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 |
申请号 | CN202122744533.9 | 申请日期 | 2021-11-1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1J5/02 | IPC分类号 | G;0;1;J;5;/;0;2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武汉巨合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大道53号湖北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一期三楼3005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武汉巨合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武汉巨合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朱学伟;陈海峰 |
代理机构 | 武汉天领众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建军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属于红外热像仪技术领域,其包括红外热像仪本体,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左侧面通过轴承与红外热像仪本体的右侧面铰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支架。该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通过设置卡位板,对外置设备进行安装时,先将推纽向外拉动,固定块在向右移动中带动第三连接杆,随后将安外置设备连接处卡入槽口内,松开推纽,推动限位环使得卡位板复原,该方式其增加了外置设备的机动性,在面对测量后方时,无需再次调节外置设备的角度,其操作简单,使用便捷,有效的提升检测的效率。
1.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包括红外热像仪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2),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的左侧面通过轴承(17)与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右侧面铰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支架(3),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的顶端与第二连接支架(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盒(4),所述控制盒(4)的右侧面与第二连接支架(3)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4)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口(5),所述控制盒(4)内设置有四个卡位板(6);
所述控制盒(4)内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7),两个第一连接杆(7)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四个卡位板(6)相远离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4)内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杆(8),两个第二连接杆(8)相对的一端分别与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杆(7)的正面和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4)内设置有第三连接杆(9),所述第三连接杆(9)的左端与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杆(7)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4)内设置有两个第一推动杆(11),所述第一推动杆(11)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杆(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4)内设置有两个转动杆(13),两个转动杆(1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12),所述转动杆(13)的顶端和底端通过轴承(17)分别与控制盒(4)内壁的上表面和内壁的下表面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12)正面的一端通过轴承(17)与第一推动杆(11)的右端铰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1)内设置有固定块(10),所述第三连接杆(9)的右端与固定块(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12)正面的一端通过销轴与固定块(10)的右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架(3)内设置有第二推动杆(14),所述第二推动杆(14)的左端穿过控制盒(4)与固定块(10)的右侧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推动杆(14)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15),所述弹簧(15)的左端与控制盒(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6),所述弹簧(15)的右端与限位环(1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5)内套接有轴承(17),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左侧面设置有探测头(19),所述槽口(5)内开设有四个限位槽(20),所述卡位板(6)卡接在限位槽(20)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支架(3)的右侧面设置有推纽(18),所述第二推动杆(14)的右端穿过第二连接支架(3)与推纽(18)的左侧面固定连接。
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红外热像仪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n背景技术\n[0002] 红外热像科技在军民两方面都有应用,最开始起源于军用,逐渐转为民用。在民用中一般叫热像仪,主要用于研发或工业检测与设备维护中,在防火、夜视以及安防中也有广泛应用。通俗地讲热像仪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的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现有的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控制盒通常直接采用螺纹套杆与外置设备进行安装,该方式使得红外热像仪本体的转动探测范围较小,当需要对后方场地进行探测时还需再次调整位置,其操作较为繁琐从而不利于人们使用。\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n[0004]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解决了现有的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其控制盒通常直接采用螺纹套杆与外置设备进行安装,该方式使得红外热像仪本体的转动探测范围较小,当需要对后方场地进行探测时还需再次调整位置,其操作较为繁琐从而不利于人们使用的问题。\n[0005] (二)技术方案\n[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包括红外热像仪本体,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左侧面通过轴承与红外热像仪本体的右侧面铰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支架,所述第一连接支架的顶端与第二连接支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的右侧面与第二连接支架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口,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四个卡位板。\n[0007] 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两个第一连接杆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四个卡位板相远离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内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杆,两个第二连接杆相对的一端分别与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杆的正面和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左端与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杆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两个第一推动杆,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杆的右侧面固定连接。