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及制备方法 |
申请号 | CN200510046592.1 | 申请日期 | 2005-06-06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5-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709398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IPC分类号 | A;6;1;K;9;/;1;0;7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沈阳药科大学 | 申请人地址 |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103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沈阳药科大学 | 当前权利人 | 沈阳药科大学 |
发明人 | 邓意辉;吴琼;徐速;王绍宁;张玲玲 |
代理机构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宇彤 |
摘要
一种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乳剂及其制备方法,它可以避免采用吐温80或高温热压灭菌带来的各种问题。注射剂的重量百分比为: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0.1~10%、注射用油(包括中长链油)0%~10%、乳化剂0.5%~15%、助乳化剂0%~3%、等渗调节剂1%~10%,除此之外,尚含有pH调节剂、抗氧剂、防腐剂(抑菌剂)。该乳剂可以采用0.3um或0.3um以下的微孔滤膜,或G6垂熔玻璃漏斗进行过滤除菌。所制备的乳剂既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外用(皮肤、滴眼、滴鼻耳)、雾化呼吸系统给药,还可以进一步制备成各种剂型,如软膏、凝胶。
1.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其特征是:乳剂的重量百分比为:
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0.1~10%、注射用油0%~10%、乳化剂0.5%~15%、助乳化剂0%~3%、等渗调节剂1%~10%,除此之外,尚含有pH调节剂、抗氧剂、注射用水和防腐剂或抑菌剂,其中,所述的乳化剂采用磷脂、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衍生物、泊洛沙姆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且乳化剂不能只采用磷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所述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为:川芎油、当归油、莪术油、鸦胆子油、生姜油、连翘油、大蒜油、柴胡油、榄香烯、艾叶油、蓝桉油、桉叶油、桉叶素、安息香油、巴豆油、白兰花油、白兰净油、白兰叶油、白柠檬油、十倍白柠檬油、五倍白柠檬油、白樟油、百里香油、柏木油、薄荷素油、薄荷油、薄荷脑、苍术油、茶树油、橙叶油、茶叶油、橙花油、沉香油、陈皮油、玳玳花油、玳玳叶油、当归油、丁香罗勒油、丁香油、丁香花蕾油、冬青油、冬柠檬油、杜鹃花油、杜香油、大蒜油、芳樟油、佛手油、甘松油、广藿香油、桂花净油、桂油、橄榄油、葛缕子油、黑胡椒油、红花籽油、黄蒿油、红紫苏油、黄柏果油、黄樟油、茴香油、茴香脑、胡萝卜籽油、花椒油、金合欢净油、坚果油、椒样薄荷油、荆芥油、姜黄油、苦杏仁油、卡南加油、赖百当净油、辣椒精油、生姜油、柠檬油、桔子油、红桔油、薏苡仁油、留兰香油、连翘油、芦荟油、罗马甘菊油、甜罗勒油、龙蒿油、玫瑰油、野玫瑰净油、墨红净油、牡荆油、没药油、迷迭香油、马刺花净油、柠檬桉油、柠檬草油、柠檬油、牛至油、甜牛至油、楠叶油、葡萄籽油、芹菜籽油、青蒿油、肉豆蔻油、沙田柚花净油、沙田柚花油、山苍子脚油、山苍子油、山秋油、杉木油、蛇床子油、生姜油、鼠尾草油、树兰净油、松节油、松籽油、松针油、松果油、松球油、丝柏油、山茶油、檀香油、甜橙油、甜橙萜、甜橙醛、十倍甜橙油、五倍甜橙油、五味子油、甜杏仁油、香根油、香茅油、香柠檬薄荷油、香叶油、香紫苏油、小豆蔻油、香柏油、小茴香油、小花茉莉净油、辛夷油、血柏木油、薰衣草油、缬草油、香薷精油、雪松油、鸦胆子油、烟花净油、芫妥籽油、椰子油、野玫瑰油、野菊花净油、茵陈草油、柚皮油、鱼腥草油、鸢尾精油、月桂油、圆柚油、伊兰油、月见草油、杂樟油、杂薰衣草油、栀子花油、脂檀油、紫苏籽油、樟脑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射用油为中链油或长链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射用油来自维生素E、油酸乙酯、亚油酸甘油酯、聚乙二醇月桂酸甘油酯、亚油酸乙酯、油酸山梨醇酯、油酸甘油酯、椰子油C8/C10甘油单酯或双酯、椰子油C8/C10丙二醇双酯、椰子油C8/C10甘油三酯、纯化乙酰化的单甘油酯、纯化向日葵油单甘油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其特征在于:其等渗调节剂是甘油、葡萄糖、甘露醇、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pH调节剂是盐酸、氢氧化钠、醋酸、醋酸钠、磷酸、磷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pH范围是
3~9;抗氧剂为EDTA及其盐类、α-生育酚、α-醋酸生育酚、α-硫辛酸、维生素C及维生素C棕榈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防腐剂或抑菌剂为苯甲醇、尼泊金酯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其特征在于:乳剂采用0.3um以下的微孔滤膜,或G6垂熔玻璃漏斗进行过滤除菌,所制乳剂的粒径范围是5nm~1000nm,平均粒度小于250nm。
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及制备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或油脂乳剂及制备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中(参考文献1、茶树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茶叶》2004;2、砂仁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镇痛抗炎作用的研究《中药材》2004;3、麻黄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广西灵香草挥发油化学成分《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5、腺点金丝桃挥发油化学成份《新疆中医药》2004;6、苦丁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广东药学》2004;7、气相色谱法测定臭冷杉挥发油中醋酸龙脑酯含量《药物分析杂志》2004;8、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