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通风装置 |
申请号 | CN201310467354.2 | 申请日期 | 2013-10-09 |
法律状态 | 授权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4753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F04D29/54 | IPC分类号 | F;0;4;D;2;9;/;5;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申请人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市前镇区新衙路296巷30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权利人 |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发明人 | 洪银树 |
代理机构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潘光兴 |
摘要
一种通风装置,用以装设于一隔离件上,该通风装置包含一导风壳体、一分隔件及至少一风扇。该导风壳体设有一第一入风口、一第一出风口、一第二入风口及一第二出风口;该分隔件设置于该导风壳体内部,用以将该导风壳体内部分隔出数个导流空间,该风扇结合该导风壳体,用以导入及导出气流。借此,该隔离件仅须开设单一个透孔,即可以配合该通风装置提供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
通风装置\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关于一种通风装置,尤其是一种可以使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达到循环通风功能的通风装置。\n背景技术\n[0002] 请参照图1所示,揭示一种现有通风装置9,该通风扇装置9大致安装于如建筑物的外墙或电子产品的机壳等,以建筑物的外墙91为例,一般而言,该外墙91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外墙91的内侧为内部空间,其中外墙91必须开设有一入风口911及一出风口912,并在该入风口911及出风口912各装设有一风扇92;借此,当该风扇92运作时,可以自该外部空间经由该入风口911导入外界气流至该内部空间,再经由该出风口912将该内部空间的气流导出至外部空间,以达到循环通风的功能。\n[0003] 然而,该现有通风装置9于实际安装使用时,必须在该外墙91上开设至少两个透孔(即入风口911及出风口912),方能够达到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因此,容易降低该外墙91的整体结构强度;再者,当该外墙91上同时开设有两个透孔时,该两个风口将会占据该外墙91内侧及外侧表面过多的面积,故相对容易造成该外墙91的可利用面积大幅降低;再者,该风扇92的一侧表面裸露于该外墙91,容易使该风扇92承受日晒或雨淋后造成损坏,进而降低其使用寿命。\n发明内容\n[0004] 本发明所定义的隔离件是指各种可以用以区隔出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的各种构件。举例而言,当隔离件为电子产品的机壳时,该机壳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机壳的内侧为内部空间;或者,当隔离件为建筑物的外墙时,该外墙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外墙的内侧为内部空间。\n[0005]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在安装使用时,可以无须在隔离件上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透孔,即可提供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n[0006] 本发明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基于该通风装置可无须在隔离件上开设数个透孔的前提条件下,以提升隔离件的整体结构强度。\n[0007]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基于该通风装置可无须在隔离件上开设数个透孔的前提条件下,兼可确保隔离件的表面具有足够的可利用面积。\n[0008] 本发明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装置,该通风装置可以仅将一端部分裸露于隔离件的外部空间,当该隔离件为外墙时,可以有效减少通风装置的曝露面积,以降低日晒或雨淋所可能造成的损害。\n[0009] 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用以装设于一隔离件上,该隔离件的一侧为外部空间,相对另一侧为内部空间,该通风装置包含:一导风壳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之间设有用以结合该隔离件的一组装部,该第一端部设有一第一入风口及一第一出风口,该第二端部设有一第二入风口及一第二出风口;一分隔件,设置于该导风壳体内部,用以将该导风壳体内部分隔出一第一导流空间及一第二导流空间,该第一导流空间连通该第一入风口及第二出风口,该第二导流空间连通该第一出风口及第二入风口;及用以导入及导出气流的至少一风扇,结合于该导风壳体。\n[0010] 所述导风壳体的第一端部位于该外部空间,该第一端部设有相接邻或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间具有一转折部,该第一入风口设置于该第一表面,该第一出风口设置于该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较佳垂直于该第二表面。\n[0011] 所述导风壳体的第二端部位于该内部空间,该第二端部设有相接邻或相对应的一第三表面及一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之间具有一转折部,该第二入风口设置于该第三表面,该第二出风口设置于该第四表面。其中该第三表面垂直较佳于该第四表面。\n[0012] 所述至少一风扇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及第二导流空间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或者,该至少一风扇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第二导流空间及第三导流空间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n[0013] 所述风扇为一个,该风扇可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或第二导流空间;或者,该风扇为二个,该二风扇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及第二导流空间;或者,该风扇为一个,该风扇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第二导流空间或第三导流空间;或者,该风扇为二个,该二风扇分别设置于该第二导流空间及第三导流空间。