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锅炉倒灰系统 |
申请号 | CN201320613368.6 | 申请日期 | 2013-09-30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 公开/公告号 |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23J1/00 | IPC分类号 | F;2;3;J;1;/;0;0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贵州省贵阳市如意巷25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发明人 | 彭红祥;付汉全;王潇;赵兰;范从军;刘军;余方林 |
代理机构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盛际丰 |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炉倒灰系统,包括渣沟和多个并排的锅炉放灰管,所述锅炉放灰管上端设有一摇灰门,还包括一由上向下倾斜的煤灰输送管,所述煤灰输送管的上端口固定设有一密封盖,下端口伸入所述渣沟中,所述锅炉放灰管下端与煤灰输送管连通。该锅炉倒灰系统通过煤灰输送管将锅炉放灰管和渣沟连通,使锅炉倒灰过程处于一密闭的空间内,进而杜绝粉尘飞扬现象、降低粉尘污染,有效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健康。
1.一种锅炉倒灰系统,包括渣沟(1)和多个并排的锅炉放灰管(2),所述锅炉放灰管(2)上端设有一摇灰门(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由上向下倾斜的煤灰输送管(4),所述煤灰输送管(4)的上端口固定设有一密封盖(41),下端口伸入所述渣沟(1)中,所述锅炉放灰管(2)下端与煤灰输送管(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架(5),所述煤灰输送管(4)支承在该支架(5)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水管(6),所述水管(6)一端穿过所述密封盖(41)后置于煤灰输送管(4)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6)上设有一蝶阀(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灰输送管(4)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1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煤灰输送管(4)的下端还设有一开口朝上的观察口(42),在所述观察口(42)处设有一与煤灰输送管(4)铰接的封盖(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8)与煤灰输送管(4)之间设有密封垫。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放灰管(2)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管(21)、中间管(22)和下管(23)三段,所述下管(23)与煤灰输送管(4)连接,所述上管(21)与中间管(22)、中间管(22)与下管(23)均为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炉倒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21)与中间管(22)、中间管(22)与下管(23)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垫。
锅炉倒灰系统\n技术领域\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锅炉倒灰系统。\n背景技术\n[0002] 在卷烟生产领域中,一般使用双锅筒横置式链条炉排锅炉,其燃料为无烟煤,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经鹰嘴铁排出并进入煤渣输送系统。但是,该锅炉中用于载煤燃烧的炉条有大量缝隙(即存在风道),在煤的燃烧过程中,炉排片和灰室里留下很多粉尘、粉渣,当炉条翻转到下部时,这些粉尘、粉渣就会从炉条的缝隙中掉入灰室内,再通过放灰装置将其排出。\n[0003] 目前,采用的放灰装置为手推车。放灰过程为:将手推车放置在锅炉放灰管的下方,操作人员开启摇灰门,煤灰从放灰管中落入手推车内,再将手推车推送到渣沟处倒煤灰。但是,由于手推车接灰时无任何密封措施,手推车与放灰管下端之间存在约500mm的距离,而煤粉在放灰管内又是靠其自身重力落下的,故在煤灰进入手推车的过程中出现粉尘飞扬现象,产生的大量粉尘漂浮在锅炉除渣房内,引起严重的粉尘污染,严重危害操作人员的健康。通过粉尘检测仪对现场进行实地监测后得出,在放灰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高达\n3 3\n103mg/m,大大超出国家卫生标准制定的粉尘在10mg/m 以内的标准。另外,在将煤灰倒入渣沟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粉尘,造成二次粉尘污染。同时,双锅筒横置式链条炉排锅炉具有八个放灰管,为两排四列布置,工作人员每天用手推车在八个放灰管之间工作三次,工作量大;且每次放灰后,产生的粉尘在除渣房内反复沉降,严重污染工作环境。为把除渣房的卫生环境搞好,又需要更多的人员进行清扫,期间又产生粉尘,造成三次粉尘污染,还需要用水冲刷底面,消耗大量水资源,不符合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要求。\n实用新型内容\n[0004]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放灰过程中,有效防止粉尘飞扬现象的锅炉倒灰系统。\n[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炉倒灰系统,包括渣沟和多个并排的锅炉放灰管,所述锅炉放灰管上端设有一摇灰门,还包括一由上向下倾斜的煤灰输送管,所述煤灰输送管的上端口固定设有一密封盖,下端口伸入所述渣沟中,所述锅炉放灰管下端与煤灰输送管连通。\n[0006] 优选地,还包括一支架,所述煤灰输送管支承在该支架上。\n[0007]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水管,所述水管一端穿过所述密封盖后置于煤灰输送管中。\n[0008] 优选地,所述水管上设有一蝶阀。\n[0009] 优选地,所述煤灰输送管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10-15°。\n[0010] 进一步地,所述煤灰输送管的下端还设有一开口朝上的观察口,在所述观察口处设有一与煤灰输送管铰接的封盖。