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自动压盖组设备 |
申请号 | CN201120468807.X | 申请日期 | 2011-11-23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暂无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IPC分类号 | H;0;1;M;2;/;0;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武汉孚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机电工业园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武汉孚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武汉孚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许显祥;苏衍亮;吴金涛 |
代理机构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火春;肖明洲 |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压盖组设备,包括传送机构、放盖组机构、压盖组机构和控制系统,其中:传送机构用来传送夹具在导轨上移动;放盖组机构用来将盖组放入钢壳内;压盖组机构用来将盖组压紧;控制系统用来控制设备的运行。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锂亚电池的生产,能准确、高效的完成压盖组工序,操作工人仅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压盖组工序,劳动强度显著减小,并且还可降低人力成本。
1.一种自动压盖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传送机构、放盖组机构、压盖组机构和控制系统,其中:
传送机构包括底座(1)、导轨(2)、放置有钢壳的夹具(3)、和装置有感应器的传送气缸(4、5、6),所述的导轨(2)呈转角为直角的U型,设置在底座(1)上面,夹具(3)置于导轨(2)上,导轨(2)的入口处和两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感应器,传送气缸(4、5、6)分别设置于导轨(2)的入口处和两个拐角处,传送气缸(4、5、6)可驱动夹具(3)沿导轨(2)移动;
放盖组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1)上的滑道(7)、原料振动盘(8)、设置有U型凹槽的滑块(9)、固定于底座(1)上的两个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上的滑道(11)、置于滑道(11)上的固定板(12)、驱动原料振动盘(8)振动的气缸(13);两个支架(10)均呈倒L型,其横梁平行于底座(1)、并位于导轨(2)和滑道(7)上方,滑道(7)位于导轨(2)后方、并于导轨(2)平行,滑块(9)置于滑道(7)上,其一端设置有驱动滑块(9)移动的入盖组气缸(14),原料振动盘(8)通过传送沟槽(15)与滑块(9)的U型凹槽连通,滑块(9)的U型凹槽底部设置有光纤感应器;固定板(12)上方固定有预压气缸(16)、一端固定有移动气缸(17),其下方通过直线轴承连接有可活动板(18),可活动板(18)下表面设置有吸盖组棒(19),吸盖组棒(19)位于滑块(9)的U型凹槽正上方,所述的吸盖组棒(19)内部放置有磁铁;
压盖组机构,包括下压板(20)和设置在下压板(20)上方的压盖组气缸(21),下压板(20)设置在导轨(2)的出料口端,其下表面上设置有圆孔,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
控制系统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人机操作界面(22),人机操作界面(22)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导轨(2)、传送气缸(4、5、6)、滑块(9)的U型凹槽内设置的传感器连接,并通过电磁阀控制传送气缸(4、5、6)、入盖组气缸(14)、预压气缸(16)、移动气缸(17)、压盖组气缸(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压盖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夹具(3)呈长方体,其上设置有3个和钢壳尺寸匹配的圆柱型凹槽,凹槽用来放置钢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压盖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传送气缸(4、5、6)均为双杆气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压盖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下压板(20)上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2~3mm。
