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多肽联合使用的靛玉红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多肽联合使用的靛玉红类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n背景技术\n[0002] 靛玉红是一种天然产物药物,来源于中国传统中药古方“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荟丸”由11味中药组成,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归龙荟丸”的主要化学活性成分为青黛,青黛中靛蓝的含量较高,但是其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靛蓝的同分异构体‑靛玉红。靛玉红具有止血、解热、抗炎、镇静、抗菌和抗病毒等功效。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具有毒性小,副作用少等优点。靛玉红由两个吲哚环缩合而成,具有刚性近平面的分子结构,所有原子都在这个平面上,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使得分子内有大范围的离域。靛玉红分子内的一个吲哚环上的羰基氧原子由于没有形成氢键而暴露在外,从而提供了与肿瘤细胞DNA的结合位点并与之结合形成氢键。所以靛玉红作为小分子能够插入到DNA的碱基之间,又因它的结构与鸟嘌呤相近,因而可以与鸟嘌呤相互作用而发生π=π络合,形成分子化合物,由此阻断了肿瘤细胞DNA的合成而发挥抗癌作用。另外,靛玉红及其衍生物还可以作为CDK(cyclin‑dependent kinase)抑制剂,例如靛玉红‑3‑肟可以通过抑制CDK9的激酶活性从而阻断了酪氨酸转氨酶介导的人免疫缺陷病毒RNA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靛玉红‑3‑肟还可阻断转录延伸因子介导的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使野生型和耐药型HIV‑1的复制受到抑制。\n[0003] 由于靛玉红具有独特的平面结构,能够插入到DNA的碱基之间,因此我们想根据生物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通过linker把靛玉红分子和其他具有活性的分子连接起来,进而起到增强活性的作用。\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式Ⅰ所示的化合物或其互变异构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及其混合物形式、及其可药用的盐:\n[0005]\n[0006] 其中,R选自以下的基团中的一种:\n[0007]\n[0008] 一种通式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是通过如下路线合成的:\n[0009] 路线1:\n[0010]\n[0011] 具体合成步骤如下:\n[0012] (1)化合物Ⅱ(1,2‑二氢‑3H‑吲哚‑3‑酮)与苯甲醛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化合物Ⅲ(2‑亚苄基‑1,2‑二氢‑吲哚‑3‑酮);\n[0013] (2)化合物Ⅲ在烯烃位置发生羧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Ⅳ((3‑氧代‑1,3‑二氢‑吲哚‑2‑亚烷基)‑苯基乙酸);\n[0014] (3)化合物Ⅳ先发生酰胺化反应,再经分子内环合得到化合物Ⅴ‑A(靛玉红);\n[0015] (4)化合物Ⅴ‑A和2‑[2‑(2‑氯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丙炔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化合物Ⅵ(1'‑{2‑[2‑(2‑丙‑2‑炔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基}‑1H,1'H‑[2,3']双亚二甲基‑3,\n2'‑二酮);\n[0016] (5)化合物Ⅵ与R‑N3发生闭环反应得到通式Ⅰ化合物。\n[0017] 其中,R选自以下的基团中的一种:\n[0018]\n[0019] 优选的,所述步骤(2)的具体合成方法如下:\n[0020] 在氮气保护下,向反应瓶中加入四卤化碳和二甲基亚砜,搅拌下加入化合物Ⅲ和催化剂,搅拌均匀后向反应液中滴加溶有反应促进剂的二甲基亚砜溶液;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液缓慢升温至40~80℃,开启日光灯照射反应液,保温反应2~7h后TLC监控化合物Ⅲ反应完全;然后将反应液降温至0~10℃,在氮气保护下向反应液中缓慢滴加水,控制反应体系温度≤20℃。滴加完后过滤反应液,向反应液中加入活性炭,然后将反应液加热至40℃搅拌后热滤,用稀盐酸调节滤液pH=4~5,然后加入氯仿和水,萃取分液,有机相用水洗涤两次,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一次,无水MgSO4干燥后浓缩,得化合物Ⅳ。\n[0021]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四卤化碳为四氯化碳或四溴化碳中的一种。\n[0022]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催化剂为碘化钴。\n[0023]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反应促进剂为芘‑1‑磺酸钠盐、1,3,6,8‑芘四磺酸四钠盐、\n3,9‑苝二甲酸二钠盐中的一种。