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灯具,其特征是包含:
一个外壳,具有一个入风部及一个出风部,且该外壳的外周壁另设有一个导流通道;
一个散热模组,设置于该外壳的内部,该散热模组具有一个散热风扇;及一个发光模组,设置于该外壳的内部;
其中该散热风扇通过该外壳的导流通道导入散热用气流通过该入风部至该外壳内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位于该入风部及该出风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具有一个第一端及一个第二端,该第一端接邻该外壳的入风部,该第二端远离该入风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与该入风部相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风扇具有一个轴向基准线,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相对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平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具有一个偏斜角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偏斜角度为5°~45°。
9.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为形成于该外壳的外周壁的数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二端分别为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导流通道的各凹槽的径向截面为弧形。
11.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包含一个第一壳体及一个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一个透光部,另一端形成一个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形成一个第二接合部,另一端设有一个电连接部,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结合该第二壳体的第二接合部以构成该外壳。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入风部为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所形成的数个槽孔,该出风部由贯穿该第一壳体的外周壁的数个透孔所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模组的散热风扇另结合一个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结合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散热鳍片的外周缘形成数个固定片,各该固定片固定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外周缘形成一个肩部,各该固定片、第一接合部及肩部彼此之间形成连通至该外壳内部的气隙。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模组包含一个发光元件及一个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电性连接该发光元件及该电连接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元件对位该外壳的透光部。
17.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另结合一个外罩,该外罩与该外壳之间具有导流空间,该导流通道位于该导流空间。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另结合一个外罩,该外罩与该外壳之间具有导流空间,该导流通道位于该导流空间。
灯具\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灯具,尤其是一种能够顺利导入气流以进行散热作业的灯具。\n背景技术\n[0002] 现有技术灯具主要具有一发光模组,该发光模组可借助一发光元件(如灯泡等)投射出灯光,以达到照明的目的。然而,当该发光元件因通电而产生高热时,倘若该现有技术灯具未具有良好的散热措施,即可能导致该现有技术灯具无法正常运作并降低其使用寿命。因此,现有技术灯具也可另设置如散热鳍片或散热风扇等构件,以避免该发光模组于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高热而损坏。\n[0003]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揭示一种常见的具有散热鳍片及散热风扇的现有技术灯具9,该灯具9包含一外壳91、一发光模组92、一散热鳍片93及一散热风扇94。该外壳91为可透光的一中空壳体;该发光模组92结合于该外壳91内部,以便提供照明的功能;该散热鳍片93结合该发光模组92,以便吸收该发光模组92因通电所产生的热量;该散热风扇\n94结合该散热鳍片93,用以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外壳91并通过该散热鳍片93,使该散热鳍片93可迅速地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作用,以降低该发光模组92的温度。\n[0004] 借助上述现有技术灯具9的结构特征得知,现有技术灯具9的发光模组92要能够长时间正常的运作,必须仰赖该散热风扇94及该散热鳍片93的散热效能;因此,该散热风扇94及该散热鳍片93的散热效果可否提升,仍必须视该散热风扇94可否顺利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外壳91为主要原则。