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检测装置 |
申请号 | CN201220452845.0 | 申请日期 | 2012-09-06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G01R31/34 | IPC分类号 | G;0;1;R;3;1;/;3;4;;;G;0;1;R;1;/;0;6;7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星光树脂制品(昆山)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镇陆杨工商管理区迎宾西路2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星光树脂制品(昆山)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星光树脂制品(昆山)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甘发春 |
代理机构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陆花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包括上料单元、检测单元以及下料单元,上料单元包括前置流水线、抓取机构及第一感应器,马达放置于前置流水线上,第一感应器设于前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抓取机构位于前置流水线的上部;检测单元包括测试台、第二感应器、探针及电流表,第二感应器设于测试台上,探针对应设置于测试台上的马达的测试部位,探针与电流表连接;下料单元包括后置流水线、第三感应器、托盘及下料机构,第三感应器设于后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下料机构垂直设于后置流水线侧边上,托盘设于后置流水线的另一侧边与下料机构相对的位置上;抓取机构能够在前置流水线、测试台以及后置流水线组成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做往复运动。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料单元、检测单元以及下料单元,所述上料单元包括前置流水线、抓取机构以及第一感应器,待测的马达放置于所述前置流水线上,所述第一感应器设于所述前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抓取机构位于所述前置流水线的上部;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用于承载马达的测试台、第二感应器、探针以及电流表,所述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测试台上,所述探针对应设置于所述测试台上的马达的测试部位,所述探针与所述电流表连接;
所述下料单元包括后置流水线、第三感应器、托盘以及下料机构,所述第三感应器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下料机构垂直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侧边上,所述托盘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的另一侧边与所述下料机构相对的位置上;
所述抓取机构能够在所述前置流水线、测试台以及后置流水线组成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做往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取机构包括伺服驱动系统、夹料爪、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所述伺服驱动系统控制所述抓取机构的水平运动,所述第一气缸控制所述夹料爪垂直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二气缸控制所述夹料爪的抓取和放下的动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驱动系统采用伺服电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由第三气缸驱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由第四气缸驱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台设有多个测试工位。
检测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部件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马达性能的检测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马达的电学性能信号参数是否达到要求的检测方式,一般采用操作人员手持测试用的探针插入到被测气缸的测试部位进行单件检测,需要操作人员观察与所述探针相连接的电流表读数,判断被测马达是否符合要求,这种方式工作效率低,作业强度大,且会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导致遗漏检测的现象,使马达的品质稳定性无法保证。\n[0003]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采用机械装置自动完成马达检测且能够将不良品筛选出来的检测装置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装置,以代替现有的人工操作,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n[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检测装置,包括上料单元、检测单元以及下料单元,所述上料单元包括前置流水线、抓取机构以及第一感应器,待测的马达放置于所述前置流水线上,所述第一感应器设于所述前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抓取机构位于所述前置流水线的上部;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用于承载马达的测试台、第二感应器、探针以及电流表,所述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测试台上,所述探针对应设置于所述测试台上的马达的测试部位,所述探针与所述电流表连接;所述下料单元包括后置流水线、第三感应器、托盘以及下料机构,所述第三感应器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下料机构垂直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侧边上,所述托盘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的另一侧边与所述下料机构相对的位置上;所述抓取机构能够在所述前置流水线、测试台以及后置流水线组成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做往复运动。\n[0006] 较佳地,所述抓取机构包括伺服驱动系统、夹料爪、第一气缸以及第二气缸,所述伺服驱动系统控制所述抓取机构的水平运动,所述第一气缸控制所述夹料爪垂直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二气缸控制所述夹料爪的抓取和放下的动作。\n[0007] 较佳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采用伺服电机。\n[0008] 较佳地,所述探针由第三气缸驱动。\n[0009] 较佳地,所述下料机构由第四气缸驱动。\n[0010] 较佳地,所述测试台设有多个测试工位。\n[00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包括上料单元、检测单元以及下料单元,所述上料单元包括前置流水线、抓取机构以及第一感应器,待测的马达放置于所述前置流水线上,所述第一感应器设于所述前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抓取机构位于所述前置流水线的上部;所述检测单元包括用于承载马达的测试台、第二感应器、探针以及电流表,所述第二感应器设于所述测试台上,所述探针对应设置于所述测试台上的马达的测试部位,所述探针与所述电流表连接;所述下料单元包括后置流水线、第三感应器、托盘以及下料机构,所述第三感应器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下料机构垂直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侧边上,所述托盘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的另一侧边与所述下料机构相对的位置上;所述抓取机构能够在所述前置流水线、测试台以及后置流水线组成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做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抓取机构将所述马达从所述前置流水线放置于所述测试台上进行检测,再利用所述抓取机构将测试完成的马达从所述测试台放置于所述后置流水线上,检测合格的待包装,不合格的被放置于所述托盘内待处理,采用机械自动化的方式完成马达的检测过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人为漏检的状况发生。\n附图说明\n[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轴检测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n[0013] 图2为图1的右视图。