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 |
申请号 | CN201110232747.6 | 申请日期 | 2011-08-15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5710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IPC分类号 | G;0;6;Q;3;0;/;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王志刚 | 申请人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9号D座D1011室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王志刚 | 当前权利人 | 王志刚 |
发明人 | 王志刚 |
代理机构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汤东凤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涉及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预先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后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服务端;服务端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移动通讯终端接收服务端的验证结果。所述系统包括服务端、移动通讯终端和标识设置端。本发明中防伪码只有在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才可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校验码和未暴露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且利用移动通讯终端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
1.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1)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和唯一的校验码;其中,随机生成指定位数且不重复的随机数作为校验码;所述防伪码中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信息为产品指示信息,另外一部分信息是随机生成的产品唯一标识信息;
(2)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和防伪码为经加密处理的校验码和防伪码;其中,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
利用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f(x)对所述唯一的校验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加密的校验码a1=f(a);
对所述唯一的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
首先,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f(x)对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1=f(b);
其次,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f(x)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二次加密的防伪码b2=f(a1,b1);
其中, a代表所述唯一的校验码,b代表所述唯一的防伪码,a1代表加密的校验码,b1代表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2代表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被验证产品端设置的校验码为a1,防伪码为b2;
并将所述a1印刷于不透明涂层上;所述b2被所述不透明涂层覆盖,需将所述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所述b2;
(3)通过移动通讯终端的键盘或采用触控屏方式将校验码输入到移动通讯终端;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发送所述防伪码和校验码至服务端;
(4)当服务端接收到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后,服务端对加密的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解密处理,在其数据库中查找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校验码和防伪码,当经查找,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中至少一个不能匹配上,则确认为假品;当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都能匹配上时,进一步判断当前匹配次数是否为初次匹配,是则确认为真品,并将匹配次数修改为非初次匹配;当判断结果为不是初次匹配时,给出非初次验证的提示,并给出该真品初次被验证的时间;
其中,服务端利用与可逆加密算法f(x)相对应的解密算法g(x)对加密的校验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校验码a=g(a1);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加密的校验码和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1=g(a1,b2),再次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b=g(b1);
(5)移动通讯终端接收服务端的验证结果。
2.一种真伪验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服务端、移动通讯终端和标识设置端:
所述标识设置端,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唯一的防伪码和唯一的校验码;
其中,随机生成指定位数且不重复的随机数作为校验码;所述防伪码中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信息为产品指示信息,另外一部分信息是随机生成的产品唯一标识信息; 第二加密模块,用于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
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和防伪码为经所述加密处理的校验码和防伪码;其中,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
利用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f(x)对所述唯一的校验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加密的校验码a1=f(a);
对所述唯一的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
首先,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f(x)对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1=f(b);
其次,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f(x)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二次加密的防伪码b2=f(a1,b1);
其中, a代表所述唯一的校验码,b代表所述唯一的防伪码,a1代表加密的校验码,b1代表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2代表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被验证产品端设置的校验码为a1,防伪码为b2;
