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录项信息
专利名称 | 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及其定位方法 |
申请号 | CN201010227889.9 | 申请日期 | 2010-07-16 |
法律状态 | 权利终止 | 申报国家 | 中国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89901A |
优先权 | 暂无 | 优先权号 | 暂无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IPC分类号 | A;6;1;B;1;9;/;0;0;;;A;6;1;B;1;7;/;3;4查看分类表>
|
申请人 | 李玉宝 | 申请人地址 |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香山路12号
变更
专利地址、主体等相关变化,请及时变更,防止失效 |
权利人 | 李玉宝 | 当前权利人 | 李玉宝 |
发明人 | 李玉宝 |
代理机构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中南 |
摘要
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及其定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固定有基底框的调节架,安置于该基底框内的内含定位坐标线的定位板和带有穿刺孔的穿刺板。穿刺孔的水平倾斜度是15°、30°、45°和90°。其定位方法是:将定位板置于病灶上方,且朝向CT扫描架的一边与CT横向红外测量线重合;根据定位坐标线在CT底片的影像,而确定每个病灶层面上的定位坐标点、即待穿刺点;将待穿刺点逐一标注在点位坐标示图板上即完成定位。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定位准确,广泛应用于临床定位、穿刺及活检,提高了一次性进针的准确性,减少了CT重复扫描与穿刺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痛苦以及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调节架(1),固定于该调节架(1)上的方框形的基底框(2),以及安置于该基底框(2)框内且长度宽度分别相等的定位板(3)和穿刺板(4),所述的定位板(3)内装有等间距且横向排列的定位坐标线(5),所述的穿刺板(4)上贯穿有与定位坐标线(5)相对应的等距离穿刺孔(6),每相邻两排穿刺孔(6)的间距均等于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穿刺板(4)内的穿刺孔(6)的水平倾斜度是15°、30°、45°或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框(2)相邻的一组框边上分别设有一个水平仪(7)。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板(3)和穿刺板(4)的长宽均为10cm,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为1cm,且最外侧的两条定位坐标线(5)距定位板(3)两边也是1c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穿刺板(4)的穿刺孔(6)的顶端有倒锥形的凹陷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框(2)、定位板(3)和穿刺板(4)是透CT射线的透明有机玻璃制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架(1)包括固定有竖向调节杆(9)的底座(8)、和滑动固定在竖向调节杆(9)上的横向调节杆(10),以及滑动固定在横向调节杆(10)上的纵向调节杆(1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基底框(2)与调节架(1)之间设有连接器(12),所述的连接器(12)是一端经由燕尾槽、隼与基底框(2)相连接,另一端经由螺丝与调节架(1)相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调节架(1)的底座(8)内装有铅块,且底座(8)的底部粘有防滑的毡垫(13)。
