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 |
申请号 | CN201220699844.6 | 申请日期 | 2012-12-18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H50/18 | IPC分类号 | H;0;1;H;5;0;/;1;8;;;H;0;1;H;5;0;/;5;4;;;H;0;1;H;9;/;3;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天水黄河电气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社棠工业园区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天水黄河电气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天水黄河电气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陈巧灵;刘宏珍;马彦宏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电路中的执行器件,具体为一种主触头无弧分断,结构紧凑,通断可靠,体积小巧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其包括接触装置,电磁装置和灭弧装置;接触装置包括绝缘安装板(1),主触头和弧触头,以及分离设置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两个接线板(2);其中,电磁装置包括固定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磁轭(3),一端与磁轭(3)转动连接的衔铁(4),以及连接在磁轭(3)位于衔铁(4)自由端上方的带有铁心(5)的吸合线圈(6);衔铁(4)的连接端上下依次固定设置有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主触头的动触头(9)与上支持部件(7)悬挂连接,弧触头的动弧触头(11)放置在上支持部件(7)上。
1.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包括接触装置,用于控制接触装置动作的电磁装置,以及用于对接触装置实现灭弧的灭弧装置,所述的接触装置包括绝缘安装板(1),主触头和弧触头,以及分离设置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两个接线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装置包括固定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磁轭(3),一端与磁轭(3)转动连接的衔铁(4),以及连接在磁轭(3)位于衔铁(4)自由端上方的带有铁心(5)的吸合线圈(6);衔铁(4)的连接端上下依次固定设置有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所述的主触头为包括动触头(9)和静触头(10)的双断点桥式触头,弧触头为包括动弧触头(11)和静弧触头(12)的单断点指式触头;静触头(10)分别与接线板(2)固定连接,静弧触头(12)与远离吸合线圈(6)一侧的接线板(2)连接;动触头(9)通过设置的螺柱(13)悬挂在下支持部件(8)上,中部通过弹簧(14)与上支持部件(7)连接;所述的上支持部件(7)前端向上弯曲翘起,中部设置有立柱(15),末端固定有自由端向上的支持副板(16);动弧触头(11)穿过立柱(15)放置在上支持部件(7)前端和支持副板(16)上,通过弹簧(14)与立柱(15)上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轭(3)上方设置有辅助触头组(17),磁轭(3)通过弹簧(14)连接设置有与衔铁(4)连接端一侧铰接的复位机构(18)。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弧触头(12)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磁板(19),上方设置有灭弧罩(2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弧触头(12)下方设置有磁吹线圈(21);磁吹线圈(21)与主回路并联,并设置在导磁板(19)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罩(20)内部从上到下沿中央设置的定位槽依次设置有上引弧片(22)和下引弧片(23);上引弧片(22)表面上固定设置有自由端向外翘的弹性扣片(24),末端向外翘起;下引弧片(23)前端向外翘起,后端固定设置有圆弧状引弧扣片(25);上引弧片(22)末端和下引弧片(23)前端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灭弧罩(20)上对应设置的空腔形成灭弧室(26)。
6.如权利要求3或4或5所述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弧罩(20)两侧对称设置有与导磁板(19)滑动配合的销轴(27),灭弧罩上部外侧朝向磁轭(3)水平延伸设置有匚形的导向插接部件(28),导向插接部件(28)的两个自由端与灭弧罩(20)固定;
磁轭(3)上设置有与导向插接部件(28)配合的插槽。