组合模块,用于将经所述加密处理的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将经所述加密处理的校验码印刷于所述不透明涂层上;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防伪码和校验码至所述服务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的验证结果;
所述服务端包括:
第二解密模块,用于对加密的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解密处理;利用与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校验码;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再次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
验证模块,用于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
反馈模块,用于将验证结果发送至所述移动通讯终端;
第一匹配子模块,用于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防伪码;
第一次数判断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匹配子模块的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时,判断匹配次数;
第一确认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匹配子模块的匹配结果为匹配失败时,确认为假品;
当所述第一次数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确认为真品;其中,当经查找,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中至少一个不能匹配上,则确认为假品;当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都能匹配上时,进一步判断当前匹配次数是否为初次匹配,是则确认为真品,并将匹配次数修改为非初次匹配;当判断结果为不是初次匹配时,给出非初次验证的提示,并给出该真品初次被验证的时间。
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当今社会,针对目前国内造假、盗版活动猖獗,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生产厂商也不断更新各种防伪技术,但造假活动仍然屡禁不止,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很大的消费隐患,给广大生产厂家带来很大的利益损失。\n[0003] 目前已有的很多防伪技术,例如激光变色防伪、全息图案防伪、温度变色防伪、特种版印刷防伪等技术,由于防伪技术随机性较差、不具备唯一性,而不能对单件产品进行防伪标识,导致容易被造假者复制;另外,现有防伪技术由于其技术含量较低,极易被破解和掌握;还有,现有防伪技术通常存在防伪验证程序复杂,不便于操作等问题。可见,现有防伪技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防伪效果较差,造假活动仍然屡禁不止,因此,急需一种有效、便捷且易于操作的防伪技术以满足人们对防伪的需求。\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和系统,以提供一种有效、便捷且易于操作的防伪技术来满足人们对防伪的需求。\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方案:\n[0006] 一种真伪验证方法,预先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后设于被验证产品端,所述方法包括:\n[0007] 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n[0008] 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服务端;服务端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n[0009] 移动通讯终端接收服务端的验证结果。\n[0010] 一种真伪验证系统,包括服务端、移动通讯终端和标识设置端:\n[0011] 所述标识设置端,包括:\n[0012]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唯一的防伪码;\n[0013] 组合模块,用于将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使得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n[0014] 设置模块,用于将被不透明涂层覆盖的防伪码设于被验证产品端;\n[0015]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包括,\n[0016] 扫描模块,用于扫描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n[0017]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所述服务端;\n[0018]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的验证结果;\n[0019] 所述服务端包括:\n[0020] 验证模块,用于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n[0021] 反馈模块,用于将验证结果发送至所述移动通讯终端。\n[0022]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n[0023]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移动通讯终端进行防伪验证,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灵活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伪验证,比如每次购买前可以方便的利用移动通讯终端比如手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方案对产品进行真伪验证,即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需将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防伪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且利用移动通讯终端实现的真伪验证,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比如产品购买前,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024] 其次,还可以进一步的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采用校验码和防伪码两种标识进行特定组合,使得防伪码只有在校验码被破坏后才可见,对产品验证时会将校验码破坏掉,被破坏的校验码将不会再被其他人获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造假的难度,进一步防止造假者对校验码和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025] 再次,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验证标识(包括防伪码,或防伪码和校验码的组合),在真伪验证时还可以通过判断是否为初次验证,确定其是否为真品,如果被复制假冒,则假冒产品将无法通过真伪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效果。