香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9、川芎、高良姜等挥发油的水蒸汽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比较研究《中成药》2004;10、藏药心叶兔儿风挥发油成分分析《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肉桂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比较分析《分析测试学报》2004;12、兰香草挥发油的提取及其成份分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n13、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不同提取方法的薄层对比《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4、蚕粉挥发油的成分分析《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15、罗勒挥发油的中试开发工艺研究《食品科学》\n2004;16、藏药柳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4;17、陈皮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山东中医杂志》2004;18、提取方法对橙皮和桔皮中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19、广东连南地区野葛花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4;20、超临界CO2萃取罗勒挥发油的工艺参数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GC-MS分析益智挥发油透大鼠血脑屏障的成分研究《中草药》2004;22、川楝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4;23、江南星蕨挥发油的提取与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林产化学与工业》2004;24、商品肉豆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4;25、三种方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6、山香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杀虫活性《生物技术通报》2004;\n27、山地上、地下部分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4;28、艾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9、油松挥发油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30、GC/MS法分析核桃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西北植物学报》\n2004;31、郑州刺槐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辛夷挥发油含量及良种选育指标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33、益智仁、叶、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中国热带医学》2004;34、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藁本挥发油的比较《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35、白蝴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36、牛蒡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37、桑叶挥发油的成分分析《氨基酸杂志》2004;38、闽产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海峡药学》2004;39、维吾尔医常用药材一芹菜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40、蛇床子挥发油和氮酮促透作用的比较《中南药学》2004;41、中药枳实与枳壳挥发油成分对比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紫花前胡挥发油的多种组分的结构表征及其保留时间的估计和预测《精细化工》2004;43、香阿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n2004;44、白蝴蝶挥发油对蚜虫的驱避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应用《生态学报》2004;45、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用于莪术挥发油分离分析特性的研究《分析化学》2004;46、超临界CO2萃取淫羊藿挥发油的正交实验和GC-MS分析《分析化学》2004;47、超临界CO2和微波辅助萃取佩兰挥发油工艺的研究《食品科学》2004;48、荆条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质谱学报》2004;49蛇苔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50、杨叶木姜子果实的挥发油成分分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51、白花鬼针草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52、当归挥发油中内酯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中草药》2004;53、紫背天葵茎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自然科学版》2004;54、黄花败酱和异叶败酱挥发油的研究《医学科学版》2004;55、白花茵陈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及抑菌作用的研究《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6、宜昌细辛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测定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4;57、地杨桃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4;58、香椿芽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9、人参果中挥发油和无机元素的分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60、薤白挥发油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