\n[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控制盒内设置有两个转动杆,两个转动杆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所述转动杆的顶端和底端通过轴承分别与控制盒内壁的上表面和内壁的下表面铰接。\n[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动杆正面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第一推动杆的右端铰接,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内设置有固定块,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右端与固定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n[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传动杆正面的一端通过销轴与固定块的右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支架内设置有第二推动杆,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左端穿过控制盒与固定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n[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端与控制盒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弹簧的右端与限位环的左侧面固定连接。\n[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槽口内套接有轴承,所述红外热像仪本体的左侧面设置有探测头,所述槽口内开设有四个限位槽,所述卡位板卡接在限位槽内。\n[00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二连接支架的右侧面设置有推纽,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右端穿过第二连接支架与推纽的左侧面固定连接。\n[0014] (三)有益效果\n[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n[0016] 1、该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通过设置卡位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对外置设备进行安装时,先将推纽向外拉动,推纽受力向外移动中带动第二推动杆和固定块向外移动,第二连接支架带动传动杆将第一推动杆和第二连接杆、卡位板向左推动,同时固定块在向右移动中带动第三连接杆,随后将安外置设备连接处卡入槽口内,松开推纽,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推动限位环使得卡位板复原,对外置设备连接处进行卡接,该方式与原先采用螺纹套杆相比,其增加了外置设备的机动性,在面对测量后方时,无需再次调节外置设备的角度,其操作简单,使用便捷,有效的提升检测的效率。\n[0017] 2、该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通过设置限位环和固定块,在安外置设备连接处安装后,松开推纽,在第二连接支架内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配合着限位环带动第二推动杆复原,第二推动杆在复原中带动两个卡位板对外置设备连接处进行卡接,其限位环和弹簧的配合起到复位的作用,其操作方式较为简单,有效的避免了第二推动杆在非人为的情况下发生移动,提高了第二推动杆的稳定性,便于人们使用。\n[0018] 3、该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通过设置卡位板和第一连接杆,固定块在向外移动中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卡位板向外移动,其第一连接杆具有连接传动的作用,从而使得卡位板在使用中不易发生晃动,卡位板具有限位的作用,其表面较为光滑,安装后在使用中控制盒转动时不易发生卡顿的情况。\n附图说明\n[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盒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盒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n[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卡位板立体的结构示意图;\n[0023] 图中:1红外热像仪本体、2第一连接支架、3第二连接支架、4控制盒、5槽口、6卡位板、7第一连接杆、8第二连接杆、9第三连接杆、10固定块、11第一推动杆、12传动杆、13转动杆、14第二推动杆、15弹簧、16限位环、17轴承、18推纽、19探测头、20限位槽。\n具体实施方式\n[0024]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n[0025]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式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仪,包括红外热像仪本体1,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右侧面设置有第一连接支架2,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支架2,其第一连接支架2作为连接支撑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坚硬度,从而使得红外热像仪本体1在转动中更为稳定,不易发生晃动,同时支架2能够进行翻转与红外热像仪本体1进行收放折叠,从而减少了占地空间便于使用者对红外热像仪本体1进行携带,第一连接支架2的左侧面通过轴承17与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右侧面铰接,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支架3,第一连接支架2的顶端与第二连接支架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控制盒4,控制盒4的右侧面与第二连接支架3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控制盒4的上表面开设有槽口5,控制盒4内设置有四个卡位板6,通过设置卡位板6,其卡位板6具有卡接的作用,且表面较为光滑,在使用中不易发生卡顿的情况。\n[0026] 控制盒4内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7,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杆7,其第一连接杆7具有连接传动的作用,从而使卡位板6能够有规律的进行移动,不易发生偏离,两个第一连接杆7相对的一端分别与四个卡位板6相远离的一面固定连接,控制盒4内设有两个第二连接杆8,两个第二连接杆8相对的一端分别与位于左侧的第一连接杆7的正面和背面固定连接,控制盒4内设置有第三连接杆9,第三连接杆9的左端与位于右侧的第一连接杆7右侧面固定连接,控制盒4内设置有两个第一推动杆11,第一推动杆11的左端与第二连接杆8的右侧面固定连接。\n[0027] 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控制盒4内设置有两个转动杆13,通过设置转动杆13,其转动杆13具有限位的作用,从而使得传动杆12在转动中不易发生偏离,使得卡位板6在移动中更为稳定,两个转动杆13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12,转动杆13的顶端和底端通过轴承17分别与控制盒4内壁的上表面和内壁的下表面铰接,传动杆12正面的一端通过轴承\n17与第一推动杆11的右端铰接,红外热像仪本体1内设置有固定块10,第三连接杆9的右端与固定块10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槽口5内套接有轴承17,红外热像仪本体1的左侧面设置有探测头19,槽口5内开设有四个限位槽20,卡位板6卡接在限位槽20内。\n[0028] 具体的,如图2所示,传动杆12正面的一端通过销轴与固定块10的右端铰接,第二连接支架3内设置有第二推动杆14,第二推动杆14的左端穿过控制盒4与固定块10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二推动杆14的外表面套接有弹簧15,弹簧15的左端与控制盒4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二推动杆1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6,弹簧15的右端与限位环1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支架3的右侧面设置有推纽18,通过设置推纽18,其推纽18作为推动的受力点,其形状为圆形,便于使用者进行拉动,同时推纽18的表面为磨砂材质,在拉动中不易发生打滑的情况,第二推动杆14的右端穿过第二连接支架3与推纽18的左侧面固定连接。\n[002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n[0030] 对外置设备进行安装时,先将推纽18向外拉动,推纽18受力向外移动中带动第二推动杆14,第二推动杆14拉动固定块10向外移动,通过转动杆13带动传动杆12将第一推动杆11向左推动,第一推动杆11向左移动中带动第二连接杆8、第一连接杆7和左侧的卡位板\n6,同时固定块10在向右移动中带动第三连接杆9和右侧面的卡位板6顺着限位槽20收入控制盒4内,随后将安外置设备连接处卡入槽口5内,松开推纽18,在第二连接支架3内弹簧15的弹力作用下配合着限位环16带动第二推动杆14复原,第二推动杆14在复原中带动两个卡位板6对外置设备连接处进行卡接,通过红外热像仪本体1和探测头19进行探测,利用第一连接支架2进行支撑,外置设备连接处通过轴承17进行转动。\n[003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n[0032]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