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 |
申请号 | CN200310115400.9 | 申请日期 | 2003-11-21 |
法律状态 | 暂无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05-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560379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E02D5/44 | IPC分类号 | E;0;2;D;5;/;4;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王继忠 | 申请人地址 | 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太平家园31号楼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王继忠 | 当前权利人 | 王继忠 |
发明人 | 王继忠 |
代理机构 | 暂无 | 代理人 | 暂无 |
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的功效高,确实地形成传递桩身荷载的承载体的扩底层,不对承载体进行过度的夯实。该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2)在桩位处,按设定桩长,将护筒沉入到预定深度,利用夯锤(1)升降运动,对护筒(2)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夯击,达到规定深度,并击出护筒一定深度;3)通过护筒,一边通过向护筒底端填入散体填充料(4),一边通过夯锤,对填入的散体填充料进行夯实,反复进行该填充和夯实操作,对上述护筒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密实加固,直至形成满足所需要求的承载体;4)通过上述护筒,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态混凝土(8),在上述承载体顶部形成可实现将桩身荷载扩散给承载体的扩底层;5)进行桩身的施工。
1.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2)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设定桩长,通过护筒,利用夯锤在上述护筒内 的升降运动,对护筒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冲切形成孔洞,同时护筒跟进,达到规定 深度,并将锤击出护筒一定深度;
3)通过护筒,一边通过向护筒底端填入散体填充料,一边通过上述夯锤,对上 述填入的散体填充料进行夯实,反复进行该填充和夯实操作,对上述护筒底端,即 桩端下方的一定深度和范围10m3的地基土体进行密实加固,直至形成满足所需要求 的最优的挤密土体;
4)通过上述护筒,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态混凝土,在上述承载体顶部 形成可实现将桩身荷载扩散给承载体的扩底层;
5)进行桩身的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4)中的 扩底层是按照下述步骤进行施工的:a)通过上述护筒,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 态混凝土;b)将夯锤抵压于低流态混凝土的顶面,同时上提上述护筒预定距离;c) 通过上述夯锤,以小能量,低落距轻轻将上述低流态混凝土挤扩出护筒;d)再次插入 护筒;e)反复进行上述步骤a)~c)操作,直至将上述低流态混凝土全部挤扩完毕,以 便形成桩身底端的扩底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形成 复合载体之前或之中,在护筒内填入预定量的柔软体,通过夯锤对其进行夯击,将 上述柔软体夯出护筒之外,以便形成防止土体经夯锤反复锤击后软化的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向护筒底端填 充预定量的低流态混凝土的高度在50~70cm的范围内,上述步骤b)中的护筒的提升 量在20~30cm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5)的桩 身的施工中,制作钢筋笼,将其放入到上述护筒中,将该钢筋笼底端30~50cm的, 未焊接箍筋的插筋段插入上述扩底低流态混凝土中,以便增强桩的抗拔力和抗水平 推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中,上述护筒沉 入方式是通过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振动沉管成孔的方式进行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散体填充料指碎砖烂瓦或 混凝土块或各种废弃骨料或卵石或钢渣,或上述成分的混合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权利要求3中, 上述柔软体为袋装水泥或袋装粉煤灰或袋装沙或袋装干粘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1)中较 好地基土是指能够满足上部荷载的强度和变形要求,同时能够进行加固挤密的土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3)中满足所需要求 的最优的挤密土体是指下述条件a),构成地基没有隆起,不对相邻桩已形成的挤密 土体造成影响时,在桩端形成由夯实的散体填充料,挤密土体和影响土体构成的复 合载体,由此获得桩端的最大扩散面积Ae,以获得最大的承载能力,该条件a)指上 述填充料的最终填充夯实程度由三击总贯入量控制,即在不投料的情况下,以预定 的锤重、落距,测试夯锤连续空打三击的贯入量,其中前一次的贯入量大于后一次 的贯入量,即第二击空打贯入量小于第一击空打贯入量,第三击空打贯入量小于第 二击空打贯入量或与第二击的空打贯入量持平,并且上述三击总贯入量应小于三击 贯入量的设计值。