\n[0014] 所述至少一风扇设置于该第一入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入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的其中至少一个风口。\n[0015] 所述导风壳体的第一入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入风口及第二出风口的其中至少一个风口设有一滤网;其中该滤网较佳设置于该第二入风口及第二出风口。\n[0016] 所述导风壳体的组装部设置一固定元件,该导风壳体以该固定元件结合该隔离件。\n[0017] 借助上述通风装置,该隔离件仅须开设单一个透孔,即可以配合该通风装置提供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之间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其中,由于该隔离件无须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透孔,因此,更可以相对提升该隔离件的结构强度,以及增加该隔离件的可利用面积,并可以仅将该通风装置的一端部分裸露于该隔离件的外部空间,有效减少通风装置的曝露面积,且较佳更可将该风扇隐藏于该通风装置内部,当该隔离件为外墙时,可以有效防止该风扇受到日晒或雨淋;整体而言,以达到提升空气循环降温效果、增加使用寿命及使用便利性等诸多功效。\n附图说明\n[0018] 图1为现有通风装置的局部组合剖视图。\n[0019] 图2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组合剖视图。\n[0020] 图3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组合剖视图。\n[0021] 图4为本发明导风壳体另一实施型态的示意图。\n[0022] 其中:\n[0023] 1 导风壳体 11 第一端部 11a 第一表面\n[0024] 11b 第二表面 111 第一入风口 112 第一出风口\n[0025] 113 转折部 12 第二端部 12a 第三表面\n[0026] 12b 第四表面 121 第二入风口 122 第二出风口\n[0027] 123 转折部 13 组装部 131 固定元件\n[0028] 14 滤网 2 分隔件 2a 第一隔板\n[0029] 2b 第二隔板 21 第一导流空间 22 第二导流空间\n[0030] 23 第三导流空间 24 连通孔 3 风扇\n[0031] D 隔离件 D1 透孔 S1 外部空间\n[0032] S2 内部空间\n[0033] 〔现有技术〕\n[0034] 9 通风装置 91 外墙 911 入风口\n[0035] 912 出风口 92 风扇。\n具体实施方式\n[0036]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n[0037] 请参照图2所示,揭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通风装置的组合剖视图,该通风装置用以装设于一隔离件D上,该隔离件D的一侧为外部空间S1,相对另一侧为内部空间S2;其中该通风装置至少包含一导风壳体1、一分隔件2及至少一风扇3,该导风壳体1装设于该隔离件D单独开设的一透孔D1,该分隔件2及该至少一风扇3设置于该导风壳体1内部。\n[0038] 该导风壳体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11及一第二端部12,该第一端部11及该第二端部12之间设有用以结合该隔离件D的一组装部13,该组装部13可为各种能够使该导风壳体1固定于该隔离件D的透孔D1的结构设计,例如:卡接结构、螺接结构、焊接结构等,或者,该组装部13也可利用进一步设置各种固定元件(如螺栓或固定片等),将该导风壳体1固定于该隔离件D的透孔D1;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导风壳体1的组装部13设置一固定元件131,该固定元件131为锁固于该隔离件D的固定片,用以将该导风壳体1支撑固定于该隔离件D上,以提升结合稳固性。又,该导风壳体1的第一端部11设有一第一入风口111及一第一出风口\n112,该第二端部12设有一第二入风口121及一第二出风口122,以供导入及导出气流;另外,该第一入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入风口121及第二出风口122的其中至少一个风口,较佳可设置一滤网14,用以过滤杂质及防止异物进入该导风壳体1内部,且该滤网14以设置于该第二入风口121或第二出风口122为较佳,使该滤网14可以位于该内部空间S2,提供该内部空间S2较佳的过滤效果,且当该隔离件D为外墙时,位于该内部空间S2的滤网14则兼具易于清洗更换的优点。\n[0039] 该分隔件2设置于该导风壳体1内部,用以将该导风壳体1内部分隔出两个独立区隔的一第一导流空间21及一第二导流空间22,该第一导流空间21连通该第一入风口111及第二出风口122,该第二导流空间22连通该第一出风口112及第二入风口121;其中,该分隔件2可为各种能够将该导风壳体1内部分隔出第一导流空间21及第二导流空间22的结构设计,例如:分隔板等。\n[0040] 该至少一风扇3结合于该导风壳体1内部,用以导入及导出气流;其中该风扇3的结合位置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以能够自该导风壳体1导入及导出气流为原则。举例而言,本较佳实施例中,该风扇3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21及第二导流空间22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或者,该风扇3也可设置于该第一入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入风口121及第二出风口\n122的其中至少一个风口,借此,均可有效缩减该导风壳体1的体积,避免占据过多空间。又,该风扇3可为一个,该风扇3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21或第二导流空间22,可减少风扇的设置数量,以节省设置成本,或者,该风扇3可为二个,该二风扇3分别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n21及第二导流空间22,以提升风扇的导流效果。其中,本发明风扇3为各种可被马达驱动以导引气流的结构设计,例如:轴流式风扇、离心式风扇、鼓风扇或水平式对流风扇等,其详细结构组成及动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容不赘述。