\n[0014] 图中:100-上料单元、110-前置流水线、120-抓取机构、121-伺服驱动系统、\n122-夹料爪、123-第一气缸、124-第二气缸、130-第一感应器、200-检测单元、210-测试台、220-第二感应器、230-探针、231-第三气缸、240-电流表、300-下料单元、310-后置流水线、320-第三感应器、330-托盘、340下料机构、341-第四气缸、400-马达。\n具体实施方式\n[0015]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n[0016]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n[0017]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实用新型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作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n[0018]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n[0019]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上料单元100、检测单元200以及下料单元300,所述上料单元100包括前置流水线110、抓取机构120以及第一感应器\n130,待测的马达400放置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上,所述第一感应器130设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抓取机构120位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的上部;所述检测单元200包括用于承载马达400的测试台210、第二感应器220、探针230以及电流表240,所述第二感应器220设于所述测试台210上,所述探针230对应设置于所述测试台210上的马达400的测试部位,所述探针230与所述电流表240连接;所述下料单元300包括后置流水线310、第三感应器320、托盘330以及下料机构340,所述第三感应器320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下料机构340垂直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侧边上,所述托盘330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的另一侧边与所述下料机构340相对的位置上;所述抓取机构120能够在所述前置流水线110、测试台210以及后置流水线310组成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做往复运动,具体地,所述抓取机构120包括伺服驱动系统121、夹料爪122、第一气缸123以及第二气缸124,较佳地,所述伺服驱动系统121采用伺服电机,所述伺服驱动系统121控制所述抓取机构120的水平运动,所述第一气缸123控制所述夹料爪122垂直方向的运动,所述第二气缸124控制所述夹料爪122的抓取和放下的动作。利用所述夹料爪122将所述马达400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放置于所述测试台210上进行检测,再利用所述夹料爪122将测试完成的马达400从所述测试台210放置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上,检测合格的待包装,不合格的被放置于所述托盘330内待处理,采用机械自动化的方式完成马达400的检测过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人为漏检的状况发生。\n[0020] 较佳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探针230与所述下料机构340分别由第三气缸231和第四气缸341驱动,具体地,所述第三气缸231能够将所述探针230顶入所述马达400的测试部位内,所述第四气缸341能够将所述下料机构340顶出,将所述后置流水线310上的马达400顶入所述托盘330中,较佳地,所述探针230与所述第四气缸341相连接,也就是说,当所述探针230检测出所述马达400为不良品时,所述第四气缸341采取相应的动作。\n[0021] 较佳地,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测试台210设有多个测试工位,这样,多个待测马达400可同时进行检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n[0022] 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其具体工作过程如下:\n[0023] 将待测的马达400放置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上,所述前置流水线110向前流动,当所述马达400到达所述第一感应器130处,所述夹料爪122在所述第一气缸123的顶起作用下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气缸124控制所述夹料爪122夹取所述马达400,所述第一气缸\n123缩回,完成取料动作;\n[0024] 所述伺服驱动系统121也就是伺服电机转动,将所述夹料爪122夹取的马达400移动至所述测试台210的上方,所述第一气缸123推动所述夹料爪122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气缸124动作,将所述马达400放置与所述测试台210上,完成测试的准备工作;\n[0025] 所述第三气缸231动作,将所述探针230顶入所述马达400的测试部位内,测试的结果显示在所述电流表240上,完成测试工作;\n[0026] 所述第三气缸231缩回将所述探针230退回原位,所述夹料爪122在所述伺服驱动系统121、第一气缸123以及第二气缸124的驱动下将测试完成的马达400从所述测试台\n210上取下放置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上,若测试结果为良品,所述后置流水线310流动,将良品的马达400传送至所述第三感应器320处,所述第三感应器320感应到马达400后提醒操作人员取下马达400进行捆包,若测试结果为不良品,所述第四气缸341顶出,所述下料机构340将不良品的马达400推入所述托盘330中待处理,完成整个检测过程。\n[002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检测装置,包括上料单元100、检测单元200以及下料单元300,所述上料单元100包括前置流水线110、抓取机构120以及第一感应器130,待测的马达400放置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上,所述第一感应器130设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抓取机构120位于所述前置流水线110的上部;所述检测单元200包括用于承载马达400的测试台210、第二感应器220、探针230以及电流表240,所述第二感应器220设于所述测试台210上,所述探针230对应设置于所述测试台210上的马达400的测试部位,所述探针230与所述电流表240连接;所述下料单元300包括后置流水线310、第三感应器320、托盘330以及下料机构340,所述第三感应器320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前进方向的端部,所述下料机构340垂直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侧边上,所述托盘330设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的另一侧边与所述下料机构340相对的位置上;所述抓取机构120能够在所述前置流水线110、测试台210以及后置流水线310组成的范围内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做往复运动。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抓取机构120将所述马达400从所述前置流水线\n110放置于所述测试台210上进行检测,再利用所述抓取机构120将测试完成的马达400从所述测试台210放置于所述后置流水线310上,检测合格的待包装,不合格的被放置于所述托盘330内待处理,采用机械自动化的方式完成马达400的检测过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避免人为漏检的状况发生。\n[0028]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法律信息
- 2018-08-28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G01R 31/34
专利号: ZL 201220452845.0
申请日: 2012.09.06
授权公告日: 2013.04.17
- 2013-04-17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5-02-15 | 2015-02-15 | | |
2 | | 2013-07-30 | 2013-07-30 | | |
3 | | 2013-07-02 | 2013-07-02 | | |
4 | | 2013-12-05 | 2013-12-05 | | |
5 | | 2016-06-22 | 2016-06-22 | | |
6 | | 2013-06-21 | 2013-06-21 | | |
7 | | 2013-12-05 | 2013-12-05 | | |
8 | | 2013-07-30 | 2013-07-30 | | |
9 | | 2013-08-21 | 2013-08-2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