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以1000升液体计,包括如下组分:
上述的金属微量元素为锌、铁、铜、锰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的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采用如下步骤的方法制备:
1)按比例配料;
2)制备混合物:
将聚琥珀酰亚胺或聚天门冬氨酸加入水中,搅拌下缓慢加入KOH继续搅拌,至聚琥珀酰亚胺或聚天门冬氨酸全部溶于水,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水杨酸或水杨酸盐,得混合物,自然冷却至常温待用;
3)制备氨基酸螯合物:
在水中加入单体氨基酸,在搅拌下用氨水溶液调整至pH5~8,并在搅拌下加入金属微量元素的硫酸盐及硼酸,保温50~80℃,搅拌,得氨基酸螯合物,自然冷却至常温待用;
4)将海藻素搅拌下加入混合物和氨基酸螯合物中,补加适量清水至混合液体积达
1000升。
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的是农业领域,特别与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关。\n背景技术:\n[0002] 内源激素在茶树的萌发、生根、开花、结实过程中起重要调节、控制作用,外源水杨酸对茶树内源激素的产生具有一定影响。\n[0003] 水杨酸是一种在植物界广泛存在的天然有机酸,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调节作用。\n水杨酸是植物的次生产物,低毒。外源水杨酸能被茶树吸收,能转化成抗病因子或儿茶酚。\n水杨酸的重要的衍生物之一阿司匹林是人们所熟悉的常用药之一。迄今为止,随着水杨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理活性的不断阐明,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日益广泛。\n[0004] 研究表明,水杨酸不仅能使作物产生对某些病害的获得性抗性,还作为外源调节剂,使农作物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善。例如,水杨酸能使甘薯的叶绿素增加,同时还减少水分蒸腾,提高产量;水稻幼苗经水杨酸处理,能促进生根、减少水分蒸腾、提高超氧物岐化酶(SOD)活性,增加幼苗的抗寒力;小麦经水杨酸处理,能促进生根,减少水分蒸腾,提高产量。\n[0005] 茶树在每年的生长过程中,茶芽的多次萌发、生长,然后休止,表现出一定周期性。\n依靠现有的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施肥、精细管理,已经能使茶树幼嫩新芽、新叶的产量达到一定水平高度。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要进一步提高幼嫩新芽、新叶产量,具有很大难度。\n发明内容:\n[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提前解除休眠、促进茶芽早发,并缩短各轮次新芽的萌发时间,缩短休眠期,延长生长期,使茶树多产新芽、新叶的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的制备方法。\n[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n[0008] 本发明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以1000升液体计,包括如下组分:\n[0009] 水杨酸或水杨酸盐 1~280kg\n[0010] 聚琥珀酰亚胺或聚天门冬氨酸 0.1~400kg\n[0011] 单体氨基酸 0.1~300kg\n[0012] 金属微量元素的硫酸盐及硼酸\n[0013] (按金属微量元素和硼元素计) 0.1~100kg\n[0014] 海藻素(按低分子量海藻酸计) 0.1~45kg\n[0015] 水 余量,\n[0016] 上述的金属微量元素为锌、铁、铜、锰中的至少一种。\n[0017] 本发明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0018] 1)按比例配料;\n[0019] 2)制备混合物:\n[0020] 将聚琥珀酰亚胺或聚天门冬氨酸加入水中,搅拌下缓慢加KOH,继续搅拌,至聚琥珀酰亚胺或聚天门冬氨酸全部溶于水,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水杨酸或水杨酸盐,得混合物,自然冷却至常温待用;\n[0021] 3)制备氨基酸螯合物\n[0022] 在水中加入单体氨基酸,在搅拌下用氨水溶液调整至pH5~8,并在搅拌下加入金属微量元素的硫酸盐及硼酸,保温50~80C°,搅拌,得氨基酸螯合物,自然冷却至常温待用;\n[0023] 4)将海藻素搅拌下加入混合物、氨基酸螯合物中,补加适量清水至混合液体积达\n1000升。\n[0024] 本发明利用聚琥珀酰亚胺碱水解开环物或聚氨基酸、氨基酸螯合微量元素来提高肥料的有效性,利用海藻素来提高抗逆能力,并利用水杨酸来临时调控茶树体内各种内源激素的比例关系,使茶树提前萌发,萌芽增多,萌发频次提高,在夏秋季表现出春季的某些生长特性。本发明是上述功能材料的组合,本发明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能提前解除植物休眠,促进茶芽早发,并缩短各轮次新芽的萌发时间,缩短体眠期,延长生长期。