肿瘤》2003;61、薤白挥发油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62、柴胡挥发油提取方法的研究李秀琴孙秀燕何仲贵毕开顺《中国药学杂志》2004;63、海金沙全草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4;64、不同产地乌梅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中药材》2004;65、女贞苦丁茶挥发油成分分析《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4;66、八角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中草药》2004;67、不同方法提取的佩兰挥发油指纹图谱分析《食品科学》2004;68、GC-MS对蓝桉果实及大叶桉果实挥发油成分研究《药物分析杂志》2004;69、多裂翅果菊的挥发油成分《广西植物》2004;70、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3;71、姜黄挥发油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72、开封产黄花蒿中挥发油含量的测定《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73、远志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特产研究》2003;74、蓝桉果实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3;74、西伯利亚百合花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3;75、狗肝菜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热带农业科学》2003;76、超临界CO2萃取罗勒挥发油的工艺研究《食品科学》2003;77、黄山贡菊的挥发油成分《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78、挥发油提取过程动力学模型及其参数的确定《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79、枳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中草药》\n2004;80、狭瓣鹰爪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04;81、白术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初探周枝凤《中草药》2004;82、黔产异叶茴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83、微波辐射法提取柚皮、橙皮的挥发油《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n84、四季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2003;85、鱼腥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86、沙漠绢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87、飞机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88、石菖蒲根茎挥发油对稗、鳢肠和水稻的萌发与生长的影响《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89、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连翘-金银花挥发油中蜡质成分的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n2003;90、杭白菊挥发油成分分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91、超细粉碎对沉香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92、两个不同产地大蒜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中草药》2003;93、缬草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含量影响因素探讨《中草药》2003;94、姜黄挥发油毛细管气相色谱指纹谱的标准化和数字化研究《中草药》2003;95、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药材》2003;96、紫苏叶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食品工业科技》2003;97、赶黄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生命科学仪器》2003;98、川芎挥发油稳定性考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99、广藿香的两个化学型及产地与采收期对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药学学报》2003;100、牛心朴子挥发油成分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101、胡椒根挥发油的中枢药理作用研究《广东药学》2003;102、乌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中草药》2003;103、干姜挥发油的N-LOK变性淀粉包合物制备式敢研究《江苏中医药》2003;\n104、扁竹根挥发油组分的测定《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5、合欢荚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6、小茴香挥发油成分的选择分离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3;107、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中药材》2003;108、荆防挥发油的抗炎作用及对PGE2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09、茅莓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10、超临界CO2萃取石香薷挥发油工艺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11。