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材料表面改性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 |
申请号 | CN93114890.1 | 申请日期 | 1993-11-24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1994-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53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暂无 | IPC分类号 | 暂无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申请人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2条1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当前权利人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发明人 | 冯毓材 |
代理机构 | 中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崔茹华 |
摘要
材料表面改性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具有放电室(1),阳极(2),阴极(3),磁场线圈(4)及(5),坩埚(6),放电室底座(7),绝缘子(8),屏蔽罩(9),坩埚底座(10),屏栅(11),加速栅(12),热屏蔽(13),(14)及(15),阴极杆(16),阴极绝缘子(17),阴极盖(18),放电区(19)。它保留了离子束增强沉积的优点,克服了沉积速度低,不易加工大的工件等缺点。与其它镀膜方法相比,它具有高的结合强度和膜层质量(高能离子形成过渡层,低能离子辅助沉积),与电弧离子镀相比,它克服了存在的粗颗粒沉积和结合力差二大缺陷。而在沉积速率与处理规模上可与之相比拟。
1.一种材料表面改生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具有放电室(1)、 阴极(3)、坩埚(6),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阳极(2)、磁场线圈(4)及(5)、 放电室底座(7)、绝缘子(8)、屏蔽罩(9)、坩埚底座(10)、屏栅(11)、 加速栅(12)、热屏蔽(13)、(14)及(15)、阴极杆(16)、阴极绝缘子 (17)、阴极盖(18)、放电区域(19),其相互配置及连接关系为:放电 室(1)与阳极(2)均为筒状,阳极(2)放在放电室(1)内,两者用螺钉连 接,从放电室(1)的顶部放入,并与放电室(1)及阳极(2)绝缘;由屏 栅(11)及加速栅(12)组成的束流引出系统与放电室(1)相互垂直布置, 离子束水平引出,屏栅(11)与放电室(1)用法兰或螺钉连接;坩埚(6) 放在阴极(3)下方,它与放电室(1)由带有屏蔽罩(9)的绝缘子(8)隔开; 磁场线圈(4)放在放电室(1)上部,磁场线圈(5)放在放电室(1)下部, 此两线圈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在放电室内形成会切形磁场。
2.按权利要求1所述材料表面改性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其 特征在于阴极(3)由钨或钽丝制成,热屏蔽(13),(14)及(15)由钼或 钽制成,放电室(1),阳极(2),放电室底座(7),坩埚底座(10)由高纯 高强石墨制成,坩埚(6)根据需要可分别由钨、钽及石墨制成,磁场线 圈(4)和(5)为水冷铜线圈。
材料表面改性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属于离子束对材料表面 改性装置技术领域。\nIEPC-91-065发表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空间用推力器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属离子源。由图1给出。\n该离子源主要由放电室1,阴极3,坩埚6,引出系统4及磁场线 圈5组成。在该离子源中金属原子的生成与游离均在同一放电室内 进行,金属的蒸发通过阴极3与坩埚6之间的放电加热来实现。源的 阴极放在放电室中部,磁场是一个整体线圈,放在源的放电室外部。 离子束流向上引出,用这种方法引出铜和钛二种离子束流。\n这种结构的源存在下述缺点:\n1.束流只能向上引出,处理样品必须放在源的上部,不 易处理大的工件。源在底部易受污染,不能长期工作。\n2.引出离子种类因受石墨汽化温度限制,材料汽化温度 必须在2500℃以下。高熔点材料如Ta,W等离子无法引出。\n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处理大的工件,离子源不受污染,能 引出周期表上所有高熔点材料离子束流的材料表面改性用的金属离 子,用于离子注入及金属薄膜快速沉积的强流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 源。