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 |
申请号 | CN201420306080.9 | 申请日期 | 2014-06-10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IPC分类号 | F;1;6;F;1;5;/;0;2;3;;;B;6;4;D;4;5;/;0;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侯荣华 | 申请人地址 |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梅山镇新村三落69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侯荣华 | 当前权利人 | 侯荣华 |
发明人 | 侯荣华 |
代理机构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丽英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包括设置在飞行器下端的多个减震单元,减震单元包括活塞筒和活塞杆,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活塞,活塞筒的下端设端盖,端盖的侧壁上设有排气孔,端盖的上端面和活塞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弹簧,端盖的下端面固定有万向轮。这样,当飞行器降落,万向轮首先接触地面,活塞杆在飞行器重力作用下,压缩弹簧并向下运动,通过弹簧起到减震作用,同时随着活塞向下运动,活塞筒内腔的气体从排气孔中排出,通过设定排气孔的大小能控制活塞的下降速度,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当飞行器以倾斜角度着陆时,万向轮可以根据飞行器的运动情况调整前进方向,因此能更好保证飞行器的平稳着陆。
1.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飞行器下端的多个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活塞筒和与活塞筒配合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上端从活塞筒的上端穿出,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活塞,活塞筒的下端设有开口,开口处连接有端盖,端盖的侧壁上设有与活塞筒内腔连通的排气孔,端盖的上端面与活塞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弹簧,端盖的下端面固定有万向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塞筒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端盖螺纹连接在所述活塞筒的下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的上端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凹孔,所述排气孔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端盖的侧壁,所述排气孔的入口与所述凹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包括安装板和设置在安装板下的活动轮,所述安装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端盖的下端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的上端部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飞行器的下端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筒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为5个,4个等间距地环设在所述飞行器的下端面的周沿,另外1个设置在所述飞行器的下端面的中心。
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飞船在宇宙中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过程中,飞船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进入大气层,由于受到大气阻力的作用,速度会迅速下降。到距离地球表面15公里左右的高度时,飞船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体与飞船自身的重力相当,这时飞船的速度由超音速下降到亚音速,并稳定在200米/秒左右。如果飞船以这样的速度冲向地面,返回舱内航天员就如同从\n100层高楼上飞身直下,其后果可想而知。这时就必须依靠降落伞将飞船的速度降下来。当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判定高度,自动打开伞舱盖,首先带出引导伞,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此时返回舱速度大约为180米/秒左右,航天员将会受到很大的开伞冲击力。为了把冲击力减小,减速伞设计为两级充气,先张开一个小口,8秒后待返回舱速度减小到一定程度后,再全部张开。通过减速伞的作用,返回舱的速度下降到80米/秒左右。减速伞工作16秒钟后,与返回舱分离,同时拉出主伞。主伞先也采取两级冲气的方法,先张开一个小口,然后慢慢地全部张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逐渐由80米/秒减到40米/秒,然后再减至8米——10米/秒。然而,飞船即使是以8米/秒的速度着陆,所受的冲击力可能将航天员的脊柱震断。这时,在飞船即将着陆的一瞬间--飞船距离地面大约1米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4台反推火箭点火工作,使返回舱速度一下子降到2米/秒左右。\n[0003] 然而,以这种速度着陆时,由于飞行器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当接触地面的瞬间会产生突然性的颠簸、反弹力和激烈的碰撞,可能使飞行器侧翻,可能造成航天员身体的伤害,而且航天员在飞行返回的过程中,一般身体固定在椅座上,飞行器倒翻会使身体处于倒立等不适位置,在等待救援人员的过程中,由于身体被束缚易使人感到疲劳和焦虑,加上触地时的震动,会使人感到头晕目眩,从而延长出舱的时间。\n[0004]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遂有本案产生。