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及其定位方法\n技术领域\n[0001]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及其定位方法。\n背景技术\n[0002] 目前,CT扫描和穿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穿刺活检及穿刺治疗领域,是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但是传统的经CT扫描之后进行的穿刺技术在应用上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临床应用中即使经CT扫描定位且确定了所穿刺的病灶层面及深度,但是当CT床退出后穿刺医师仍然是凭借其经验在患者的病灶上方进行盲目穿刺,这就造成了潜在的因穿刺不准而对其他脏器的损伤,或者是因穿刺手术造成的并发症的出现;又会因穿刺角度不准确而难以保证了手术质量使疗效降低;因寻找层面反复CT扫描造成不必要的射线对患者的危害,以及延长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增加患者的痛苦;并且在临床上穿刺给医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目前在临床上对体部进行CT扫描之后并没有一种准确有效的定位技术,为CT扫描之后进行实时的穿刺提供可靠的定位穿刺方式。\n发明内容\n[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及其定位方法,以克服上述现有的不足。\n[0004] 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调节架,固定于该调节架上的方框形的基底框,以及安置于该基底框框内且长度宽度分别相等的定位板和穿刺板,所述的定位板内装有等间距且横向排列的定位坐标线,所述的穿刺板上贯穿有与定位坐标线相对应的等距离穿刺孔,每相邻两排穿刺孔的间距均等于定位坐标线的间距。\n[0005] 考虑到临床穿刺中有不同的穿刺角度,上述穿刺板内的穿刺孔的水平倾斜度是\n15°、30°、45°和90°,均为典型的穿刺角度。\n[0006] 考虑到确保定位板与穿刺板的稳定和准确,上述基底框相邻的一组框边上分别设有一个水平仪。\n[0007] 考虑到采用便于计算的标准单位尺寸,上述定位板和穿刺板的长宽均为10cm,定位坐标线的间距为1cm,且最外侧的两条定位坐标线距定位板两条横边也是1cm。\n[0008] 考虑到便于穿刺时的导针,上述穿刺板的穿刺孔的顶端有倒锥形的凹陷结构。\n[0009] 考虑到便于CT射线穿透以及观察定位和穿刺情况,上述基底框、定位板和穿刺板是透CT射线的透明有机玻璃制成。\n[0010] 考虑到使基底框及其定位板和穿刺板在三位空间内灵活调整,上述调节架包括固定有竖向调节杆的底座、和滑动固定在竖向调节杆上的横向调节杆,以及滑动固定在横向调节杆上的纵向调节杆。\n[0011] 考虑到基底框与调节架的稳定连接,上述基底框与调节架之间设有连接器,所述的连接器是将基底框固定在调节架的纵向调节杆上的连接装置,连接器可以是一端经由燕尾槽、隼与基底框相连接,另一端经由螺丝与调节架相连接。\n[0012] 考虑到使整个装置保持稳定,上述调节架的底座内装有铅块,且底座的底部粘有防滑的毡垫。\n[0013] 利用上述的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进行定位的方法,如下:\n[0014] (1)将该定位穿刺装置放置于CT扫描床面上,将定位板装入基底框内,使定位坐标线与CT扫描的截面相垂直,并且定位板置于患者的病灶上方,调整基底框至水平;\n[0015] (2)待CT扫描机发出纵向、横向红外测量线后,使定位板朝向CT扫描架的一边与CT横向红外测量线保持重合,将此线作为CT扫描基准线;\n[0016] (3)经CT扫描后得到带有病灶层面的数个影像底片,根据定位坐标线显示在影像底片上的点位,而确定每个病灶层面上的定位坐标点、即待穿刺点,以及病灶在该层面所处的深度及角度;\n[0017] (4)根据上述每一个层面所确定的待穿刺点、和位于该点下方的病灶层面深度及角度,而确定病灶的所有待穿刺点,将每一个待穿刺点及其下方的病灶层面深度及角度逐一标注在与穿刺板一致的点位坐标示图板上即完成了定位。利用上述的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在定位后进行穿刺的方法,如下:\n[0018] (5)完成定位后将定位板取出,更换为根据测量结果所需角度的穿刺板,再根据每一个点位坐标示图板上所标注的点位在穿刺板上一次性完成各个层面的穿刺进针。