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申请号 | CN201510046806.9 | 申请日期 | 2015-01-2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1674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4B5/18 | IPC分类号 | E;0;4;B;5;/;1;8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历下区)舜华路2000号舜泰广场8号楼103房间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王国富 |
代理机构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吉勇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多组纵向贯穿的预制板肋,并沿底板的横向等距间隔布置,所述板肋上间隔布设有穿设钢筋的预留孔和预留拉筋,或者所述底板上沿纵横方向分别贯通设有多组板肋,并分别沿底板的纵、横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所述板肋上间隔布设预留拉筋,两种方式的底板上布设有底板钢筋,所述板肋上布设有板肋钢筋,所述预留拉筋上固连有与底板方向平行布置的顶部钢筋,所述底板上方灌注混凝土,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本发明只需对预制带肋底板进行运输,运输和安装方便、快捷,该叠合楼板无需支模,抗裂性、整体性较好,并且施工效率高。
1.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是,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多组纵向贯穿的预制板肋,并沿所述底板的横向等距间隔布置,所述板肋上间隔布设有穿设钢筋的预留孔和预留拉筋,所述底板上布设有底板钢筋,所述板肋上布设有板肋钢筋,所述预留拉筋上固连有与所述底板平行布置的顶部钢筋,所述底板上灌注混凝土,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多条板肋两侧各自相互连接;
所述预留拉筋的两端部采用勾体结构,下勾体插入底板内,上勾体延伸到板肋的上平面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是,所述底板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或者采用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间隔排布方式, 所述底板钢筋与预留拉筋呈垂直角度设置。
3.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是,所述预留孔采用矩形截面,且平行排布在预制板肋上,所述多组板肋上的预留孔的位置上下对应, 所述预留孔中插设钢筋,插设钢筋与底板平行布置。
4.采用如权利要求1-3 所述的任一项的一种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在底板上间隔布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并定位板肋钢筋、预留拉筋;
⑵安装模板,张拉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
⑶拆除模板,养护钢筋混凝土至设计强度的85%后,切断端部多余的预应力钢筋,将预制带肋底板吊运至存放场所;
⑷将预制带肋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完成后,在肋部预留孔中穿设钢筋,并在预留拉筋上绑扎顶部钢筋;
⑸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
5.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是,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沿纵横方向分别贯通设有多组板肋,并分别沿所述底板的纵、横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所述板肋上间隔布设预留拉筋,所述底板上布设有底板钢筋,所述板肋上布设有板肋钢筋,所述预留拉筋上固连有与所述底板平行布置的顶部钢筋,所述底板上灌注混凝土,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多条板肋两侧各自相互连接;顶部钢筋纵向、横向布置于预留拉筋顶部;
所述预留拉筋的两端部采用勾体结构,下勾体插入底板内,上勾体延伸到板肋的上平面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是,所述底板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或者采用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间隔排布方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叠合楼板,其特征是,所述底板钢筋与预留拉筋呈垂直角度设置。
8.采用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任一项的一种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在底板上间隔布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并定位板肋钢筋、预留拉筋;
⑵安装模板,张拉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
⑶拆除模板,养护钢筋混凝土至设计强度的85%后,切断端部多余的预应力钢筋,将预制带肋底板吊运至存放场所;
⑷将预制带肋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完成后,在预留拉筋上绑扎顶部钢筋;