\n本发明一种材料表面改性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的结构如图 2所示。\n它由放电室(1),阳极92),阴极(3),磁场线圈(4)及(5),坩 埚(6),放电室底座(7),绝缘子(8),屏蔽罩(9),坩埚底座(10), 屏栅(11),加速栅(12),热屏蔽(13),(14)及(15),阴极杆(16), 阴极绝缘子(17),阴极盖(18)组成,(19)为放电区域。\n下面结合图2详细说明本发明连接与工作过程:\n放电室(1)与阳极(2)均为筒状,阳极(2)放在放电室(1) 内,两者用螺钉连接,阴极(3)从放电室(1)的顶部放入,并与放电 室(1)及阳极(2)绝缘;由屏栅(11)及加速栅(12)组成的束流引出系 统与放电室(1)相互垂直布置,离子束水平引出,屏栅(11)与放电室 (1)用法兰或螺钉连接;坩埚(6)放在阴极(3)下方,它与放电室(1) 由带有屏蔽罩(9)的绝缘子(8)隔开,磁场线圈(4)放在放电室(1)上 部,磁场线圈(5)放在放电室(1)下部与此两线圈产生相反的磁场, 在放电室内形成会切磁场。\n本发明一种材料表面改性用电子束蒸发金属离子源的基本原理 是将聚焦电子束蒸发技术引入离子源,使金属的蒸发和游离均在放 电室内完成。放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难熔阴极(3)的灯丝 与阳极2之间进行,灯丝发射的电子与进入的气态原子碰撞游离而 产生放电,将阳极(2)及放电室(1)加热到一定温度,以防止蒸发的 金属蒸汽凝结并游离金属原子;另一部分放电是在阴极(3)灯丝与 坩埚(6)之间进行,坩埚(6)为正极,从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中引出 电子,由磁场线圈(5)形成的磁场聚焦成束,轰击坩埚(6)内的材料, 蒸发形成的蒸汽进入放电区域(19)被离化,离化生成的离子被引出 系统[由屏栅(11)和加速栅(12)组成],引出的离子可根椐需要调节 两个放电过程和坩埚(6)的温度,分别引出气体离子,金属与非金 属离子,以及同时引出固体元素和气体元素离子。\n阴极(3)由钨或钽制成,热屏蔽(13)、(14)及(15)由钼或钽制成, 放电室(1)、阳极(2)、放电室(7)、坩锅底座(10)由高纯高强石墨 制成,阴极(3)由钨或钽制成,坩锅(6)根据需要可分别由钨,钽及石 墨制成,磁场线圈(4)和(5)为水冷铜线圈,其余材料均由高纯高强石 墨制成\n本发明的优点是:\n1.由屏栅(11)及加速栅(12)组成的束流引出系统与放电室(1) 相互垂直布置,使离子束可水平引出。\n2.采用聚焦电子束使在坩埚(6)的中心形成高密度电子束,在 该区域产生局部高温,因而能汽化周期表上的各种难熔元素以及所 有与真空环境相容的材料(包括C、W、Ta等),扩大了离子源的应用 范围。\n3.将磁场分为两部分,在结构上由上下两个单独线圈(4)及(5) 组成;由它产生的相反方向磁场,在放电室内构成会切形磁场,在 会切区域形成高密度等离子区(19),在此处引出高密度离子,使引 出束流密度大大增强。并且磁场线圈由单一整体分为(4)及(5)上下 两个线圈,使离子束水平引出成为可能。\n4.阴极3放在放电室上端,扩大了游离区,从而扩大了束的引 出区域。\n这种源具有多种功能,可以用于对材料表面单纯以气态离子进 行轰击,以实现表面清洗及气态离子注入,可以以金属离子轰击材 料表面进行各种金属离子注入,可以用各种离子束在材料表面进行 直接低能薄膜沉积,也可以在源内通入反应气体在材料表面形成各 种化合物镀层。\n这种离子源的最大特点是它既可以在高放电电压(几百伏),小 放电电流(几安),也可在低放电电压(几十伏),大放电电流(几十 安)下工作,因此可以实现先在高引出能量(高电荷态)下在基体表 面形成共混区(由于到达基体全部粒子均为带电高能<10-20keV>粒 子,这种粒子的注入效应将在镀层与基体界面处形成基体和镀层材 料两种成分共存的过渡区,使镀层与基体具有高结合力)。然后在 低引出能量(低电荷态,低能几百电子伏)下快速沉积(由于引出束 流密度高达几毫安/厘米,因此沉积速率可达几十埃/秒)从而形成 具有高结合力的金属或化合物膜层。这种方法形成的膜层不又结合 力强,而且由于在成膜过程中带能粒子的不断轰击,膜的致密度高, 还可消除或改善膜的内应力,这是其它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以引出能量1-4keV,束流30mA的离子源为例:\n引出束径为 4cm\n放电室直径为 5cm\n坩埚直径为 5cm 深度为2.0cm\n放电电压为 100-200V\n放电电流为 5-10A\n电子束流为 5-20A\n电子束引出电压为 5-150V\n可引出W,Ta,Mo,Cr,Ti,B等离子。
法律信息
- 2001-01-17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专利权的终止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 1997-09-03
- 1994-05-18
- 1994-05-1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