\n[0024]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四卤化碳的投料量为以化合物Ⅲ计0.4~1.0ml/g;所述化合物Ⅲ、催化剂和反应促进剂的投料量摩尔比为1:0.1~0.2:0.1~0.3。\n[0025] 优选的,所述步骤(3)的具体合成方法如下:\n[0026] 搅拌下将把化合物Ⅳ加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中,然后再加入TBTU、DMAP、DIPEA和铵盐,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反应9~15h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然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反应液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向浓缩物中加入溶剂,搅拌下再加入碳酸钠和BOC‑L‑脯氨酸,20~30℃搅拌反应2h;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将反应液降温至0℃,加入醋酸钯和乙酸酐,搅拌均匀后快速加入溶有过氧化物的水溶液,控制0℃保温反应10~11h;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然后将反应液加热至50℃,搅拌30min后,降温至20~30℃,过滤反应液,滤液真空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物多次。合并有机相,加入活性炭,将反应液升温至40℃下搅拌20~30min,降至20~30℃过滤,滤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滤液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Ⅴ‑A。\n[0027]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铵盐为氯化铵、硫酸铵或硝酸铵中的一种。\n[0028]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溶剂为六氟异丙醇。\n[0029]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过氧化物为叔丁基过氧化氢。\n[0030]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化合物Ⅳ、TBTU、DMAP、DIPEA、铵盐和过氧化物的投料量摩尔比为1:1:2:2:2~3:1~2。\n[0031] 路线2:\n[0032]\n[0033] 具体合成步骤如下:\n[0034] (1)化合物Ⅲ的合成方法与路线1中步骤(1)相同;\n[0035] (2)化合物Ⅳ的合成方法与路线1中步骤(2)相同;\n[0036] (3)化合物Ⅳ与1‑氨基‑3,6,9‑三氧杂十二炔发生酰化反应得到化合物Ⅴ‑B;\n[0037] (4)化合物Ⅴ‑B发生分子内环合反应得到化合物化合物Ⅵ;\n[0038] (5)通式Ⅰ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与路线1中步骤(5)相同。\n[0039] 其中,R选自以下的基团中的一种:\n[0040]\n[0041] 优选的,所述步骤(4)的具体合成方法如下:\n[0042] 将化合物Ⅴ‑B、碳酸钠和BOC‑L‑脯氨酸加入六氟异丙醇中,搅拌混合均匀后再加入醋酸钯和乙酸酐,在0℃下搅拌均匀,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快速加入溶有过氧化物的水溶液,保持0℃条件,反应结束后加入水,然后将反应液加热到50℃,搅拌一段时间后降至\n20~30℃后过滤反应液,滤液真空浓缩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多次,合并有机相后加入活性炭,在50℃下搅拌一段时间,过滤后滤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滤液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Ⅵ。\n[0043] 优选的,所述过氧化物为叔丁基过氧化氢。\n[0044] 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化合物Ⅴ‑B、和过氧化物的投料量摩尔比为1:1~2。\n[0045] 一种通式Ⅰ化合物的应用,通式Ⅰ化合物在制备治疗白血病药物中的应用。\n[0046] 优选的,所述药物中包含多肽类化合物。\n[0047] 优选的,所述多肽类化合物选自蓝肽、诺西肽或米伐木肽中的一种。\n[0048] 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联合用药组合,所述联合用药组合包括通式Ⅰ化合物或其可药用盐和多肽类化合物联用。\n[0049] 优选的,所述多肽类化合物选自蓝肽、诺西肽或米伐木肽中的一种。\n[005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n[0051] 本发明提供的靛玉红类衍生物对白血病细胞K56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在与多肽类药物,如蓝肽、诺西肽、米伐木肽等联合用药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强度有显著提高,本发明的通式Ⅰ化合物可应用于制备治疗白血病的药物或作为治疗白血病药物开发的先导化合物,或者用于制备与多肽类药物联用的治疗白血病的药物。