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包括预混罐(1),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罐(1)的底部贯穿至缓冲框(101)的顶部并延伸至缓冲框(101)的内部,所述预混罐(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02),所述支撑板(10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转动轴(2),所述转动轴(2)的表面活动设置有连接杆(201),所述连接杆(201)的一端活动设置有曲形杆(202),所述曲形杆(20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20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预混罐(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3),所述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301),所述第二转轴(301)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搅拌杆(3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2)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块(103),所述滑块(103)位于缓冲框(101)内壁的限位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弹簧(104),所述弹簧(104)的一端与缓冲框(10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罐(1)顶部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进料口(4),所述进料口(4)的顶部活动设置有挡灰盖板(4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混罐(1)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泵体(5),所述泵体(5)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水管(501),所述泵体(5)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水管(502),所述第二水管(50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水箱(50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杆(302)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搅拌杆(302)分为两组,两组所述搅拌杆(302)对称设置在第二转轴(301)的两侧。
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n[0003] 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搅拌的效率较低,会出现搅拌不够充分的状况,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未充分混合的混凝土使用后会影响的建筑质量。\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包括预混罐,所述预混罐的底部贯穿至缓冲框的顶部并延伸至缓冲框的内部,所述预混罐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表面活动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活动设置有曲形杆,所述曲形杆的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预混罐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搅拌杆。\n[0006]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位于缓冲框内壁的限位槽内。\n[0007]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缓冲框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n[0008] 进一步的,所述预混罐顶部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顶部活动设置有挡灰盖板。\n[0009] 进一步的,所述预混罐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泵体,所述泵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水管,所述泵体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水箱。\n[0010]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杆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搅拌杆分为两组,两组所述搅拌杆对称设置在第二转轴的两侧。\n[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n[0012] 1、该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通过设置转动轴、连接杆以及曲形杆,转动的曲形杆利用自身的曲形面可以带动预混罐进行往复的垂直移动,使得预混罐以及罐内的混凝土产生震动,提高混合的效率,使得混凝土混合的更加均匀。\n[0013] 2、该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通过设置弹簧,当预混罐暂时失去连接杆的向上的支撑时,在弹簧弹性的作用下,弹簧能够对预混罐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弹簧使得预混罐预混罐的垂直震动变得稳定。\n附图说明\n[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图;\n[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曲形杆结构示意图。\n[0017] 图中:1、预混罐;101、缓冲框;102、支撑板;103、滑块;104、弹簧;2、转动轴;201、连接杆;202、曲形杆;203、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301、第二转轴;302、搅拌杆;4、进料口;401、挡灰盖板;5、泵体;501、第一水管;502、第二水管;503、水箱。\n具体实施方式\n[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n[0019]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包括预混罐1,所述预混罐1的底部贯穿至缓冲框101的顶部并延伸至缓冲框101的内部,所述预混罐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02,所述支撑板10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转动轴2,所述转动轴2的表面活动设置有连接杆201,所述连接杆201的一端活动设置有曲形杆202,所述曲形杆202的一端与第一电机20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电机203的型号为Y135L1‑4,所述预混罐1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第二电机3,第二电机3的型号为YS6324,所述第二电机3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301,所述第二转轴301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搅拌杆302。\n[0020] 具体的,所述支撑板102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滑块103,所述滑块103位于缓冲框\n101内壁的限位槽内。\n[0021]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滑块103,预混罐1垂直震动的过程中,滑块103会沿着限位槽进行垂直滑动,可有效加强稳定性。\n[0022] 具体的,所述支撑板10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弹簧104,所述弹簧104的一端与缓冲框101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n[0023]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弹簧104,当预混罐1暂时失去连接杆201的向上的支撑时,在弹簧104弹性的作用下,弹簧104能够对预混罐1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弹簧104使得预混罐1预混罐1的垂直震动变得稳定。\n[0024] 具体的,所述预混罐1顶部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进料口4,所述进料口4的顶部活动设置有挡灰盖板401。\n[0025]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挡灰盖板401,工作人员将混凝土倒入到预混罐1的内部,然后立即盖上挡灰盖板401,挡灰盖板401可以对预混罐1内的灰尘进行阻挡,避免灰尘弥漫到周边的环境中。\n[0026] 具体的,所述预混罐1顶部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泵体5,所述泵体5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水管501,所述泵体5的另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水管502,所述第二水管502的一端固定设置有水箱503。\n[0027]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泵体5、第一水管501以及第二水管502,泵体5将水箱503内的抽入到第二水管502以及第一水管501内,然后将水注入到预混罐1的内部,注入的水与混凝土逐渐混合在一起。\n[0028] 具体的,所述搅拌杆302的数量为六个,且六个搅拌杆302分为两组,两组所述搅拌杆302对称设置在第二转轴301的两侧。\n[0029]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搅拌杆302,转动的搅拌杆302可以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促使混凝土与水混合在一起。\n[0030] 在使用时,将混凝土倒入到预混罐1的内部,然后立即盖上挡灰盖板401,泵体5将水箱503内的抽入到第二水管502以及第一水管501内,然后将水注入到预混罐1的内部,第二电机3通过第二转轴301带动搅拌杆302进行转动,促使混凝土与水混合在一起,为进一步提高混合的效果,第一电机203带动曲形杆202进行转动,转动的曲形杆202利用自身的曲形面可以带动预混罐1进行往复的垂直移动,使得预混罐1以及罐内的混凝土产生震动,震动可以提高混合效率。\n[0031] 综上所述,该建筑施工用建筑混凝土预混装置,通过设置滑块103,预混罐1垂直震动的过程中,滑块103会沿着限位槽进行垂直滑动,可有效加强稳定性,通过设置弹簧104,当预混罐1暂时失去连接杆201的向上的支撑时,在弹簧104弹性的作用下,弹簧104能够对预混罐1的底部起到支撑作用,弹簧104使得预混罐1预混罐1的垂直震动变得稳定,通过设置挡灰盖板401,工作人员将混凝土倒入到预混罐1的内部,然后立即盖上挡灰盖板401,挡灰盖板401可以对预混罐1内的灰尘进行阻挡,避免灰尘弥漫到周边的环境中,通过设置泵体5、第一水管501以及第二水管502,泵体5将水箱503内的抽入到第二水管502以及第一水管501内,然后将水注入到预混罐1的内部,注入的水与混凝土逐渐混合在一起,通过设置搅拌杆302,转动的搅拌杆302可以对混凝土进行搅拌,促使混凝土与水混合在一起。\n[0032]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