⑸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叠合楼板。\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的楼板通常是采用现浇混凝土楼板、预制楼板、装配整体式楼板几种结构形式。其中,现浇混凝土楼板存在模板用量大、施工效率低、易开裂等缺陷,预制楼板存在结构整体性、抗震性能差等缺陷,装配整体式楼板存在施工麻烦、整体性较差、可靠性难保证等缺陷。同时,叠合板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楼板结构,但因为在后浇混凝土中钢筋布设较少或不设钢筋,后浇混凝土与预制底板缺少拉筋连接,从而造成整体性较差,因此叠合板不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所以研发一种结构更加坚固、抗裂性及整体性都比较高的新型叠合楼板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叠合楼板,该叠合楼板无需支模、抗裂性、整体性好,能够实现现场的高效铺设和施工。\n[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n[0005] 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多组纵向贯通的预制板肋,并沿所述底板的横向等距间隔布置,所述板肋上间隔布设有穿设钢筋的预留孔和预留拉筋,所述底板上布设有底板钢筋,所述板肋上布设有板肋钢筋,所述预留拉筋上固连有与所述底板平行布置的顶部钢筋,所述底板上灌注混凝土,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n[0006] 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n[0007] 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间隔排布方式。\n[0008] 优选的,所述预留孔采用矩形截面,且平行排布在预制板肋上,所述多组板肋上的预留孔的位置上下对应。\n[0009] 优选的,所述预留拉筋的两端部采用勾体结构,下勾体插入底板内,上勾体延伸到板肋的上平面的上方。\n[0010] 优选的,所述板肋上的预留孔中插设钢筋,所述插设钢筋与底板平行布置。\n[0011] 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和板肋钢筋分别与预留拉筋呈垂直角度设置。\n[0012] 一种所述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13] ⑴在底板上间隔布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并定位板肋钢筋、预留拉筋;\n[0014] ⑵安装模板,张拉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n[0015] ⑶拆除模板,养护钢筋混凝土至设计强度的85%后,切断端部多余的预应力钢筋,将预制带肋底板吊运至存放场所;\n[0016] ⑷将预制带肋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完成后,在肋部预留孔中穿设钢筋,并在预留拉筋上绑扎顶部钢筋;\n[0017] ⑸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n[0018] 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沿纵横方向分别贯通设有多组板肋,并分别沿所述底板的纵、横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所述板肋上间隔布设预留拉筋,所述底板上布设有底板钢筋,所述板肋上布设有板肋钢筋,所述预留拉筋上固连有与所述底板平行布置的顶部钢筋,所述底板上灌注混凝土,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n[0019] 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n[0020] 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采用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间隔排布方式。\n[0021] 优选的,所述预留拉筋的两端部采用勾体结构,下勾体插入底板内,上勾体延伸到板肋的上平面的上方。\n[0022] 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和板肋钢筋分别与预留拉筋呈垂直角度设置。\n[0023] 一种所述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24] ⑴在底板上间隔布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并定位板肋钢筋、预留拉筋;\n[0025] ⑵安装模板,张拉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n[0026] ⑶拆除模板,养护钢筋混凝土至设计强度的85%后,切断端部多余的预应力钢筋,将预制带肋底板吊运至存放场所;\n[0027] ⑷将预制带肋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完成后,在预留拉筋上绑扎顶部钢筋;\n[0028] ⑸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n[002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n[0030] 1.采用预制带肋底板作为叠合楼板的底模,无需安装模板和支模。\n[0031] 2.整个叠合楼板结构简单,仅仅对预制底板进行运输和安装,运输和安装都比较方便、快捷,极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工期。\n[0032] 3.预制带肋底板直接在工厂内加工成型,避免了采用传统的现场浇注工艺产生裂纹,同时通过在底板内加设预应力钢筋,提高了整个叠合楼板的牢固性和抗裂性能。\n[0033] 4.通过在板肋上设置预留孔,并穿插钢筋,预留拉筋与顶部钢筋、下穿预留孔的钢筋形成一个整体的支撑框架及多个小的支撑单元体,提高了叠合楼板的整体稳固性。