\n附图说明\n[0052]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53]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产物HNMR图谱;\n[0054]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产物HNMR图谱;\n[0055]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产物HNMR图谱;\n[0056]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产物HNMR图谱;\n[0057]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产物HNMR图谱。\n具体实施方式\n[0058]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n[0059] 实施例1\n[0060] 化合物Ⅲ的合成\n[0061]\n[0062] 在带有搅拌器和分水器的多口反应瓶中,搅拌下把化合物Ⅱ13.3g加入甲苯200mL中,再加入甲醇钠11g和苯甲醛11g,加入甲醇钠时注意需要保持搅拌状态,防止反应液升温剧烈,然后升温至回流,回流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除去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分,TLC监控化合物Ⅱ反应完全后真空浓缩反应液,然后倒入水150mL,通过稀盐酸调节反应液pH为中性,然后用二氯甲烷100mL萃取多次,合并有机相,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Ⅲ+\n19.4g。LC‑MS(ESI):m/z 222[M+H]。\n[0063] 实施例2\n[0064] 化合物Ⅳ的合成\n[0065]\n[0066] 在带有氮气保护装置的反应瓶中,把化合物Ⅲ22.1g和碘化钴3.1g加入到四氯化碳20mL和二甲基亚砜200mL中,搅拌均匀后呈现浑浊状态,在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溶有芘‑\n1‑磺酸钠盐3.0g的二甲基亚砜溶液150mL,滴加完后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升温至60℃,并且在普通日光灯(家用钨灯)照射下,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7h,TLC监控化合物Ⅲ反应完全;然后降温至0~10℃,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地滴加水120mL,控制反应体系温度≤20℃。滴加完后过滤反应液,向反应液中加入活性炭10g,加热至40℃搅拌20min,趁热过滤反应液,然后用稀盐酸调节反应液pH为4~5,加入氯仿200mL和水150mL,搅拌萃取,然后分出有机相;有机相用水20mL×2洗涤有机相两次,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一次,最后经无水MgSO4干燥,‑\n抽滤后浓缩,得到化合物Ⅳ16.1g。LC‑MS(ESI):m/z 264[M‑H]。\n[0067] 实施例3\n[0068] 化合物Ⅳ的合成\n[0069] 在带有氮气保护装置的反应瓶中,把化合物Ⅲ22.1g和碘化钴3.1g加入四氯化碳\n20mL和二甲基亚砜200mL中,搅拌均匀后呈现浑浊状态,在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溶有1,3,\n6,8‑芘四磺酸四钠盐6.1g的二甲基亚砜溶液150mL,滴加完后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升温至60℃,并且在普通日光灯(家用钨灯)照射下,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3h,TLC监控化合物Ⅲ反应完全;然后降温至0~10℃,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地滴加水120mL,控制反应体系温度≤20℃,滴加完后过滤反应液,向反应液中加入活性炭10g,加热至40℃搅拌20min,趁热过滤反应液,然后用稀盐酸调节反应液pH为4~5,加入氯仿300mL和水150mL,搅拌萃取,然后分出有机相;有机相用水20mL×2洗涤有机相两次,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一次,最后经无‑\n水硫酸镁干燥,抽滤后浓缩,得到化合物Ⅳ24.3g。LC‑MS(ESI):m/z 264[M‑H]。\n[0070] 实施例4\n[0071] 化合物Ⅳ的合成\n[0072] 在带有氮气保护装置的反应瓶中,把化合物Ⅲ22.1g和碘化钴3.1g加入四氯化碳\n20mL和二甲基亚砜200mL中,搅拌均匀后呈现浑浊状态,在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溶有3,9‑苝二甲酸二钠盐3.9g的二甲基亚砜溶液150mL,滴加完后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升温至60℃,并且在普通日光灯(家用钨灯)照射下,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4h,TLC监控化合物Ⅲ反应完全;\n然后降温至0~10℃,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地滴加水120mL,控制反应体系温度≤20℃,滴加完后过滤反应液,向反应液中加入活性炭10g,加热至40℃搅拌20min,趁热过滤反应液,然后用稀盐酸调节反应液pH为4~5,加入氯仿200mL和水150mL,搅拌萃取,然后分出有机相;有机相用水20mL×2洗涤有机相两次,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一次,最后经无水硫酸镁‑\n干燥,抽滤后浓缩,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化合物Ⅳ14.8g。