买麻藤挥发油成分分析《生物技术2003》;112、荆芥、防风挥发油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13、野生与栽培灵芝挥发油成分的分析《中国食用菌》2003;114、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GC-MS分析《中国医药学报》2003;115、马兰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草药》2003;116、益智不同药用部位挥发油的含量测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17、正交试验探讨金银花挥发油的提取条件《中国中药杂志2003》;\n118、马尾松针叶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3;119、FE-CO2萃取法对挥发油单萜类成分含量影响的分析《中国中药杂志》2003;120、中药挥发油在制剂中的几种处理方法《时珍国医国药》2003;121、微波提取小茴香乳香荆芥穗挥发油的实验研究《中医药学刊》2003;122、生姜挥发油成分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I)《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n123、石菖蒲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124、GC-MS建立石牌广藿香挥发油指纹图谱方法学研究《中成药》2003;125、山茨菇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许宇蓉《时珍国医国药》2003;126、蛇床子的挥发油止痒作用相关机制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2003;127、蓝桉和大叶桉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油含量测定《卫生职业教育》2003;128、破铜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草药》2003;129、乳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中草药》\n2003;130、兴安杜鹃中挥发油的气质联用分析《药物分析杂志》2003)在医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莪术油、鸦胆子油、大蒜油、柴胡油、榄香烯等。莪术油是从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倍半萜烯类,包括蓬莪术环氧酮和蓬莪术酮等十多种成分,其中莪术倍半萜烯在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上与己烯雌酚均有相似之处,因此,这些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可能具有类固醇激素样作用或者参与甾体激素的代谢调节,从而表现为雌激素样作用。莪术油具有行气活血、消积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另外,莪术油还具有抗炎、防止粘连形成,升高白细胞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在宫颈癌的治疗中也取得了相当的效果。研究发现,莪术油还具有抗病毒作用,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有直接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A1和A3型有直接灭活作用。也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动物实验证实:对小鼠醋酸腹膜炎、烫伤小鼠局部水肿、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脂肉芽肿等均有抑制作用。临床上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疾病,长期毒理结果表明本品对主要脏器无损害。鸦胆子油是从鸦胆子仁中提取的,现在已经将其制备成乳剂(包括注射液和口服液),其主要成分为油酸,它能够抑制拓扑异构酶(TOPOII)活性,从而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及生长,阻断癌细胞的增殖。鸦胆子油乳对肿瘤癌细胞具有选择性,即选择性破坏癌细胞膜和线粒体等膜性系统,使癌细胞变性坏死,而对正常细胞无损害。鸦胆子油乳对肿瘤癌细胞具有靶向性,用药后药物浓度集中,并与癌细胞具有特异性紧密的亲和力。它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促进作用。\n它具有促进骨髓干细胞的造血功能作用。大蒜油是大蒜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量的药理实验证明,大蒜油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使用大蒜油100mg/kg体重,腹腔局部注射,就能完全抑制U14使和S180癌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大部分癌细胞在形态上发生核碎裂、核固缩,细胞质空泡化等肿瘤细胞的退行性变化。有作者从细胞和基因水平上分析了大蒜油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的影响.发现,50mg/L大蒜油可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细胞形态结构发生类似正常细胞的显著变化,而且停止使用该药1wk后继续保持其稳定的表型。将经大蒜油诱导分化的细胞进行裸鼠致瘤性分析,结果该细胞的致瘤性全部消失。本实验经大蒜油处理的人胃癌BGC-823细胞的p53和p2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这一结果提示大蒜油可通过促进抑癌基因p53和p21的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细胞恶性增殖,诱导凋亡和促进细胞分化。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大蒜油对癌细胞恶性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及诱导分化效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对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实现的(大蒜油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分化的作用华人消化杂志1998年1月15日;6(1):10-12)。\n[0003] 所有的挥发油在水中溶解性均较差,有部分挥发油还存在稳定性差和刺激性大的问题。现有的技术是利用吐温80进行增溶,或采用磷脂、大豆油制备乳剂。这两种方法均存在一定问题。前者有溶血、过敏等问题,长期应用尚有致突变的可能。大量采用表面活性剂,不仅增加成本,更为不可取的是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甚至降低药物的贮藏期。而后者则存在高温灭菌带来的诸多问题,如制剂的物理稳定性(分层、聚集等),原辅料的化学稳定性,有许多挥发油在高温高压下易分解。\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制备可以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乳剂,避免采用吐温80或高温热压灭菌带来的各种问题。