\n附图说明\n[0034]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预制带肋底板平面图;\n[0035] 图2为图1中的A-A剖面图;\n[0036] 图3为图1中的B-B剖面图;\n[0037] 图4为图1中的C-C剖面图;\n[0038] 图5为图1中的D-D剖面图;\n[0039]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剖面图;\n[0040]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实际使用剖面图;\n[0041] 图8为本发明的三维示意图;\n[0042]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中的预制带肋底板平面图;\n[0043] 图10为图9中的E-E剖面图;\n[0044] 图11为图9中的F-F剖面图;\n[0045] 图12为图9中的G-G剖面图;\n[0046] 图13为图9中的H-H剖面图;\n[0047] 图1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剖面图;\n[0048] 图1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实际使用剖面图;\n[0049] 其中1-底板,2-板肋,3-预留孔,4-预留拉筋,5-底板钢筋,6-板肋钢筋,7-插入钢筋,8—顶部钢筋,9-后浇混凝土层。\n具体实施方式\n[0050]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n[0051] 实施例1\n[0052] 如图1-6所示,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底板1、预留拉筋4、顶部钢筋8和后浇混凝土层\n9,底板1上预制设有多组纵向贯穿的板肋2,并沿底板1的横向等距间隔布置,板肋2上间隔布设有穿设钢筋的预留孔3和预留拉筋4,底板1上布设有底板钢筋5,板肋2上布设有板肋钢筋6,预留拉筋4上绑扎顶部钢筋8,底板1上设有后浇钢筋混凝土层9,后浇钢筋混凝土层9充填在底板与顶部钢筋8围成的后浇部内。\n[0053] 板肋钢筋6采用非预应力钢筋,底板钢筋5采用间隔布设的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预留孔3采用长方条形,且平行排布在预制板肋2上,所述多组板肋2上的预留孔3的位置上下对应。预留拉筋4采用双勾形,下勾体插入底板1内部,上勾体延伸到板肋2的上方。底板1上表面插入钢筋7,用来加固底板。底板1和板肋2上的钢筋分别与预留拉筋4呈垂直角度设置。\n[0054] 一种所述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55] ⑴在底板上间隔布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并定位板肋钢筋、预留拉筋;\n[0056] ⑵安装模板,张拉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n[0057] ⑶拆除模板,养护钢筋混凝土至设计强度的85%后,切断端部多余的预应力钢筋,将预制带肋底板吊运至存放场所;\n[0058] ⑷将预制带肋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完成后,在肋部预留孔中穿设钢筋,并在预留拉筋上绑扎顶部钢筋;\n[0059] ⑸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n[0060] 实施例2\n[0061] 本实施例中,底板钢筋5全部采用预应力钢筋。其他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n[0062] 如图7所示,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两个实施例中,叠合板板厚为120mm,预制带肋底板1的板厚为30mm,板肋2肋宽40mm,肋高40mm,肋间距200mm,肋部预留孔尺寸为宽30mm×高20mm,预留孔的叠合板的剖面图如图7所示。\n[0063] 图8为上述两个实施例的三维示意图。\n[0064] 实施例3\n[0065] 如图9-14所示,一种叠合楼板,包括底板1、预留拉筋4、顶部钢筋8和后浇混凝土层\n9,底板1上在纵横方向分别设有多组板肋2,并沿底板1的两个方向等距间隔布置,板肋2上间隔布设预留拉筋4,底板1上布设有底板钢筋5,板肋2上布设有板肋钢筋6,预留拉筋4上绑扎顶部钢筋8,底板1上设有后浇钢筋混凝土层9。底板钢筋5全部采用预应力钢筋。\n[0066] 板肋钢筋6采用非预应力钢筋,底板钢筋5采用间隔布设的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预留拉筋4采用双勾形,下勾体插入底板1内部,上勾体延伸到板肋2的上方。底板1的预应力钢筋与预留拉筋4呈垂直角度设置。\n[0067] 一种所述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0068] ⑴在底板上间隔布设预应力钢筋和非预应力钢筋,并定位板肋钢筋、预留拉筋;\n[0069] ⑵安装模板,张拉底板的预应力钢筋后,浇筑混凝土成型,形成后浇钢筋混凝土层;\n[0070] ⑶拆除模板,养护钢筋混凝土至设计强度的85%后,切断端部多余的预应力钢筋,将预制带肋底板吊运至存放场所;\n[0071] ⑷将预制带肋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安装完成后,在预留拉筋上绑扎顶部钢筋;\n[0072] ⑸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楼板。\n[0073] 实施例4\n[0074] 本实施例中,底板钢筋5全部采用预应力钢筋。其他与实施例3完全相同。\n[0075] 如图15所示,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4两个实施例中的叠合板板厚为120mm,预制带肋底板1的板厚为30mm,板肋2肋宽40mm,肋高20mm,肋间距200mm。\n[0076]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法律信息
- 2017-02-22
- 2015-06-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E04B 5/18
专利申请号: 201510046806.9
申请日: 2015.01.29
- 2015-05-20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14-10-01
|
2014-07-16
| | |
2
| |
2008-06-18
|
2007-12-07
| | |
3
| |
2008-12-24
|
2007-06-22
| | |
4
| | 暂无 |
2015-01-29
| | |
5
| |
2013-04-10
|
2012-12-27
| | |
6
| | 暂无 |
2003-09-09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