LC‑MS(ESI):m/z 264[M‑H]。\n[0073] 实施例5\n[0074] 化合物Ⅳ的合成\n[0075] 在带有氮气保护装置的反应瓶中,把化合物Ⅲ22.1g和碘化钴3.1g加入四溴化碳\n10mL和二甲基亚砜200mL中,搅拌均匀后呈现浑浊状态,在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溶有3,9‑苝二甲酸二钠盐3.9g的二甲基亚砜溶液150mL,滴加完后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升温至70℃,并且在普通日光灯(家用钨灯)照射下,保持该温度搅拌反应2h,TLC监控化合物Ⅲ反应完全;\n然后降温至0~10℃,在氮气保护下缓慢地滴加水100mL,控制反应体系温度≤20℃,滴加完后过滤反应液,向反应液中加入活性炭10g,加热至40℃搅拌20min,趁热过滤反应液,然后用稀盐酸调节反应液pH为4~5,加入氯仿300mL和水150mL,搅拌萃取,然后分出有机相;有机相用水20mL×2洗涤有机相两次,再用饱和氯化钠溶液10mL洗涤一次,最后经无水硫酸镁‑\n干燥,抽滤后浓缩,得到化合物Ⅳ18.8g。LC‑MS(ESI):m/z 264[M‑H]。\n[0076] 实施例6\n[0077] 化合物Ⅴ‑A的合成\n[0078]\n[0079] 把化合物Ⅳ26.5g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800mL中,再加入TBTU 32.1g,DMAP \n24.4g,DIPEA 26.0g和氯化铵16.0g,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反应15h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n1500mL,然后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反应液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加入六氟异丙醇500mL中,再加入碳酸钠10.6g和BOC‑L‑脯氨酸21.5g,搅拌混匀后于20~30℃反应2~3h,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将反应液降温至0℃,加入醋酸钯2.3g和乙酸酐20.4g,在0℃下搅拌均匀,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快速加入溶有叔丁基过氧化氢18.0g的水溶液200mL,保持0℃条件,反应\n11h,反应结束后加入水150mL,然后将反应液加热到50℃,搅拌30min,降至20~30℃后过滤反应液,滤液真空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每次用量50mL,合并有机相后加入活性炭\n3g,在40℃下搅拌20min,过滤后滤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滤液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Ⅴ‑A13.0g。\n[0080] 1H NMR(600MHz,DMSO)δ10.98(s,2H),8.77(d,J=6.0Hz,1H),7.66(d,J=6.0Hz,\n1H),7.08(dd,J1=6.0Hz,J2=12.0Hz,1H),7.42(d,J=6.0Hz,1H),7.26‑7.23(m,1H),7.02(dd,J1=6.0Hz,J2=6.0Hz,2H),6.90(d,J=6.0Hz,1H)。\n[0081] 实施例7\n[0082] 化合物Ⅴ‑A的合成\n[0083] 把化合物Ⅳ26.5g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1200mL中,再加入TBTU 48.2g,DMAP \n36.7g,DIPEA 38.8g和硫酸铵26.4g,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反应9h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n2000mL,然后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反应液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加入六氟异丙醇500mL中,再加入碳酸钠10.6g和BOC‑L‑脯氨酸21.5g,搅拌混匀后于20~30℃反应2~3h,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将反应液降温至0℃,加入醋酸钯2.3g和乙酸酐20.4g,在0℃下搅拌均匀,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快速加入溶有叔丁基过氧化氢18.0g的水溶液200mL,保持0℃条件,反应\n11h,反应结束后加入水150mL,然后将反应液加热到50℃,搅拌30min,降至20~30℃后过滤反应液,滤液真空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每次用量50mL,合并有机相后加入活性炭\n3g,在40℃下搅拌20min,过滤后滤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滤液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Ⅴ‑A 23.3g。