技术领域\n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桩的施工技术。\n背景技术\n一、在公开号CN1153847A、申请号96101705.8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混 凝土桩的施工工艺及设备,该施工工艺采用了在桩身下端和顶端制作承力体的方法, 即通过特制护筒的成型冲盘在桩顶形成上承力盘,然后通过填料,利用重锤将填料 挤出护筒,制作倒蘑菇形桩端承力台,该承力台通过最后的一击贯入度50~100mm 进行控制,一般直径达1.1~1.3米,厚度达80cm。上述施工工艺虽然采取了填料锤 击的方法,但是相关的施工工艺(如锤不出护筒将填料挤出,采用一击贯入度进行 控制等等)与《94-94规范》现有技术中的夯扩桩(内夯扩、一击贯入度)是完全相 同的,其根本目的是制作一定太小和形状的承力台,来增加桩端扩大头的面积和桩 围摩阻力,这与现有技术中夯扩桩的基本思想也是相同的。因此上述施工方法还是 没有脱离桩本身,而没有对桩端下土体的加固挤密作为研究对象。\n二、在公开号CN1191257A、专利号ZL98101041.5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混 凝土桩的施工技术——复合载体夯扩桩,该桩包括复合载体和混凝土桩身,该工艺 的特点在于不对桩本身的变化进行研究,而是注重对桩端下土体最大最优的加固挤 密,并通过三击贯入度标准有效地形成复合载体,让上部荷载有效地通过桩和桩下 面的复合载体,传递到较好持力层上,从而大大提高了桩的承载力,因此具有单桩 承载力高、造价经济等优点。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发现,上述施工方法中,在复合载 体顶部的扩底层期间,由于扩底层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在夯击该干硬性混凝土之前, 桩端下方的土体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加固密实,因此,这部分干硬性混凝土不容易填 入,造成夯填时间过长,功效过低,并且产生较强的震感,影响周围居民和建筑。 另外,由于夯填干硬性混凝土时的能量较大,故将该干硬性混凝土中的石子骨料夯 击成粉末颗粒,所形成的层达不到原来的设计强度,无法起到扩底,扩散桩身荷载 的作用,而仅仅起到并不需要的,对下方的散体填充料和周围土体进一步的,或过 度的夯实作用。\n发明内容\n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桩的施工方 法,该施工方法的功效高,可确实地形成将桩身荷载传递给底部的承载体的扩底层, 而不对下面和周围的承载体进行过度的夯实。\n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n1)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较 好的地基土是指能够满足上部荷载的强度和变形要求,同时能够进行加固挤密的土 层。\n2)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设定桩长,通过护筒,利用夯锤在上述护筒内 的升降运动,对护筒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冲切形成孔洞,同时护筒跟进,达到规定 深度,并将锤击出护筒一定深度;\n3)通过护筒,一边通过向护筒底端填入散体填充料,一边通过上述夯锤,对上 述填入的散体填充料进行夯实,反复进行该填充和夯实操作,对上述护筒底端,即 桩端下方的一定深度和范围10m3的地基土体进行密实加固,直至形成满足所需要求 的最优的挤密土体;\n4)通过上述护筒,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态混凝土,在上述承载体顶部 形成可实现将桩身荷载扩散给承载体的扩底层;\n5)进行桩身的施工。\n按照上述的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由于采用低流态混凝土,形成扩底 层,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该扩底层的施工,不会对下部和周围的承载体进行过度夯 实,并且可确实形成所需强度的传递荷载的扩底层,也不会象过去那样,因过度夯 实而造成对周围建筑物、居民的振动影响。\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4)中的扩底层是按照下述步 骤进行施工的:a)通过上述护筒,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态混凝土;b)将夯锤 抵压于低流态混凝土的顶面,同时上提上述护筒预定距离;c)通过上述夯锤,以小能 量,低落距轻轻将上述低流态混凝土挤扩出扩筒;d)再次插入护筒;e)反复进行上述 步骤a)~c)操作,直至将上述低流态混凝土全部挤扩完毕,以便形成桩身底端的扩底 层。\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形成复合载体之前或之中,在护 筒内填入预定量的柔软体,通过夯锤对其进行夯击,将上述柔软体夯出护筒之外, 以便形成防止土体经夯锤反复锤击后软化的层;\n按照该方案,由于填入了柔软体,故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夯锤与构成承 载体的散体填充充料直接接触并经过反复夯击而造成的土体液化,软化现象的情况。