后能够充分隔绝钢水周围空气,防止钢水氧化,起到保护效果。\n[0023] 可提高钢锭浇注过程氩气保护效果,避免钢水二次氧化,提高钢锭浇注质量,提高了钢锭合格率3%‑4%。以年产1万吨挤压超高压锅炉用无缝管为例,可节创效益约150万元。\n附图说明\n[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注流气体保护砖的结构示意图;\n[0025]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漏斗砖和注流气体保护砖的连接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6] 以下描述充分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和再现。\n[0027]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注流气体保护砖的结构示意图。\n[0028] 注流气体保护砖的材质为高温陶瓷,通过陶瓷耐火材料烧制成型,因此制备简单,\n3\n成本低,而且耐高温。注流气体保护砖的密度:0.3~0.5(t/m),导热系数:0.034(W/m·k),使用温度:1260~1400(℃),线收缩:1000℃下保持3小时,线收缩率小于2.6%。\n[0029] 注流气体保护砖包括:筒形壁1、底座2,底座2设置在筒形壁1的下部,筒形壁1中部为保护砖通孔,筒形壁1、底座2内设置有多个气体通道3,气体通道3的一个开口位于筒形壁\n1的顶端,作为保护气流的出气口,保护气流(氩气)从砖喷射至钢包滑动水口的机构防护板,形成封闭的气幕,对钢水形成保护氛围;另一个开口位于底座2的侧壁上,作为保护气流的进气口。\n[0030] 筒形壁1的外形为圆锥台形,顶部外径小于底部外径,上部开口收缩有利于连接机构防护板,下部开口扩宽有利于安装的稳定性。\n[0031] 底座2内的气体通道3为台阶形孔,有利于连接氩气管道。\n[0032] 筒形壁1、底座2的连接处为弧形环面4,相当于倒角,有利于在高温变形时减少应力聚集,保证压缩回弹性、耐高温变形。\n[0033] 底座2的底部设置有密封环槽5,有利于提高下部连接部件的密封性能,防止外部空气进入钢水流通通道。\n[0034] 如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中漏斗砖6和注流气体保护砖的连接示意图。\n[0035] 为了进一步便于注流气体保护砖与钢水流通通道的中铸管连接,在底座2的下部设置有漏斗砖6,漏斗砖6的顶部与底座2相连接,漏斗砖6的顶部位于密封环槽5内,底部与中铸管相连接。\n[0036] 漏斗砖6材质为高温陶瓷,通过陶瓷耐火材料烧制成型,因此具有高温陶瓷的特性和优点。\n[0037] 漏斗砖6的外形为圆锥台形,漏斗砖6中部为漏斗砖通孔,保护砖通孔与漏斗砖通孔相连通,漏斗砖6上部外径大于下部外径。上部开口扩宽有利于连接底座2,下部开口收缩有利于连接中铸管。\n[0038] 漏斗砖6的底部设置有环形收口7,环形收口7有利于连接中铸管。\n[0039]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n[0040] 1、安装前的准备;\n[0041] 根据浇注锭型工艺要求完成底盘砌筑,然后在底盘上安装中铸管。\n[0042] 2、安装注流气体保护砖与漏斗砖6;\n[0043] 将漏斗砖6的环形收口7抹上耐火泥与中铸管连接,中铸管连接铸模,漏斗砖6的顶端抹上耐火泥,筒形壁1的密封环槽5安装在漏斗砖6的顶端,利用耐火泥密封。\n[0044] 3、筒形壁1的顶端伸入钢包滑动水口的机构防护板,气体通道3连接氩气管道;\n[0045] 4、开浇浇钢,钢水经钢包滑动水口进入筒形壁1的保护砖通孔、漏斗砖6的漏斗砖通孔,流入中铸管、铸模;保护气流从砖内壁呈放射状喷射至钢包滑动水口机构防护板,氩气进入气体通道3从筒形壁1的顶端出气口喷出,在钢包滑动水口周围形成封闭的气幕,对钢水形成保护氛围。\n[0046] 5、浇注结束后,清理筒形壁1、漏斗砖6表面的粘钢后可重复使用。\n[0047] 本实用新型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技术方案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