\n[0084] 实施例8\n[0085] 化合物Ⅴ‑A的合成\n[0086] 把化合物Ⅳ26.5g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1200mL中,再加入TBTU 48.2g,DMAP \n36.7g,DIPEA 38.8g和硝酸铵24.0g,搅拌均匀后加热至50℃,反应13h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n2000mL,然后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反应液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加入六氟异丙醇600mL中,再加入碳酸钠10.6g和BOC‑L‑脯氨酸21.5g,搅拌混匀后于20~30℃反应2~3h,然后在氮气保护下将反应液降温至0℃,加入醋酸钯2.3g和乙酸酐20.4g,在0℃下搅拌均匀,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快速加入溶有叔丁基过氧化氢18.0g的水溶液200mL,保持0℃条件,反应\n10h,反应结束后加入水150mL,然后将反应液加热到50℃,搅拌30min,降至20~30℃后过滤反应液,滤液真空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每次用量50mL,合并有机相后加入活性炭\n3g,在40℃下搅拌20min,过滤后滤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滤液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Ⅴ‑A 20.1g。\n[0087] 实施例9\n[0088] 化合物Ⅵ的合成\n[0089]\n[0090] 将化合物Ⅷ‑A 26.2g加入到N,N‑二甲基甲酰胺150mL中,完全溶解,然后加入2‑[2‑(2‑氯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丙炔24.8g和碳酸钾27.6g,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回流,反应3h,TLC监控化合物Ⅷ‑A反应完全,把反应液倒入水200mL中,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反应液,然后用二氯甲烷50mL萃取滤液4次,合并有机相,真空浓缩后得到化合物Ⅳ31.0g。LC‑MS+\n(ESI):m/z 433[M+H]。\n[0091] 实施例10\n[0092] 化合物Ⅴ‑B的合成\n[0093]\n[0094] 在反应瓶中加入化合物Ⅳ26.5g和N,N‑二甲基甲酰胺250mL,氮气保护下20~30℃搅拌完全溶解;加入HATU 8.61g,严格控制体系温度不超过25℃,逐滴加入DIPEA 5.9g,将\n1‑氨基‑3,6,9‑三氧杂十二炔18.7g溶到N,N‑二甲基甲酰胺100mL中,体系温度不超过25℃,加入反应体系后,在25‑35℃反应12h;TLC显示反应完成,加水500mL打浆后抽滤,滤饼烘干+\n后得到化合物Ⅴ‑B 38.1g。LC‑MS(ESI):m/z 435[M+H]。\n[0095] 实施例11\n[0096] 化合物Ⅵ的合成\n[0097]\n[0098] 在带有冷却的反应装置中将化合物Ⅴ‑B 43.4g、碳酸钠10.6g和BOC‑L‑脯氨酸\n10.8g加入六氟异丙醇600mL中,搅拌混合均匀后再加入醋酸钯2.3g和乙酸酐20.4g,在0℃下搅拌均匀,反应体系在氮气保护下,快速加入溶有叔丁基过氧化氢18.0g的水溶液200mL,保持0℃条件,反应11h,反应结束后加入水300mL,然后加热到50℃,搅拌1h,降至20~30℃后过滤反应液,滤液真空浓缩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多次,每次用量100mL,合并有机相后加入活性炭3g,在50℃搅拌20min,过滤后滤液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滤液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n离提纯得到化合物Ⅵ30.3g。LC‑MS(ESI):m/z 433[M+H]。\n[0099] 实施例12\n[0100] 1'‑(2‑{2‑[2‑(1‑苯基‑1H‑[1,2,3]三唑‑4‑基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基)‑\n1H,1'H‑[2,3']双亚二甲基‑3,2'‑二酮的制备。\n[0101]\n[0102] 把化合物Ⅵ4.3g和苯基叠氮1.43g加入混合溶液(V叔丁醇:V水:V四氢呋喃=1:1:\n1)60mL中,再加入抗坏血酸钠2.0g和无水硫酸铜1.6g,搅拌加热至70℃,反应5h,TLC监控化合物Ⅵ反应完全,过滤反应液,滤液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4.4g。\n[0103] 1H NMR(600MHz,DMSO)δ11.07(s,1H),8.79(d,J=7.2Hz,1H),8.73(s,1H),7.87(d,J=7.8Hz,2H),7.64(d,J=7.2Hz,1H),7.60–7.56(m,3H),7.47(t,J=7.2Hz,1H),7.40(d,J=7.8Hz,1H),7.29(t,J=7.2Hz,1H),7.14(d,J=7.8Hz,1H),7.06(t,J=7.8Hz,1H),\n7.02(t,J=7.4Hz,1H),4.56(s,2H),3.98(t,J=6.0Hz,2H),3.69(t,J=6.0Hz,2H),3.57–\n3.52(m,4H),3.51–3.45(m,4H)。\n[0104] 实施例13\n[0105] 1'‑(2‑{2‑[2‑(1‑苄基‑1H‑[1,2,3]三唑‑4‑基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基)‑\n1H,1'H‑[2,3']双亚二甲基‑3,2'‑二酮的制备。