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鱼塘喷灌增氧装置 |
申请号 | CN200910095854.1 | 申请日期 | 2009-02-13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1179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IPC分类号 | A;0;1;K;6;1;/;0;0;;;C;0;2;F;7;/;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奕永庆 | 申请人地址 | 浙江省余姚市长城路18号余姚市水利局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 | 当前权利人 | 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 |
发明人 | 奕永庆;胡乐益;沈岳明 |
代理机构 | 宁波奥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白洪长 |
摘要
本发明涉及淡水养殖,是一种鱼塘喷灌增氧装置。其技术要点在于进水管的长度为池塘底长的80~90%,水下部分的进水管管壁设有直径为8~12mm的小孔,靠近水泵的前段和中段密度比后段稀,小孔的面积占管壁面积分别为前段10%、中段20%、后段30%;在进水管的表面包一层滤网,滤网的目数为80~100目。进水管与竖管固定联接,竖管的端部联接喷头,喷头与池塘水面之间的距离为40~60cm;进水管与池塘底池面高度为55~65cm;氧气传感器是设置在池塘水层的中部。本发明是将种植业灌水的喷灌技术与淡水养殖业融为一体,具有投资较省、增氧效果较好、对水体的清澈度不产生影响,噪音小等优点,为各种淡水养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1.一种鱼塘喷灌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水管(2)、氧气传感器(5)、喷头(6)、竖管(7)、水泵机组(8)、出水管(11),其特征在于进水管(2)的长度为池塘(13)底长的80~
90%,水下部分的进水管管壁设有直径为8~12mm的小孔,小孔密度分布在进水管的前、中、后三段,各段为三分之一,靠近水泵的前段和中段密度比后段稀,小孔的面积占管壁面积分别为前段10%、中段20%、后段30%;在进水管的表面包有一层尼龙网布作为滤网(3),滤网的目数为80~100目;进水管(2)与竖管(7)固定联接,竖管的端部联接喷头(6),喷头与池塘水面之间的距离为40~60cm;进水管与池塘底池面高度为55~65cm;氧气传感器(5)是设置在池塘水层的中部;出水管(11)的口径比水泵出口的口径大,埋于池塘底的实泥以下30~40cm;竖管(7)下端部通过三通与出水管(11)联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喷灌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泵机组(8)由水泵、电机、控制箱构成,水泵扬程为45~55米,水泵选用的功率是按每亩水面为1kw计算,流量为
3
每亩水面4m/h。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喷灌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管(7)下端部通过三通与出水管(11)的联接处由小体积的镇墩(12)固定联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塘喷灌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池塘(13)中的进水管(2)与进水管之间的宽度为0.8~1.2米。
鱼塘喷灌增氧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淡水养殖,包括鱼、虾、蟹、甲鱼等水产养殖池塘,是为养殖水体增加氧气的一种装置。\n[0002] 技术背景\n[0003] 淡水产养殖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养殖场目前属立体高密度养殖,因此水体含氧量成为安全养殖的关键指标。实际生产中已应用多种增氧机,但这些设备存在以下问题。\n[0004] 一、增氧效果差:仅对水体表面的搅拌,水与空气接触面小、时间短,水体中层和底层仍难以增加足够的氧气。增氧效果差导致“急救”效果差,往往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损失。同时设备运行时间必须较长,增氧用电成为养殖业的主要生产成本之一。\n[0005] 二、工作寿命短:现有增氧机多数是铁皮制作、焊接,因其成本较低。而工况条件不好,所以造成工作寿命较短,一般仅2~3年就得更换新设备。\n[0006] 三、搅混水体:有关信息报道将空气送入池塘底部的“池底增氧”技术,尽管消除了上述缺点,但由于空气形成的气泡从水面冒出,使水层溶氧率欠高,同时从底部“吹气”,泛起池底的淤泥,搅混了水质,再则也影响了鱼类生长环境。\n[0007] 四、难以及时开机:由于对水中是否缺氧缺乏检测手段,只能凭经验观察看到大量鱼“浮头”时才知缺氧,此时开机属于被动增氧,为时太晚,常常错失“抢救”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n[0008]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54790A,申请号96119418.9,发明名称“鱼塘对流加氧器装置”。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产养殖业技术领域,公共用水,食用水等水体净化消毒杀菌卫生防疫技术领域的鱼塘对流加氧器装置,是由水面上方部件组合,放置水上部件组合的木柱结构架,水面下方部件组合,联接水上部件和水下部件的导气管组成,水上部件为水下部件提供空气或纯氧气或臭氧气体,水下部件利用空气或纯氧气或臭氧气体制造覆盖全池的对流循环水流,为全池水加氧或消毒杀菌,造价低廉,使用方便,耗电量低,可以连续使用,能使普通鱼塘进行流动水源式高密度养殖。