自动压盖组设备 \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锂亚电池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压盖组设备。 背景技术\n[0002] 锂亚电池的制备工艺一般是先制备完成负极,锂亚电池负极为放置有锂片的钢壳,然后对锂亚电池负极进行放底膜、放边膜、放碳包、放盖膜、压盖组等工序。目前,压盖组工序一般采用人工操作,效率低下。 \n实用新型内容\n[00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自动放盖组设备。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n[0005] 一种自动压盖组设备,包括传送机构、放盖组机构、压盖组机构和控制系统,其中: \n[0006] 传送机构包括底座(1)、导轨(2)、放置有钢壳的夹具(3)、和装置有感应器的传送气缸(4、5、6),所述的导轨(2)呈转角为直角的U型,设置在底座(1)上面,夹具(3)置于导轨(2)上,导轨(2)的入口处和两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感应器,传送气缸(4、5、6)分别设置于导轨(2)的入口处和两个拐角处,传送气缸(4、5、6)可驱动夹具(3)沿导轨(2)移动; [0007] 放盖组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1)上的滑道(7)、原料振动盘(8)、设置有U型凹槽的滑块(9)、固定于底座(1)上的两个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上的滑道(11)、置于滑道(11)上的固定板(12)、驱动原料振动盘(8)振动的气缸(13);两个支架(10)均呈倒L型,其横梁平行于底座(1)、并位于导轨(2)和滑道(7)上方,滑道(7)位于导轨(2)后方、并于导轨(2)平行,滑块(9)置于滑道(7)上,其一端设置有驱动滑块(9)移动的入盖组气缸(14),原料振动盘(8)通过传送沟槽(15)与滑块(9)的U型凹槽连通,滑块(9)的U型凹槽底部设置有光纤感应器;固定板(12)上方固定有预压气缸(16)、一端固定有移动气缸(17),其下方通过直线轴承连接有可活动板(18),可活动板(18)下表面设置有吸盖组棒(19),吸盖组棒(19)位于滑块(9)的U型凹槽正上方,所述的吸盖组棒(19)内部放置有磁铁; \n[0008] 压盖组机构,包括下压板(20)和设置在下压板(20)上方的压盖组气缸(21),下压板(20)设置在导轨(2)的出料口端,其下表面上设置有圆孔,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 \n[0009] 控制系统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人机操作界面(22),人机操作界面(22)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导轨(2)、传送气缸(4、5、6)、滑块(9)的U型凹槽内设置的传感器连接,并通过电磁阀控制传送气缸(4、5、6)、入盖组气缸(14)、预压气缸(16)、移动气缸(17)、压盖组气缸(21)。 \n[0010] 上述夹具(3)呈长方体,其上设置有3个和钢壳尺寸匹配的圆柱型凹槽,凹槽用来放置钢壳。 \n[0011] 上述传送气缸(4、5、6)均为双杆气缸,采用双杆气缸推动夹具(3)更为平稳。 [0012] 上述下压板(20)上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2~3mm。 \n[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准确、高效的完成压盖组工序,操作工人仅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压盖组工序,劳动强度显著减小,并且还可降低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n[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n[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的后视图。 \n[0016] 其中,1-底座,2-导轨,3-夹具,4、5、6-气缸,7-滑道,8-原料振动盘,9-滑块,\n10-支架,11-滑道,12-固定板,13-人机操作界面,14-入盖组气缸,15-传送沟槽,16-预压气缸,17-移动气缸,18-可活动板,19-吸盖组棒,20-下压板,21-压盖组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n[0017]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n[0018]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传送机构、冲/放盖膜机构和控制系统,其中: [0019] 传送机构包括底座(1)、导轨(2)、放置有钢壳的夹具(3)、和装置有感应器的传送气缸(4、5、6),所述的导轨(2)呈转角为直角的U型,设置在底座(1)上面,夹具(3)置于导轨(2)上,导轨(2)的入口处和两个拐角处均设置有感应器,传送气缸(4、5、6)分别设置于导轨(2)的入口处和两个拐角处,传送气缸(4、5、6)可驱动夹具(3)沿导轨(2)移动。本具体实施中,夹具(3)呈长方体,其上设置有3个和钢壳尺寸匹配的圆柱型凹槽,凹槽用来放置钢壳,那么每个夹具(3)上可放置3个钢壳,夹具(3)通过气缸驱动沿导轨(2)从右向左移动;传送气缸(4、5、6)均采用双杆气缸,保证推动夹具(3)时更为平稳。 [0020] 放盖组机构,包括设置于底座(1)上的滑道(7)、原料振动盘(8)、设置有U型凹槽的滑块(9)、固定于底座(1)上的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上的滑道(11)、置于滑道(11)上的固定板(12)、驱动原料振动盘(8)振动的气缸(13);两个支架(10)均呈倒L 型,其横梁平行于底座(1)、并位于导轨(2)和滑道(7)上方,滑道(11)设置于支架(10)的横梁上;滑道(7)位于导轨(2)后方、并于导轨(2)平行,滑块(9)置于滑道(7)上,其一端设置有驱动滑块(9)移动的入盖组气缸(14),原料振动盘(8)用来放置盖组,其通过传送沟槽(15)与滑块(9)的U型凹槽连通,将盖组传送至滑块(9)的U型凹槽内,滑块(9)的U型凹槽内设置有光纤感应器,用来感应是否有盖组入凹槽内;固定板(12)上方固定有预压气缸(16)、一端固定有移动气缸(17),其下方通过直线轴承连接有可活动板(18),预压气缸(16)可驱动可活动板(18)上下移动,移动气缸(17)可驱动固定板(12)和可活动板(18)沿支架(10)上的滑道(11)前后移动。