\n[0106]\n[0107] 把化合物Ⅵ4.3g和苄基叠氮1.60g加入混合溶液(V叔丁醇:V水:V四氢呋喃=1:1:\n1)60mL中,再加入抗坏血酸钠2.0g和无水硫酸铜1.6g,搅拌加热至70℃,反应8h,TLC监控化合物Ⅵ反应完全,过滤反应液,滤液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3.6g。\n[0108] 1H NMR(600MHz,DMSO)δ11.09(s,1H),8.80(d,J=7.8Hz,1H),8.08(s,1H),7.66(d,J=7.2Hz,1H),7.58(t,J=7.2Hz,1H),7.42(d,J=8.4Hz,1H),7.36(t,J=7.2Hz,2H),\n7.33–7.30(m,2H),7.29(d,J=7.2Hz,2H),7.15(d,J=7.8Hz,1H),7.07(t,J=7.8Hz,1H),\n7.03(t,J=7.2Hz,1H),5.56(s,2H),4.45(s,2H),3.98(t,J=5.4Hz,2H),3.68(t,J=\n5.4Hz,2H),3.53–3.50(m,2H),3.48–3.45(m,2H),3.45–3.43(m,4H)。\n[0109] 实施例14\n[0110] 1'‑(2‑{2‑[2‑(1‑苯乙基‑1H‑[1,2,3]三唑‑4‑基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基)‑1H,1'H‑[2,3']双亚二甲基‑3,2'‑二酮的制备。\n[0111]\n[0112] 把化合物Ⅵ4.3g和苯乙基叠氮1.77g加入混合溶液(V叔丁醇:V水:V四氢呋喃=1:\n1:1)60mL中,再加入抗坏血酸钠2.0g和无水硫酸铜1.6g,搅拌加热至70℃,反应6h,TLC监控化合物Ⅵ反应完全,过滤反应液,滤液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2.9g。\n[0113] 1H NMR(600MHz,DMSO)δ11.09(s,1H),8.80(d,J=7.2Hz,1H),7.93(s,1H),7.66(d,J=7.2Hz,1H),7.58(t,J=7.2Hz,1H),7.42(d,J=7.8Hz,1H),7.31(t,J=7.8Hz,1H),\n7.25(t,J=7.2Hz,2H),7.19(d,J=7.2Hz,1H),7.16(d,J=7.8Hz,3H),7.08(t,J=7.2Hz,\n1H),7.03(t,J=7.2Hz,1H),4.57(t,J=7.2Hz,2H),4.42(s,2H),3.99(t,J=5.4Hz,2H),\n3.69(t,J=5.4Hz,2H),3.53(t,J=4.8Hz,2H),3.46–3.42(m,6H),3.13(t,J=7.2Hz,2H)。\n[0114] 实施例15\n[0115] 1'‑{2‑[2‑(2‑{1‑[2‑羟基甲基‑5‑(5‑甲基‑2,4‑二氧代‑3,4‑二氢‑2H‑嘧啶‑1‑基)‑四氢‑呋喃‑3‑基]‑1H‑[1,2,3]三唑‑4‑基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基}‑1H,1'H‑[2,3']双亚二甲基‑3,2'‑二酮的制备。\n[0116]\n[0117] 把化合物Ⅵ4.3g和1‑(3‑叠氮‑2,3‑二脱氧‑β‑D‑呋喃核糖)‑5‑甲基嘧啶‑2,4(1H,\n3H)‑二酮3.2g加入混合溶液(V叔丁醇:V水:V四氢呋喃=1:1:1)60mL中,再加入抗坏血酸钠\n2.0g和无水硫酸铜1.6g,搅拌加热至70℃,反应6h,TLC监控化合物Ⅵ反应完全,过滤反应液,滤液用二氯甲烷萃取多次,合并有机相,浓缩后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n4.1g。\n[0118] 1H NMR(600MHz,DMSO)δ11.35(s,1H),11.09(s,1H),8.80(d,J=7.8Hz,1H),8.24(s,1H),7.81(s,1H),7.66(d,J=7.8Hz,1H),7.58(t,J=7.8Hz,1H),7.42(d,J=8.4Hz,\n1H),7.31(t,J=7.2Hz,1H),7.16(d,J=7.8Hz,1H),7.08(t,J=7.2Hz,1H),7.03(t,J=\n7.2Hz,1H),6.41(t,J=7.2Hz,1H),5.36–5.33(m,1H),5.28(t,J=5.4Hz,1H),4.48(s,2H),\n4.21–4.18(m,1H),4.00(t,J=5.4Hz,2H),3.70–3.67(m,2H),3.63–3.59(m,1H),3.54–3.49(m,5H),3.47–3.45(m,4H),2.73–2.69(m,1H),2.65–2.60(m,1H),1.81(s,3H)。\n[0119] 实施例16\n[0120] 生物活性试验\n[0121] 实验1\n[0122] 从CO2培养箱中取出白血病细胞K562培养皿,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在酒精灯旁进行无菌操作,打开皿盖,吸出培养液于废液缸中,用2mL的PBS洗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两次,用\n0.25%的胰蛋白酶1mL进行消化,待观察发现出现细胞间隙增大、细胞变成小圆圈形状时加入完全培养基终止消化,使用移液枪吹打培养瓶底部使细胞脱落,将所得的细胞悬浮液转移至无菌离心管中,设置离心机为1000r/min,设置4min,进行离心,然后缓慢倾倒离心管中的上清液,加入10mL的培养液,于倒置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根据计数结果,用相应的培养液将其配制成15000~20000cells/mL的单细胞悬液,然后接种于96孔板中,且每孔100μL。