\n[0005] 然而,现有技术灯具9于安装使用时,可能须配合使用者需求搭配一外罩装设于一预定位置,或者嵌入于轻钢架或装潢隔层的天花板的安装孔内。只是当该灯具9安装于该外罩内侧或嵌入该安装孔内侧后,该灯具9的外壳91与该外罩或安装孔之间不易调整出适当的间距,也即该外壳91与该外罩或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距可能过小,导致该散热风扇\n94所导入的外界气流不易通过该灯具9的外壳91与该外罩或安装孔孔壁之间;另外,更由于该外壳91的外侧周面并无任何能够用以导引气流或增加气流流量的结构设计,因此,将可能造成该散热风扇94无法顺利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外壳91,使该散热风扇94及该散热鳍片93所能提供的散热效果降低,使该发光模组92容易产生过热情形而损坏,故无法提升该现有技术灯具9的使用寿命。\n实用新型内容\n[0006]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灯具,使该灯具于安装使用后,可顺利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灯具内部,以提升整体散热效果,确保该灯具能够正常运作。\n[0007] 根据本实用新型灯具,包含一外壳、一散热模组及一发光模组。该外壳具有一入风部及一出风部,且该外壳的外周壁另设有一导流通道;该散热模组设置于该外壳的内部,且该散热模组具有一散热风扇;该发光模组设置于该外壳的内部;其中该散热风扇通过该外壳的导流通道导入气流通过该入风部至该外壳内部,用以对该发光模组进行散热。借此,以达到提供散热效果,并确保该灯具能够正常运作等诸多功效。\n[0008] 所述该导流通道位于该入风部及该出风部之间。借此,有效防止该入风部及该出风部因过度接近而产生紊流,确保气流的流通顺畅,以达到提升导流效果的功效。\n[0009] 所述该导流通道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端接邻该外壳的入风部,该第二端远离该入风部。借此,该散热风扇所导引的气流可先经由该第二端进入该导流通道,以便该导流通道导引气流经由该第一端通过该入风部,确保气流可被该导流通道更顺利地导入至该外壳内部,以达到提升进风量的功效。\n[0010] 所述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与该入风部相对。借此,该散热风扇所导引的气流可更快速且精确地经由该第一端通过该入风部,以达到更进一步提升进风量的功效。\n[0011] 所述该散热风扇具有一轴向基准线,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相对应;其中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可与该轴向基准线平行;或者该导流通道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具有一个偏斜角度,该偏斜角度可为5°~45°。借此,该导流通道更可搭配不同造型的外壳或不同位置的入风部及出风部等条件,进而供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调整出设置位置更为适当的导流通道,以达到更进一步提升进风量及导流效果等加乘功效。\n[0012] 所述该导流通道为形成于该外壳的外周壁的数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二端分别为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借此,以有效扩充导流空间,以达到有效增加整体进风量的功效。\n[0013] 所述该导流通道的各凹槽的径向截面为弧形。借此,该弧形结构设计将具有更佳的导流功效。\n[0014] 所述该外壳包含一第一壳体及一第二壳体,该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一透光部,另一端形成一第一接合部,该第二壳体的一端形成一第二接合部,另一端设有一电连接部,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结合该第二壳体的第二接合部以构成该外壳。借此,以方便安装该散热模组及该发光模组,进而达到提升组装便利性的功效。\n[0015] 所述该入风部为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所形成的数个槽孔,该出风部由贯穿该第一壳体的外周壁的数个透孔所构成。借此,使该入风部1及该出风部可提供更多气流流通的管道,以达到增加进风量的功效。\n[0016] 所述该散热模组的散热风扇另结合一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结合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借此,该散热风扇更可搭配该散热鳍片用以降低该发光模组的实际运作温度,以达到提升发光模组的使用寿命的功效。\n[0017] 所述该散热鳍片的外周缘形成数个固定片,各该固定片固定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该第一壳体的第一接合部外周缘形成一肩部,各该固定片、第一接合部及肩部彼此之间形成连通至该外壳内部的气隙。借此,该气隙可供气流流通,使该散热鳍片即使组装于该第一壳体及该第二壳体之间,但外界气流仍可经由各该气隙进入该外壳内部,以确保该入风部的进风功能不受影响,进而达到提升进风效果的功效。\n[0018] 所述该发光模组包含一发光元件及一控制基板,该控制基板电性连接该发光元件及该电连接部,其中该发光元件对位该外壳的透光部。借此,以达到具有更佳的发光效果、提升使用寿命及省电等功效。\n[0019] 所述该外壳另结合一外罩,该外罩与该外壳之间具有导流空间,该导流通道位于该导流空间。借此,使该导流空间得以有效扩充,以进一步提升该导流通道所具有的导流功能。