\n[0041] 又,请再参照图2所示,上述导风壳体1的第一入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第二入风口121及第二出风口122的设置位置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其中,为提供更佳的循环通风效果,本较佳实施例中,该导风壳体1的第一端部11可位于该外部空间S1,该第一端部11设有相接邻的一第一表面11a及一第二表面11b(或如图3所示,该第一表面11a及该第二表面\n11b也可相对应),该第一表面11a及第二表面11b之间具有一转折部113,第一入风口111设置于该第一表面11a,该第一出风口112设置于该第二表面11b,借此,由于该第一表面11a及第二表面11b之间具有该转折部113,使该第一入风口111及第一出风口112可配合朝向不同方向,以确保该第一入风口111所导入气流与该第一出风口112所导出气流不会相互干扰;\n较佳地,该第一表面11a更可进一步垂直于该第二表面11b,以确保该第一入风口111以垂直方向导入气流,而该第一出风口112以水平方向导出气流,进而提供更佳的防止扰流效果,以提升整体循环通风效果。\n[0042] 又,该导风壳体1的第二端部12可位于该内部空间S2,该第二端部12设有相接邻的一第三表面12a及一第四表面12b(该第三表面12a及该第四表面12b也可相对应),该第三表面12a及第四表面12b之间具有一转折部123,第二入风口121设置于该第三表面12a,该第二出风口122设置于该第四表面12b,借此,由于该第三表面12a及第四表面12b之间具有该转折部123,使该第二入风口121及第二出风口122也可配合朝向不同方向,以确保该第二入风口121所导入气流与该第二出风口122所导出气流不会相互干扰;较佳地,该第三表面12a更可进一步垂直于该第四表面12b,以确保该第二入风口121以垂直方向导入气流,而该第二出风口122以水平方向导出气流,同样可提供更佳的防止扰流效果,以提升整体循环通风效果。\n[0043] 请参照图3所示,揭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本较佳实施例相较于上述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异仅在于:该分隔件2设置于该导风壳体1内部,该分隔件2设有一第一隔板2a及一第二隔板2b,该第二隔板2b结合于该第一隔板2a,用以将该导风壳体1内部分隔出一第一导流空间21、一第二导流空间22及一第三导流空间23,该第一导流空间21及该第三导流空间23之间设有一连通孔24,该第一导流空间21连通该第一入风口111,该第二导流空间22连通该第一出风口112及第二入风口121,该第三导流空间23连通该第二出风口\n122;其中,该至少一风扇3也可设置于该第一导流空间21、第二导流空间22及第三导流空间\n23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本较佳实施例中,该风扇3为二个,该二风扇3分别设置于该第二导流空间22及第三导流空间23,以提升风扇的导流效果。\n[0044] 上述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所揭示的通风装置于实际使用时,该隔离件D仅须开设单一个透孔D1,该导风壳体1则借助该组装部13装设固定于该隔离件D的透孔D1;借此,当该风扇3运转动作时,可以自该第一入风口111导入该外界空间S1的气流至该导风壳体1内部,再自该二出风口122导出气流至该内部空间S2,又,该内部空间S2的气流也可进一步经由该第二入风口121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内部,再经由该第一出风口112被导出至该外界空间S1,以提供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n[0045] 因此,上述外界空间S1的气流可以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内部,而该内部空间S2的气流可以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内部。更详言之,以如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而言,该外界空间S1的气流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的第一导流空间21,该内部空间S2的气流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的第二导流空间22;又,以如图3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而言,该外界空间S1的气流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的第一导流空间21,并经由该连通孔24进入该第三导流空间23,该内部空间S2的气流被导入至该导风壳体1的第二导流空间22;借此,本发明第2及3图所揭示的实施例均可以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以提供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再者,本发明导风壳体1内部导流空间的数量可以为数个以上,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例如:二个、三个、四个等,以此类推,且基于导流空间数量的增加,本发明也仅须对应设置适当数量的连通孔24;另外,如图4所示,该导风壳体1的外观形状也可配合不同需求做适当改变,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发明同样不加以限制。\n[0046] 借助上述本发明各较佳实施例所揭示的通风装置,该隔离件D仅须开设单一个透孔D1,即可以配合本发明通风装置提供外部空间S1及内部空间S2之间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其中,由于该隔离件D无须开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透孔,因此,更可以相对提升该隔离件D的结构强度,以及增加该隔离件D的可利用面积,并可以仅将该通风装置的一端部分裸露于该隔离件D的外部空间S1,有效减少通风装置的曝露面积,降低低日晒或雨淋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且较佳更可将该风扇3隐藏于该通风装置内部,当该隔离件D为外墙时,可以有效防止该风扇3受到日晒或雨淋;整体而言,本发明通风装置可达到提升空气循环降温效果、增加使用寿命及使用便利性等诸多功效。
法律信息
- 2017-11-10
- 2017-11-03
著录事项变更
申请人由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由中国台湾高雄市苓雅区中正一路120号12楼之1变更为中国台湾高雄市前镇区新衙路296巷30号
- 2015-05-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F04D 29/54
专利申请号: 201310467354.2
申请日: 2013.10.09
- 2015-04-15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暂无 |
2006-02-15
| | |
2
| | 暂无 |
2009-07-14
| | |
3
| | 暂无 |
1993-04-21
| | |
4
| | 暂无 |
1996-05-02
| | |
5
| | 暂无 |
2006-10-09
| | |
6
| |
2005-01-26
|
2003-07-22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