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 |
申请号 | CN201320336187.3 | 申请日期 | 2013-06-09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4F11/00 | IPC分类号 | F;2;4;F;1;1;/;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上海荣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碧波路518号1幢208-209室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上海荣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上海荣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钱康荣 |
代理机构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吕伴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包括:一设置驾驶室中部的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分别连接若干室内传感器和室外传感器,所述室外传感器安装于车体保险杠加强件下部,所述室内传感器安装于中央控制器一侧;一设置车体内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一设置车体前方的进风口,一设置中央控制器两侧以及后座厢内的出风口,一设置车体后方的排气口;鼓风机安装于进风口处;所述进风口处还安装一调节器,能够同时分别对车内两个区域(左右)的出风温度、风量、吹风模式进行独立的自动控制,保证了车内空气清新司乘人员的舒适感。和同类产品相比本产品能够降低2.5%的车辆用油。
1.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设置驾驶室中部的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分别连接若干室内传感器和室外传感器,所述室外传感器安装于车体保险杠加强件下部,所述室内传感器安装于中央控制器一侧;
一设置车体内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一设置车体前方的进风口,一设置中央控制器两侧以及后座厢内的出风口,一设置车体后方的排气口;
鼓风机安装于进风口处;
所述进风口处还安装一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包括一与进风口连接的空气分配箱,一设置空气分配箱气体通道上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一侧设置两路气体管道,分别连通驾驶室内的左座舱和右座舱,
所述蒸发器气体管道内依次设置有热交换器和辅助加热器,在所述蒸发器气体管道的出口处还设置一空气翻板,所述空气翻板调节气体流通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控制器两侧还连接左侧调节器和右侧调节器,所述左侧调节器和右侧调节器分别设置于车体左座舱和右座舱上方,左侧除霜装置设置左侧调节器上方,右侧除霜装置设置右侧调节器上方。
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影响车室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流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烟尘、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n[0003] 自动空调控制器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即要很好的解决恒温及通风换气问题,又要尽可能的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以达到环保效能。\n[0004] 但是目前在车体内的空调控制,只有单一控制模式,车体内只能按照一种模式进行调节,调节不精确。\n实用新型内容\n[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能够同时分别对车内两个区域(左右)的出风温度、风量、吹风模式进行独立的自动控制,保证了车内空气清新司乘人员的舒适感。和同类产品相比本产品能够降低2.5%的车辆用油。\n[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n[0007] 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包括:\n[0008] 一设置驾驶室中部的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分别连接若干室内传感器和室外传感器,所述室外传感器安装于车体保险杠加强件下部,所述室内传感器安装于中央控制器一侧;\n[0009] 一设置车体内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一设置车体前方的进风口,一设置中央控制器两侧以及后座厢内的出风口,一设置车体后方的排气口;\n[0010] 鼓风机安装于进风口处;\n[0011] 所述进风口处还安装一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包括一与进风口连接的空气分配箱,一设置空气分配箱气体通道上的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一侧设置两路气体管道,分别连通驾驶室内的左座舱和右座舱,\n[0012] 所述蒸发器气体管道内依次设置有热交换器和辅助加热器,在所述蒸发器气体管道的出口处还设置一空气翻板,所述空气翻板调节气体流通量。\n[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控制器两侧还连接左侧调节器和右侧调节器,所述左侧调节器和右侧调节器分别设置于车体左座舱和右座舱上方,[0014] 左侧除霜装置设置左侧调节器上方,右侧除霜装置设置右侧调节器上方。\n[001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n[0016] 神经网络控制的本质是非线性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对于参数波动和负载干扰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结合车内、车外和设置温度,建立了神经网络控制模型,给出了控制规则和神经网络逻辑控制表,实现了车内温度的神经网络控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n[0017] 双温区空调控制器能够同时分别对车内两个区域(左右)的出风温度、风量、吹风模式进行独立的自动控制。\n附图说明\n[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器的结构示意图。\n[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22]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n[0023] 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的双温区汽车空调控制系统,包括:\n[0024] 一设置驾驶室中部的中央控制器4,所述中央控制器4分别连接若干室内传感器\n5和室外传感器(图中未标出),所述室外传感器安装于车体保险杠加强件下部,所述室内传感器5安装于中央控制器一侧;\n[0025] 一设置车体内的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一设置车体前方的进风口1,一设置中央控制器两侧以及后座厢内的出风口2,一设置车体后方的排气口3;\n[0026] 鼓风机(图中未标出)安装于进风口处;\n[0027] 所述进风口1处还安装一调节器6,所述调节器6包括一与进风口3连接的空气分配箱601,一设置空气分配箱气体通道上的蒸发器602,所述蒸发器602一侧设置两路气体管道,分别连通驾驶室内的左座舱7和右座舱8,\n[0028] 所述蒸发器气体管道内依次设置有热交换器603和辅助加热器604,在所述蒸发器气体管道的出口处还设置一空气翻板605,所述空气翻板605调节气体流;气体通过空气翻板之后分别流向多个风道,包括左座舱7处的左风道701,左仪表风道702,左除霜风道\n703,左脚坑风道704,以及右座舱8处右风道801,右仪表风道802,右除霜风道803,右脚坑风道804,和中央仪表风道9。\n[002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央控制器4两侧还连接左侧调节器\n401和右侧调节器402,所述左侧调节器401和右侧调节器402分别设置于车体左座舱7和右座舱8上方,\n[0030] 左侧除霜装置403设置左侧调节器401上方,右侧除霜装置404设置右侧调节器\n402上方。\n[0031] 室内传感器和室外传感器实时监测车体,车外的温度,中央控制器设定舒适的温度,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则启动中央控制器,发出控制指令,则相应零部件工作;\n[0032] 设置于中央控制器两侧的调节器,能根据各组座舱需求进行调节,使用神经网络结构将车体内所有部件联动起来,调节精度高。\n[0033] 神经网络控制的本质是非线性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对于参数波动和负载干扰的影响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结合车内、车外和设置温度,建立了神经网络控制模型,给出了控制规则和神经网络逻辑控制表,实现了车内温度的神经网络控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n[0034] 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分别对车内两个区域(左右)的出风温度、风量、吹风模式进行独立的自动控制,保证了车内空气清新司乘人员的舒适感。和同类产品相比本产品能够降低2.5%的车辆用油。\n[0035]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法律信息
- 2017-07-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F24F 11/00
专利号: ZL 201320336187.3
申请日: 2013.06.09
授权公告日: 2014.01.22
- 2014-01-22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02-27 | 2014-02-2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