\n[00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灯具于安装使用时,借助该外壳的导流通道结构设计,将能够顺利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外壳内部,使该散热模组可提供足够的进风量对该发光模组进行散热,以达到提供整体散热效果,并确保该灯具能够正常运作等诸多功效。\n附图说明\n[0021] 图1:现有技术灯具的组合剖视图。\n[0022] 图2: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立体分解图。\n[0023] 图3: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组合剖视图。\n[0024] 图4:本实用新型灯具的使用状态参考图。\n[0025] 其中:\n[0026] 〔本实用新型〕\n[0027] 1外壳\n[0028] 1a第一壳体 1b第二壳体\n[0029] 11入风部 12出风部\n[0030] 13导流通道 131第一端\n[0031] 132第二端 14透光部\n[0032] 15第一接合部 16第二接合部\n[0033] 17电连接部 18肩部\n[0034] 2散热模组\n[0035] 21散热风扇 22散热鳍片\n[0036] 221固定片\n[0037] 3发光模组\n[0038] 31发光元件 32控制基板\n[0039] 4外罩\n[0040] L轴向基准线 F固定元件\n[0041] G气隙\n[0042] 〔现有技术〕\n[0043] 9灯具\n[0044] 91外壳 92发光模组\n[0045] 93散热鳍片 94散热风扇\n具体实施方式\n[0046]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0047] 请参照第2及3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灯具至少包含一外壳1、一散热模组2及一发光模组3。该外壳1用以供该散热模组2及该发光模组3结合;该散热模组2设置于该外壳1内部;该发光模组3结合该散热模组2且同样位于该外壳1内部。\n[0048] 该外壳1可为一中空壳体或以数个壳体相互对组所构成,其以可供相关构件组装于该外壳1内部为原则。该外壳1具有可透光功能,以便该发光模组3可经由该外壳1投射灯光;又,该外壳1另设有一入风部11、一出风部12及一导流通道13,其中该入风部11及该出风部12经由该外壳1的外周壁连通至该外壳1内部,该导流通道13则设置于该外壳1的外周壁。\n[0049] 本实施例中,该外壳1包含一第一壳体1a及一第二壳体1b。该第一壳体1a的一端设有一透光部14,另一端则形成一第一接合部15;该第二壳体1b的一端形成一第二接合部16,另一端则设有一电连接部17;借此,该第一壳体1a的第一接合部15及该第二壳体1b的第二接合部16可相互对合构成该外壳1,以提升整体组装便利性。又,该入风部11为该第一壳体1a及该第二壳体1b之间所形成的数个槽孔;该出风部12设于该第一壳体1a,且该出风部12由贯穿该第一壳体1a的外周壁的数个透孔所构成,使该入风部11及该出风部\n12可提供更多气流流通的管道;该导流通道13则形成于该第一壳体1a的外周壁,以便导引气流经由该导流通道13进入该入风部11,且该导流通道13为各种能够导引气流及供气流流通的结构设计,例如:凹槽或导沟等。\n[0050] 该散热模组2设置于该外壳1的内部,且该散热模组2至少具有一散热风扇21,该散热风扇21可选择为轴流式风扇或离心式风扇,较佳则选自一轴流式风扇;又,该散热风扇21可搭配如螺丝等的固定元件(F)结合一散热鳍片22,该散热鳍片22由可导热的材质所制成,借此,以提升该散热模组2的散热效果。\n[0051] 本实施例中,该散热鳍片22的外周缘形成数个固定片221,各该固定片221可搭配如螺丝等的固定元件(F)而被锁固于该第一壳体1a及该第二壳体1b之间,且各该固定片\n221彼此之间皆具有一间距;又,该外壳1可于邻近该入风部11的部位形成一肩部18,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肩部18形成于该第一壳体1a的第一接合部15的外周缘;借此,当该散热鳍片22结合于该外壳1内部后,各该固定片221、第一接合部15及肩部18彼此之间可相对形成连通至该外壳1内部的气隙G,该气隙G可供气流流通,使该散热鳍片22即使组装于该第一壳体1a及该第二壳体1b之间,但外界气流仍可经由该气隙G进入该外壳1内部,以确保该入风部11的进风功能不受影响,进而提升进风效果;又,该散热风扇21也可搭配如螺丝等的固定元件(F)与该散热鳍片22相互结合,以便导引气流通过该散热鳍片22,使该散热鳍片22可迅速地与气流进行热交换作用。\n[0052] 该发光模组3包含一发光元件31及一控制基板32。该发光元件31可为发光二极体(LED)、灯泡或其他具有相同发光功能的构件;该控制基板32电性连接该发光元件31,以便控制该发光元件31产生灯光。\n[0053] 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元件31对位该外壳1的透光部14,以方便经由该透光部14投射灯光,进而达到更佳的发光效果,且该发光元件31为发光二极体,以达到提升使用寿命及省电的效果;该控制基板32电性连接该外壳1的电连接部17,且该控制基板32贴接于该散热模组2的散热鳍片22,以方便该散热鳍片22可更有效地降低该发光模组3实际运作时的温度,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n[0054] 请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灯具于实际使用时,该外壳1可搭配一外罩4装设于如墙壁或天花板等地点的灯座(也可省略该外罩4而直接将该灯具安装于预定地点,如其他预定地点所设置的安装孔等),其中该外罩4的内周壁与该外壳1的外周壁之间具有导流空间,该导流通道13位于该导流空间,使该导流空间得以扩充;又,该外壳1的电连接部\n17通过该外罩4与一般供电系统电性连接,以提供电源至该发光模组3的控制基板32,进而控制该发光元件31产生灯光,该发光元件31的灯光经由该透光部14投射至外界。