\n[0019] 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定位准确,节省时间,易于操作,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定位、穿刺及活检与临床治疗领域,目前还没发现与本器械相近似产品在临床上使用。本发明提高了穿刺手术层面一次性进针的准确性,减少了CT重复扫描对患者造成的射线危害,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因穿刺所产生的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可广泛应用在临床体部的CT定位,穿刺,活检,治疗等手术中。\n[0020] 本发明解决了体部CT扫描后的准确定位问题,也因此解决了目前体部CT扫描后仍然是盲目穿刺的技术问题。由于使用本定位穿刺装置:\n[0021] (1)实现了定位后的实时穿刺;\n[0022] (2)且在穿刺时保证了进针针道的稳定性;\n[0023] (3)提高了对瘤体层面角度及深度进针的精确度。(精确度可达到0.3cm);\n[0024] (4)避免了因盲目穿刺造成的对相邻重要组织器官的损伤;\n[0025] (5)根据定位坐标点,可以一次性完成多个层面的均等间距的布针,减少了患者因进针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在进针过程中为了寻找层面反复做CT造成的射线危害;\n[0026] (6)实现了一次性均等性布针且无需反复CT扫描而节省了手术时间,大约节省了原手术时间的60%;\n[0027] (7)保证了粒子在瘤体内三维空间的分布更加精确,最大程度发挥粒子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n附图说明\n[0028]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n[0029] 图2是本发明的基底框的结构示意图。\n[0030] 图3是本发明的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定位板用透明有机玻璃制成)。\n[0031] 图4是本发明的穿刺板的结构示意图。\n[0032] 图5是使用本发明的穿刺板进行CT层面(CT930层)扫描的截面示意图。\n[0033] 图6是本发明的点位坐标示图板的示意图。\n[0034] 其中,1、调节架,2、基底框,3、定位板,4、穿刺板,5、定位坐标线,6、穿刺孔,7、水平仪,8、底座,9、竖向调节杆,10、横向调节臂,11、纵向调节臂,12、连接器,13、毡垫,14、点位坐标示图板,15、纵向坐标线,16、横向坐标线,17、病灶剖面影像,18、胸腔剖面影像,19、CT930层面的待穿刺点。\n具体实施方式:\n[0035] 如图1-4所示,一种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个调节架1,固定于该调节架1上的方框形的基底框2,以及安置于该基底框2框内且长度宽度分别相等的定位板3和穿刺板4,所述的定位板3内装有等间距且横向排列的定位坐标线5,所述的穿刺板4上贯穿有与定位坐标线5相对应的等距离穿刺孔6,每相邻两排穿刺孔6的间距均等于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n[0036] 考虑到临床穿刺中会有不同的穿刺角度,上述穿刺板4内的穿刺孔6的水平倾斜度是15°、30°、45°和90°,即需要四种不同角度的穿刺板4。\n[0037] 如图1、2所示,考虑到确保定位板与穿刺板的稳定和准确,上述基底框2相邻的一组框边上分别设有一个水平仪7,以便使基底框2可以调整至水平。\n[0038] 如图3、4所示,考虑到采用便于计算的标准单位尺寸,上述定位板3和穿刺板4的长宽均为10cm,定位坐标线5的间距为1cm,且最外侧的两条定位坐标线5距定位板3两条横边也是1cm,即定位板3和穿刺板4相互叠合后,定位板3内的定位坐标线5与其对应的一排穿刺孔6相互重合。如图4所示,此时穿刺板4上有9×9=81个穿刺孔6,且每相邻两排穿刺孔6的间距是1cm。上述定位板3内的定位坐标线5可以采用常规的能够在CT扫描底片中留下影像的材料。\n[0039] 考虑到穿刺进针的方便,上述穿刺板4的穿刺孔6的顶端有倒锥形的凹陷结构,该凹陷结构自穿刺板4的上表面向下收缩至穿刺孔6直径的宽度。\n[0040] 如图4所示,考虑到便于CT射线穿透以及观察定位和穿刺情况,上述基底框2、定位板3和穿刺板4是透CT射线的透明有机玻璃制成。\n[0041] 如图1所示,考虑到使基底框及其定位板和穿刺板在三维空间内灵活调整,上述调节架1包括固定有竖向调节杆9的底座8、和滑动固定在竖向调节杆9上的横向调节杆\n10,以及滑动固定在横向调节杆10上的纵向调节杆11,这种结构可以使基底框2迅速移动到患者病灶上方。