\n[0025] 本发明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的制备方法简单\n[0026] 目前,本发明所涉及的组合物以液体肥料的形式在四川峨眉、名山、蒲江、湖南等地进行大面积试验,效果良好。\n[0027] 部分大田试验结果:\n[0028] (一)2008年4~8月在四川名山、峨眉试验\n[0029] 方法:30ml兑水15升,叶面喷施。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311茶树。喷施5天后随机取样,秤重、计算结果如下:\n[0030] 试验组百芽重4.4~4.6g;对照组3.6g,增产幅度22.2~27.7%(峨嵋)[0031] 试验组百芽重5.4~5.6g;对照组4.2g,增产幅度28.5~33.3%(名山)。\n[0032] 经观察,经处理的茶树茶芽萌发速间隔缩短,年采摘次数增加,茶芽的亩产量提高\n30%~50%,社会经济效益明显。\n[0033] (二)湖南\n[0034] 试验地点:桃源县茶安铺古洞春茶厂。方法:600倍本发明组合制剂液体肥喷施。\n时间:7月3日上午10点喷施,7月8日上午10点采摘。结果如下:(单位g)[0035] 在试验田8个小区、对照田两个小区随机摘取芽尖、芽下第一叶、第二叶各50个,分别包装、称量,结果如下:\n[0036] 1.芽尖实验组①1.77②1.67③1.83④1.96⑤2.04⑥2.07⑦1.79⑧2.288。\n芽尖总重15.41,平均重1.92;芽尖对照组⑨1.18⑩2.02。总重3.2,平均重1.6。\n[0037] 由试验田50个芽尖平均重除以对照田芽尖50个芽头平均重,计算得增产率20%。\n[0038] 2.芽下第一叶实验组①3.12②3.52③3.4④3.42⑤3.76⑥3.59⑦3.51⑧3.73,总重28.08,平均重3.506;芽下第一叶对照组⑨3.52⑩2.66。总重6.18,平均重\n3.09,计算得增产率13.4%。\n[0039] 3.芽下第二叶实验组①10.53②11.7③8.9④9.45⑤10.77⑥9.55⑦11.29⑧9.23。总重81.42,平均重10.775;芽下第二叶对照组⑨11.25⑩10.39,总重21.64,平均重10.82,计算得增产率-0.4158%。\n[0040] 另外,由计算可知,8个实验组一芽一叶合计重43.49,平均重5.43625;2个对照组一芽一叶合计重9.38,平均重4.69,计算一芽一叶的增产率为15.91%;8个实验组一芽二叶合计重124.91,平均重15.613,2个对照组一芽二叶合计重31.02,平均重15.51,计算一芽二叶的增产率为0.66%。\n[0041] 结论:600倍本发明制剂喷施茶叶5天,芽尖增产20%,芽下第一叶增产13.4%,芽下第二叶减产0.4158%;一芽一叶增产15.91%,一芽二叶增产0.66%。(由于实验组新梢叶间距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本实验未计算嫩茎重量。)\n具体实施方式:\n[0042] 实施例1:\n[0043] 本实施例1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按1000升液体计由如下组分组成:\n[0044] 水杨酸 29kg\n[0045] 聚琥珀酰亚胺 50kg\n[0046] 氢氧化钾 38.38kg\n[0047] 单体氨基酸 100kg\n[0048] 金属微量元素(锌、铁、铜、锰)的硫酸盐及硼酸\n[0049] (按金属金属微量元素和硼元素计) 20kg\n[0050] 海藻水解液 300kg\n[0051] 水 余量。\n[0052] 上述的海藻水解液中海藻酸含量≥0.1%,相对分子量>30000道尔顿。\n[0053] 本实施例1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0054] 1,按比例配料:\n[0055] 2,制备混合物:\n[0056] 取聚琥珀酰亚胺50kg加入100升水中,搅拌下缓慢加入纯度为90%KOH38.38kg。\n保持温度70~90C°,加完KOH后继续搅拌,至聚琥珀酰亚胺全部溶于水,然后继续搅拌并缓慢加入纯度为90%水杨酸29kg,得混合物,自然冷却至常温待用;\n[0057] 3,制备氨基酸螯合物:\n[0058] 在400升水中加入单体氨基酸100kg,在搅拌下通入氨气,调整至pH5~8,并在搅拌下加入金属微量元素(锌、铁、铜、锰)的硫酸盐及硼酸,按金属元素及硼元素计20kg,保温50~80C°,搅拌2小时,得氨基酸螯合物,自然冷却至常温待用;\n[0059] 4,取海藻水解液300升(其中海藻酸含量≥0.1%,相对分子量>30000道尔顿),搅拌下加入混合物、螯合物,补加适量清水至混合液体积达1000升。\n[0060] 使用方法:取本混合液体20~40ml兑水15L,进行叶面喷施。每亩茶叶每次消耗\n80~160ml。\n[0061] 实施例2:\n[0062] 本实施例2茶树生长调控组合制剂以1000升液体包括如下组分:\n[0063] 水杨酸钾 40kg\n[0064] 聚天门冬氨酸 60kg\n[0065] 单体氨基酸 40kg
法律信息
- 2012-10-31
- 2009-11-11
- 2009-09-23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5-09-07
|
2005-03-25
| | |
2
| |
2007-11-14
|
2005-10-11
| | |
3
| |
2007-11-28
|
2007-06-26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