\n[0026]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验证标识(包括防伪码,或防伪码和校验码的组合)进行加密处理,将加密后的验证标识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n附图说明\n[0027]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n[002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真伪验证方法流程图;\n[002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真伪验证方法流程图;\n[003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加密的一种方法流程图;\n[003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解密的一种方法流程图;\n[003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真伪验证系统框图;\n[003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真伪验证系统框图。\n具体实施方式\n[0034]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n[0035]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包括如下方法:\n[0036] S101:预先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后设于被验证产品端。\n[0037]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唯一的防伪码进行防伪保护,并且,将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比如可以直接设置于被验证产品外包装上,或设置于被验证产品本身上,或设置于被验证产品附带的资料上,如说明书等等,只要能在被验证产品端找到即可,至于设置方式、设置位置、设置形式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n[0038] 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防伪效果,本发明实施例需要对防伪码进行保密处理,以使得防伪码只能在覆盖其上的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才可见。\n[0039] 为了使得防伪效果更佳,本发明实施例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端生成唯一的防伪码。\n从而,避免现有防伪技术中不能针对单个产品进行防伪标识,导致的防伪过程中给仿造者提供能够批量复制仿造的可能性,而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每个被验证产品端,都对应唯一不重复的防伪码,使得验证时可以针对该唯一性进行验证,大大提高了防伪效果。\n[0040] 实际应用中,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端生成唯一的防伪码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以下提供一种生成方式用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此思想(针对每个被验证产品端分别生成唯一的防伪码)下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n[0041] 一种生成防伪码的方法具体包括:\n[0042] 生成被验证产品指示信息;及,随机生成被验证产品的唯一标识信息;\n[0043] 将所述指示信息和唯一标识信息组合,得到被验证产品的防伪标识。\n[0044] 防伪码中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用于指示产品相关的信息,即产品指示信息,比如可以是用于指示产品公司的信息、用于指示产品批号、产地等信息,等等,另外一部分是随机生成的产品唯一标识信息。通过将指示信息和唯一标识信息组合,得到唯一的不重复的防伪标识。这里,指示信息和唯一标识信息的组合方法可以有多种,比如直接连接组合、按一定规则嵌入组合等等均可。\n[0045]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防伪码的生成、设置等操作可以由产品生产厂家进行,也可以由产品研发厂家进行,还可以由产品销售厂家进行,等等,此处不限制,只要在产品最终销售之前,即需要对产品进行真伪验证之前完成即可,至于到底由哪个主体或哪几个主体共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n[0046] 另外,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生成唯一的防伪码之后,还可以包括: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步骤。相应的,上述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具体为经所述加密处理的防伪码。\n[0047] 这样,将加密后的防伪码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提升了防伪的有效性。\n[0048] 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可以包括多种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多做赘述,以下给出一种加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n[0049] 具体的,采用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y = f(x)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相应的解密算法是y = g(x),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是相对应的。b代表未加密的防伪码,c代表加密的防伪码。在服务端数据库中存放的是未加密的防伪码b,被验证产品端设置的是加密的防伪码c。\n[0050] 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n[0051] 利用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加密的防伪码c=f(b)。\n[0052] 这里,可逆的加密算法具体指采用的加密算法是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实现解密处理的,比如对称加密算法等。\n[0053] S102: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n[0054] 移动通讯终端具体的可以是手机等。\n[0055] 将覆盖在防伪码上的不透明涂层破坏后,防伪码暴露可见,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暴露的防伪码。\n[0056] 移动通讯终端内置有扫描防伪码功能的扫描模块,利用该扫描模块对暴露可见的防伪码进行扫描获取。\n[0057] 防伪码可以是一维的,也可以是二维的,或其它形式等等,移动通讯终端内置的扫描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能够扫描一维、二维、其它形式防伪码功能中的至少一种。\n[0058] 在实际应用中,设置于移动通讯终端的扫描模块具体可以是图像扫描功能模块,比如摄像头等。或者,扫描模块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只要能将防伪码识别并获取到移动通讯终端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n[0059] S103:移动通讯终端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服务端。\n[0060] 移动通讯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将防伪码发送至服务端,比如移动通讯终端具体为手机时,手机可以通过比如GSM或CDMA等网络与服务端实现信息交互。