\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向护筒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态 混凝土的高度在50~70cm的范围内,上述步骤b)中的护筒的提升量在20~30cm的 范围内;\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5)的桩身的施工中,制作钢 筋笼,将其放入到上述护筒中,将该钢筋笼底端30~50cm的,未焊接箍筋的插筋段 插入上述扩底低流态混凝土中,以便增强桩的抗拔力和抗水平推力。\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2)中,上述护筒沉入方式是 通过锤击反压跟管成孔、螺旋引孔、振动沉管成孔的方式进行的。\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散体填充料指碎砖烂瓦或混凝土 块或各种废弃骨料或卵石或钢渣,或上述成分的混合料。\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柔软体为袋装水泥或袋装粉煤灰 或袋装沙或袋装干粘土。\n最好,在上述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中,上述步骤3)满足所需要求的最优的挤 密土体是指下述条件a),构成地基没有隆起,不对相邻桩已形成的挤密土体造成影 响时,在桩端形成由夯实的散体填充料,挤密土体和影响土体构成的复合载体,由 此获得桩端的最大扩散面积Ae,以获得最大的承载能力,该条件a)指上述填充料的 最终填充夯实程度由三击总贯入量控制,即在不投料的情况下,以预定的锤重、落 距,测试夯锤连续空打三击的贯入量,其中前一次的贯入量大于后一次的贯入量, 即第二击空打贯入量小于第一击空打贯入量,第三击空打贯入量小于第二击空打贯 入量或与第二击的空打贯入量持平,并且上述三击总贯入量应小于三击贯入量的设 计值。\n附图说明\n图1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的工序图。\n图2为按照本发明的混凝土桩的施工而形成的桩的整体的放大示意图。\n具体实施方式\n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下述步骤,首先,如 图1a所示,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和建筑物上部荷载,选择较好地基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在地基上选定桩位;然后,如图1b所示,在地基中的预定桩位处,按照上述设定桩 长,通过冲击跟管施工的方式将护筒2沉入到预定深度;接着,如图1c所示,利用 夯锤1在上述护筒2内的升降运动,对护筒2底端的地基土体进行夯击,达到规定 深度,并击出护筒2一定深度;之后,如图1d所示,在护筒2达到规定深度后,在 护筒2内填入柔软隔离体3,比如,袋装水泥,通过夯锤1对其进行夯击,将柔软隔 离体3击出护筒2之外;然后,如图1e所示,通过护筒2,一边通过向护筒底端填 入散体填充料4,一边通过夯锤1,对填入的散体填充料4进行夯实,反复进行该填 充和夯实操作,对上述护筒2底端,即桩端下一定深度、范围,约10m3体积的地基 土体进行密实加固,直至形成满足所需要求的承载体5;该承载体5由夯实的散体填 充料4,挤密土体6和影响土体7构成,如图1f所示;之后,如图1g所示,通过上 述护筒2,向护筒2底端填充预定量的低流态混凝土8;之后,如图1h所示,将夯 锤1抵压于低流态混凝土8的顶面,同时上提上述护筒2预定距离;接着,如图1i 所示,通过上述夯锤1,以小能量,低落距轻轻将上述低流态混凝土8挤扩出护筒2, 再次向下插入护筒2,反复进行上述图1g~图1i中的填充,抵压同时提升,以及轻 轻夯击的步骤,最后形成扩底层;然后,如图1j所示,提出夯锤1,将钢筋笼9插 入到上述扩底层中;之后,如图1k所示,在提升护筒2的同时,灌注桩身混凝土9, 最终形成混凝土桩。如图2所示,所形成的混凝土桩由承载体5,位于承载体5顶部 的扩底层和位于扩底层上方的桩身构成,该扩底层由上述的低流态混凝土8形成, 该承载体由夯实的散体填充料4,挤密土体6和影响土体7构成,该桩身包括插入到 扩底层中的钢筋笼和桩身混凝土10构成。
法律信息
- 2011-09-14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
IPC(主分类): E02D 5/44
合同备案号: 2011110000108
专利号: ZL 200310115400.9
申请日: 2003.11.21
让与人: 王继忠
受让人: 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发明名称: 混凝土桩的施工方法
申请公布日: 2005.01.05
授权公告日: 2008.04.16
许可种类: 独占许可
备案日期: 2011.07.18
- 2008-04-16
- 2005-03-30
- 2005-01-05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1
| |
2001-05-02
|
1999-10-18
| | |
2
| |
2002-06-19
|
2001-12-28
| | |
3
| |
2002-06-19
|
2001-12-28
| | |
4
| |
2003-06-18
|
2003-01-21
| | |
5
| |
1998-08-26
|
1998-03-20
| | |
6
| |
1999-07-21
|
1999-02-03
| |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