\n[0005] 由于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中的成分复杂,含有各式各样的化合物,有醇类、酮类、酯类、酚类、醛类等。其中酚类、醛类、烯醇类化合物对热、对光、对氧气均不稳定。\n在制备此类药物的制剂时,必须考虑它们的存在,采用必要的措施,防止或减少氧化的发生。以现有的脂肪乳技术制备成脂肪乳剂,由于乳剂的粒度大,不能采用过滤方法除菌(如果采用0.3um或小于0.3um的微孔滤膜则会破乳),需要经过高温热压灭菌,同样会降低稳定性,增加毒性。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对现有的处方工艺进行革新,制备小粒度的乳剂,从而可以采用过滤方法或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既能解决药物的溶解小、稳定性差的问题,又能节约成本,提高药物的安全性,确保药物的疗效。\n[0006] 乳剂的粒度对于特殊的靶向性给药也很重要。如肝脏的靶向,一般而言,肝癌、肝炎等的病变细胞为肝实质细胞,如果利用半乳糖作为配体进行靶向递药,乳剂的粒度是关键,一般要求小于100nm,否则难以实现。另外,有时需要实现肝非实质细胞靶向,如对于抗肝纤维化药物,有资料显示,肝脏非实质细胞(NPC)如HSC、kupffer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释放的介质在肝纤维化的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改变乳剂表面上配体的密度来实现此目的,但其前提仍然是乳剂的粒度小于100nm。\n[0007] 鉴于需要解决药物溶解度小、稳定性差、毒性和疗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特殊器官、组织、细胞的靶向递药要求,降低乳剂的粒度,制备可过滤除菌乳剂尤为重要。我们通过大量试验发现,中链油(或中长链混合油,中链油:长链油的比例为1∶0~1∶5)、维生素E、生育酚、油酸乙酯等作为油相时,采用磷脂、HS15(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660hydroxystearate)、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衍生物(DSPE-PEG)、泊洛沙姆(Poloxamer)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适当的处方配比和工艺,则可以制备出平均粒度小于250nm的可以过滤除菌的乳剂,从而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相对于现有的乳剂而言,本发明的关键是采用了较合理的处方配比,同时还采用了新型乳化剂或复合乳化剂,避免了常规乳剂中采用单一磷脂做乳化剂,固定油比例(10%、20%、30%)的问题。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0.1~10%、注射用油(包括中长链油)0%~10%、乳化剂0.5%~15%、助乳化剂0%~3%、等渗调节剂\n1%~10%,除此之外,尚含有pH调节剂、抗氧剂、防腐剂(抑菌剂)。该乳剂可以采用0.3um或0.3um以下的微孔滤膜,或G6垂熔玻璃漏斗进行过滤除菌。\n[0008] 一、刺激性比较\n[0009] 现有的榄香烯乳注射液,由于采用磷脂为乳化剂,而磷脂所形成的水化层薄,不利于隔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该产品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大,临床上静脉炎发生率近50%。\n榄香烯乳注射液使用说明中要求,胸腔注射:用套管针(闭式)引流,尽量放尽胸水后,先注\n2\n入10ml普鲁卡因注射液再按200-300mg/m 体表面积的剂量注入胸腔。腹腔注射:尽量抽尽腹水,先注入5-10ml利多卡因注射液和5-10mg地塞米松,取本品500~800mg(或遵医嘱)用1500-2000ml生理盐水稀释后,缓缓向腹腔内滴注,滴注速度视患者耐受能力而定。\n这些操作中均采用了局麻药,说明对黏膜组织的刺激性也很大。而采用本发明所制备的乳剂的刺激性大大下降。\n[0010] 刺激性试验--小鼠扭体试验:\n[0011] 试验动物:昆明小鼠,每组10只,雌雄各半。\n[0012] 试验样品:实施例五、普通乳剂(0.5%榄香烯、10%豆油、1.2%磷脂)及市售注射剂,制剂浓度均用5%葡萄糖稀释成2mg/ml。\n[0013] 剂量及给药途径:小鼠腹腔注射,制剂0.5ml/只\n[0014] 试验结果:观察0.5小时内,小鼠扭体次数,结果见表1。\n[0015] 表1、小鼠扭体试验结果\n[0016] 由此可知,本发明制剂的刺激性远低于市售注射剂。\n[0017] 二、稳定性和毒性\n[0018] 柴胡挥发油:濮全龙等采用水蒸汽蒸馏、氯化钠盐析、乙醚萃取、活性碳吸附、丙酮洗脱方法提取北柴胡油,GC-MS测定,表明含有苯酚等15个成分(濮全龙等北柴胡挥发油的成分研究化学学报1983,41(6):559-561)。另有文采用GC-MS-DS鉴别确定了银州柴胡挥发油中的88个化合物,其中有匙形烯醇、苯甲醛、戊醛、己醛、癸二烯醛、十二醛等(银州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97,28(11):651)。也有资料表明,北柴胡根的挥发油中含戊酸、己酸、庚酸、2-庚烯酸、辛酸、2-辛烯酸、壬酸、二烯酸、苯酚、邻甲氧基苯酚、丁香油酚(eugenol)、甲苯酚、乙苯酚、百里酚(thymol)、玛索依内酯(messoialactone)、香草醛乙酸酯等。这些资料表明,柴胡挥发油含有容易氧化的酚类和醛类化合物,如果处方工艺不合理,将产生有毒物质。鉴于此,我们比较了采用常规方法制备柴胡挥发油脂肪乳剂和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乳剂的稳定性和毒性,发现0时间时,脂肪乳剂的外观色泽深于本发明乳剂,\n30℃放置3个月后,脂肪乳变黄,甚至析出油。而采用本发明制备的乳剂,其外观仍然为乳白色。小鼠腹腔注射,前者乳剂组中出现死亡和动物收腹(可能是刺激性引起的)、精神不振的现象;本发明组动物正常。\n[0019] 川芎挥发油乳剂:取川芎挥发油,分别用磷脂和HS15制备乳剂,其中乳化剂的用量为1.5%,所得乳剂置于60℃烘箱中进行加速试验,结果表明,磷脂作乳化剂制备的乳剂(A)色泽远远深于HS15乳化剂制备的乳剂(B),动物实验表明,A的毒性远远大于B的毒性)。\n[0020] 三、溶血性试验\n[0021] 试验条件 室温:22℃,相对湿度:55%。\n[0022] 试验样品:“实施例八”及市售注射剂。\n[0023] 试验方法与结果\n[0024] 家兔耳缘静脉采血,以竹签搅拌去纤维蛋白后,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离心(2000rpm),除掉上清液,再以生理盐水反复洗涤数次(均离心弃上清)直至上清液无红色,然后按体积比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混悬液备用。\n[0025] 取试管7支,按表2所示,各管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药液和相同体积的红细胞混悬液,其中第6管不加药,为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空白对照,第7管加蒸馏水作完全溶血对照(阳性对照管)。各管轻轻摇匀后,置37℃水浴中温孵4小时,观察\n0.25小时至4.0小时内各管是否有溶血及红细胞聚集现象。