该件技术方案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在同类的鱼塘养殖业中未见推广应用的信息。\n发明内容\n[0009] 为克服上述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的一种鱼塘喷灌增氧装置。使其能解决现有的同类技术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推广应用有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n[0010] 一种鱼塘喷灌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进水管、氧气传感器、喷头、竖管、水泵机组、出水管,其技术要点在于进水管的长度为池塘底长的80~90%,水下部分的进水管管壁设有直径为8~12mm的小孔,小孔密度分布在进水管的前、中、后三段,各段为三分之一,靠近水泵的前段和中段密度比后段稀,小孔的面积占管壁面积分别为前段10%、中段20%、后段30%;为防止杂质进入管内、进入水泵,在进水管的表面包一层尼龙网布为滤网,滤网的目数为80~100目;以防止喷头堵塞。进水管与竖管固定联接,竖管的端部联接喷头,喷头与池塘水面之间的距离为40~60cm;进水管与池塘底池面高度为55~65cm,进水管中心离水面的距离=常水位深度×0.618;氧气传感器是设置在池塘水层的中部,使采样的数据较为准确。\n[0011] 所述的水泵机组由水泵、电机、控制箱构成,水泵扬程为45~55米,水泵选用的功\n3\n率是按每亩水面为1kw计算,流量为每亩水面4m/h。或选用性能相当的其它高扬程泵。\n[0012] 所述的出水管的口径大于水泵出口的口径,出水管埋于池塘13塘底的实泥中,实泥离出水管的距离为55~65cm,处于“悬空”状态,以防止淤泥吸入。\n[0013] 所述的竖管下端部通过三通与出水管联接,联接处由小体积的镇墩固定联接,以增加稳定性。\n[0014] 所述的池塘中的进水管与进水管之间的宽度为0.8~1.2米。\n[0015] 所述喷灌水泵机组由水泵、电机、控制箱及氧传感器构成,水泵扬程为45~55米,\n3\n功率是按每亩水面为1kw计算,流量为每亩水面4m/h,或选用性能相当的其它高扬程泵。氧气传感器放置在池塘水层中部,使采样的数据较为准确。\n[0016] 所述出水管也采用PE管,柔性较好。出水管的口径比水泵出口的口径大,埋于池塘底的实泥以下30~40cm。\n[0017] 本发明是将种植业灌水的喷灌技术与淡水养殖业融为一体,具有投资较少、运行费用较低、增氧效果较好、寿命较长,噪音小等优点。对水体的清澈度不产生影响,为各种淡水养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n附图说明\n[0018] 图1是鱼塘喷灌增氧装置示意图。\n[0019] 图中的序号及名称:1.进水管堵头,2、进水管,3、滤网,4、竖管与进水管固定件,\n5、氧气传感器,6、喷头,7、竖管,8、水泵机组,9、电源线,10、控制箱,11、出水管,12、镇墩,\n13、池塘。\n具体实施方式\n[0020] 本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实施前电源线9接通电源,当氧气传感器5测得池塘水中缺氧时发出脉冲信号,控制箱10内交流接触器自动合闸,电动机及水泵机组8运转,因进水管堵头1使得进水管中的水处于单向流动,镇墩12、竖管与进水管固定件4固定联接了竖管\n7。经滤网3过滤的水从进水管2中吸入池塘13中缺氧的水,经加压时后送入出水管11,进入竖管,从喷头6射向池塘上空,在重力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下,水体呈散射状态,变成细小雨滴,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降落至池塘中,这一连续作业的过程中,水体完成了散发有害气体,溶入新鲜氧气的循环,并周而复始增加了水体含氧量,为池塘中的水族提供良好的水环境。\n[0021] 所述喷头为聚氨酯塑料材质,喷头工作压力0.2~0.3MPa,流量和喷头的个数根\n3\n据“换水定额”每亩水面4m/h和池塘水面积确定,列举于下表。\n[0022] \n 面积 喷头流量 喷头数量 喷头射程\n 喷头类型\n (亩) (m3/h) (个) (m)\n 1 近射程 1 4 8~9\n 5 近射程 2 10 14.5~15.5\n 10 中射程 4 10 20~22.5
法律信息
- 2013-04-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A01K 61/00
专利号: ZL 200910095854.1
申请日: 2009.02.13
授权公告日: 2011.01.05
- 2011-01-05
- 2010-12-22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登记生效日: 2010.11.16
申请人由奕永庆变更为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
地址由315400 浙江省余姚市长城路18号余姚市水利局变更为315400 浙江省余姚市长城路18号余姚市水利局
- 2009-09-09
- 2009-07-15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8-01-30
|
2007-08-23
| | |
2
| | 暂无 |
1989-11-10
| | |
3
| | 暂无 |
2004-03-09
| | |
4
| | 暂无 |
2006-09-21
| | |
5
| | 暂无 |
2001-02-05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