\n[0061] S104:服务端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n[0062] 服务端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的方法可以是:\n[0063] 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防伪码,若匹配失败,则确认为假品;否则,[0064] 判断匹配次数,当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验证通过,确认为真品。\n[0065] 具体的,预先在服务端数据库中存储防伪码,当服务端接收到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防伪码后,在其数据库中查找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防伪码,当经查找,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防伪码不能匹配上,则确认为假品;当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防伪码能匹配上时,进一步判断当前匹配次数是否为初次匹配,是则确认为真品,并将匹配次数修改为非初次匹配,比如加一处理等。\n[0066]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被确认为真品的防伪码通常会保存在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如手机)上,此时有可能会存在多次验证的情况,即有可能该用户或其它人会用该防伪码再次验证其真伪,因此,当判断结果为不是初次匹配时,可以给出非初次验证的提示,比如警告提示(“谨防假冒”等),也可以一并给出该真品初次被验证的时间等信息,等等。\n[0067] 优选的,当步骤S101中生成防伪码之后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则本步骤之前,还包括服务端对接收到的防伪码进行解密处理。针对解密后的防伪码,再重复上述验证步骤。\n[0068] 针对上述步骤S101中所述的加密算法,这里服务端对防伪码进行解密的方法具体包括:\n[0069] 服务端利用上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相对应的解密算法y = g(x)对所述加密的防伪码c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b=g(c)。\n[0070] 然后,在对解密的防伪码进行验证真伪,具体的,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解密的防伪码,若匹配失败,则确认为假品;否则,判断匹配次数,当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验证通过,确认为真品。\n[0071] S105:移动通讯终端接收服务端的验证结果。\n[0072]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移动通讯终端进行防伪验证,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灵活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伪验证。并且,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需将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防伪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073] 再次,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在真伪验证时还可以通过判断是否为初次验证,确定其是否为真品,如果被复制假冒,则假冒产品将无法通过真伪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效果。\n[0074]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将加密后的验证标识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n[0075] 参见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真伪验证方法,包括如下方法:\n[0076] S201:预先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校验码和唯一的防伪码,将其组合后设于被验证产品端。\n[0077]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校验码和防伪码两种标识实现防伪保护,并且,校验码和防伪码之间采用特定的组合方式设于被验证产品端,比如可以直接设置于被验证产品外包装上,或设置于被验证产品本身上,或设置于被验证产品附带的资料上,如说明书等等,只要能在被验证产品端找到即可,至于设置方式、设置位置、设置形式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n[0078] 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防伪效果,本发明实施例需要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特定组合,以使得防伪码只能在校验码被破坏后才可见。被破坏的校验码将不会再被其他人获知,从而提高防伪效果。\n[0079] 作为一种具体实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方式将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组合:\n[0080] 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且,校验码印刷于所述不透明涂层上。\n[0081] 采用上述组合方式,需要将不透明涂层刮开,才能看到覆盖在其下的防伪码,而如果将不透明涂层刮开,则印刷于该不透明涂层上的校验码将被破坏掉。\n[0082] 为了使得防伪效果更佳,本发明实施例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端,分别生成唯一的校验码和唯一的防伪码。也就是说,各被验证产品端具备唯一的校验码和唯一的防伪标识。从而,避免现有防伪技术中不能针对单个产品进行防伪标识,导致的防伪过程中给仿造者提供能够批量复制仿造的可能性,而本发明实施例中,针对每个被验证产品端,都对应唯一不重复的校验码和唯一不重复的防伪码,使得验证时可以针对该唯一性进行验证,大大提高了防伪效果。\n[0083] 实际应用中,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端分别生成唯一的校验码和唯一的防伪码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以下提供一种生成方式用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在此思想(针对每个被验证产品端分别生成唯一的校验码和防伪码)下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n[0084] 一种生成校验码的方法具体包括:\n[0085] 随机生成指定位数且不重复的随机数,作为校验码。\n[0086] 一种生成防伪码的方法具体包括:\n[0087] 生成被验证产品指示信息;及,随机生成被验证产品的唯一标识信息;\n[0088] 将所述指示信息和唯一标识信息组合,得到被验证产品的防伪标识。\n[0089] 防伪码中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用于指示产品相关的信息,即产品指示信息,比如可以是用于指示产品公司的信息、用于指示产品批号、产地等信息,等等,另外一部分是随机生成的产品唯一标识信息。通过将指示信息和唯一标识信息组合,得到唯一的不重复的防伪标识。这里,指示信息和唯一标识信息的组合方法可以有多种,比如直接连接组合、按一定规则嵌入组合等等均可。\n[0090]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校验码和防伪码的生成、组合以及设置等操作可以由产品生产厂家进行,也可以由产品研发厂家进行,还可以由产品销售厂家进行,等等,此处不限制,只要在产品最终销售之前,即需要对产品进行真伪验证之前完成即可,至于到底由哪个主体或那几个主体共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n[0091] 另外,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生成校验码和防伪码之后,还可以包括: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步骤。