\n[0026] 表2.体外溶血试验加样表\n[0027] 本发明的样品不产生溶血作用,也无凝集反应,市售注射剂有溶血作用。\n[0028] 四、过氧化值测定\n[0029] 有专利(ZL02139435.0)将植物油制成脂肪乳口服或注射制剂,在此专利中,发明人所采用的乳化剂为蛋黄卵磷脂、大豆卵磷脂、氢化蛋黄卵磷脂、氢化大豆卵磷脂、人工合成卵磷脂,由实施例和所给的工艺流程图可知,所制备的脂肪乳剂的粒度为180nm~\n300nm,同时需要115℃灭菌30min。由于是由“大豆油”、“大豆卵磷脂(或蛋黄卵磷脂)”组成(现有的脂肪乳剂组成基本如此),该两种物质的分子中均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容易氧化生成复杂的氧化产物而产生毒性。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先进性,我们比较了采用ZL02139435.0工艺生产的乳剂(A)和本发明的乳剂(B,“实施例三”)进行过氧化值(POV)的测定。(参考文献静脉脂肪乳剂的氧化及其过氧化物分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8,29(5):205),结果A的POV为2.66meq/L,而B的POV仅为0.28meq/L,远远低于ZL02139435.0工艺生产的乳剂。\n[0030] 为了说明本发明上述试验结果的可能机理,我们参考文献(Shimada K,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fixed aqueous layer \naroundpolyethyleneglycol-coated liposomes.J Drug Target.1995;3(4):283-9.)用Zeta电位测定仪对HS15、TPGS等乳化剂水化层厚度进行测定。所依据的原理为Debye-Huckel原理。结果表明,用磷脂乳化的乳剂水化层厚度为0.38nm,而用HS15的乳剂水化层厚度为1.22nm,TPGS的为1.78nm。正因为较厚的水化层,保护了药物,提高稳定性,降低刺激性。\n[0031] 由于在本发明中采用了HS15作为乳化剂或将HS15作为复合型乳化剂\n的成分之一,而HS15具有抗多药耐药性作用(JS Coon,et al.Solutol HS 15,nontoxicpolyoxyethylene esters of 12-hydroxystearic acid,reverses multidrug resistanceCancer Research 51(3):897-902),所制备的乳剂在抗肿瘤方面将会具有更好的疗效。\n[0032] 上述试验说明,采用本发明的处方、工艺所制备的制剂解决了现有注射液的水溶解性差、稳定性差、刺激性大和溶血性问题。由于采用过滤除菌,既能保证产品的无菌,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稳定性。\n[0033] 本发明为一种可过滤除菌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乳剂组方,其特征是:\n注射剂的重量百分比为: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0.1~10%、注射用油(包括中长链油)0%~10%、乳化剂0.5%~15%、助乳化剂0%~3%、等渗调节剂1%~10%,除此之外,尚含有pH调节剂、抗氧剂、防腐剂(抑菌剂)。该乳剂可以采用0.3um或0.3um以下的微孔滤膜,或G6垂熔玻璃漏斗进行过滤除菌。所述的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为:川芎油、当归油、莪术油、鸦胆子油、生姜油、连翘油、大蒜油、柴胡油、榄香烯、艾叶油、蓝桉油、桉叶油、桉叶素、安息香油、巴豆油、白兰花油、白兰净油、白兰叶油、白柠檬油、十倍白柠檬油、五倍白柠檬油、白樟油、百里香油、柏木油、薄荷素油、薄荷油、薄荷脑、苍术油、茶树油、橙叶油、茶叶油、橙花油、沉香油、陈皮油、玳玳花油、玳玳叶油、当归油、丁香罗勒油、丁香油、丁香花蕾油、冬青油、冬柠檬油、杜鹃花油、杜香油、大蒜油、芳樟油、佛手油、甘松油、广藿香油、桂花净油、桂油、橄榄油、葛缕子油、黑胡椒油、红花籽油、黄蒿油、红紫苏油、黄柏果油、黄樟油、茴香油、茴香脑、胡萝卜籽油、花椒油、金合欢净油、坚果油、椒样薄荷油、荆芥油、姜黄油、苦杏仁油、卡南加油、赖百当净油、辣椒精油、生姜油、柠檬油、桔子油、红桔油、薏苡仁油、留兰香油、连翘油、芦荟油、罗马甘菊油、甜罗勒油、龙蒿油、玫瑰油、野玫瑰净油、墨红净油、牡荆油、没药油、迷迭香油、马刺花净油、柠檬桉油、柠檬草油、柠檬油、牛至油、甜牛至油、楠叶油、葡萄籽油、芹菜籽油、青蒿油、肉豆蔻油、沙田柚花净油、沙田柚花油、山苍子脚油、山苍子油、山秋油、杉木油、蛇床子油、生姜油、鼠尾草油、树兰净油、松节油、松籽油、松针油、松果油、松球油、丝柏油、山茶油、檀香油、甜橙油、甜橙萜、甜橙醛、十倍甜橙油、五倍甜橙油、五味子油、甜杏仁油、香根油、香茅油、香柠檬薄荷油、香叶油、香紫苏油、小豆蔻油、香柏油、小茴香油、小花茉莉净油、辛夷油、血柏木油、薰衣草油、缬草油、香薷精油、雪松油、鸦胆子油、烟花净油、芫妥籽油、椰子油、野玫瑰油、野菊花净油、茵陈草油、柚皮油、鱼腥草油、鸢尾精油、月桂油、圆柚油、伊兰油、月见草油、杂樟油、杂薰衣草油、栀子花油、脂檀油、紫苏籽油、樟脑油。或挥发油的精制品,如由莪术油纯化的榄香烯(或其它挥发油纯化的榄香烯)、川芎油纯化的藁本内酯(或其它挥发油纯化的藁本内酯)。\n[0034] 所述的注射用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注射用油为,中链油:辛葵酸甘油酯(Delios )(称为中链三甘油酯MCT)、辛葵酸甘油酯;长链油为: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n中链油与植物油按1∶0~1∶5混合,除此之外,注射用油还可以是维生素E、生育酚、油酸乙酯、亚油酸甘油酯、聚乙二醇月桂酸甘油酯、亚油酸乙酯、油酸山梨醇酯、油酸甘油酯、椰子油C8/C10甘油单酯或双酯、椰子油C8/C10丙二醇双酯、椰子油C8/C10甘油三酯、椰子油C8/C10甘油三酯、纯化乙酰化的单甘油酯、纯化向日葵油单甘油酯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所述的乳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化剂包括磷脂(蛋黄磷脂或大豆磷脂)、HS15(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polyethylene glycol 660 hydroxystearate)、维生素E聚乙二醇琥珀酸酯(TPGS)、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PEG衍生物(DSPE-PEG)、泊洛沙姆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助乳化剂,如油酸、辛酸、葵酸、月桂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油酸、硬脂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胆酸、去氧胆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所述的乳剂,其等渗调节剂是甘油、葡萄糖、甘露醇、木糖醇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pH调节剂是盐酸、氢氧化钠、醋酸、醋酸钠、磷酸、磷酸钠、柠檬酸、柠檬酸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最佳pH范围是3~9;抗氧剂为惰性气体、EDTA及其盐类、α-生育酚、α-醋酸生育酚、α-硫辛酸、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如维生素C棕榈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防腐剂(抑菌剂)为苯甲醇、尼泊金酯类。