可活动板(18)下表面设置有吸盖组棒(19),吸盖组棒(19)位于滑块(9)的U型凹槽正上方,所述的吸盖组棒(19)内部放置有磁铁,用来吸附盖组;本具体实施中,可活动板(18)下表面固定有三个吸盖组棒(19),吸盖组棒(19)位于滑块(9)的U型凹槽正上方,三个吸盖组棒(19)和滑块(9)上的三个U型凹槽一一对应,当吸盖组棒(19)下移时,正好可分别插入滑块(9)上的三个U型凹槽内。 \n[0021] 压盖组机构,包括下压板(20)和设置在下压板(20)上方的压盖组气缸(21),下压板(20)设置在导轨(2)的出料口端,其下表面上设置有圆孔,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避免将盖组卡在下压板(20)的圆孔中。本具体实施中,下压板(20)上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2mm。 \n[0022] 控制系统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人机操作界面(22),人机操作界面(22)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导轨(2)、传送气缸(4、5、6)、滑块(9)的U型凹槽内设置的传感器连接,并通过电磁阀控制传送气缸(4、5、6)、入盖组气缸(14)、预压气缸(16)、移动气缸(17)、压盖组气缸(21)。 \n[0023] 下面将以上述具体实施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0024] 1、传送机构用来传送夹具,其工作过程如下: \n[0025] 当将放置有钢壳的夹具置于导轨(2)的入口处,设置在导轨(2)入口处的感应器将感应信号传递给传送气缸(4)上的感应器,传送气缸(4)开始工作,推送夹具,夹具沿导轨(2)向前移动固定距离,此处夹具所移动的距离可通过调节气缸来进行调整,本具体实施中,夹具每次向前移动的距离设置为夹具的宽度;当夹具前移后,在导轨(2)的入口处重新放置另一夹具,与上述同样的原理,传送气缸(4)驱动该夹具前移相同的距离,该夹具的前移推动前面夹具的前移,如此重复,直至有夹具到达导轨(2)第一拐角处。当有夹具到达导轨(2)第一拐角处时,此处的感应器将感应到的信号传递给传送气缸(5)上的感应器,传送气缸(5)开始工作,沿导轨推送夹具向左移动固定距离,然后会有另外的夹具到达拐角,传送气缸(5) 继续推送该另外的夹具,从而推动前面的夹具移动,本具体实施中,此处夹具每次向左移动的距离设置为夹具的长度。当有夹具到达第二拐角时,此处的感应器将感应到的信号传递给传送气缸(5),传送气缸(5)沿导轨推送夹具,此处的工作原理与前面类似,在本具体实施中,此处夹具每次向沿导轨移动的距离设置为夹具的宽度。 [0026] 传送机构中,导轨(2)和气缸(3、4、5)上的感应器均连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根据感应器感应到的信号,并通过电磁阀来控制气缸(3、4、5)的工作。 [0027] 2、放盖组机构用来将盖组放入钢壳内,其工作过程如下: \n[0028] 本设备启动后,气缸(13)驱动原料振动盘(8)振动,置于原料振动盘(8)上的盖组阵列通过传送沟槽(15)到达滑块(9)最左端的凹槽内,凹槽内的光纤感应器将感应到的信号传递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入盖组气缸(14)启动,并将滑块(9)沿滑道(7)向左推,至传送沟槽(15)正好与滑块(9)中间的凹槽连通时停止,原料振动盘(8)上的盖组通过传送沟槽(15)到达该凹槽内,通过和前面一样的步骤,滑块(9)三个凹槽内均填有一个盖组,此时,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通过控制入盖组气缸(14)使滑块(9)复位。 \n[0029] 复位后的滑块(9)的三个凹槽正对着三个吸盖组棒(19),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控制预压气缸(16)启动,预压气缸(16)驱动可活动板(18)下移,可活动板(18)的下移带动吸盖组棒(19)的下移,带磁性的吸盖组棒(19)将滑块(9)的凹槽内的盖组吸附起来,预压气缸(16)驱动吸盖组棒(19)复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再控制移动气缸(17)启动,移动气缸(17)驱动固定板(12)和可活动板(18)沿滑道(11)前移至预设的位置停止,此时,三个吸盖组棒(19)正好位于夹具(3)上三个钢壳正上方,预压气缸(16)驱动可活动板(18)下移将吸盖组棒(19)放入钢壳内,然后预压气缸(16)驱动可活动板(10)上移复位,由于盖组和钢壳内壁的摩擦阻力,盖组就留在钢壳内。 \n[0030] 3、压放盖组机构用来将放入钢壳的盖组压紧,其工作过程如下: [0031] 放好盖组的钢壳顺着导轨(2)传送至压盖组机构的下压板(20)下方时,此时,盖组上的正极柱与下压板(20)上的三个圆孔一一对应,压盖组气缸(21)启动,驱动下压板(20)下压一次,然后复位,这样就完成了压盖组。由于圆孔的孔径大于盖组上正极柱直径,下压板(20)复位后,就可以避免将盖组带出。
法律信息
- 2016-01-1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H01M 2/04
专利号: ZL 201120468807.X
申请日:
授权公告日:
- 2012-08-0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2-11-15 | 2012-11-15 | | |
2 | | 2012-08-06 | 2012-08-06 | | |
3 | | 2012-08-31 | 2012-08-31 | | |
4 | | 2012-11-15 | 2012-11-15 | | |
5 | | 2012-08-06 | 2012-08-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