\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飞行器更加平稳着陆的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n[0006]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n[0007] 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包括设置在飞行器下端的多个减震单元,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活塞筒和与活塞筒配合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上端从活塞筒的上端穿出,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活塞,活塞筒的下端设有开口,开口处连接有端盖,端盖的侧壁上设有与活塞筒内腔连通的排气孔,端盖的上端面与活塞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弹簧,端盖的下端面固定有万向轮。\n[0008]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端盖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塞筒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端盖螺纹连接在所述活塞筒的下端。\n[0009]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端盖的上端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凹孔,所述排气孔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端盖的侧壁,所述排气孔的入口与所述凹孔连通。\n[0010]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万向轮包括安装板和设置在安装板下的活动轮,所述安装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端盖的下端面。\n[0011]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塞杆的上端部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飞行器的下端面。\n[0012]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筒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n[0013]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减震装置为5个,4个等间距地环设在所述飞行器的下端面的周沿,另外1个设置在所述飞行器的下端面的中心。\n[0014]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减震单元设置在飞行器的下端面,当飞行器通过减速伞和反推火箭的作用,以低于2米/秒的速度朝地面降落,万向轮首先接触地面,活塞杆在飞行器重力作用下,压缩弹簧并向下运动,通过弹簧起到第一重缓冲减震作用,同时随着活塞向下运动,活塞筒内腔的气体从排气孔中排出,通过设定排气孔的大小能控制活塞的下降速度,起到第二重缓冲减震作用。当飞行器不是竖直降落,而是以一定的倾斜角度着陆时,万向轮可以根据飞行器的运动情况调整前进方向,将飞行器运动的一部分重力势能转换成动能,在地面上行走一定的距离后停止,因此能更好保证飞行器的平稳着陆。由于本案的产生,即可使飞船承受8—10米/秒的降落触地的碰撞,并且把碰撞时的震动和反弹力聚焦在着陆减震装置上,形成一种有节奏的缓冲力,有效地遏制飞船着陆时产生的强力碰撞和震动。\n附图说明\n[0015]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n[0017] 图中:\n[0018] 1-飞行器 2-活塞杆\n[0019] 3-活塞筒 4-端盖\n[0020] 41-端盖的上端面 42-端盖的下端面\n[0021] 43-排气孔 44-凹孔\n[0022] 51-安装板 52-活动轮\n[0023] 6-连接板 7-活塞\n[0024] 8-弹簧 9-密封圈\n具体实施方式\n[0025]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n[0026] 如图1至2所示,一种飞行器着陆减震装置,包括设置在飞行器1下端的多个减震单元,在实施例中减震单元设置为5个,4个等间距地环设在所述飞行器1的下端面的周沿,另外一个设置在飞行器的下端面中心,其设置位置不干扰飞行器1的其他部件设置,飞行器1在现有技术中已有揭示,其具体结构这里不再详述。\n[0027] 所述减震单元包括活塞筒3和与活塞筒3配合的活塞杆2,所述活塞杆2的上端部固定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飞行器1的下端面。活塞杆2的上端从活塞筒3的上端穿出,活塞杆2的下端连接活塞7。活塞筒3的下端设有开口,开口处连接有端盖4,端盖4的侧壁上设有与活塞筒3内腔连通的排气孔43。端盖的上端面41与活塞7的下端面之间设有弹簧8,端盖的下端面42固定有万向轮5。在实施例中,所述端盖4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塞筒3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端盖4螺纹连接在所述活塞筒3的下端的开口处。端盖4选用一段实心柱体,在端盖的上端面41开设有朝向端盖的下端面\n42延伸的凹孔44,并从凹孔44的侧壁向端盖4的外侧壁开设若干排气孔43,排气孔43的数量以及孔径的大小可以根据飞行器1自身的重量设计。当排气孔43的孔径较多,数量较多时,活塞7向下运动时,活塞筒3内腔的气体排出速度较快,飞行器1整体下降速度较快,适合重量较轻的飞行器;当排气孔43孔径较小,数量较少时,活塞筒3内的排气速度较慢,飞行器1整体下降速度较慢,适合重量较大的飞行器。\n[0028]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万向轮5包括安装板51和设置在安装板51下的活动轮52,所述安装板51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端盖的下端面42。\n[0029]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塞7与所述活塞筒3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9。密封圈9能活塞7和活塞筒3的内壁更好地配合,保证活塞筒3内的气体不会从活塞7上端逸出。\n[0030]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法律信息
- 2016-08-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F16F 15/023
专利号: ZL 201420306080.9
申请日: 2014.06.10
授权公告日: 2014.10.22
- 2014-10-22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5-04-30 | 2015-04-30 | | |
2 | | 2016-06-30 | 2016-06-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