所述的注射用乳剂,可以采用0.3um或0.3um以下的微孔滤膜,或G6垂熔玻璃漏斗进行过滤除菌。其特征在于所制乳剂的粒径范围是5nm~1000nm,平均粒度小于250nm,为了进一步保证无菌,也可以在过滤除菌的基础上,采用100~110℃进行灭菌。\n所制备的乳剂既可以静脉注射,也可以口服、外用(皮肤、滴眼、滴鼻耳)、雾化呼吸系统给药,还可以进一步制备成各种剂型,如软膏、凝胶。乳剂的制备工艺如下:\n[0035] 1)在配制罐中制备油相:在配制罐中,控制注射用油的温度20~90℃,加入乳化剂(或加在水相中),强烈搅拌至溶解,加入中药或动植物挥发油(油脂),强烈搅拌混匀。\n[0036] 2)在配制罐中制备水相:将水和甘油(等渗调节剂)在20~90℃下搅拌5min,使之完全混溶。\n[0037] 3)在20~80℃时,将油相加入水相(或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混匀,形成初乳。\n[0038] 4)调节pH值到3~9。\n[0039] 5)过均质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520~600kg/cm2,第二步再调节至100~\n2\n140kg/cm,(或微射流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4000~8000psi,第二步再调节至\n10000-16000psi)将溶液反复匀化,得到均匀的乳剂,用0.3um或小于0.3um的微孔滤膜(或G6垂熔玻璃漏斗)进行过滤除菌,封装(必要时可以进一步在100~110℃的温度下灭菌30分钟),即得本品。\n具体实施方式:\n[0040] 本发明的详细组分由下列实施例给出,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此。\n[0041] 粒度测定仪:本实验中应用PSS.NICOMPTM 380作为测定粒径的仪器。\n[0042] 微射流仪(Microfluidic公司,美国),均质机等。\n[0043] 具体实施方案:\n[0044] 实施例1:川芎油乳剂\n[0045] 处方组成:川芎油0.1g,蛋黄磷脂0.5g,硫辛酸0.05g、葡萄糖5g,盐酸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046] 制造方法:\n[0047]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于烧杯中加入川芎油和蛋黄磷脂,强烈搅拌至均匀分散,降温至30℃,加入硫辛酸,强烈搅拌5min;\n[0048] 2)制备水相:将葡萄糖加入注射用水中,在50℃下搅拌5min,使之完全溶解(必要时用活性炭除热原);\n[0049] 3)在30℃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10min,形成初乳;\n[0050] 4)用适量的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3;\n[0051] 5)过均质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600kg/cm2,第二步再调节至120kg/cm2,将溶液反复匀化,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22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封口即得本品。可以注射和口服。\n[0052] 粒径范围是5nm~500nm,平均粒径为91nm。\n[0053] 实施例2:\n[0054] 处方组成:川芎油1g,辛葵酸甘油酯1g,大豆卵磷脂0.5g,TPGS 0.5g,注射用维生素E 0.1g,葡萄糖5g,盐酸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055] 制造方法:\n[0056]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将辛葵酸甘油酯、维生素E加热至60℃,加入大豆卵磷脂、TPGS,强烈搅拌至溶解,降温至20℃,加入川芎油,强烈搅拌1min;\n[0057] 2)制备水相:将泊洛沙姆和葡萄糖加入注射用水中,在40℃下搅拌溶解(必要时用活性炭除热原);\n[0058] 3)在20℃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7min,形成初乳;\n[0059] 4)用适量的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4;\n[0060] 5)过均质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580kg/cm2,第二步再调节至140kg/cm2,将溶液反复匀化,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22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n[0061] 封口即得本品。可以注射或口服。\n[0062] 粒径范围是25nm~800nm,平均粒径为123nm。\n[0063] 实施例3:\n[0064] 处方组成:当归油1g,辛葵酸甘油酯0.5g,大豆油0.5g,大豆磷脂2.5g,TPGS \n0.5g,甘油2.2g,盐酸(氢氧化钠)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065] 制造方法:\n[0066]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将辛葵酸甘油酯、大豆油加热至60℃,加入大豆磷脂、TPGS,强烈搅拌至溶解,降温至40℃,加入药物,强烈搅拌2min;\n[0067] 2)制备水相:将甘油加入注射用水中,在40℃下搅拌溶解(必要时用活性炭除热原);\n[0068] 3)在40℃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5min,形成初乳;\n[0069] 4)用适量的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n[0070] 5)过微射流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6000psi匀化3个循环,第二步再调节至\n14000psi,匀化3个循环,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3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封口即得本品。可以注射或口服。\n[0071] 粒径范围是50nm~860nm,平均粒径为116nm。