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 |
申请号 | CN202221815077.0 | 申请日期 | 2022-07-14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16B2/00 | IPC分类号 | F;1;6;B;2;/;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黄骅市爱民五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经济技术开发区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黄骅市爱民五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黄骅市爱民五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爱民 |
代理机构 | 北京华旭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静楠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卡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可多角度固定,包括第一圆筒、第二圆筒和卡位针,第一圆筒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圆腔,第一圆筒的右端顶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限位块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台,第一限位块的顶端右部设置有贯穿第一限位块底部的第一圆孔,第一限位块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筒,第二圆筒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腔,第二圆筒的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凹台,第二限位块的顶端右部设置有数个呈半圆形均匀设置的第二圆孔,卡针设置于第一限位块的顶端,卡针的底端左部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设置于第一凹台内,卡针的底端右部设置有圆块。
1.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圆筒(1)、第二圆筒(2)和卡位针(3),所述第一圆筒(1)呈圆柱状设置,所述第一圆筒(1)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圆腔(4),所述第一圆筒(1)的右端顶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5),所述第一限位块(5)的右端呈半球状设置,所述第一限位块(5)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凸台(6),所述第一限位块(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台(7),所述第一限位块(5)的顶端右部设置有贯穿第一限位块(5)底部的第一圆孔(8),所述第一限位块(5)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筒(2),所述第二圆筒(2)呈圆柱状设置,所述第二圆筒(2)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腔(9),所述第二圆筒(2)的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0),所述第二限位块(10)的左端呈半球状设置,所述第二限位块(10)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凹台(11),所述第二限位块(10)的顶端右部设置有数个呈半圆形均匀设置的第二圆孔(12),所述卡位针(3)设置于第一限位块(5)的顶端,所述卡位针(3)的底端左部设置有第二凸台(13),所述第二凸台(13)设置于第一凹台(7)内,所述卡位针(3)的底端右部设置有圆块(14),所述第一凸台(6)和第二凹台(11)相配合,所述第一凹台(7)与第二凸台(13)相配合,所述第一圆孔(8)和数个第二圆孔(12)均与圆块(14)相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腔(4)与第二圆腔(9)的棱边处均呈圆角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6)和第二凹台(11)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台(7)与第二凸台(13)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块(14)与第一圆孔(8)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块(14)与数个第二圆孔(12)之间的配合方式呈间隙配合。
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卡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n背景技术\n[0002] 众所周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狠多的卡子进行固定点来连接某些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卡子用来固定连接,而常见的卡子都是用塑料制成的所以成本较低。\n[0003] 目前,在生活中常见的塑料卡子都只能进行单角度的固定,塑料卡子无法实现多角度的固定,这使得塑料卡子在使用时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固定,使得现有的塑料卡子实用性不足。\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n[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多角度固定的多功能塑料卡子。\n[0006] (二)技术方案\n[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第一圆筒、第二圆筒和卡位针,第一圆筒呈圆柱状设置,第一圆筒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圆腔,第一圆筒的右端顶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的右端呈半球形设置,第一限位块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凸台,第一限位块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台,第一限位块的顶端右部设置有贯穿第一限位块底部的第一圆孔,第一限位块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筒,第二圆筒呈圆柱状设置,第二圆筒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腔,第二圆筒的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的左端呈半球形设置,第二限位块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凹台,第二限位块的顶端右部设置有数个呈半圆形均匀设置的第二圆孔,卡针设置于第一限位块的顶端,卡针的底端左部设置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设置于第一凹台内,卡针的底端右部设置有圆块,第一凸台和第二凹台相配合,第一凹台与第二凸台相配合,第一圆孔和数个第二圆孔均与圆块相配合。\n[0008] 进一步的,第一圆腔与第二圆腔的棱边处均呈圆角状设置。\n[0009] 进一步的,第一凸台和第二凹台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n[0010] 进一步的,第一凹台与第二凸台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n[0011] 进一步的,圆块与第一圆孔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n[0012] 进一步的,圆块与数个第二圆孔之间的配合方式呈间隙配合。\n[0013] (三)有益效果\n[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塑料卡子,具备以下有益效果:\n[0015] 该多功能塑料卡子,通过第一凸台和第二凹台之间的配合,使第一圆筒与第二圆筒实现连接,通过第一凹台与第二凸台之间的配合,使卡位针可以限制第一圆筒与第二圆筒的角度位置,圆块与第一圆孔与数个第二圆孔之间的配合,使塑料卡子能进行多角度的固定,使塑料卡子可以实现多角度的固定,使得塑料卡子在使用时不存在第一角度的局限性,使塑料卡子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固定,使得现有的塑料卡子实用性得到提升。\n附图说明\n[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侧剖视图;\n[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轴侧剖视图。\n[0019] 图中:1、第一圆筒;2、第二圆筒;3、卡位针;4、第一圆腔;5、第一限位块;6、第一凸台;7、第一凹台;8、第一圆孔;9、第二圆腔;10、第二限位块;11、第二凹台;12、第二圆孔;13、第二凸台;14、圆块。\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2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塑料卡子,包括第一圆筒1、第二圆筒2和卡位针3,第一圆筒1呈圆柱状设置,第一圆筒1的左端设置有第一圆腔4,第一圆筒1的右端顶部设置有第一限位块5,第一限位块5的右端呈半球形设置,第一限位块5的底端设置有第一凸台6,第一限位块5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凹台7,第一限位块5的顶端右部设置有贯穿第一限位块5底部的第一圆孔8,第一限位块5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筒2,第二圆筒2呈圆柱状设置,第二圆筒2的右端设置有第二圆腔9,第二圆筒2的左端底部设置有第二限位块10,第二限位块\n10的左端呈半球形设置,第二限位块10的顶端设置有第二凹台11,第二限位块10的顶端右部设置有数个呈半圆形均匀设置的第二圆孔12,卡位针3设置于第一限位块5的顶端,卡位针3的底端左部设置有第二凸台13,第二凸台13设置于第一凹台7内,卡位针3的底端右部设置有圆块14,第一凸台6和第二凹台11相配合,使第一圆筒1与第二圆筒2相互连接,第一凹台7与第二凸台13相配合,使卡位针3可以在第一圆筒1内进行移动,第一圆孔8和数个第二圆孔12均与圆块14相配合,使卡位针3可以限制第一圆筒1与第二圆筒2的角度。\n[0022] 其中,第一圆腔4与第二圆腔9的棱边处均呈圆角状设置,使使用者在使用时不会划伤。\n[0023] 其中,第一凸台6和第二凹台11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使第一凸台6和第二凹台11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n[0024] 其中,第一凹台7与第二凸台13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使第一凹台7与第二凸台13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n[0025] 其中,圆块14与第一圆孔8之间的配合方式呈过渡配合,使圆块14与第一圆孔8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n[0026] 其中,圆块14与数个第二圆孔12之间的配合方式呈间隙配合,使圆块 14可以稳定的进入第二圆孔12。\n[0027] 综上所述,该多功能塑料卡子,在使用时,先将需要固定的物品放入第一圆筒1和第二圆筒2,考虑好多功能塑料卡子需要的角度,将卡位针3的第二凸台13从第一圆筒1的第一凹台7顶端上提,使卡位针3的圆块14提出数个第二圆孔12,将第一圆筒1与第二圆筒2摆成需要的角度,将卡位针3 向下推,使卡位针3的圆块14进入底端的第二圆孔12,使第一圆筒1与第二圆筒2摆出需要的角度从而实现角度的调整。\n[002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