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流电路中的执行器件,具体为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n背景技术\n[0002] 接触器狭义上是指能频繁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电流及规定的过载电流的开断和关合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设备当中。接触器广义上是指工业电中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接触器由包括铁心、电磁线圈的电磁系统,包括常开触头或常闭触头的触头系统,以及灭弧装置组成。在电工学上,由于接触器能够快速切断交流与直流主回路及可频繁地接通与大电流控制电路的装置,所以经常运用于电动机做为控制对象,也可用作控制工厂设备﹑电热器﹑工作母机和各样电力机组等电力负载,接触器不仅能接通和切断电路,而且还具有低电压释放保护作用。接触器控制容量大,适用于频繁操作和远距离控制,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元件之一。在工业电气中,接触器用途相当广泛。\n[0003] 接触器按主触点连接回路的形式分为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主要应用在直流调速,电能分配系统当中做重要的执行器件,由于直流调速和电力系统相对于交流系统具有功率大,系统稳定,容易维修等特点,因此在各个行业都应用广泛,尤其是运用在电力系统中的大功率直流驱动场所中,例如供钻井平台、机车、机械、冶金等行业的电器设备中;同时还用于远距离接通、分断直流电路和启动、停止直流电动机。但是目前现有的直流接触器容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要求,同时要增容后就导致产品体积过大,可靠性降低,灭弧困难等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主触头无弧分断,结构紧凑,通断可靠,体积小巧的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n[0005]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包括接触装置,用于控制接触装置动作的电磁装置,以及用于对接触装置实现灭弧的灭弧装置,所述的接触装置包括绝缘安装板1,主触头和弧触头,以及分离设置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两个接线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磁装置包括固定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磁轭3,一端与磁轭3转动连接的衔铁4,以及连接在磁轭\n3位于衔铁4自由端上方的带有铁心5的吸合线圈6;衔铁4的连接端上下依次固定设置有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所述的主触头为包括动触头9和静触头10的双断点桥式触头,弧触头为包括动弧触头11和静弧触头12的单断点指式触头;静触头10分别与接线板2固定连接,静弧触头12与远离吸合线圈6一侧的接线板2连接;动触头9通过设置的螺柱13悬挂在下支持部件8上,中部通过弹簧14与上支持部件7连接;所述的上支持部件\n7前端向上弯曲翘起,中部设置有立柱15,末端固定有自由端向上的支持副板16;动弧触头\n11穿过立柱15放置在上支持部件7前端和支持副板16上,通过弹簧14与立柱15上端连接。\n[0006] 进一步,所述的磁轭3上方设置有辅助触头组17,磁轭3通过弹簧14连接设置有与衔铁4连接端一侧铰接的复位机构18。\n[0007] 进一步,所述的静弧触头12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磁板19,上方设置有灭弧罩20。\n[0008] 进一步,所述的静弧触头12下方设置有磁吹线圈21;磁吹线圈21与主回路并联,并设置在导磁板19之间。\n[0009] 进一步,所述灭弧罩20内部从上到下沿中央设置的定位槽依次设置有上引弧片\n22和下引弧片23;上引弧片22表面上固定设置有自由端向外翘的弹性扣片24,末端向外翘起;下引弧片23前端向外翘起,后端固定设置有圆弧状引弧扣片25;上引弧片22末端和下引弧片23前端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灭弧罩20上对应设置的空腔形成灭弧室26。\n[0010] 进一步,所述的灭弧罩20两侧对称设置有与导磁板19滑动配合的销轴27,灭弧罩上部外侧朝向磁轭3水平延伸设置有匚形的导向插接部件28,导向插接部件28的两个自由端与灭弧罩20固定;磁轭3上设置有与导向插接部件28配合的插槽。\n[0011]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对比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0012] 1)通过在衔铁4的连接端设置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分别用于悬挂动触头9和支撑动弧触头11,从而形成双层的复合结构,主触头的动触头9实现悬式安装;动触头9通过弹簧14与上支持部件7连接,动弧触头11通过弹簧14与上支持部件7上的立柱15上端连接,实现了吸合时弧触头先闭合主触头后闭合,断开时主触头先断开弧触头后断开的动作顺序,实现主触头无弧分断,保护主触头的目的,而且完成了自动迎合补偿的功能,保证了触头连接的可靠性,设计巧妙,结构新颖,安全可靠。\n[0013] 2)利用灭弧罩20内沿中央设置的定位槽设置的上引弧片22和下引弧片23,形成不规则的上引弧片22末端和下引弧片23前端,以及和灭弧罩20上对应设置的空腔形成的灭弧室26,实现多级不规则灭弧,能够最快的将断开时弧触头产生的电弧拉长、分断、熄灭,再配合静弧触头12下方设置的磁吹线圈21实现磁吹灭弧,保证灭弧效果,同时增强了使用时的安全性和稳定可靠程度。\n[0014] 3)采用插接的方式利用销轴27将灭弧罩20快速连接在导磁板19上,操作简单方便,通过灭弧罩20上设置的匚形的导向插接部件28对其安装实现精确的导向作用,能够保证灭弧罩20内上引弧片22和下引弧片23相对弧触头安装位置的固定,从而保证灭弧的效果,不会因为检修和维护导致灭弧效果的降低甚至丧失;同时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和制造。