\n[0072] 实施例4:\n[0073] 处方组成:大蒜油0.1g,辛葵酸甘油酯1g,红花油2g、油酸0.01g,生育酚0.1g,大豆磷脂2g,泊洛沙姆F68 0.5g,甘油10g,氢氧化钠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074] 制造方法:\n[0075]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将辛葵酸甘油酯、红花油加热至50℃,加入药物、油酸、生育酚,强烈搅拌5min;\n[0076] 2)制备水相:将泊洛沙姆和甘油加入注射用水中,在50℃下搅拌10min,使之完全混溶;\n[0077] 3)在50℃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12min,形成初乳;\n[0078] 4)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9;\n[0079] 5)过微射流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7000psi匀化4次,第二步再调节至\n15000psi匀化3次,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22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封口即得本品。可以注射、口服或外用。\n[0080] 粒径范围是35nm~790nm,平均粒径为153nm。\n[0081] 实施例5:\n[0082] 处方组成:榄香烯0.5g,大豆磷脂1.2g,HS15 1g,TPGS 1g,辛葵酸甘油酯10g,硫辛酸0.1g,甘油2.2g,氢氧化钠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083] 制造方法:\n[0084]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将辛葵酸甘油酯加热至55℃,加入药物、硫辛酸、大豆磷脂、HS15、TPGS,强烈搅拌10min,分散均匀;\n[0085] 2)制备水相:将甘油加入注射用水中,在50℃下搅拌1min,使之完全混溶;\n[0086] 3)在45℃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10min,形成初乳;\n[0087] 4)用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n[0088] 5)过均质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600kg/cm2,第二步再调节至140kg/cm2,[0089] 将溶液反复匀化,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3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封口即得本品。可以注射、口服或外用。\n[0090] 粒径范围是20nm~760nm,平均粒径为186nm。\n[0091] 实施例6:\n[0092] 处方组成:鸦胆子油10g,生育酚0.2g,大豆磷脂10g,TPGS 3g,泊洛沙姆2g,木糖醇1g,盐酸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093] 制造方法:\n[0094]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将鸦胆子油加热至60℃,加入生育酚、大豆磷脂,搅拌至溶解,降温至20℃,搅拌5min;\n[0095] 2)制备水相:将泊洛沙姆、TPGS、木糖醇加入注射用水中,在50℃下搅拌10min,[0096] 使之完全溶解;\n[0097] 3)在20℃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10min,形成初乳;\n[0098] 4)用适量的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5.5;\n[0099] 5)过微射流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8000psi,第二步再调节至16000psi,将溶液反复匀化,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22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封口即得本品。可以注射、口服或外用。\n[0100] 粒径范围是50nm~900nm,平均粒径为118nm。\n[0101] 实施例7:\n[0102] 处方组成:连翘油1g,油酸乙酯2g,TPGS 1g,大豆磷脂0.5g,泊洛沙姆0.1g,油酸\n0.01g,生育酚0.1g,苯甲醇0.9g,甘油2.2g,盐酸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103] 制造方法:\n[0104] 1)制备油相:在氮气保护下,将油酸乙酯加热至60℃,加入TPGS、大豆磷脂、油酸、生育酚,强烈搅拌溶解,加入药物,搅拌5min;\n[0105] 2)制备水相:将泊洛沙姆、苯甲醇和甘油加入注射用水中,在60℃下搅拌5min,使之完全混溶;\n[0106] 3)在45℃时,将水相加入油相,强烈搅拌10min,形成初乳;\n[0107] 4)用适量的磷酸钠溶液,调节pH值至7;\n[0108] 5)过均质仪,第一步调节匀化压力至600kg/cm2,第二步再调节至140kg/cm2,将溶液反复匀化,得到均匀的乳剂,过0.22um微孔滤膜除菌,分装,充氮气,封口即得本品。\n[0109] 粒径范围是50nm~1000nm,平均粒径为210nm。\n[0110] 实施例8:\n[0111] 处方组成:莪术油1g,蛋黄磷脂0.5g,HS15 1g,中链油(辛葵酸甘油酯)0.1g,长链油(豆油)0.5g,硫辛酸0.05g、葡萄糖5g,盐酸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112] 制造方法:\n[0113]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7”。粒径范围是30nm~700nm,平均粒径为166nm。\n[0114] 实施例9:\n[0115] 处方组成:生姜油1g,TPGS 0.5g,泊洛沙姆0.05g,大豆卵磷脂0.5g,维生素E \n0.1g,甘油5g,盐酸适量,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n[0116]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6”,G6垂熔玻璃漏斗,100℃灭菌30分钟。粒径范围是5nm~\n500nm,平均粒径为128nm。可以进一步制备成软膏或凝胶剂。\n[0117] 实施例10:\n[0118] 处方组成:柴胡油0.5g,辛葵酸甘油酯2.5g,大豆油2.5g,蛋黄磷脂1.5g,HS15 \n1g,TPGS 0.5g,亚油酸0.1g,硫辛酸0.1g,甘油2.2g,盐酸(氢氧化钠)适量(调pH值7),其余为注射用水,共100ml。
法律信息
- 2016-08-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A61K 9/107
专利号: ZL 200510046592.1
申请日: 2005.06.06
授权公告日: 2012.02.15
- 2012-02-15
- 2008-07-16
- 2005-12-21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4-03-24
|
2002-09-20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