相应的,上述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具体为经所述加密处理的校验码;上述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具体为经所述加密处理的防伪码。\n[0092] 这样,将加密后的校验码和防伪码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提升了防伪的有效性。\n[0093] 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可以包括多种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多做赘述,以下给出一种加密方法进行详细说明。\n[0094] 参见图3所示,其中加密算法是y = f(x),解密算法是y = g(x),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是相对应的。a代表未加密的校验码,b代表未加密的防伪码,a1代表加密的校验码,b1代表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2代表二次加密的防伪码。在服务端数据库中存放的是未加密的校验码a和未加密的防伪码b,被验证产品端设置的是加密的校验码a1和二次加密的防伪码b2。\n[0095] 对校验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n[0096] 利用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校验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加密的校验码a1=f(a)。\n[0097] 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的方法具体为:\n[0098] 首先,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1=f(b);\n[0099] 其次,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二次加密的防伪码b2=f(a1,b1)。\n[0100] 这里,可逆的加密算法具体指采用的加密算法是可以通过与其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实现解密处理的,比如对称加密算法等。\n[0101] S202:移动通讯终端接收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n[0102] 移动通讯终端具体的可以是手机等。\n[0103]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终端的键盘、触控屏等方式将校验码输入到移动通讯终端。\n[0104] S203:移动通讯终端扫描获取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n[0105] 移动通讯终端接收获取到设于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后,将校验码破坏,将防伪码暴露可见。\n[0106] 移动通讯终端内置有扫描防伪码功能的扫描模块,利用该扫描模块对暴露可见的防伪码进行扫描获取。\n[0107] 防伪码可以是一维的,也可以是二维的,或其它形式等等,移动通讯终端内置的扫描模块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能够扫描一维、二维、其它形式防伪码功能中的至少一种。\n[0108] 在实际应用中,设置于移动通讯终端的扫描模块具体可以是图像扫描功能模块,比如摄像头等。或者,扫描模块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实现,只要能将防伪码识别并获取到移动通讯终端即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n[0109] S204:移动通讯终端发送所述校验码和防伪码至服务端。\n[0110] 移动通讯终端可以通过网络将校验码和防伪码发送至服务端,比如移动通讯终端具体为手机时,手机可以通过比如GSM或CDMA等网络与服务端实现信息交互。\n[0111] S205:服务端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n[0112] 服务端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的方法可以是:\n[0113] 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校验码和防伪码,若匹配失败,则确认为假品;否则,判断匹配次数,当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验证通过,确认为真品。\n[0114] 具体的,预先在服务端数据库中存储校验码和防伪码,当服务端接收到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后,在其数据库中查找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校验码和防伪码,当经查找,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中至少一个不能匹配上,则确认为假品;当移动通讯终端发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都能匹配上时,进一步判断当前匹配次数是否为初次匹配,是则确认为真品,并将匹配次数修改为非初次匹配,比如加一处理等。\n[0115]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被确认为真品的校验码和防伪码通常会保存在用户的移动通讯终端(如手机)上,此时有可能会存在多次验证的情况,即有可能该用户或其它人会用该校验码和防伪码再次验证其真伪,因此,当判断结果为不是初次匹配时,可以给出非初次验证的提示,比如警告提示(“谨防假冒”等),也可以一并给出该真品初次被验证的时间等信息,等等。\n[0116] 优选的,当步骤S201中生成校验码和防伪码之后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则本步骤中,服务端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之前还包括:对从移动通讯终端接收到的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解密处理,再重复上述验证步骤。\n[0117] 针对上述步骤S201中所述的加密算法,这里服务端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包括:\n[0118] 服务端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校验码;及,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再次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n[0119] 具体的,参见图4,服务端利用上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相对应的解密算法y= g(x)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校验码a=g(a1);及,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b1=g(a1,b2),再次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b=g(b1)。\n[0120] 在执行上述验证确认真伪的步骤,具体的,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解密的校验码和解密的防伪码,若匹配失败,则确认为假品;否则,判断匹配次数,当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验证通过,确认为真品。