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智能防撬锁装置 |
申请号 | CN200920134225.0 | 申请日期 | 2009-07-24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5B47/00 | IPC分类号 | E;0;5;B;4;7;/;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王艳 | 申请人地址 |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万科城揽湖阁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王艳 | 当前权利人 | 王艳 |
发明人 | 王艳 |
代理机构 | 深圳市中知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孙昀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防撬锁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防止通过施加强外力进行撬锁的智能防撬锁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防撬锁装置,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内设有钥匙验证模块、开锁传动模块和智能检测模块,所述钥匙验证模块和智能检测模块分别与开锁传动模块相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设智能检测模块来对外力进行检测,在外力超过限制的范围时,主动取消开锁动作,防止暴力强行撬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避免强行撬锁。
技术领域\n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具,尤其是一种智能防撬锁装置。\n背景技术\n现有的各种锁具,包括一字型、十字形和月牙型等钥匙插槽的锁,如果窃贼使用外形匹配的撬锁工具插入钥匙孔,通过杠杆原理,在强大外力的转动下,锁具的锁芯将被破坏,然后钥匙插槽可以被转动,锁会被强制打开,因此目前的锁防撬能力普遍很薄弱,公安部门查处的撬锁盗窃案件,绝大多数是由于锁被撬锁工具强行撬开的原因导致。\n发明内容\n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防止通过施加强外力进行撬锁的智能防撬锁装置。\n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防撬锁装置,包括锁体,所述锁体内设有钥匙验证模块、开锁传动模块和智能检测模块,所述钥匙验证模块和智能检测模块分别与开锁传动模块相接。\n本实用新型所述锁体上还设有锁头插头。\n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检测模块包括开锁按钮、第一弹簧、智能触头和第二弹簧。\n本实用新型所述钥匙验证模块包括钥匙插槽、第一锁芯和第二锁芯,所述钥匙插槽和开锁触头之间设有开锁缝,所述第一锁芯的后部设有第三弹簧。\n本实用新型所述开锁传动模块包括开锁触头和锁扣,所述锁扣的一端与开锁触头相接,另一端扣入锁头插头中,其下方设有第四弹簧。\n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触头的一端触头设在开锁触头侧壁的凹槽中,另一端通过第二弹簧与开锁按钮连接,所述开锁按钮的底部设有第一弹簧。\n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增设智能检测模块来对外力进行检测,在外力超过限制的范围时,主动取消开锁动作,防止暴力强行撬锁。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避免强行撬锁。\n附图说明\n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块示意图\n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图3是本实用新型正常开锁时智能触头的推力示意图。\n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撬开时智能触头的推力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n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智能防撬锁装置,包括锁体1,在锁体1上设有锁头插头14,用于锁定需要本锁保护的物品对象,并在开锁时能解除对保护物品对象的锁定。锁体1内设有钥匙验证模块、开锁传动模块和智能检测模块,钥匙验证模块和智能检测模块分别与开锁传动模块相接,所述钥匙验证模块用于检验开锁钥匙是否匹配,如果钥匙不匹配,将锁止开锁传动模块,不允许开锁,如果钥匙匹配,将不锁止开锁传动模块,允许开锁。所述开锁传动模块用于接受施加的开锁外力,并在钥匙验证模块验证钥匙匹配时,启动开锁。所述智能检测模块用于智能判断施加的开锁外力是否超过预定的保护范围,如果开锁外力超过预定的保护范围,则取消开锁外力作用在开锁传动模块上,终止开锁传动模块的开锁动作。其中,智能检测模块包括开锁按钮5、第一弹簧3、智能触头6和第二弹簧4,开锁按钮5传递开锁外力到智能触头6上,智能触头6和第二弹簧4对开锁外力进行智能检测,第一弹簧3用于撤销外力后,推动开锁按钮5位置复原。钥匙验证模块包括钥匙插槽12、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钥匙插槽12和开锁触头7之间设有开锁缝10,第一锁芯9的后部设有第三弹簧8。开锁传动模块包括开锁触头7和锁扣2,所述锁扣2的一端与开锁触头7相接,另一端扣入锁头插头14中,其下方设有第四弹簧13。