将96孔板放入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n[0123] 实验2\n[0124] 将所得到的药物分子配制至所需浓度:80μmol/L,40μmol/L,20μmol/L,10μmol/L,\n5μmol/L,2.5μmol/L。从CO2培养箱中取出96孔板,吸取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含药培养基,每种浓度的药物同时设3个复孔。作为空白实验的孔,加入等体积的相应培养液。将其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每一种药物都用同一批次不同代数的细胞进行三次实验。48小时后,在避光条件下,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4h,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100μL,放置摇床10min使其混合均匀,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OD值,其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方法如下:细胞增殖抑制率=[OD对照‑OD实验]/OD对照×100%;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1:\n[0125] 表1‑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n[0126]\n[0127]\n[0128] 实验3\n[0129] 采用CCK‑8方法检测抑制活性,将所得到的药物分子配制至所需浓度:80μmol/L,\n40μmol/L,20μmol/L,10μmol/L,5μmol/L,2.5μmol/L。从CO2培养箱中取出96孔板,吸取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含药培养基,每种浓度的药物同时设3个复孔。作为空白实验的孔,加入等体积的相应培养液。将其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除去含药的培养基,加入100μL用完全培养基稀释的1X 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并将96孔板放置于培养箱孵育1~4h;使用Synergy HTX多功能酶标仪检测450nm处的吸光度;用吸光度计算抑制率,计算公式为:抑制率=[(Ac‑As)/(Ac‑Ab)]×100%;As,实验孔(药物处理);Ac,对照孔(0.1%DSMO处理);Ab,空白组(不含细胞)。用Graph Pad Prism 8.0软件确定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半抑制浓度(IC50)。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2:\n[0130] 表2‑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n[0131]\n[0132] 通过表1和表2两种不同方法检测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可以看出每个化合物两组实验所得数据偏差很小,并且实施例12得到的目标化合物接近靛玉红的水平,并高于来那度胺、泊马度胺和齐多夫定。\n[0133] 实验4\n[0134] 将蓝肽、诺西肽和米伐木肽分别配制至所需浓度:160ug/mL,80ug/mL,40ug/mL,\n20ug/mL,10ug/mL。从CO2培养箱中取出96孔板,吸取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含药培养基,每种浓度的药物同时设3个复孔。作为空白实验的孔,加入等体积的相应培养液。将其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每一种药物都用同一批次不同代数的细胞进行三次实验。48小时后,在避光条件下,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10μL,继续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n4h,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100μL,放置摇床10min使其混合均匀,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OD值,其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方法如下:细胞增殖抑制率=[OD对照‑OD实验]/OD对照×100%;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3:\n[0135] 表3‑多肽类化合物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n[0136] Compd.no 蓝肽 诺西肽 米伐木肽\nK562/IC50(ug/mL) 142 >160 >160\n[0137] 实验5\n[0138] 将所得到的药物分子配制至所需浓度:40μmol/L,20μmol/L,10μmol/L,5μmol/L,\n2.5μmol/L,1.25μmol/L。从CO2培养箱中取出96孔板,吸取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含药培养基,每种浓度的药物同时设3个复孔,同时向每个加药孔中加入浓度为80ug/mL的含蓝肽培养基100μL。作为空白实验的孔,加入等体积的相应培养液200μL。将其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每一种药物都用同一批次不同代数的细胞进行三次实验。