\n[0121] S206:移动通讯终端接收服务端的验证结果。\n[0122]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移动通讯终端进行防伪验证,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灵活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伪验证。并且,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需将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防伪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123] 其次,还可以进一步的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采用校验码和防伪码两种标识进行特定组合,使得防伪码只有在校验码被破坏后才可见,对产品验证时会将校验码破坏掉,被破坏的校验码将不会再被其他人获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造假的难度,进一步防止造假者对校验码和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124] 再次,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和唯一的校验码,在真伪验证时还可以通过判断是否为初次验证,确定其是否为真品,如果被复制假冒,则假冒产品将无法通过真伪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效果。\n[0125]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防伪码和校验码进行加密处理,将加密后的验证标识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n[0126] 参见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真伪验证系统,包括服务端100、移动通讯终端\n200和标识设置端300。\n[0127] 所述标识设置端300,包括:\n[0128] 生成模块301,用于生成唯一的防伪码;\n[0129] 组合模块302,用于将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使得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n[0130] 设置模块303,用于将被不透明涂层覆盖的防伪码设于被验证产品端。\n[0131]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200包括,\n[0132] 扫描模块202,用于扫描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n[0133] 发送模块203,用于发送所述防伪码至所述服务端;\n[0134] 接收模块204,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的验证结果。\n[0135] 所述服务端100包括:\n[0136] 验证模块101,用于对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n[0137] 反馈模块102,用于将验证结果发送至所述移动通讯终端。\n[0138]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标识设置端300可以是产品生产厂家、产品研发厂家、产品销售厂家等其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实施例中,防伪码的生成、组合以及设置等操作可以由产品生产厂家进行,也可以由产品研发厂家进行,还可以由产品销售厂家进行等等,此处不限制,只要在产品最终销售之前,即需要对产品进行真伪验证之前由某个主体将其完成即可,至于到底由哪个主体或哪几个主体共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n[0139] 具体的,所述验证模块101具体包括:\n[0140] 第一匹配子模块,用于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防伪码;\n[0141] 第一次数判断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匹配子模块的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时,判断匹配次数;\n[0142] 第一确认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匹配子模块的匹配结果为匹配失败时,确认为假品;当所述第一次数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确认为真品。\n[0143]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标识设置端3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n[0144] 第一加密模块,用于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n[0145] 相应的,组合模块302具体用于将经所述加密处理的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n[0146] 具体的,第一加密模块包括:\n[0147] 防伪码加密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加密的防伪码。\n[0148] 相应的,服务端100还包括:\n[0149] 第一解密模块,用于对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处理。\n[0150] 具体的,利用上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n[0151] 优选的,扫描模块20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具体为图像扫描模块,或其它形式的扫描模块。\n[0152] 需要说明的是,本系统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或各功能单元可以参见上述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各步骤工作原理和处理过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n[0153]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移动通讯终端进行防伪验证,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灵活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伪验证。并且,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需将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防伪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154] 再次,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在真伪验证时还可以通过判断是否为初次验证,确定其是否为真品,如果被复制假冒,则假冒产品将无法通过真伪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效果。\n[0155]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将加密后的验证标识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n[0156] 参见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真伪验证系统,包括服务端10、移动通讯终端\n20和标识设置端30。