\n[0011] 优选地,所述封盖与煤灰输送管之间设有密封垫。\n[0012]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放灰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管、中间管和下管三段,所述下管与煤灰输送管连接,所述上管与中间管、中间管与下管均为可拆卸连接。\n[0013] 优选地,所述上管与中间管、中间管与下管的连接处均设有密封垫。\n[0014]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锅炉倒灰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n[0015] 该锅炉倒灰系统通过煤灰输送管将锅炉放灰管和渣沟连通,使锅炉倒灰过程处于一密闭的空间内,进而杜绝粉尘飞扬现象、降低粉尘污染,有效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健康。\n附图说明\n[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n[0017] 图2为图1的剖视图。\n[0018] 图3为图1中煤灰输送管与封盖的结构示意图。\n[0019] (其中,图2省略了摇灰门、封盖。)\n[0020] 元件标号说明\n[0021] 1 渣沟\n[0022] 2 锅炉放灰管\n[0023] 21 上管\n[0024] 22 中间管\n[0025] 23 下管\n[0026] 24 连接法兰\n[0027] 3 摇灰门\n[0028] 4 煤灰输送管\n[0029] 41 密封盖\n[0030] 42 观察口\n[0031] 5 支架\n[0032] 6 水管\n[0033] 7 蝶阀\n[0034] 8 封盖\n[0035] 9 扳杆\n[0036] 10 衬杆\n具体实施方式\n[0037]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n[0038]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n[0039]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锅炉倒灰系统,包括渣沟1和多个并排的锅炉放灰管2,所述锅炉放灰管2上端设有一摇灰门3,还包括一由上向下倾斜的煤灰输送管\n4,所述煤灰输送管4的上端口固定设有一密封盖41,下端口伸入所述渣沟1中,所述锅炉放灰管2下端与煤灰输送管4连通。\n[0040] 该锅炉倒灰系统通过煤灰输送管4将锅炉放灰管2和渣沟1连通,倒灰时,开启摇灰门3,煤灰从锅炉放灰管2进入煤灰输送管4内,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入渣沟1中,整个锅炉倒灰过程处于一密闭的空间内,进而杜绝粉尘飞扬现象,降低粉尘污染,有效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从而保证操作人员的健康。\n[0041] 优选地,还包括一支架5,所述煤灰输送管4支承在该支架5上。所述支架5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用于支撑煤灰输送管4,以保证倒灰系统整体结构的强度。\n[0042] 进一步地,见图1和图2,还包括一水管6,所述水管6一端穿过所述密封盖41后置于煤灰输送管4中,倒灰过程中,通过水管6用水从上往下冲刷煤灰输送管4的内部,进而提供一冲力,使煤灰快速落入渣沟1内,同时能使干煤灰变成湿煤灰,进一步降低粉尘飞扬现象,还能冲洗煤灰输送管4,减少煤灰在煤灰输送管4内壁上的残留量。优选地,所述水管6上设有一蝶阀7,用于控制水量。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管6的直径为80mm,蝶阀7为DN80的蝶阀7。\n[0043]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煤灰输送管4的中心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α为10-15°,以保证煤灰掉入煤灰输送管4后会自动向下滑落,避免煤灰在锅炉放灰管2与煤灰输送管\n4的连接处堆积,造成堵塞。本实施例中,所述夹角α为12°,煤灰输送管4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800mm,煤灰输送管4与渣沟1之间的水平距离为8500mm,煤灰输送管4的直径为500mm,锅炉放灰管2的直径为250mm,且四根锅炉放灰管2与一根煤灰输送管4相连接,相邻两锅炉放灰管2之间的间距为2000mm,最右端的锅炉放灰管2与渣沟1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500mm。\n[0044] 由于最右端的锅炉放灰管2长度最长,当有损坏的炉排掉落时,其易卡在该锅炉放灰管2的上部,进而形成堵塞,且不易疏通。故该锅炉放灰管2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上管21、中间管22和下管23三段,所述下管23与煤灰输送管4连接,所述上管21与中间管22、中间管22与下管23均为可拆卸连接。优选地,上管21下端、中间管22的两端、下管23上端均设有一连接法兰24,上管21的连接法兰与中间管22上端的连接法兰、中间管22下端的连接法兰与下管23的连接法兰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以便于发生堵塞时将中间管22拆卸下来进行疏通。优选地,所述上管21与中间管22、中间管22与下管23的连接处(即相互连接的连接法兰之间)均设有密封垫。\n[0045] 进一步地,见图1和图3,所述煤灰输送管4的下端还设有一开口朝上的观察口\n42,在所述观察口42处设有一与煤灰输送管4铰接的封盖8,以便于操作人员通过观察口\n42观察倒灰结束后,煤灰在煤灰输送管4内的残留情况。本实施例中,所述封盖8一端铰接一扳杆9,煤灰输送管4上固定连接一衬杆10,所述扳杆9端部卡在衬杆10与煤灰输送管\n4之间,通过旋转扳杆9,以实现打开和闭合封盖8。优选地,所述封盖8与煤灰输送管4之间设有密封垫,以保证封盖8与煤灰输送管4的连接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n[0046] 使用该锅炉倒灰系统后,经现场实际测量得出,现场的粉尘含量为6mg/m3,符合国\n3\n家卫生标准制定的粉尘在10mg/m 以内的标准。\n[0047]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n[0048]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5-02-15 | 2015-02-15 | | |
2 | | 2015-02-15 | 2015-02-15 | | |
3 | | 2014-12-30 | 2014-12-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