\n在保证灭弧空间的同时,最大限度缩小了体积,实现了大电流的连续载流,适用能力强,工作可靠性高。\n附图说明\n[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结构的正视图。\n[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结构的左视图。\n[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结构的右视图。\n[0018]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例中所述灭弧罩的侧视图。\n[0019] 图中:绝缘安装板1,接线板2,磁轭3,衔铁4,铁心5,吸合线圈6,上支持部件7,下支持部件8,动触头9,静触头10,动弧触头11,静弧触头12,螺柱13,弹簧14,立柱15,支持副板16,辅助触头组17,复位机构18,导磁板19,灭弧罩20,磁吹线圈21,上引弧片22,下引弧片23,弹性扣片24,圆弧状引弧扣片25,灭弧室26,销轴27,导向插接部件28。\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进行说明和描述。\n[0021]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包括接触装置,用于控制接触装置动作的电磁装置,以及用于对接触装置实现灭弧的灭弧装置,能够单独使用,也能够通过绝缘安装板1连接后,多个组合使用,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以两个组合使用为例进行描述;所述的接触装置包括绝缘安装板1,主触头和弧触头,以及分离设置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两个接线板2;\n其中,如图2和图3所示,电磁装置包括固定在绝缘安装板1上的磁轭3,一端与磁轭3转动连接的衔铁4,以及连接在磁轭3位于衔铁4自由端上方的带有铁心5的吸合线圈6;衔铁\n4的连接端上下依次固定设置有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所述的主触头为包括动触头\n9和静触头10的双断点桥式触头,弧触头为包括动弧触头11和静弧触头12的单断点指式触头;静触头10分别与接线板2固定连接,静弧触头12与远离吸合线圈6一侧的接线板2连接;动触头9通过设置的螺柱13悬挂在下支持部件8上,中部通过弹簧14与上支持部件\n7连接;所述的上支持部件7前端向上弯曲翘起,中部设置有立柱15,末端固定有自由端向上的支持副板16;动弧触头11穿过立柱15放置在上支持部件7前端和支持副板16上,通过弹簧14与立柱15上端连接。当吸合线圈6通电后,铁心5被磁化,吸引衔铁4转动;从而带动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向下运动,由于动触头9通过螺柱13悬挂在下支持部件8上,因此在下支持部件8突然向下运动时,动触头9也向下运动,而动弧触头11则在上支持部件7立柱15上的弹簧14的传动下同时向下运动,先于动触头9实现闭合,然后动触头9在下支持部件8继续向下运动时与静触头10吸合,连通两个分离设置的接线板2,对动触头9实现保护;最后通过动触头9和上支持部件7之间的弹簧14,以及立柱上连接动弧触头11的弹簧14,实现自动迎合补偿,保证了主触头和弧触头连接的稳定和可靠性。\n[0022] 其中,如图2和3所示,磁轭3上方设置有辅助触头组17,磁轭3通过弹簧14连接设置有与衔铁4连接端一侧铰接的复位机构18,当吸合线圈6断电后,复位机构18上设置的弹簧14释放储存的势能,使复位机构18带动衔铁4转动复位,从而带动上支持部件7和下支持部件8向上运动,对主触头和弧触头实现分离;运动时,由于上支持部件7以及支持副板16与动弧触头11分离,而动触头9和下支持部件8悬挂连接,因此动触头9首先在下支持部件8的作用下直接向上运动,主触头分离后,弧触头在上支持部件7和支持副板16的上推作用下实现后分离放弧,对主触头形成保护。\n[0023] 其中,如图1和图2和图3所示,静弧触头12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磁板19,上方设置有灭弧罩20;如图2和图3所示,静弧触头12下方设置有磁吹线圈21;磁吹线圈21与主回路并联,并设置在导磁板19内部,实现对磁吹灭弧。\n[0024] 其中,如图4所示,灭弧罩20内部从上到下沿中央设置的定位槽依次设置有上引弧片22和下引弧片23;上引弧片22表面上固定设置有自由端向外翘的弹性扣片24,后端向外翘起;下引弧片23前端向外翘起,后端固定设置有圆弧状引弧扣片25;上引弧片22末端和下引弧片23前端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与灭弧罩20上对应设置的空腔形成灭弧室\n26;从而在灭弧过程中,不断的将电弧拉长减弱,实现了分层多级不规则灭弧,结构相比灭弧栅片大为简化,设计巧妙。\n[0025] 其中,如图2和图3和图4所示,灭弧罩20两侧对称设置有与导磁板19滑动配合的销轴27,实现灭弧罩20与导磁板19的快速连接;灭弧罩上部外侧朝向磁轭3水平延伸设置有匚形的导向插接部件28,导向插接部件28的两个自由端与灭弧罩20固定;磁轭3上设置有与导向插接部件28配合的插槽,达到了精确导向,保证灭弧罩20内上引弧片22和下引弧片23相对弧触头安装位置的固定,从而保证灭弧的效果及装配的快速与便捷。
法律信息
- 2017-02-0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H01H 50/18
专利号: ZL 201220699844.6
申请日: 2012.12.18
授权公告日: 2013.06.05
- 2013-06-05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3-10-21 | 2013-10-21 | | |
2 | | 2013-10-21 | 2013-10-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