\n[0042] 考虑到基底框与调节架的稳定连接,上述基底框2与调剂架1之间设有连接器12,所述的连接器12是将基底框2固定在调剂架1的纵向调节杆11上的连接装置,连接器12可以是一端经由燕尾槽、隼与基底框2相连接,另一端经由螺丝与调节架1相连接。\n[0043] 如图1所示,考虑到使整个装置保持稳定,上述调节架1的底座8内装有铅块,且底座8的底部粘有防滑的毡垫13。\n[0044] CT扫描是对病灶逐层扫描,并得到数个病灶的截面视图。使用本发明进行定位时,是将内含定位坐标线5的定位板3置于病灶上方一同进入CT扫描架进行扫描,之后会得到数个层间距为1cm且上方带有定位坐标线5影像的病灶截面图,因采用逐层扫描,定位坐标线5的影像是一个个点,其中每一个截面图里的位于病灶正上方的定位坐标线5所对应的穿刺孔6的位置就是待穿刺点。将每一个截面图所确定的待穿刺点标记在点位坐标示图板\n14上,从而得到全部的待穿刺点的准确定位。\n[0045] 利用上述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进行定位的方法,如下:\n[0046] (1)将该定位穿刺装置放置于CT扫描床面上,将定位板3装入基底框2内,使定位坐标线5与CT扫描的截面相垂直,并且定位板3置于患者病灶上方,调整基底框2上的两个水平仪7使基底框2保持水平;可将本定位装置置于患者两腿中间,则纵向调节杆11可直接伸向患者体部上方,保持患者、CT扫描床与本装置在CT扫描时做到三者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n[0047] (2)待CT扫描机发出纵向、横向红外测量线后,使定位板3朝向CT扫描架的一边与CT横向红外测量线保持重合,将此线作为CT扫描基准线,从而确保了定位的层面深度及角度的准确性和一致性。\n[0048] (3)经CT扫描后得到带有病灶层面的数个影像底片,根据定位坐标线5显示在影像底片上的点位,而确定每个病灶层面上的定位坐标点、即待穿刺点,以及病灶在该层面所处的深度及角度;其中影像底片的数量将视病灶的大小而定,病灶越大,层面数量就越多,扫描后得到的影像底片数量也越多。\n[0049] (4)根据上述每一个层面所确定的待穿刺点、和位于该点下方的病灶层面深度及角度,而确定病灶的所有待穿刺点,将每一个待穿刺点及其下方的病灶层面深度及角度标注在与穿刺板一致的点位坐标示图板14上即完成了定位。\n[0050] 由于穿刺板4的穿刺孔6的影像在CT扫描影像中也清晰可见,并且穿刺孔6与定位板3内的定位坐标线5相对应,因此还可以直接用以穿刺板4代替定位板3装入基底框\n2中进行CT扫描定位。\n[0051] 以扫描胸腔的病灶为例,将本发明的穿刺板4(或定位板3)置于病灶正上方,假设经扫描后CT900层是首个出现病灶的截面,并且总共得到CT900~CT960共七个带有病灶的截面。其中CT930层的病灶剖面影像17与胸腔剖面影像18如图5所示。出现在病灶剖面影像17正上方的穿刺孔6(或定位坐标线5)所对应的点位就是CT930层的待穿刺点,而对应于该CT930层的待穿刺点位就是图5中标有纵向坐标线15的四个穿刺孔6,可以看出该四个穿刺孔6依次为左数第3至第6个穿刺孔6。\n[0052] 并可将该CT930层的四个待穿刺点的位置经纵向坐标线15标注在如图6所示的点位坐标示图板14上,从而确定CT930层面的四个待穿刺点19在点位坐标示图板14上的坐标。并且在点位坐标示图板14的方格内记录CT扫描测得的病灶进针的深度及角度,即完成该层面的定位。\n[0053] 除CT930层面的其他六个层面的待穿刺点也是用同样的方式确定并标注在点位坐标示图板14上,当全部完成后即可进行精确穿刺。\n[0054] 利用上述的体部CT精密定位穿刺装置在定位后进行穿刺的方法,如下:\n[0055] (5)完成定位后将定位板3取出,更换为根据测量结果所需角度的穿刺板4,再根据每一个点位坐标示图板14上所标注的点位在穿刺板4上一次性完成各个层面的穿刺进针。
法律信息
- 2015-09-02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 A61B 19/00
专利号: ZL 201010227889.9
申请日: 2010.07.16
授权公告日: 2011.12.14
- 2011-12-14
- 2011-01-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 A61B 19/00
专利申请号: 201010227889.9
申请日: 2010.07.16
- 2010-11-24
引用专利(该专利引用了哪些专利)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引用任何外部专利数据! |
被引用专利(该专利被哪些专利引用)
序号 | 公开(公告)号 | 公开(公告)日 | 申请日 | 专利名称 | 申请人 | 该专利没有被任何外部专利所引用! |