48小时后,在避光条件下,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μL,继续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4h,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100μL,放置摇床10min使其混合均匀,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OD值,其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方法如下:细胞增殖抑制率=[OD对照‑OD实验]/OD对照×100%;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4:\n[0139] 表4‑目标药物分子与蓝肽联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n[0140]\nCompd.no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nK562/IC50(umol/L) 7.52 0.64 2.21 11.52\n[0141] 由表4的测试结果可知,目标化合物和多肽类药物蓝肽联合用药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强度有显著提高。\n[0142] 实验6\n[0143] 将所得到的药物分子配制至所需浓度:80μmol/L,40μmol/L,20μmol/L,10μmol/L,\n5μmol/L,2.5μmol/L。从CO2培养箱中取出96孔板,吸取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含药培养基,每种浓度的药物同时设3个复孔,同时向每个加药孔中加入浓度为100ug/mL的含诺西肽培养基100μL。作为空白实验的孔,加入等体积的相应培养液200μL。将其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每一种药物都用同一批次不同代数的细胞进行三次实验。48小时后,在避光条件下,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μL,继续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4h,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100μL,放置摇床10min使其混合均匀,用酶标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OD值,其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方法如下:细胞增殖抑制率=[OD对照‑OD实验]/OD对照×100%;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5:\n[0144] 表5‑目标药物分子与诺西肽联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n[0145] Compd.no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nK562/IC50(umol/L) 11.91 23.99 1.73 30.85\n[0146] 由表5的测试结果可知,目标化合物和多肽类药物诺西肽联合用药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强度有显著提高。\n[0147] 实验7\n[0148] 将所得到的药物分子配制至所需浓度:80μmol/L,40μmol/L,20μmol/L,10μmol/L,\n5μmol/L,2.5μmol/L。从CO2培养箱中取出96孔板,吸取上层培养基,每孔加入100μL的含药培养基,每种浓度的药物同时设3个复孔,同时向每个加药孔中加入浓度为40ug/mL的含米伐木肽培养基100μL。作为空白实验的孔,加入等体积的相应培养液200μL。将其置于37℃、\n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每一种药物都用同一批次不同代数的细胞进行三次实验。48小时后,在避光条件下,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μL,继续放入CO2培养箱中培养4h,用移液枪吸取上清液,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100μL,放置摇床10min使其混合均匀,用酶标仪在\n49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OD值,其细胞增殖抑制率计算方法如下:细胞增殖抑制率=[OD对照‑OD实验]/OD对照×100%;具体测试结果如下表6:\n[0149] 表6‑目标药物分子与米伐木肽联用后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n[0150]\nCompd.no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nK562/IC50(umol/L) 16.22 3.47 7.31 1.93\n[0151] 由表6的测试结果可知,目标化合物和多肽类药物米伐木肽联合用药后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强度有显著提高。\n[0152] 尽管通过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发明的涵盖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