\n[0055] 借助前揭的结构特征,本实用新型灯具的主要特点在于:当本实用新型灯具借助该外罩4装设于一预定位置,或者如该灯具省略该外罩4而直接嵌入于轻钢架或装潢隔层的天花板的安装孔内时,如图4所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灯具的导流通道13的结构设计,当该散热风扇21欲导入外界气流通过该外壳1与该外罩4或安装孔孔壁之间时,仍可借助该外壳1的外周壁所设置的该导流通道13,得以有效扩充该外壳1与该外罩4或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以增加该导流空间的容积,并配合该导流通道13所具有的导流功能,用以供外界气流可依序经由该导流通道13及该入风部11进入至该外壳1内部,使该散热风扇21可更为顺利地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外壳1内部并通过该散热鳍片22,使该散热鳍片22所吸收的该发光模组3的热能可迅速地与外界气流进行热交换作用,以降低该发光模组3的温度,并经由该出风部12将该气流再次排至外界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灯具确可利用该导流通道13的结构设计,以提升该散热模组2的散热效果,而可更有效防止该发光模组3产生过热情形,进而提升本实用新型灯具的使用寿命。\n[0056] 借助上述本实用新型灯具的结构设计概念,本实用新型也可进一步包含如下所述的至少一附属结构特征或其组合,使本实用新型灯具的功能更趋近于完善,其中:\n[0057] 请再参照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导流通道13较佳位于该入风部11及该出风部12之间;借此,该导流通道13可用以区隔该入风部11及该出风部12,以有效防止该入风部11及该出风部12过度接近,使该散热风扇21经由该入风部11所导入的气流与经由该出风部12所导出的气流两者之间不易产生紊流,确保气流的流通顺畅;再者,更可确保该散热风扇21在导入外界气流的过程中,外界气流可事先经由该导流通道13通过该入风部11,并完成散热作用后自该出风部12排出;整体而言,借助该技术特征,以达到提升导流效果的功效。\n[0058] 请再参照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导流通道13较佳具有一第一端131及一第二端132,该第一端131接邻该外壳1的入风部11,且该第一端131更可进一步与该入风部\n11相对;另外,该第二端132远离该入风部11,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端132朝向该出风部12的方向;借此,该散热风扇21在导入外界气流的过程中,外界气流可先经由该第二端132进入该导流通道13,以便该导流通道13可导引气流经由该第一端131通过该入风部11,确保气流可被该导流通道13更顺利地导引进入至该外壳1内部,借助该技术特征,以达到提升进风量的功效。\n[0059] 请再参照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灯具的散热风扇21具有一轴向基准线(L),前揭该导流通道13的第一端131朝向第二端132的延伸方向较佳与该轴向基准线(L)相对应;\n举例而言,该第一端131朝向第二端132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L)相对应是意指:该第一端131朝向第二端132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L)平行;或者,在该外壳1的外周壁为弧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时,该第一端131朝向第二端132的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基准线(L)具有一偏斜角度(该偏斜角度的大小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依该外壳1的造型或入风部11及出风部12位置作适当的调整,例如5°~45°等);借此,使该导流通道13可搭配不同造型的外壳1或不同位置的入风部11及出风部12等条件,而调整出设置位置更为适当的导流通道13,以达到更进一步提升进风量及导流效果等加乘功效。\n[0060] 请再参照图4所示,该导流通道13较佳为形成于该外壳1的外周壁的数个凹槽,各该凹槽的二端分别为该第一端131及该第二端132;另以该散热风扇21的轴向基准线(L)为基准,该导流通道13的各凹槽的径向截面形状较佳为弧形;借此,当本实用新型灯具借助该外罩4装设于一预定位置或直接嵌入一安装孔时,借助该技术特征,将可进一步增加该外壳1与该外罩4或安装孔孔壁之间的导流空间,以达到有效增加整体进风量的功效。\n再者,当该导流通道13的各凹槽的径向截面为弧形时,则该导流通道13的导流效果更佳。\n[006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灯具于安装使用时,借助该外壳1的导流通道13结构设计,将能够顺利导入外界气流进入该外壳1内部,使该散热模组2可提供足够的进风量对该发光模组3进行散热,以达到提供整体散热效果,并确保该灯具能够正常运作等诸多功效。
法律信息
- 2014-08-13
避免重复授权放弃专利权
申请日: 2011.03.22
授权公告日: 2011.11.09
放弃生效日: 2014.08.13
- 2011-11-09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1-03-22 | 2011-03-22 | | |
2 | | 2012-05-14 | 2012-05-14 | | |
3 | | 2012-05-14 | 2012-05-14 | | |
4 | | 2011-03-22 | 2011-03-22 | | |
5 | | 2011-12-30 | 2011-12-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