智能触头6的一端触头设在开锁触头7侧壁的凹槽中,另一端通过第二弹簧4与开锁按钮5连接,开锁按钮5的底部设有第一弹簧3,开锁按钮5的底部通过第一弹簧3连接在锁体1内,智能触头6的触头为三角形结构,例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结构,开锁触头7的侧壁则设有相应形状的凹槽。锁扣2的一端与开锁触头7相接,另一端扣入锁头插头14中,其下方设有第四弹簧13,从而形成杠杆式的锁扣2结构。\n本实用新型的开锁和防撬原理如下:\n一、当钥匙插入钥匙插槽12,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将被顶起。\n1、如果钥匙匹配,齿纹高度正确,则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的交界部分将刚好位于开锁缝10的位置。这时,开锁触头7将不被第一锁芯9阻挡,可以自由上下移动。当外力按动开锁按钮5,开锁按钮5将带动智能触头6向前移动,智能触头6将用三角形的斜面来推动开锁触头7向前移动,开锁触头7将顶起锁扣2的一端,通过杠杆作用,压缩第四弹簧13,使锁扣2另一端向后退缩移出锁头插头14的沟槽,这时锁头插头14将可以拔出,实现开锁。\n如图3所示,假设开锁触头7顶起锁扣2开锁的力为H,这个力是智能触头6的斜面三角形上推力的垂直分力。当三角形设计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则通过力的分解原理,可以推断出这个力的水平分力也为H,则此时支撑智能触头6的第二弹簧4压力必须略大于H。\n2、如果钥匙不匹配,齿纹高度不正确,在第三弹簧8的作用下,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的交界部分将不在开锁缝10处。如果齿纹高度过高,则第二锁芯11将阻挡开锁触头7移动。如果齿纹高度太低,则第一锁芯9将阻挡开锁触头7移动。当外力按动开锁按钮5,开锁按钮5将传递外力来推动智能触头6前进。如图4所示,智能触头6将在开锁触头7的三角形凹槽斜面上产生一个推力L,这个推力的垂直分力M将推动开锁触头7向前。由于开锁触头7被第一锁芯9或第二锁芯11挡住,第一锁芯9或第二锁芯11将产生相等的阻力M来阻止开锁触头7移动。通过反作用力的原理,开锁触头7的三角形凹槽斜面也会给智能触头6一个反作用力L,假设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该力L的垂直分力和水平分力都为M。当这个水平分力M大于支撑智能触头6的第二弹簧4的支撑力时,智能触头6将主动退缩并脱离开锁触头7的凹槽。通过智能触头6设计,无论施加多大的外力在开锁按钮5上,只要支撑智能触头6的第二弹簧4最大支撑力有限,则垂直推动开锁触头7的推力也有最大限度,施加在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的破坏力也有最大限度,从而有效的保护了第一锁芯9或第二锁芯11不会被强大的外力破坏。\n本实用新型此处设计要求是:假设支撑智能触头6的第二弹簧4的最大支撑力为M,斜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第一锁芯9或第二锁芯11需要承受的最大破坏力也为M。\n二、当没有钥匙插入钥匙插槽12,在第三弹簧8的作用下,第一锁芯9将阻挡开锁触头7移动,其产生的效果和插入钥匙但是钥匙齿纹过低一样。通过智能触头6设计,无论施加多大的外力在开锁按钮5上,只要支撑智能触头6的第二弹簧4最大支撑力有限,则垂直推动开锁触头7的推力也有最大限度,施加在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的破坏力也有最大限度,从而有效的保护了第一锁芯9和第二锁芯11不会被强大的外力破坏。\n本实用新型四个弹簧的作用如下:\n第一弹簧3用于外力撤消时,推动开锁按钮5位置复原。\n第二弹簧4用于智能判断施加开锁的外力大小,小于门限时支撑智能触头6开锁,大于门限时让智能触头6退缩不开锁。\n第三弹簧8用于钥匙拔出时,推动第一锁芯9位置复原。\n第四弹簧13用于锁头插头14插入时,自动扣住锁头插头14。\n本实用新型的钥匙插槽12无需转动来开锁,只需插入钥匙,验证钥匙的齿纹是否正确即可。同时增加一个开锁按钮5,用于施加外力开锁,而增加一个智能触头6则是用于智能判断施加外力的范围,控制是否开锁,即在开锁按钮5上带有一个智能触头6,智能触头6的一端为三角形的设计,嵌在开锁触头7的三角形的凹槽内。当外力按动开锁按钮5时,开锁按钮5推动智能触头6前进,智能触头6通过三角形斜面给开锁触头7施加推力。智能触头6后的第二弹簧4可以保证当施加的推力大于一个门限时,智能触头6主动退缩,完全脱离开锁触头7的弹簧凹槽,防止施加在开锁触头7上的推力过大,导致第一锁芯9或第二锁芯11被破坏。\n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智能防护的设计,对施加的开锁外力进行范围判断,当外力在安全范围内,可以正常开锁;当外力超过这个安全范围时,智能触头6可自动停止开锁动作,采取主动保护来防止强大外力来强行开锁,从而避免锁芯损坏,锁被撬开。此外,本实用新型锁扣和锁体也可以设计成分离结构(如普通门锁、锁舌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扣,门框上的锁孔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钥匙插头,因此,实际装置中对钥匙插槽12、锁芯和智能触头6的等效结构变化或替换,以及智能触头6位置的变化都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法律信息
- 2013-09-1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E05B 47/00
专利号: ZL 200920134225.0
申请日: 2009.07.24
授权公告日: 2010.05.19
- 2010-05-19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1-10-28 | 2011-10-28 | | |
2 | | 2011-10-28 | 2011-10-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