\n[0157] 所述标识设置端30,包括:\n[0158] 生成模块31,用于生成唯一的校验码和唯一的防伪码;\n[0159] 组合模块32,用于将所述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将所述校验码印刷于所述不透明涂层上,使得所述防伪码在所述不透明涂层被破坏后可见;\n[0160] 设置模块33,用于将经组合的校验码和防伪码设于被验证产品端。\n[0161] 所述移动通讯终端20包括,\n[0162] 接收模块21,用于接收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校验码;\n[0163] 扫描模块22,用于扫描获取设于所述被验证产品端的防伪码;\n[0164] 发送模块23,用于发送所述校验码和防伪码至所述服务端;\n[0165] 接收模块24,用于接收所述服务端的验证结果。\n[0166] 所述服务端10包括:\n[0167] 验证模块11,用于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验证确认真伪;\n[0168] 反馈模块12,用于将验证结果发送至所述移动通讯终端。\n[0169]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标识设置端30可以是产品生产厂家、产品研发厂家、产品销售厂家等其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实施例中,校验码和防伪码的生成、组合以及设置等操作可以由产品生产厂家进行,也可以由产品研发厂家进行,还可以由产品销售厂家进行等等,此处不限制,只要在产品最终销售之前,即需要对产品进行真伪验证之前由某个主体将其完成即可,至于到底由哪个主体或哪几个主体共同实现,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n[0170] 具体的,所述验证模块11包括:\n[0171] 第二匹配子模块,用于在数据库中匹配所述校验码和防伪码;\n[0172] 第二次数判断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匹配子模块的匹配结果为匹配成功时,判断匹配次数;\n[0173] 第二确认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匹配子模块的匹配结果为匹配失败时,确认为假品;当所述第二次数判断子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初次匹配时,确认为真品。\n[0174]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标识设置端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n[0175] 第二加密模块,用于对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加密处理。\n[0176] 相应的,组合模块32具体用于将经所述加密处理的防伪码被不透明涂层覆盖;将经所述加密处理的校验码印刷于所述不透明涂层上。\n[0177] 具体的,第二加密模块包括:\n[0178] 校验码加密子模块,用于利用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校验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加密的校验码;\n[0179] 防伪码加密子模块,用于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再利用所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加密运算,得到二次加密的防伪码。\n[0180] 相应的,服务端10还包括:\n[0181] 第二解密模块,用于对加密的校验码和防伪码进行解密处理。\n[0182] 具体的,利用上述预设的可逆加密算法相对应的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校验码;及,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加密的校验码和二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再次利用所述解密算法对所述一次加密的防伪码进行解密运算,得到解密的防伪码。\n[0183] 优选的,扫描模块22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具体为图像扫描模块,或其它形式的扫描模块。\n[0184] 需要说明的是,本系统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或各功能单元可以参见上述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中各步骤工作原理和处理过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n[0185] 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采用移动通讯终端进行防伪验证,从而使得验证更加灵活便利,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伪验证。并且,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需将不透明涂层破坏后才能看到防伪码,增加了造假的难度,从而可以有效防止造假者对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可见,本发明实施例大大降低了验证的复杂性,真正做到随时随地能够进行验证,从而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186] 其次,还可以进一步的在对产品验证过程中,采用校验码和防伪码两种标识进行特定组合,使得防伪码只有在校验码被破坏后才可见,对产品验证时会将校验码破坏掉,被破坏的校验码将不会再被其他人获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造假的难度,进一步防止造假者对校验码和未暴露在外的防伪码进行复制再利用的可能性,提高了防伪的有效性。\n[0187] 再次,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针对各被验证产品生成唯一的防伪码和唯一的校验码,在真伪验证时还可以通过判断是否为初次验证,确定其是否为真品,如果被复制假冒,则假冒产品将无法通过真伪验证,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效果。\n[0188] 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以对防伪码和校验码进行加密处理,将加密后的验证标识设于被验证产品端,验证时也需采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进行解密处理后再通过匹配判断是否为真品,进一步提高了假冒难度。\n[018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n[019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保存于一计算机可读取保存介质中。\n所述的保存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n[0191]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n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法律信息
- 2016-10-1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G06Q 30/00
专利号: ZL 201110232747.6
申请日: 2011.08.15
授权公告日: 2013.01.16
- 2013-01-16
- 2012-07-1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G06K 17/00
专利申请号: 201110232747.6
申请日: 2011.08.15
- 2012-03-2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4-10-27
|
2003-10-27
| | |
2
| |
2010-06-09
|
2009-06-26
| | |
3
| |
2003-11-26
|
2003-06-01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